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人才机制研究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ameop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产学研融合创新平台是集聚技术、制度、文化的创新协作体,是科技与产业资源、创新人才的集聚地。该文以山西农业大学和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各产学研融合平台及其协同单位为调查对象,分析了高校和研究机构及企业员工参与产学研合作机会、人尽其才产学研机制、贡献认可度、意见建议反馈渠道4个方面的认知差异,并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双向评价机制2个方面提出了完善山西农业产学研融合创新人才机制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领域;产学研融合;人才机制;山西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08-0156-04
  Abstract: The innovative platform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tegration was not only an innovation collaboration body that gathers technology, system and culture, but also was a gathering place of scientific, technological and industrial resources and innovative talents. This paper took each platform and its cooperative units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tegration in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han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s a subject of investigation, the cognitive differences of participation in cooperation opportunities, talent utilization mechanism, contribution recognition and suggestions feedback channel for their employees of universities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enterprises were analyzed, and the sugges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 mechanism was raised in 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tegration of Shanxi agriculture from training mechanism of applied talents and bidirectional evaluation mechanism.
  Key words: Agricultural field;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tegration; Talent mechanism; Shanxi
  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当前我国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尤为突出,因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需要科学技术与农业人才等多方面的深化改革[1]。产学研融合有利于高校和企业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深度融合、共同发展,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有效形式,更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渠道[2-3]。然而,农业领域产学研融合存在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严重错位的现象,企业专业人才需求的前瞻性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滞后性矛盾极为突出,导致农业领域专业人才需求难以满足。地方农业院校是服务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科技与人才基础[4]。因此,创新人才机制,充分发挥农业高校的教育资源和智库作用才是推动农业领域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关键所在。
  1 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研的方法,对山西农业大学和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及协同创新中心的省内协同单位员工随机发放问卷,围绕人才机制和评价机制开展满意度调查,设计了参与产学研合作机会、人尽其才产学研机制、贡献认可度、意见和建议反馈渠道4个题项。并运用SPSS 2.0软件对收集数据进行了交叉分析,用皮尔逊卡方检验法验证了提出假设。
  2 调查对象
  本研究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36份。问卷调查范围主要为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及其省内协作单位,包括农业企业、农业厅下属研究机构和涉农学会(协会),由于后2类机构涉及人员少,收集的数据存在缺失值,不足以作为研究依据。因此根据单位功能分类,将调查对象中具有研究性质的单位均合并入高校,以下称高校(研究机构),即调查对象为企业和高校(研究机构)2类。相比高校(研究机构),企业调查人数偏多。从学历上看(图1),企业调查对象以硕士以下学历为主要,尤其本科及以下人员最多;高校(研究机构)调查对象则以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学历为主。
  从工作年限统计上看(图2),高校(研究機构)以工作10年以上人员较多,企业工作6年以下人员较多,而工作年限为7~9年的人员在高校和企业均较少,这可能与阶段内高校(研究机构)引进人员数量少或当年参与产学研团队人员不足有关。总的来讲,从数据稳定性和真实性考虑,调查对象靠近实际,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3 实证分析
  3.1 信度与效度分析 采用Cronbach a系数法对所得问卷数据进行可靠性分析发现,Cronbach a系数值均大于0.8,说明问卷信度质量高、定量数据可靠(表1)。采用KMO值和巴特利球度法检验样本量表的效度分析发现,KMO值为0.773,巴特利球度检验结果非常显著,样本数据可进行下一步分析(表2)。
