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唤醒“沉睡”的口语交际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对口语交际教学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老师们围绕活动性、综合性精心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情境,期望以此来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但在现实中出现的一些尴尬场面让我们不免有些无奈:冷冷清清——教师望眼欲穿,学生一言不发;半冷半热——一些学生跃跃欲试,一些学生若无其事;忽冷忽热——有时积极参与,有时无人问津。为什么会造成这些现象呢,是什么阻碍了口语交际前进的脚步呢?
  
  一、“沉睡”的口语交际
  
  1.不善聆听导致的倾听障碍。“倾听,是大自然赋予我们一份美好的礼物。上帝赠予我们两只耳朵,却只给予一张嘴,这是否暗示人们,少讲多听,这世上就会减少许多故事。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用心倾听,更多的时候,是人人都在发表意见与见解,人人都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孤僻区域讲说不休。”这是一段关于倾听的感言。这不禁使我们联想到在口语交际课上常见的一幕:
  在老师满怀信心创设的情境面前,孩子们争先恐后,急于表述自己的观点:如林的小手,嘴里还有“嗯—嗯”、“我来,我来”的伴奏声。终于一个幸运儿站了起来,紧接着的是一阵接一阵的叹息声,如林的小手即刻隐去,个个如败下阵的士兵。随着老师的第二次提问,顷刻间学生又重振雄风,手举得更高,伴奏声也更强,至于那位幸运儿,却只有极少数的听众在关注着他。老师冷不丁问一句:“××同学刚才是怎样讲的?”众生却是一脸的茫然。
  “倾听”是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缺少了“倾听”的口语交际教学,显得如此的苍白而无效。不会听,就不能听懂,更不能听出问题,无法较好地互动应对,达到交际目的。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倾听,才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的教学理念。
  2.地区方言导致的语言障碍。在如今的口语交际课中,老师很注重学生交流的内容、方式、方法,即注重学生“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单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却往往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普通话的标准。在口语交际课中出现类似的现象屡见不鲜:
  (1)平翘舌音不分。如在进行《打电话》的“口语交际”时,有学生说:“同学,老思(师)梭(说)下午三点到教四(室)集合”。
  (2)词汇、语法不规范。“我饭吃好了以后”(我吃完饭了)、“我做不像”(我不会做)、吃酒(喝酒)。
  从孩子平常的交谈中不难发现,他们用地区方言交谈时无拘无束,一旦用普通话就差得多了,连表达都做不好,更谈不上交际了。这是因为学生积累的普通话词汇量较少,在进行口语交际时,要把方言表达为普通话,原有的“内部语言”要经过一次“内部翻译”,这就给快速地遣词造句、沟通交流带来了困难,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导致学生不敢“直言快语”。更多的体现为交际内容的粗糙性,如表达的意思不完整、不连贯、前后矛盾;语言重复或无话可说;声音不响亮;语言不准确等。
  3.积淀不足导致的表达障碍。有些学生论口语功底,还是挺不错的,私下里与好朋友聊得也挺投机的,但是一旦在大庭广众之下,就是氛围再和谐,也难以让他们启齿,就是启齿了,他的口语交际水准也明显失真。
  学生小西是个活泼的小男孩。他生性活泼,上课也能积极举手发言,唯独到口语交际课中经常是“沉默是金”,叫他起来发言就显得手足无措,会出现“嗯……啊……”“这个……那个”等垫语增多和语流中断的现象,有时还会出现东一句,西一句,重复颠倒的现象。
  这样的现象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普遍存在,在语言交流中的生硬、简单、头绪不清是普遍的现象,有的学生甚至不能完整、准确地复述一个故事或一个事件。这是因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与平时的语言积累有很大关系。平时语言积累不丰富的学生,就丧失了交际的底气。
  
