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北京地区和内蒙地区几所大学的366名少数民族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以自编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适应调查问卷为评量工具,探讨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对京、蒙两地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适应性的特点进行比较,探讨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适应性的决定因素,并据此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适应性;影响因素
问题的提出
民族高等教育在国家的民族团结、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近年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录取率在不断增加。尽管其占所在学校的学生比例不是很高,但是他们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可以算是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性问题的研究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适应性现状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不仅能够为提高高等教育管理和民族高等教育水平提供可行性参考,而且还能为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找到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和方法,从而对落实我国的民族政策、提高民族素质和加强民族文化的融合有一定帮助。
调查的步骤和方法
1.编制问卷
通过文献研究和行为访谈法对开放性问卷得出的条目内容加以检验与分类,并参考卢谢峰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自编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适应性调查问卷”(共40题)。本问卷采用了5点量表形式,让被试从“极其不符合”到“极其符合”,即“1”到“5”对项目进行评价。问卷项目表述的是不适应的表现,因此分值越小说明适应性越好;分值越大说明越难适应。
2.问卷调查
本研究选取北京地区和内蒙地区的文、理、医学、体育四类学科专业的本科一年级至四年级大学生作为被试。被试来自北京工商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等5所大学,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66份,其中内蒙地区的问卷242份,北京地区的问卷124份。
3.统计分析
数据分析工具采用的是专业统计分析软件SPSS Statistics 19.0版,使用因素分析程序对探索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大学生校园适应性的影响因素。通过独立样本检验和ANONA单因素方差分析把被试样本的检测变量分为七个因素,分组变量分别为所在地区、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院校分类、是否独生子女和民族以及适应性水平,来进行被试样本的差异检验。
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适应性的因素结构探索
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方法利用SPSS统计软件的数据分析,结果发现:有七个方面的因素影响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校园适应性,即民族融合度、人际交流技能、自我开放性、学业自主性、学业氛围、民族自尊感和家庭经济状况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适应性的影响因素,见表1和表2。
表1:因素分析适宜性球形检验
通过采用主成分分析,经正交旋转
表2:因子总解释率
方法得到了七个因子的因子载荷矩阵,由此得出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因素有七个,对每个因素中所包含的各个题目进行归纳整理并加以命名: 一是民族融合度。它所反映的是学生所感受到的校园文化氛围,表现在校园中的各民族学生是否能在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上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接纳,这是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适应性的首要因素。二是人际交流技能。由于语言和文化习俗等多方面存在文化差异,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困难,因此,是否能够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及时解决自身所遇到的困扰,尽快适应高校的学习和生活也是非常重要的。三是自我开放性。在校园适应过程中,少数民族大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还需要具备积极主动的交往心态,要善于自信乐观地主动表达,且能积极关注和参与校园生活。四是学业自主性。这个因素是包括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内的每个大学生都需要具备的心理品质。五是学习氛围。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是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高等教育教学方法,胜任高等教育学业任务的重要保障。六是民族自尊感。这是学生自我价值感的重要体现,只有学生感受到自我价值感,才会更愿意积极投入到校园生活、学习的各项活动中。七是家庭经济状况。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因此,较高的学习、生活费用给他们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困扰和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其校园适应性。
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适应性特点分析
通过本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适应性调查分析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适应性总均值为2.875,说明其适应性在中偏低水平。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适应性总体水平不容乐观, 对其进行进一步方差分析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北京地区院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整体适应情况好于内蒙地区学生。北京是文化多元性和开放性的大都市,多元文化氛围浓郁,各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起来较快。因此,在此学习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民族融合度、人际交流技能、自我开放性、学业自主性和民族自尊感等因素的方差分析显示存在显著差异,北京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适应性明显优于内蒙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
