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不仅要有大楼、大师,更要有大爱”。“一所没有大爱的大学是难以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作为大学人,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大爱育人理念,积极实践和贯彻人本主义教育观,这对于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爱精神与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内涵
“大爱”是一种宽松、宽容的环境,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爱心,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大学教育中的直接体现,也是大学教育自身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对社会主义大学教育规律的深层反映。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学的培养目标不能仅是和劳动力市场相适应的,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而是要使学生作为一个“人”得以全面发展,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的结合。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起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两类——“生长需求”和“成长需求”。“生长需求”属于低层次需求;“成长需求”属于高层次需求,包括认知需求、审美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三个层次。人只有满足了高层次需求,才能进入心理的自由状态,体现人的本质和价值。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具有超越自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而学习就是这种天生的自我实现欲的表现,也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中所说的生成。
罗杰斯认为,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中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是融为一体的。罗杰斯的教育理想就是培养既用情感方式也用认知方式行事的情智合一的人,即“完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根据学习内容对学习者的意义将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意义学习两类,前者仅涉及经验的积累和知识的增长,而后者涉及个体的情感、观念、价值等方面的改变。意义学习由于与学习者的需要、兴趣、价值等相关联,所以会容易学习并容易保持。而促进意义学习的条件就是教师必须营造一种自由、和谐、融洽、充满关爱和真诚的学习环境”。在人本主义者心目中,老师是一种催化剂,是一种学习的助力,老师的职责是尊重、信任、关心和支持学生。罗杰斯对老师提出了三条基本准则:(1)真诚地对待学生。(2)给学生充分的信任,对学生作为具有自身价值主体的任何思想与感情,都应予以认可,并坚信他们能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3)理解并尊重学生的内心世界,给学生关爱与热情,使学生有安全感、有自信心。他认为,教学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活动,师生必须要在平等沟通的层面上实现情感的自由流动,以达到人本主义所崇尚的人的尊重、民主、自由、美德的和谐融合。
由此可见人本主义教育观与社会主义大学的大爱育人的理念其本质特征是完全一致的,是大爱精神在教育观方面的充分体现。
二、人本主义教育观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仍存在着“费时多、效率低”的问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差。很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感到不满意,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更是不容乐观。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高职生的心理影响。他们大多来自各班级的中下层,学习成绩的相对落后使他们多少觉得有些自卑和挫败感。这种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自我信念的积极建构,也影响了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和对学习任务的胜任能力。二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所致。虽然大学英语教学一直不断地呼唤改革,但相当数量的老师在课堂上仍以传授知识、讲解概念为核心,一直使用着非交际、纯分析、注入式的教学。这样的师生关系就像“壶与杯的关系”,教师是一个知识的拥有者,而学生是装纳知识的容器,教师是专家,学生则拿着本子和笔等待金科玉律的输入。这些知识被灌入容器的主要途径则是教师不停地讲,学生被动地听,师生不能在教学过程中互动交流。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的贯彻和落实,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正在实现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更重视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转变。《课程要求》明确指出,新的教学模式“尤其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特征,正是人本主义教育的方向和核心原则。
不言而喻,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也成为构建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体现人本主义的教育观也是我们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三、人本主义教育观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不难看出,人本主义的教育观与当前英语教学改革有着内在联系和契合点,它提出的一系列设想,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具有深刻的启示。