  二、“唤醒”口语交际
  
  (一)把耳朵唤醒
  倾听是把金钥匙,它能为学生打开更广阔的交流空间。让我们把学生的耳朵叫醒,唤起学生倾听的兴致,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让学生在听中生疑、听中解惑、听中积累、听中成长。
  1.让认真倾听成为学生的习惯。
  ⑴学会倾听的姿势。听同学发言时,要求学生做到神情专一。如果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思考相一致,则以微笑、微微点头表示认可或赞同。一旦学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老师对学生听的情况就一目了然,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利处多多。
  ⑵保持理解的心态。语文的理解讲究“悟”,“悟”是一种逻辑性极强的心理过程。我们要引导学生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一是听同学回答问题时,不一定要赞同,但起码要做到理解,弄清同学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二是不随便给予否定,即使持有不同的关或理解,也要以“我认为……”,“我想补充说明……”等方式参与交流,这样,学生既学会了倾听,又保持了理解的心态。
  ⑶教给倾听的方法。善听者往往也是善于思考的好学生。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养成善听,倾听的好习惯,还要教给学生一些方法:猜想发言的同学会说什么;对同学的观点进行归纳;想想看他说的有没有道理。
  2.让认真倾听成为老师的习惯。
  新的课程标准把教师的角色定位为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与合作者。作为一名参与者,就应该学会认真地倾听孩子的发言。课堂中我们经常看到把老师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如何记住教学流程和评价学生上,在与某位学生交流时,还不时用眼神关注其他学生是否认真。殊不知,老师眼神的游离,倾听意识的缺乏,也会使学生失去养成倾听习惯的机会。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作为一位教师,只有善于倾听学生,适时调节自己教学,才能扮好自身的角色;只有善于倾听会倾听才能正确判断学生在想什么,为什么会这么想;只有善于倾听,才能在学生回答不正确、语言表达不清楚的地方予以及时指出、正确分析。正所谓“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学生也能以老师为榜样,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
  (二)把语言唤醒
  新课标明确提出应使学生“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我们在教学中要唤醒学生的语言,使他们能用纯正、流畅的普通话交流,拥有一套规范的语言系统。
  1.训练学生的标准语音。浙江属于吴方言区,在方言中没有翘舌音的概念,声、韵母也容易混淆。如把“兰花”说成“难花”(n、l不分),把“地方”说成“地荒”,(f、h不分)“香烟”说成“香阴”(an、ian不分)。学生在读课文或字、词时会注意到这些发音的难点,可是到口语交际时就没有这个概念,容易造成歧义。老师要特别注意在交际过程中反复纠正,找出分辨规律,让学生反复训练并有意识地把上课时的“注意”运用到日常交际中,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2.丰富学生的普通话词汇。现在的父母都很注重对孩子的学前教育。很多父母不管自己的普通话标准与否,反正是一概地用“彩色普通话”和孩子交流,却不知有些词汇在本方言区是“畅通无阻”,可是一到外地就可能让别人产生误会,无法交流。如把“喝茶”说成“吃茶”,把“头发”说成“头毛”。有文字稿时可能不会有影响,但一在口语交际场合就有问题,这是因为方言的词汇习惯所致。我们要着力找出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在造词、构词、词义、价值上的差异,帮助学生建立一套规范的普通话词汇。
  3.规范学生的口语“语法”。浙江方言除了语音、词汇上与普通话有较大差异之外,语法上也有不少差异,给学生形成了特定的“语言感”。这种“语言感”是隐含的,学生靠这种“语言感”来生成许多句子。如学生常会把“我先走”说成“我走先”,这种表达错误正是来源于浙江方言的语感。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提倡诵读,让学生多多朗读文章,并按“言语规范、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自然流畅”等标准予以量化。同时提倡听读,经常引导学生聆听名人名家的诗歌朗诵、小说朗读,使学生从中吸取典范的词汇、语法,进而形成普通话的“语言感”。
  (三)把积累唤醒
  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是靠积累,不仅应有生活材料的积累,还应有语言材料的积累。学生积累的材料多了就会发生相互碰撞,相互碰撞就会产生新的语言合金,发生质的变化。因此,我们要唤醒学生的语言积累,促使口语交际畅通地展开。
  1.博闻强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博览群书、熟读成诵是进行语言积累的重要手段,要指导学生广泛地阅读和浏览图书和报刊,并把有价值的内容、精彩的语言、独特的描述及时地记下来。正如鲁迅先生说的:“必须如蜜蜂一样,才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的确,只有广泛涉猎,遨游于书山学海之中,才能使语言储蓄充裕丰盈,使见识广博而深刻。
  2.精品细研。烂熟于心的美文佳句、篇章积累可以使学生的预言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但这还不够,因为只有浏览和记诵,没有精品细研的积累,材料再多,也将是死水一团,在口语交际时就很难得心应手,随意驱遣。因此只有对精彩的语言细细品味,仔细研读一番,将之内化成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这样的积累才有效果。
  3.学以致用。学以致用是积累的语言再次外化的表现。在口语交际中,不管学生是直接引用、仿用,还是重新组合后的巧妙运用,只要是合情合理的,我们都应积极鼓励,激发他们对语言的再次内化,再次组合。使学生在口语交际时可以随时调动语言信息网络、积极思考,达到“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的境界,避免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恼。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