  3.2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4个变量作描述性统计分析看出(表3),总体上均值接近于平均水平,标准偏差较小,数据来源集中,确保了调查数据不偏离预期。意见、建议反馈的渠道均值最高1.76,呈负向趋势;人尽其才机制和文化氛围均值分别为1.51、1.54,处于较高水平;参与产学研工作机会均值为1.35,得分相对较低,这可能是高校人员以教学及基础研究为主,而参加产学研融合机会较少的原因[5]。   3.3 企业和高校(研究机构)产学研深度融合人才机制分析 总体上看,对有参与产学研合作机会表示“赞同”者占74.3%,“基本赞同”者占16.2%,“不赞同”者占9.6%(表4)。企业表示认同者75人,占企业人数82.4%;高校(研究机构)者26人,占高校(研究机构)人数57.8%。从参与产学研合作机会上看,表示“赞同”企业占74.3%,高校(研究机构)占25.7%,两类单位认知差距明显。
  假设1:单位性质与参与产学研合作的机会不相关。
  为证明以上假设,进行卡方检验发现P=0.007,表明单位性质与参与产学研合作的机会满意度呈显著相关(表5),故原假设不成立。单位性质是参与产学研合作机会的影响因素,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员工在参与产学研合作机会的满意度上差异表现较明显。
  从表6可以看出,对人尽其才的产学研机制表示“赞同”者占61%,“基本赞同”者占27.2%,“不赞同”者占11.8%。从单位性质与人尽其才产学研机制进行分析,企业认同者66人,占企业人数72.5%;高校(研究机构)认同者17人,占高校(研究机构)人数37.8%。从人尽其才产学研创新机制上进行分析,企业“赞同”者占79.5%,高校(研究机构)者占20.5%,企业比例较高,表明企业员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产学研合作,而高校(研究机构)投入产学研活动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少,人才资源发挥不充分,可能是高校以教学和基础研究为主的原因,结果与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一致。
  假设2:单位性质与人尽其才的产学研机制不相关。
  为证明以上假设,进行卡方检验发现P<0.001,表明单位性质与人尽其才产学研机制有极显著差异(表7),故原假设不成立,因而人尽其才产学研机制与单位性质相关。
  3.4 企业和高校(研究机构)人才评价机制分析 总体上看,对产学研工作贡献认可度表示“赞同”者占69.1%,“基本赞同”者占22.1%,“不赞同”者占8.8%(表8)。从不同单位性质与产学研工作贡献的认可分析,企业“赞同”者69人,占企业人数75.8%;高校(研究机构)“赞同”者25人,占高校(研究机构)人数55.6%。从产学研工作的贡献是否得到认可方面进行分析,企业“赞同”者占73.4%,高校(研究机构)“赞同”者占26.6%,表明不同单位性质与产学研工作贡献的认可度有明显不同。
  假设3:单位性质与产学研工作的贡献认可度不相关。
  为证明以上假设,进行卡方检验发现P=0.036,表明产学研贡献的认可度受单位性质影响(表9),故原假设不成立,因而单位性质与产学研贡献认可相关。
  从表10可以看出,认为“意见、建议反馈渠道畅通”者占49.3%,“基本畅通”者占25.7%,“不畅通”者占25%。从不同单位性质与意见、建议反馈渠道上分析,企业认可者50人,占企业人数54.9%;高校(研究机构)认可者17人,占高校(研究机构)人数37.8%。从意见、建议反馈渠道畅通方面进行分析,企业“赞同”者占74.6%,高校(研究机构)“赞同”者占25.4%。这表明不同单位性质和意见、建议反馈渠道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企业的反馈意见和建议的渠道障碍要高于高校(研究机构)。
  假设4:单位性质与意见、建议反馈渠道不相关。
  为证明以上假设,进行卡方检验发现P=0.14,大于0.05显著水平,表明两者差异不显著(表11),原假设成立,因而不同单位性质与意见、建议反馈渠道不相关。
  4 完善农业领域创新人才机制的对策建议
  4.1 建全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 从调查分析结果看,山西农业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平台员工对单位人才机制的满意度总体向好,但企业和高校(研究机构)在成长机会和人才利用上有明显差异,表现为企业员工参与产学研合作的机会更多、人才利用机制更完善,而高校员工对参与产学研机会及能否充分利用其才能方面的感知呈负向。因此,高校(研究机构)要在产学研人才能力的使用发挥与释放上多下功夫,营造公平竞争岗位环境,搭建深入合作通道,引导山西农业领域中小型企业树立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同时,建议高校(研究机构)要多鼓励科研人员参与企业的研发任务,如增加横向课题间接经费比例,允许科研人员兼职企业研发职务等;农业高校(研发机构)科技人员要提高寻找适配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能力,如主动联系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发展研究机构等方式,利于定位社会需求目标,有效制定中长期科研规划;鼓励校企合作围绕信息集成、文化融合、技术体系集成的模式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机构[6];尝试设立校企共建的研究应用型创新人才项目,扩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用人空间。
  4.2 完善人才双向评价机制 高校(研究机构)与企业的合作中,效益评价与人才评价缺一不可。从调查分析可知,員工的产学研工作贡献认可度受单位性质的影响,而意见、建议反馈渠道与单位性质无相关,但企业在产学研贡献的评价机制方面要优于高校,而对意见、建议反馈渠道是否畅通方面,则表现为高校(研究机构)员工的权益获得上表现得更为公平。因此,建议山西农业高校(研究机构)在评价体系中增加产学研贡献的考核指标,如在科研工作量考核指标中增加成果转化收入资金、推广型科研人员职称晋升论文考核允许用技术成果转化收入替代等。对于企业而言,产学研管理者应提高管理透明度,可利用网络信息公开、意见邮箱、走访等意见反馈通道充分了解员工诉求,鼓励员工树立产学研创新共荣和竞争意识,从而提高员工的价值感和归属感;定期组织员工入驻高校(研究机构)学习专业化知识,体验科技文化氛围。另外,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组建产学研平台时,作为产学研政策机制和关键技术研发主导的牵头单位,在制订绩效目标和利益分配时要抛开本位主义,需充分考量协同单位间的文化与利益需求及差异,协同主体间如能秉持“共进、共享、共赢”的价值文化,产学研融合平台势必会成为高效服务农业经济发展的先行军。
  5 结语
  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战略产业,其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我国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而科技人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保障基础。尽管山西农业领域已具有了被初步认可的产学研融合人才机制,但仍需进一步健全应用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人才双向评价机制,从而推动山西农业领域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山西农业现代化步伐,托举山西乡村振兴伟业。
  参考文献
  [1]石宇.山西“农谷”战略背景下的“谷城院”融合路径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9,31(12):44-49.