1.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网络自主学习平台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促使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老师帮助下的自我激发、自我促进、自我评价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应是自由开放的,应根据学生的个性来选择学习路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提到“课程设置要体现个性化”,“要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教学模式应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能自主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材料学习”。这些所倡导的“个性化的学习”无不彰显了大爱精神下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对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关照。因此,我们应该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网络英语自主学习平台,探索个性化学习运行机制,建立可行的学习过程调控制度。使学生不受时空的限制,根据个性化的风格、兴趣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了解学习的进程,获取即时反馈,调整学习策略,以达到最优化学习效果。
开放式网络英语自主学习平台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多媒体信息及文本信息,如声音、图像、动画、录像等,以及多媒体课件,实现教学的实时互动、交流、反馈,能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环境,充实教学手段,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同时,多媒体网络技术创建的虚拟学习环境,通过自主学习网站,自主学习服务器等让学生置身于这种环境中,获取视觉、听觉、认知等多种感观和真实感受,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提高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而且,网络英语学习的开放性、广域性和交互性使得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可以进行实时交流,利用留言版、BBS、E-mail、学习论坛等开展如专题研讨,网上辩论、小组自评等学习活动,也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工具实现合作学习。特别是,网络英语自主学习平台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调整学习节奏,做到学习有的放矢,实现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而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辅导,因材施教。网络英语自主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身参与,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认知,学生更能加深 对所授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网络提供了培养创新能力的环境,可以把知识教学与动手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丰富教学活动,提供自由、轻松的课堂心理环境
根据人本主义观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自始自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现实个人需求和个人情感,鼓励学生的自我选择,减少交际紧张度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增加学生的焦虑感,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提高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发展其认知策略,培养其与人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还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和喜悦,实现自我价值。罗杰斯认为,课堂内所形成的某种心理氛围是教学获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只有在一种轻松自由的课堂心理环境中,学生的自我创造潜能才有可能得到发挥,学生也才有可能从依赖走向自主,从戒防走向自我接受。因此教师的作用应该在于把学生的焦虑降低到最低的程度,营造维持一种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课堂心理环境,使学生能够在教师面前随意表达,与教师平等地沟通他们的思想和观点。社会心理学家勒温(K·Lewin)的研究证实:民主型与专制型的教学氛围相比,合作的行为更多,赞扬和友好行为更多,客观态度更多,有更高的积极性,合作意识更强烈、荣誉感更强。因此,高明的教师总是通过营造宽松、民主的气氛,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教学认识活动的主体,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1)赞赏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激发学习动力。英语是语言交流的工具之一,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交际,因而,培养自信大方、乐于表达的学习者是我们英语教师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许多学生好面子、怕出错、羞于表达,“哑巴”英语现象十分严重。这其中缺的是胆量,少的恰是自信,需要的正是被认同。常言说:“好学生是表扬出来的”。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看到,每位学生都是“好”学生,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看到学生的丁点儿进步。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才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记得。一次在课文精讲之后的主题讨论中,我鼓励一位始终坐在教室后排的“差”生和其他学生一同讨论,当他和同伴用英语结结巴巴地交谈时,我随即不失时机地赞赏道:“你的英语口语不错啊!”这位学生抬起头来看着我,怀疑中带着几分激动。也许就在这一刻他意识到了自己的价值,增加了自信心。此后,他的座位挪到了前排,讨论、发言、辩论、表演总少不了他,成绩也突飞猛进,一学期后就以高分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后来他感叹道:“是老师的一句表扬增强了我的自信,激发了我的学习动力!”由此,我深有感悟: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把握一个原则:多鼓励,少批评,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自由空间里,让他们主动地、充分地展现自我,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2)丰富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教学是一个行为制约过程,其实质关键在于创设一个能产生预期结果的情景。教学就是为学生的自我实现创造一个安全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育过程。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如果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就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们有意义或与他们有关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动机。