二是民族类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较普通院校中的少数民族学生适应情况好。在民族院校中各少数民族大学生比例更大,校园文化更加多元,其相互交流更加开放自如,因此他们会表现得更加适应。此外,因为民族院校对待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各项政策也相对健全,所以,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起来要好于在普通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
三是女生适应性略好于男生。经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男女生在7个因素中只有在 “自我开放性”这一个因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可以推断:女生之所以比男生的校园适应性要好一些,源于女生较之男生在校园生活的自我融入感上略好。
四是来自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较之其他生源地学生的校园适应性最弱。通过对不同生源地学生校园适应性均值的比较可以发现:来自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较之其他生源地学生的校园适应性最弱。经对其在每个因素的差异性显著性的比较发现:来自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之所以比其他生源地学生适应性差主要是其自我开放性不够,比较自我封闭,加之人际交流技能低,家庭经济负担重,影响到他们的适应程度。 五是六大因素决定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校园适应性程度。本研究将总体适应性的均值小于等于2.5的122个样本作为适应良好的样本组;将均值大于等于3的102个样本作为适应不良的样本组。将上述两组分别赋值,适应良好组为1,适应不良组为2,进行样本的T检验,考察其在7个影响因素上的差异。由表3可知:除因素七—家庭经济状况的均值相近外,适应良好组在其他6个因素上的均值都明显低于适应不良组,说明适应性良好学生在6个影响因素上均好于适应不良学生。
由此可见,尽管家庭经济状况也是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适应的一个因素,但是其在两组样本中差异性并不显著。因此,家庭经济状况所带来的压力不是造成其校园适应性不良的关键因素,而其他六个方面的因素恰恰是其适应性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说明适应良好组和适应不良组的差距主要是由这六个因素影响的。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适应性取决于其民族融合度、人际交流技能、自我开放性、学业自主性、学业氛围、民族自尊感,特别是民族融合度和人际交流技能这两个方面表现。通过改善这六个方面的现状对有效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适应性最为重要。
表3:适应良好组与适应不良组七因素差异比较
综上所述,民族融合度、人际交流技能、自我开放性、学业自主性、学业氛围、民族自尊感和家庭经济状况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适应性的影响因素;经进一步分析发现北京地区学生的适应情况比内蒙地区好;民族类高校学生比普通高校学生适应好;女生比男生适应好;来自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较之其他生源地学生的校园适应性最弱。尽管少数民族大学生整体适应性不佳,但是在被调查的群体中仍然有适应性良好的群体,分析其特点可以发现:家庭经济压力并不是影响其校园适应性的主要原因,要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适应性,应从其民族融合度、人际交流技能、自我开放性、学业自主性、学业氛围、民族自尊感这六个方面加以改善。
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性的应对策略
虽然少数民族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出现一些适应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有必要采取积极措施尽快加以改善,从而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成才,提高我国民族高等教育质量。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应对:
一是强化“四个认同”教育,尊重民族文化差异,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融合度和民族自尊感。“四个认同”是指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当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学习后,就会面临与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问题,学校应该有针对性地讲解国家和民族的关系,让少数民族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此基础上,还要尊重民族文化差异,学校要用适合少数民族的价值观和标准去衡量和要求这些少数民族大学生,还要通过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借以展示各民族文化魅力,加强其相互了解、欣赏与交流,让全体大学生在了解不同民族和民族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形成尊重民族文化差异,多民族文化和谐共存的氛围,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融合度和民族自尊感。
二是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业发展,加强对其学业的帮助与辅导。由于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弱,造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加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水平和英语水平大多不太好,也很少接触计算机,因此对其完成大学学业构成了一定的困难,导致其学业自主性不高。如果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业氛围,必然对其校园适应性产生不良影响。为此,高校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部门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有针对性地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专业指导和学业辅导。通过指定导师、组织学习互助小组等多种形式切实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尽快掌握大学的学习规则,增强学习能力,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
三是注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和发展,促进其个性的健全与完善。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多来自边远的、欠发达的地区,民族文化差异、语言表达方式、家庭经济状况等多种因素会造成其人际沟通不良、自卑或自我封闭,从而影响其校园适应性。因此,学校应特别关注这个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要为其提供及时的情感支持和心理帮助,组织他们通过团体辅导、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等多种方式提升其自我开放性,提高其人际沟通技能,从而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能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有效地与他人交流,尽快地改善自身的适应状况,愉快地度过大学的学生生活,顺利地完成大学的学习任务,成为加强民族团结和促进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