  [2]史明艳,王育娜,周晓军,等.“新农科”背景下产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天津农业科学,2020,26(11):72-74,79.
  [3]张文彬.产学研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24):67-70.
  [4]孙丹丹.产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性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0,37(3):32-36.
  [5]王俊鹏,景睿.企业创新文化与组织变革能力的关系研究——以员工组织承诺为中介[J].科技和产业,2020,20(3):1-11.
  [6]刘源,赵庆年.产学研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美国实时功能成像科技中心的案例剖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5):159-164.
  (责编:张宏民)
其他文献
摘 要:当前,巩固脱贫成果,解决脱贫人口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关键任务。该研究以百色市为例,从家庭收入结构、家庭人力资本水平、家庭支出型返贫风险、替代性生计方式、发展性生计资产、扶贫产业项目的时效性等维度对滇黔桂边革命老区脱贫农户的生计状况进行了调查,以期摸清脱贫农户的实际需求,为探索更加有效地提高农户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扶贫资金使用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百色市;脱贫农户;生
期刊
摘 要: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缓慢已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突出问题。基于烟台市内收集的356份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再逐步加入个体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分析其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个体因素中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子女随迁变量,经济因素中的月工资收入、合同变量以及社会因素中的城市生活时间、住房现状、文娱活动变
期刊
摘 要:该文以宿迁市宿豫区新庄镇振友村茆庄为例进行景观设计研究,在贯彻国家、省、市对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切实考虑小镇现状问题,力求改善小镇人居环境,提高景观质量和改善村庄面貌,达到改善村民居住条件、提升村庄吸引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效果,为农业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宿迁市;景观设计;农业特色小镇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期刊
摘 要: 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被社会各界所关注,乡村户外公共空间的适老化研究也已成为热点。该文以宿迁市旱闸村为例,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访问调查法为辅,调研了解宿迁市旱闸村户外公共空间现状及适老化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户外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的建议,以期为美好乡村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乡村;户外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 A
期刊
摘 要:采用实地踏查法,对浙江景宁县望东垟高山湿地自然保护区内伯乐树种质资源进行了调查,并从属地保护、种苗培育保护和回归保护3个方面提出了伯乐树的保护对策。结果表明:伯乐树分布于该保护区内海拔950~1500m的低山区域,在天然次生阔叶林分布最多;多呈单株散生状态,多为幼树或伐后萌株,为长成型种群。通过3年的种苗培育,将大苗种植至景宁县保护区、国有林场,扩大了伯乐树的种群规模。  关键词:伯乐树;
期刊
摘 要:该文总结了村镇银行的研究现状,以无为徽银村镇银行为例,借鉴布尔迪厄实践逻辑理论,对村镇银行社会化金融体系构建进行了实践逻辑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村镇银行;社会化金融体系;资本  中图分类号 F83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06-0001-04  1 村镇银行研究现状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
期刊
摘 要:秸秆机械化还田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养分,提升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有效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量,能够快速有效解决农作物秸秆对地表、水源及大气的环境污染问题,符合当代农业绿色发展的需要,对于保护环境以及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该文通过含山县2个对比试验数据,分析了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对耕地土壤及农作物产量等的影响,进而对该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秸秆还田;机械化;农艺;增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经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作用越来越凸显。而生态是乡村最大的发展力量,如何让生态资源从经济发展的掣肘变成经济发展的助力,这一问题值得研究。该文以台湾地区南投桃米社区生态修护为例,从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利用生态产业发展带动产业升级等方面探讨了福建省乡村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福建乡村;台湾地区桃米社区;生态振兴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人居环境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及其民众的重视。改善城镇和乡村的人居条件与环境,提升城镇和乡村居民的获得感与幸福度,这是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工程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一项重要内容。该文以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山东省青州市弥河镇为研究对象,对弥河镇人居环境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更好地改造乡村人居环境,为乡村全面实现小康奠定
期刊
摘 要:该文以海阳市联农果蔬专业合作社为例,通过分析其运营和发展过程,发现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其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烟台地区;农业专业合作社;问题;海阳市联农果蔬专业合作社  中图分类号 TU9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0-0006-03  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