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情分析】
何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根据教育部国家考试中心专家的解说,其特点在于: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造一个情境,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对某一问题的想法(或解决问题的方案)。2017年高考作文题精心设计写作要求,指令明确,发展了任务型写作,一方面保证考生有自主发挥的空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防止宿构与套作。如全国Ⅱ卷考“中华名句用用看”,该题在“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之外,还要求“合理引用”名句——这一指令,暗含了文化传承与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丰富期待。
【技法指导】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求考生对试题各个组成部分全面审读、准确理解,明确“写作任务”是什么,然后不折不扣地按要求完成“任务”。
一、“审材料”依然不容忽视
如全国Ⅱ卷六个名句分别来自古代、近代和现代,其内蕴丰富,涉及个人“小我”与家国、社会“大我”等不同层面。其中的“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比喻接收的信息越多,对事物的认识就越全面,眼界也越开阔。换言之,它与“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内涵相通。有些考生误读该名句,以为说的是“为人要光明磊落”,这就有一定的偏差了。
二、“审要求”必须条条落实
面对“任务驱动型写作”,还须弄清楚规定性的“任务”。如2017年全国Ⅰ卷要求“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考生必须通过两三个关键词形成对中国的整体印象(或侧重感性叙说,或突出理性思辨);关键词使用要“形成有机的关联”,这些“关键词”之间既存在丰富的想象力和层叠的思维空间,又共同构成了多样而立体的中国,选择怎样的组合方式,直接决定了立意的高下;“帮助外国青年”增强了写作的对象感,“外国青年”可以是一个泛称,也可以是自己预设的个体,考生要根据“外国青年”国别、民族、文化背景的特殊性选择得体的语言策略和文体形式(如书信);“读懂中国”则暗示着首先写作者要了解中国(“读懂”可理解为从茫然无知到初步了解,也可理解为从不全面到更全面的了解)。或者說,试题中隐含一个叙述视角和得体的叙述语气的问题,叙述者既不能自卑,也不能骄矜,不能是肤浅的炫耀,更不要给人以威迫之感,而要以坚定的国家民族自信,宏观而理性的思维,友好而和蔼的态度,深刻而有个性地进行表达。
何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根据教育部国家考试中心专家的解说,其特点在于: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造一个情境,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对某一问题的想法(或解决问题的方案)。2017年高考作文题精心设计写作要求,指令明确,发展了任务型写作,一方面保证考生有自主发挥的空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防止宿构与套作。如全国Ⅱ卷考“中华名句用用看”,该题在“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之外,还要求“合理引用”名句——这一指令,暗含了文化传承与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丰富期待。
【技法指导】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求考生对试题各个组成部分全面审读、准确理解,明确“写作任务”是什么,然后不折不扣地按要求完成“任务”。
一、“审材料”依然不容忽视
如全国Ⅱ卷六个名句分别来自古代、近代和现代,其内蕴丰富,涉及个人“小我”与家国、社会“大我”等不同层面。其中的“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比喻接收的信息越多,对事物的认识就越全面,眼界也越开阔。换言之,它与“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内涵相通。有些考生误读该名句,以为说的是“为人要光明磊落”,这就有一定的偏差了。
二、“审要求”必须条条落实
面对“任务驱动型写作”,还须弄清楚规定性的“任务”。如2017年全国Ⅰ卷要求“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考生必须通过两三个关键词形成对中国的整体印象(或侧重感性叙说,或突出理性思辨);关键词使用要“形成有机的关联”,这些“关键词”之间既存在丰富的想象力和层叠的思维空间,又共同构成了多样而立体的中国,选择怎样的组合方式,直接决定了立意的高下;“帮助外国青年”增强了写作的对象感,“外国青年”可以是一个泛称,也可以是自己预设的个体,考生要根据“外国青年”国别、民族、文化背景的特殊性选择得体的语言策略和文体形式(如书信);“读懂中国”则暗示着首先写作者要了解中国(“读懂”可理解为从茫然无知到初步了解,也可理解为从不全面到更全面的了解)。或者說,试题中隐含一个叙述视角和得体的叙述语气的问题,叙述者既不能自卑,也不能骄矜,不能是肤浅的炫耀,更不要给人以威迫之感,而要以坚定的国家民族自信,宏观而理性的思维,友好而和蔼的态度,深刻而有个性地进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