因此,我们大学英语教师应各尽所能丰富课堂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堂上利用现代技术,利用文字、声音、图片、图表及视频文件等多媒体情景素材创建内容丰富、形式生动、尽可能真实的情景,把诸如英语的故事、笑话、谜语、小说、歌曲、电影、话剧表演、游戏、音乐、舞蹈、绘画、手工、比赛等融入到课堂中,因势利导,变换多样,从而使教师轻松活泼地教,学生充满乐趣地学,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有趣的环境下习得语言,既是一种认知体验,也是一种情感经验的体验,能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说:在教授词汇时,老师可以运用英语单词的词根、词缀、词源,也可以利用语境、语块、联想、口诀等记忆方法使单调、枯燥的词汇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课文教学可以让学生自己改编成英语短剧、对话,采用表演法、辩论法、讨论法、交际法等进行练习;语法教学则可以在说写的基础上适当融入归纳法、比较法、模拟法、转换法等,这样更利于学生掌握。口语练习可以通过开放式口语话题讨论来进行。老师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与其生活密切相关而富有争议性的开放式话题,在“精讲”之后,让学生进行分组或结对子练习,民主讨论,各抒己见。我们还可以设计主题辩论赛、英语演讲模仿、、英语名篇朗诵、英语小故事接龙、英语词汇接龙、英语戏剧表演、英语歌曲赏析,英语影片配音、模拟英语面试等活动,每次活动都突出不同主题,如奥运与中国、网络与生活、旅游与环保、交通与能源、职业理想与人生理想、成功与失败、金钱与爱情等,以学生练习为中心,加以老师的引导与点评。这些与学生相关的话题,既能吸引他们的兴趣,又能练习语言技能,也能使他们的个人情感得到抒发。
只有视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识,只有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造能力,才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所以,多给学生创造参与课堂发言的条件,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听、说、读、写、译全面的技能,也能使他们有机会体验自己的英语应用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自学的信心,促进他们的自我发展。
3.重视情感交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创造自由、轻松的课堂心理环境的基础。研究人员发现,学习者的情感状态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罗杰斯认为,人类有一种对亲密的和真实的人际关系的需求,只有在这种关系中人的情绪和情感才能自发的表现出来,他的行为才能被充分的理解和接受。一旦人的情感受到压抑,自我创造潜能就得不到发展和实现,由此产生僵化、刻板、墨守成规。而一旦人的情感被理解和接受时,就会产生一种令人愉快的气氛。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又要发展他们积极正确的情感,使学生心情舒畅地学习,感到学习有意义。那么,如何建立一种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1)要热爱学生。爱是维系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纽带,是沟通情感的桥梁,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精神力量,它能使人与人之间建立起和谐温馨的人际关系。母爱给人以成长的生命,师爱给人以发展的生命。以“大爱”之德熏陶感召学生,能够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师爱比渊博知识更重要,它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更能促进学生的成人和成才。
(2)要尊重学生。相互尊重是交往的基础,师生之间平等相处,尊重对方的人格、自由,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前提。教师不能把学生看作可占有、可改变的对象,而是一种平等的“参与—合作”关系。
(3)要信任学生。教师要确信学生是有能力从事教学认知活动的独立的个体,只有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热情的关 心、真诚的信任的情感态度时,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一旦喜欢某个任课老师,就会对他所教的课发生兴趣,在师生之间产生一条流畅的情感和心理通道,使得教师进行有效的施教,使学生的学习发生质的变化。
(4)要了解学生。教师要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等,对于学生的观点要设身处地的以同情的态度来理解,避免不切实际的评价。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的感情也调节和陶冶教师自身的感情,促使自己把各种美好的品格在教学中以隐性或显性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也能消除师生间的紧张关系、使学生在一种“心理自由”“心理安全”的状态下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四、结 语
学习是一个积极的认知发展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等待灌满的“空罐子”,学生的内在因素对学习成败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改变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必须坚持大爱精神下的人本主义教育观,更新教师观、学生观、师生关系观、注重知情合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尊重、关心、爱护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主体重视让学生实践和练习,做到寓教于乐,并通过课堂教学引导课外学习,使两者相得益彰,互为补充,从而使学生迈向良性循环;教师要积极运用多媒体手段,多鼓励,少批评,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少安,周玉清,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M],人民出版社,2008
[2]黄保金,浅谈大爱理念与人才培养[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
[3][4]周玉清,我国大学的大爱精神浅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8)
[5][10]孙士杰,外国教育思想精粹[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0,276、459
[6]杨俊,人本主义教育观与多媒体课堂电子教案的设计原则[J]外语界,2008(2)
[7][13]党争胜,利用人本主义理论推动英语教学U]l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6)
[8]毛亚庆,教育的设计与未来教育[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2:120