(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
[责任编辑:卜 珺]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适应性;影响因素
问题的提出
民族高等教育在国家的民族团结、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近年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录取率在不断增加。尽管其占所在学校的学生比例不是很高,但是他们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可以算是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性问题的研究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适应性现状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不仅能够为提高高等教育管理和民族高等教育水平提供可行性参考,而且还能为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找到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和方法,从而对落实我国的民族政策、提高民族素质和加强民族文化的融合有一定帮助。
调查的步骤和方法
1.编制问卷
通过文献研究和行为访谈法对开放性问卷得出的条目内容加以检验与分类,并参考卢谢峰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自编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适应性调查问卷”(共40题)。本问卷采用了5点量表形式,让被试从“极其不符合”到“极其符合”,即“1”到“5”对项目进行评价。问卷项目表述的是不适应的表现,因此分值越小说明适应性越好;分值越大说明越难适应。
2.问卷调查
本研究选取北京地区和内蒙地区的文、理、医学、体育四类学科专业的本科一年级至四年级大学生作为被试。被试来自北京工商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等5所大学,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66份,其中内蒙地区的问卷242份,北京地区的问卷124份。
3.统计分析
数据分析工具采用的是专业统计分析软件SPSS Statistics 19.0版,使用因素分析程序对探索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大学生校园适应性的影响因素。通过独立样本检验和ANONA单因素方差分析把被试样本的检测变量分为七个因素,分组变量分别为所在地区、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院校分类、是否独生子女和民族以及适应性水平,来进行被试样本的差异检验。
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适应性的因素结构探索
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方法利用SPSS统计软件的数据分析,结果发现:有七个方面的因素影响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校园适应性,即民族融合度、人际交流技能、自我开放性、学业自主性、学业氛围、民族自尊感和家庭经济状况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适应性的影响因素,见表1和表2。
表1:因素分析适宜性球形检验
通过采用主成分分析,经正交旋转
表2:因子总解释率
方法得到了七个因子的因子载荷矩阵,由此得出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因素有七个,对每个因素中所包含的各个题目进行归纳整理并加以命名: 一是民族融合度。它所反映的是学生所感受到的校园文化氛围,表现在校园中的各民族学生是否能在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上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接纳,这是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适应性的首要因素。二是人际交流技能。由于语言和文化习俗等多方面存在文化差异,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困难,因此,是否能够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及时解决自身所遇到的困扰,尽快适应高校的学习和生活也是非常重要的。三是自我开放性。在校园适应过程中,少数民族大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还需要具备积极主动的交往心态,要善于自信乐观地主动表达,且能积极关注和参与校园生活。四是学业自主性。这个因素是包括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内的每个大学生都需要具备的心理品质。五是学习氛围。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是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高等教育教学方法,胜任高等教育学业任务的重要保障。六是民族自尊感。这是学生自我价值感的重要体现,只有学生感受到自我价值感,才会更愿意积极投入到校园生活、学习的各项活动中。七是家庭经济状况。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因此,较高的学习、生活费用给他们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困扰和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其校园适应性。
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适应性特点分析
通过本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适应性调查分析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适应性总均值为2.875,说明其适应性在中偏低水平。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适应性总体水平不容乐观, 对其进行进一步方差分析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北京地区院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整体适应情况好于内蒙地区学生。北京是文化多元性和开放性的大都市,多元文化氛围浓郁,各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起来较快。因此,在此学习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民族融合度、人际交流技能、自我开放性、学业自主性和民族自尊感等因素的方差分析显示存在显著差异,北京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适应性明显优于内蒙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
二是民族类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较普通院校中的少数民族学生适应情况好。在民族院校中各少数民族大学生比例更大,校园文化更加多元,其相互交流更加开放自如,因此他们会表现得更加适应。此外,因为民族院校对待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各项政策也相对健全,所以,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起来要好于在普通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
