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盗窃行为是大学生犯罪中最为常见的种类之一,笔者通过对大学生盗窃行为的成因、主要类型和如何预防大学生犯罪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以期对减少和预防大学生盗窃犯罪提供更多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盗窃;预防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正在接受国家的高等教育,按照社会期待,大学生不应该有犯罪行为,但大学生犯罪,屡见不鲜,其中盗窃行为尤为多见,笔者将从大学生盗窃行为的成因、主要类型以及如何预防大学生盗窃犯罪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大学生的经济状况因原生家庭的不同而呈现多样化形态,因攀比心理和追求物质享受而引发的盗窃行为是大学生盗窃行为的一种典型类型。重庆一高校大学生刘某因盗窃入刑,刘某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一段话让人深省,刘某说,我没钱了只能找父母要,次数多了也会不好意思,即使我去做兼职,钱也不多,别人的一顿饭、一双鞋就是我一个月的生活费。刘某最原始的盗窃动机为攀比心理及与生活水平不想匹配的物质需求。高校大学生来自社会的不同层面,经济状况也不尽相同,有的大学生需要进行贷款来交清学住费,有的大学生却开车上下学,不同的经济状况导致大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而这种状态没有得到很好的调试,构成了大学生盗窃行为最原始的动机。
大学的盗窃行为还可能由心理问题引起,心理问题主要有满足心理刺激、恋物癖和引起关注几种主要类型。广东某高校女大学生刘某,为满足自己的恋物癖,长期到图书馆、自习室、教室等地趁他人不注意在盗窃他人手机,该女生盗窃手机后并不将手机变卖而将手机集中装好放倒学校一个隐蔽的角落,以满足自己的恋物癖好。此类犯罪行为人一般有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但主观恶性不大,需得到及时的治疗和心理疏导。大學生以报复泄愤或引起关注为动机的盗窃行为也较为常见,这种盗窃行为主要为报复他人以泻私愤或引起家人或他人的关注。
深究大学生盗窃行为的主要原因,主要有经济因素、心理因素两大方面,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全国各地生活水平不一,收入水平也有很大的差距,因贫富差距而产生的不平衡心理不仅在社会上存在,在大学校园中也存在,加之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既不属于中学生群体也不属于社会中有稳定工作的群体,属于没有稳定收入的成年人,心理调适能力不够,遇到挫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合适的引导,既有可能引发不可预见的后果。
就犯罪主体而言,目前大学生群体中国的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犯罪动机虽各有不同,但大多法制观念淡薄,缺少基本的法律常识和对法律后果的认知,思想方面不够成熟,自控能力较差,易感情用事,对理想与现实之间不能较好地协调。就犯罪对象而言,大学生盗窃行为的对象大多是同学,相互较为熟悉的同学居多,被盗窃的对象大多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薄弱。盗窃地点多为学校图书馆、自习室、操场、学生宿舍等大学校园中比较开放的学习、活动地点。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犯罪,轻者是盗窃行为,重者触犯盗窃罪并入刑,令人深思,盗窃多为自发行为,如何预防大学生盗窃犯罪,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效果,在对大学生的教育中强化法治观念,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法制教育首先可通过相关课程设置进行落实,基础课程设置中,“法律基础”、“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两门课程的学习不应流于形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多辅以以案例印证相关教学理论,对常见的大学生犯罪中的主要类型予以讲解,对相关犯罪的犯罪构成和犯罪后果给予详细的讲解,提升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第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效果和心理健康问题筛查的效果,在进入大学时,都应当严格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筛查,对疑似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予以及时的再筛查和跟踪治疗,上好每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在课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和学习态度,任课老师发现有问题的学生要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防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恶化。第二,高校要加强对盗窃行为高发区的管理,大学校园中开放式产所较多,如图书馆、自习室、操场、食堂等地,较为封闭的场所如宿舍等都是极易发生盗窃的地方,大学生防范意识较弱,因此在高发区应当贴出警示信息,定期做好安全教育,及时维护监控视频设备,从外在环境的构建方面减少大学生犯罪行为的发生。第三,坚持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德育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大学生的公德意识。第四,完善贫困生帮扶教育机制,贫困生是大学校园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备齐相关证明之后,通过相应的助学渠道,可向国家进行助学贷款、获得相应的助学补助,经济困难情况得到缓解之后,引发困难生因经济困难而盗窃的因素相应减少。第五,辅导员应保持自己与学生的沟通渠道畅顺,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定期开展诚信教育、公德教育、责任意识教育,安全教育,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学生的朋友圈,跟踪好“问题”学生,做好“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大学生是社会构成中一个十分重要且特殊的人群,他们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大学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面临着生活环境和心理环境的变化,如何调适好自己的心态的状态都十分重要,而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很可能会给学生的思想上带来很大的冲击,这个时候如果没有调适好,很可能引发犯罪,而盗窃行为又是大学生犯罪中比较常见的类型,因此,相应的预防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预防措施应当引起学校、家长和教师的重视。笔者从盗窃行为的现象、类型、成因和预防几个方面对大学生盗窃行为进行论述,期盼能否通过几方面的分析控制和减少大学生盗窃行为。
作者简介:邹娟(1986.8-),女,云南省景洪市人,2011年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法学理论专业,现供职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社会主义法制理论。
参考文献:
[1]金义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品性修养》,山西教育学院出版社2011.