[9][11]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2]杨春燕,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2004(6)
一、大爱精神与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内涵
“大爱”是一种宽松、宽容的环境,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爱心,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大学教育中的直接体现,也是大学教育自身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对社会主义大学教育规律的深层反映。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学的培养目标不能仅是和劳动力市场相适应的,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而是要使学生作为一个“人”得以全面发展,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的结合。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起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两类——“生长需求”和“成长需求”。“生长需求”属于低层次需求;“成长需求”属于高层次需求,包括认知需求、审美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三个层次。人只有满足了高层次需求,才能进入心理的自由状态,体现人的本质和价值。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具有超越自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而学习就是这种天生的自我实现欲的表现,也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中所说的生成。
罗杰斯认为,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中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是融为一体的。罗杰斯的教育理想就是培养既用情感方式也用认知方式行事的情智合一的人,即“完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根据学习内容对学习者的意义将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意义学习两类,前者仅涉及经验的积累和知识的增长,而后者涉及个体的情感、观念、价值等方面的改变。意义学习由于与学习者的需要、兴趣、价值等相关联,所以会容易学习并容易保持。而促进意义学习的条件就是教师必须营造一种自由、和谐、融洽、充满关爱和真诚的学习环境”。在人本主义者心目中,老师是一种催化剂,是一种学习的助力,老师的职责是尊重、信任、关心和支持学生。罗杰斯对老师提出了三条基本准则:(1)真诚地对待学生。(2)给学生充分的信任,对学生作为具有自身价值主体的任何思想与感情,都应予以认可,并坚信他们能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3)理解并尊重学生的内心世界,给学生关爱与热情,使学生有安全感、有自信心。他认为,教学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活动,师生必须要在平等沟通的层面上实现情感的自由流动,以达到人本主义所崇尚的人的尊重、民主、自由、美德的和谐融合。
由此可见人本主义教育观与社会主义大学的大爱育人的理念其本质特征是完全一致的,是大爱精神在教育观方面的充分体现。
二、人本主义教育观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仍存在着“费时多、效率低”的问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差。很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感到不满意,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更是不容乐观。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高职生的心理影响。他们大多来自各班级的中下层,学习成绩的相对落后使他们多少觉得有些自卑和挫败感。这种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自我信念的积极建构,也影响了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和对学习任务的胜任能力。二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所致。虽然大学英语教学一直不断地呼唤改革,但相当数量的老师在课堂上仍以传授知识、讲解概念为核心,一直使用着非交际、纯分析、注入式的教学。这样的师生关系就像“壶与杯的关系”,教师是一个知识的拥有者,而学生是装纳知识的容器,教师是专家,学生则拿着本子和笔等待金科玉律的输入。这些知识被灌入容器的主要途径则是教师不停地讲,学生被动地听,师生不能在教学过程中互动交流。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的贯彻和落实,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正在实现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更重视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转变。《课程要求》明确指出,新的教学模式“尤其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特征,正是人本主义教育的方向和核心原则。
不言而喻,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也成为构建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体现人本主义的教育观也是我们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三、人本主义教育观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不难看出,人本主义的教育观与当前英语教学改革有着内在联系和契合点,它提出的一系列设想,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具有深刻的启示。
1.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网络自主学习平台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促使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老师帮助下的自我激发、自我促进、自我评价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应是自由开放的,应根据学生的个性来选择学习路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提到“课程设置要体现个性化”,“要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教学模式应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能自主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材料学习”。这些所倡导的“个性化的学习”无不彰显了大爱精神下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对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关照。因此,我们应该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网络英语自主学习平台,探索个性化学习运行机制,建立可行的学习过程调控制度。使学生不受时空的限制,根据个性化的风格、兴趣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了解学习的进程,获取即时反馈,调整学习策略,以达到最优化学习效果。