三是女生适应性略好于男生。经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男女生在7个因素中只有在 “自我开放性”这一个因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可以推断:女生之所以比男生的校园适应性要好一些,源于女生较之男生在校园生活的自我融入感上略好。
四是来自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较之其他生源地学生的校园适应性最弱。通过对不同生源地学生校园适应性均值的比较可以发现:来自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较之其他生源地学生的校园适应性最弱。经对其在每个因素的差异性显著性的比较发现:来自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之所以比其他生源地学生适应性差主要是其自我开放性不够,比较自我封闭,加之人际交流技能低,家庭经济负担重,影响到他们的适应程度。 五是六大因素决定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校园适应性程度。本研究将总体适应性的均值小于等于2.5的122个样本作为适应良好的样本组;将均值大于等于3的102个样本作为适应不良的样本组。将上述两组分别赋值,适应良好组为1,适应不良组为2,进行样本的T检验,考察其在7个影响因素上的差异。由表3可知:除因素七—家庭经济状况的均值相近外,适应良好组在其他6个因素上的均值都明显低于适应不良组,说明适应性良好学生在6个影响因素上均好于适应不良学生。
由此可见,尽管家庭经济状况也是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适应的一个因素,但是其在两组样本中差异性并不显著。因此,家庭经济状况所带来的压力不是造成其校园适应性不良的关键因素,而其他六个方面的因素恰恰是其适应性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说明适应良好组和适应不良组的差距主要是由这六个因素影响的。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适应性取决于其民族融合度、人际交流技能、自我开放性、学业自主性、学业氛围、民族自尊感,特别是民族融合度和人际交流技能这两个方面表现。通过改善这六个方面的现状对有效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适应性最为重要。
表3:适应良好组与适应不良组七因素差异比较
综上所述,民族融合度、人际交流技能、自我开放性、学业自主性、学业氛围、民族自尊感和家庭经济状况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适应性的影响因素;经进一步分析发现北京地区学生的适应情况比内蒙地区好;民族类高校学生比普通高校学生适应好;女生比男生适应好;来自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较之其他生源地学生的校园适应性最弱。尽管少数民族大学生整体适应性不佳,但是在被调查的群体中仍然有适应性良好的群体,分析其特点可以发现:家庭经济压力并不是影响其校园适应性的主要原因,要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适应性,应从其民族融合度、人际交流技能、自我开放性、学业自主性、学业氛围、民族自尊感这六个方面加以改善。
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性的应对策略
虽然少数民族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出现一些适应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有必要采取积极措施尽快加以改善,从而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成才,提高我国民族高等教育质量。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应对:
一是强化“四个认同”教育,尊重民族文化差异,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融合度和民族自尊感。“四个认同”是指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当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学习后,就会面临与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问题,学校应该有针对性地讲解国家和民族的关系,让少数民族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此基础上,还要尊重民族文化差异,学校要用适合少数民族的价值观和标准去衡量和要求这些少数民族大学生,还要通过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借以展示各民族文化魅力,加强其相互了解、欣赏与交流,让全体大学生在了解不同民族和民族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形成尊重民族文化差异,多民族文化和谐共存的氛围,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融合度和民族自尊感。
二是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业发展,加强对其学业的帮助与辅导。由于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弱,造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加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水平和英语水平大多不太好,也很少接触计算机,因此对其完成大学学业构成了一定的困难,导致其学业自主性不高。如果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业氛围,必然对其校园适应性产生不良影响。为此,高校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部门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有针对性地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专业指导和学业辅导。通过指定导师、组织学习互助小组等多种形式切实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尽快掌握大学的学习规则,增强学习能力,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
三是注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和发展,促进其个性的健全与完善。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多来自边远的、欠发达的地区,民族文化差异、语言表达方式、家庭经济状况等多种因素会造成其人际沟通不良、自卑或自我封闭,从而影响其校园适应性。因此,学校应特别关注这个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要为其提供及时的情感支持和心理帮助,组织他们通过团体辅导、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等多种方式提升其自我开放性,提高其人际沟通技能,从而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能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有效地与他人交流,尽快地改善自身的适应状况,愉快地度过大学的学生生活,顺利地完成大学的学习任务,成为加强民族团结和促进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
(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
[责任编辑:卜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