[2]高风华:论大学生盗窃犯罪的成因及预防[J].宿州学院学报,2007.
【关键词】大学生;盗窃;预防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正在接受国家的高等教育,按照社会期待,大学生不应该有犯罪行为,但大学生犯罪,屡见不鲜,其中盗窃行为尤为多见,笔者将从大学生盗窃行为的成因、主要类型以及如何预防大学生盗窃犯罪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大学生的经济状况因原生家庭的不同而呈现多样化形态,因攀比心理和追求物质享受而引发的盗窃行为是大学生盗窃行为的一种典型类型。重庆一高校大学生刘某因盗窃入刑,刘某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一段话让人深省,刘某说,我没钱了只能找父母要,次数多了也会不好意思,即使我去做兼职,钱也不多,别人的一顿饭、一双鞋就是我一个月的生活费。刘某最原始的盗窃动机为攀比心理及与生活水平不想匹配的物质需求。高校大学生来自社会的不同层面,经济状况也不尽相同,有的大学生需要进行贷款来交清学住费,有的大学生却开车上下学,不同的经济状况导致大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而这种状态没有得到很好的调试,构成了大学生盗窃行为最原始的动机。
大学的盗窃行为还可能由心理问题引起,心理问题主要有满足心理刺激、恋物癖和引起关注几种主要类型。广东某高校女大学生刘某,为满足自己的恋物癖,长期到图书馆、自习室、教室等地趁他人不注意在盗窃他人手机,该女生盗窃手机后并不将手机变卖而将手机集中装好放倒学校一个隐蔽的角落,以满足自己的恋物癖好。此类犯罪行为人一般有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但主观恶性不大,需得到及时的治疗和心理疏导。大學生以报复泄愤或引起关注为动机的盗窃行为也较为常见,这种盗窃行为主要为报复他人以泻私愤或引起家人或他人的关注。
深究大学生盗窃行为的主要原因,主要有经济因素、心理因素两大方面,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全国各地生活水平不一,收入水平也有很大的差距,因贫富差距而产生的不平衡心理不仅在社会上存在,在大学校园中也存在,加之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既不属于中学生群体也不属于社会中有稳定工作的群体,属于没有稳定收入的成年人,心理调适能力不够,遇到挫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合适的引导,既有可能引发不可预见的后果。
就犯罪主体而言,目前大学生群体中国的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犯罪动机虽各有不同,但大多法制观念淡薄,缺少基本的法律常识和对法律后果的认知,思想方面不够成熟,自控能力较差,易感情用事,对理想与现实之间不能较好地协调。就犯罪对象而言,大学生盗窃行为的对象大多是同学,相互较为熟悉的同学居多,被盗窃的对象大多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薄弱。盗窃地点多为学校图书馆、自习室、操场、学生宿舍等大学校园中比较开放的学习、活动地点。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犯罪,轻者是盗窃行为,重者触犯盗窃罪并入刑,令人深思,盗窃多为自发行为,如何预防大学生盗窃犯罪,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效果,在对大学生的教育中强化法治观念,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法制教育首先可通过相关课程设置进行落实,基础课程设置中,“法律基础”、“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两门课程的学习不应流于形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多辅以以案例印证相关教学理论,对常见的大学生犯罪中的主要类型予以讲解,对相关犯罪的犯罪构成和犯罪后果给予详细的讲解,提升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第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效果和心理健康问题筛查的效果,在进入大学时,都应当严格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筛查,对疑似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予以及时的再筛查和跟踪治疗,上好每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在课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和学习态度,任课老师发现有问题的学生要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防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恶化。第二,高校要加强对盗窃行为高发区的管理,大学校园中开放式产所较多,如图书馆、自习室、操场、食堂等地,较为封闭的场所如宿舍等都是极易发生盗窃的地方,大学生防范意识较弱,因此在高发区应当贴出警示信息,定期做好安全教育,及时维护监控视频设备,从外在环境的构建方面减少大学生犯罪行为的发生。第三,坚持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德育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大学生的公德意识。第四,完善贫困生帮扶教育机制,贫困生是大学校园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备齐相关证明之后,通过相应的助学渠道,可向国家进行助学贷款、获得相应的助学补助,经济困难情况得到缓解之后,引发困难生因经济困难而盗窃的因素相应减少。第五,辅导员应保持自己与学生的沟通渠道畅顺,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定期开展诚信教育、公德教育、责任意识教育,安全教育,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学生的朋友圈,跟踪好“问题”学生,做好“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大学生是社会构成中一个十分重要且特殊的人群,他们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大学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面临着生活环境和心理环境的变化,如何调适好自己的心态的状态都十分重要,而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很可能会给学生的思想上带来很大的冲击,这个时候如果没有调适好,很可能引发犯罪,而盗窃行为又是大学生犯罪中比较常见的类型,因此,相应的预防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预防措施应当引起学校、家长和教师的重视。笔者从盗窃行为的现象、类型、成因和预防几个方面对大学生盗窃行为进行论述,期盼能否通过几方面的分析控制和减少大学生盗窃行为。
作者简介:邹娟(1986.8-),女,云南省景洪市人,2011年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法学理论专业,现供职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社会主义法制理论。
参考文献:
[1]金义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品性修养》,山西教育学院出版社2011.
[2]高风华:论大学生盗窃犯罪的成因及预防[J].宿州学院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