开放式网络英语自主学习平台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多媒体信息及文本信息,如声音、图像、动画、录像等,以及多媒体课件,实现教学的实时互动、交流、反馈,能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环境,充实教学手段,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同时,多媒体网络技术创建的虚拟学习环境,通过自主学习网站,自主学习服务器等让学生置身于这种环境中,获取视觉、听觉、认知等多种感观和真实感受,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提高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而且,网络英语学习的开放性、广域性和交互性使得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可以进行实时交流,利用留言版、BBS、E-mail、学习论坛等开展如专题研讨,网上辩论、小组自评等学习活动,也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工具实现合作学习。特别是,网络英语自主学习平台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调整学习节奏,做到学习有的放矢,实现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而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辅导,因材施教。网络英语自主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身参与,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认知,学生更能加深 对所授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网络提供了培养创新能力的环境,可以把知识教学与动手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丰富教学活动,提供自由、轻松的课堂心理环境
根据人本主义观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自始自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现实个人需求和个人情感,鼓励学生的自我选择,减少交际紧张度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增加学生的焦虑感,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提高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发展其认知策略,培养其与人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还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和喜悦,实现自我价值。罗杰斯认为,课堂内所形成的某种心理氛围是教学获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只有在一种轻松自由的课堂心理环境中,学生的自我创造潜能才有可能得到发挥,学生也才有可能从依赖走向自主,从戒防走向自我接受。因此教师的作用应该在于把学生的焦虑降低到最低的程度,营造维持一种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课堂心理环境,使学生能够在教师面前随意表达,与教师平等地沟通他们的思想和观点。社会心理学家勒温(K·Lewin)的研究证实:民主型与专制型的教学氛围相比,合作的行为更多,赞扬和友好行为更多,客观态度更多,有更高的积极性,合作意识更强烈、荣誉感更强。因此,高明的教师总是通过营造宽松、民主的气氛,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教学认识活动的主体,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1)赞赏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激发学习动力。英语是语言交流的工具之一,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交际,因而,培养自信大方、乐于表达的学习者是我们英语教师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许多学生好面子、怕出错、羞于表达,“哑巴”英语现象十分严重。这其中缺的是胆量,少的恰是自信,需要的正是被认同。常言说:“好学生是表扬出来的”。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看到,每位学生都是“好”学生,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看到学生的丁点儿进步。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才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记得。一次在课文精讲之后的主题讨论中,我鼓励一位始终坐在教室后排的“差”生和其他学生一同讨论,当他和同伴用英语结结巴巴地交谈时,我随即不失时机地赞赏道:“你的英语口语不错啊!”这位学生抬起头来看着我,怀疑中带着几分激动。也许就在这一刻他意识到了自己的价值,增加了自信心。此后,他的座位挪到了前排,讨论、发言、辩论、表演总少不了他,成绩也突飞猛进,一学期后就以高分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后来他感叹道:“是老师的一句表扬增强了我的自信,激发了我的学习动力!”由此,我深有感悟: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把握一个原则:多鼓励,少批评,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自由空间里,让他们主动地、充分地展现自我,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2)丰富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教学是一个行为制约过程,其实质关键在于创设一个能产生预期结果的情景。教学就是为学生的自我实现创造一个安全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育过程。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如果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就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们有意义或与他们有关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动机。因此,我们大学英语教师应各尽所能丰富课堂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堂上利用现代技术,利用文字、声音、图片、图表及视频文件等多媒体情景素材创建内容丰富、形式生动、尽可能真实的情景,把诸如英语的故事、笑话、谜语、小说、歌曲、电影、话剧表演、游戏、音乐、舞蹈、绘画、手工、比赛等融入到课堂中,因势利导,变换多样,从而使教师轻松活泼地教,学生充满乐趣地学,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有趣的环境下习得语言,既是一种认知体验,也是一种情感经验的体验,能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说:在教授词汇时,老师可以运用英语单词的词根、词缀、词源,也可以利用语境、语块、联想、口诀等记忆方法使单调、枯燥的词汇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课文教学可以让学生自己改编成英语短剧、对话,采用表演法、辩论法、讨论法、交际法等进行练习;语法教学则可以在说写的基础上适当融入归纳法、比较法、模拟法、转换法等,这样更利于学生掌握。口语练习可以通过开放式口语话题讨论来进行。老师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与其生活密切相关而富有争议性的开放式话题,在“精讲”之后,让学生进行分组或结对子练习,民主讨论,各抒己见。我们还可以设计主题辩论赛、英语演讲模仿、、英语名篇朗诵、英语小故事接龙、英语词汇接龙、英语戏剧表演、英语歌曲赏析,英语影片配音、模拟英语面试等活动,每次活动都突出不同主题,如奥运与中国、网络与生活、旅游与环保、交通与能源、职业理想与人生理想、成功与失败、金钱与爱情等,以学生练习为中心,加以老师的引导与点评。这些与学生相关的话题,既能吸引他们的兴趣,又能练习语言技能,也能使他们的个人情感得到抒发。
只有视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识,只有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造能力,才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所以,多给学生创造参与课堂发言的条件,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听、说、读、写、译全面的技能,也能使他们有机会体验自己的英语应用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自学的信心,促进他们的自我发展。
3.重视情感交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创造自由、轻松的课堂心理环境的基础。研究人员发现,学习者的情感状态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罗杰斯认为,人类有一种对亲密的和真实的人际关系的需求,只有在这种关系中人的情绪和情感才能自发的表现出来,他的行为才能被充分的理解和接受。一旦人的情感受到压抑,自我创造潜能就得不到发展和实现,由此产生僵化、刻板、墨守成规。而一旦人的情感被理解和接受时,就会产生一种令人愉快的气氛。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又要发展他们积极正确的情感,使学生心情舒畅地学习,感到学习有意义。那么,如何建立一种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1)要热爱学生。爱是维系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纽带,是沟通情感的桥梁,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精神力量,它能使人与人之间建立起和谐温馨的人际关系。母爱给人以成长的生命,师爱给人以发展的生命。以“大爱”之德熏陶感召学生,能够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师爱比渊博知识更重要,它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更能促进学生的成人和成才。
(2)要尊重学生。相互尊重是交往的基础,师生之间平等相处,尊重对方的人格、自由,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前提。教师不能把学生看作可占有、可改变的对象,而是一种平等的“参与—合作”关系。
(3)要信任学生。教师要确信学生是有能力从事教学认知活动的独立的个体,只有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热情的关 心、真诚的信任的情感态度时,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一旦喜欢某个任课老师,就会对他所教的课发生兴趣,在师生之间产生一条流畅的情感和心理通道,使得教师进行有效的施教,使学生的学习发生质的变化。
(4)要了解学生。教师要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等,对于学生的观点要设身处地的以同情的态度来理解,避免不切实际的评价。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的感情也调节和陶冶教师自身的感情,促使自己把各种美好的品格在教学中以隐性或显性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也能消除师生间的紧张关系、使学生在一种“心理自由”“心理安全”的状态下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四、结 语
学习是一个积极的认知发展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等待灌满的“空罐子”,学生的内在因素对学习成败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改变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必须坚持大爱精神下的人本主义教育观,更新教师观、学生观、师生关系观、注重知情合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尊重、关心、爱护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主体重视让学生实践和练习,做到寓教于乐,并通过课堂教学引导课外学习,使两者相得益彰,互为补充,从而使学生迈向良性循环;教师要积极运用多媒体手段,多鼓励,少批评,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少安,周玉清,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M],人民出版社,2008
[2]黄保金,浅谈大爱理念与人才培养[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
[3][4]周玉清,我国大学的大爱精神浅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8)
[5][10]孙士杰,外国教育思想精粹[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0,276、459
[6]杨俊,人本主义教育观与多媒体课堂电子教案的设计原则[J]外语界,2008(2)
[7][13]党争胜,利用人本主义理论推动英语教学U]l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6)
[8]毛亚庆,教育的设计与未来教育[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2:120
[9][11]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2]杨春燕,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