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后,学生上课的有效时间逐渐减少,如何提高课堂效率,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根据笔者多年来高中语文课堂的实践探索,结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个案进行分析,希望对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能够有所启示。
一、创设情景,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在激情导入中提高效率。兴趣往往是阅读的先导,“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须着力点拨学生“好之”“乐之”的浓厚兴趣。为此我利用多媒体营造的情境氛围,加深学生对情境的内心体验,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下面的课例:
导读《我与地坛》
(上课前轮流播放大提琴曲《天鹅之死》,借以营造气氛)
师:请大家看看大屏幕上这个“人”字,你们知道它为什么会稳稳地站着吗?因为它有一撇一捺,因为它有两条“腿”,正是这两条腿撑起了每一个人,每一个健康的人。而著名作家史铁生,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属于他的世界轰然坍塌了,他一度失魂落魄,痛不欲生,但他最终勇敢地站了起来。那么,到底是什么给了他人生的支点,使他走出了人生的低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史铁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与此同时,大屏幕上频繁滚动着残奥会的一些感人画面)紧随话音,那轻悠哀伤的音乐再次响起。在音乐中学生随着我一起轻声慢语地朗读,共同走进作者的文字世界。
二、品味语言,由感知到感受,在民主对话中提高效率
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坏教师奉送真理,好教师教别人发现真理。”对话作为阅读教学中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在设计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研读《我与地坛》的第一部分,品味作品独特的语言韵味。
师:这几段景象描写,有些语言非常具有独创性,而且富有深义。请看大屏幕:(多媒体展示)你认为哪些词语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好?它们好在哪里?(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生:我觉得,“剥蚀”“淡褪”和“坍圮”这三个动词用得不错,极富概括性的表现了地坛由盛到衰的历史沧桑变化。
生:“浮夸“和”炫耀“这两个形容词也用得不错,一是让我们联想到它当年的鲜艳和气派,二是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色彩。
生:“蜂儿像一朵小雾”最有创造性。把蜂儿比作“小雾”,反映了蜂儿轻盈的特点;用“朵”字来描写“蜂儿”,不能不使人联想到花儿,从而凸显了蜂儿娇美的特点。
生:一滴露珠的滚落,本来是微不足道的,但作者却用“轰然”和“万道金光”来加以形容,我们耳边仿佛有了巨大的声响,眼前仿佛有了无限的光明。露珠滚落的情景给了作家极其深刻的印象和巨大的震撼,他仿佛从中看到了生命的力量,露珠这样普通的事物都在不断积蓄自己的能量,然后在合适的时间展现自己的美,那么自己呢?
三、点燃情感,由感受到感动,在诵读教学中提高效率
情感是思考的催化剂,只有在积极健康的情感驱动下,学生才能在阅读中获得乐趣。著名的教育理论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情绪精神的领域,触及学生的需要,则这种教学法必然是有效的。”
诵读《我与地坛》的第二部分。
教学设想
课型定为诵读课,采用的手段以诵读为主。目的是通过诵读让学生在情感和认识方面得到提升。
过程摘录
(播放背景音乐满文军的《懂你》,营造一种气氛)
师:一个人可以没有朋友,没有妻子,没有儿女,但他一定有过母亲。史铁生从残疾的阴影中走出来,不再去问“我”为什么要出生,不再去想“我”为什么要活着,不再去抱怨命运的不公。这当中除了地坛给予的启示之外,还有“母亲”伴行他走过了最艰难的一段路。这是一段很长很长的路,“母亲”用她的爱和生命支撑起史铁生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今天我们与作者一同去感受母爱的伟大与艰辛吧。
(PPT:呈现教学目标:诵读课文,感受母爱,读懂母亲,感悟生命,启迪人生。)
师:大家先自由朗读选文(二),把你认为最能感动你的句子或细节找出来,然后请同学们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
(学生找出的令其感动句子)
师:从同学们找的句子看,我们可以发现,你们找的都是“母亲”这条线,“母亲”是如何爱儿子的,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先来看看“母亲”的爱都体现在哪。
生:“母亲”的爱主要体现在对“儿子”的理解上。
师:具体说说。
生:如第二节中,写“母亲”无言地帮“我”准备,又目送“我”去地坛时,连用了五个“知道”和一个“不知道”,体现了“母亲”对“我”的理解和深爱,“无言”二字包含着浓浓的爱意,一切皆在不言中。
师:是啊!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一节所体现的是“母爱”的深沉,在朗读时应把握怎样的语气和语调?
生:应读得深沉含蓄,充满深情,五个“知道”和一个“不知道”应略读重音。(生有表情朗读第二节,同学们评价说他语气语调都把握得不错。)
生:“母亲”的爱还体现在矛盾、痛苦之中。如第三节,“我”到地坛以后,“母亲”一个人在家里胡思乱想。
师:“我”怎会知道“母亲”在家想些什么?“母亲”对“我”的爱,是否一开始“我”就明白,就有深切的体会?
生:不是的,是“母亲”去世以后,“我才有余暇设想”,“母亲”在家里担忧“我”,是“我”猜出来的。
师:“母亲”在家怎样,日日夜夜怎样想,这是看不到的。不去设想,那是体会不到母爱,也不能完全懂得母爱的。通过对“母亲”的矛盾、痛苦、担忧的描写,来体现出“母亲”的坚忍与伟大。“母亲”的爱有多深,“母亲”的痛苦就有多深。母爱总是毫不张扬的,母爱的方式总是平凡的,母亲的心总是深沉的,往往要靠做子女的去体察,去设想,去感悟,才有深切的感受。来,试着用你觉得对的语气语调读一下这些句子。
四、深挖内涵,由感性到理性,在自主探讨中提高效率
要充分利用课文中艺术形象的感人魅力,“点燃起许许多多火堆”(苏霍姆林斯基),吸引学生去钻研、理解,激发他们强烈的爱憎感情,培养他们正确评判社会现象的积极情操。
还以教学《我与地坛》为例。
在学生声泪俱下的阅读之后,我给学生提出了下面的问题:史铁生用他的苦难提高了我们对生命的认识,请谈谈你们阅读全文后获得的最深刻的感受好吗?
﹙学生讨论﹚
生:生命是不朽的。
生:生活经历简单、情感经历平淡的人是幸运的,少了烦恼和痛苦,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又是一种不幸。
师:说得好。“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现在请写下你最深刻的一点感受。
……
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找到打开学生思维的金钥匙,为学生探究学习牵线搭桥,基于学生阅读水平,找到学习的切入点,由旧知到新知,由感性到理性。
教法制约学法,学法制约效率。无论运用哪种教学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原则,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加强情感、意志力等方面的点拨教育,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提高教学效率定会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创设情景,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在激情导入中提高效率。兴趣往往是阅读的先导,“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须着力点拨学生“好之”“乐之”的浓厚兴趣。为此我利用多媒体营造的情境氛围,加深学生对情境的内心体验,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下面的课例:
导读《我与地坛》
(上课前轮流播放大提琴曲《天鹅之死》,借以营造气氛)
师:请大家看看大屏幕上这个“人”字,你们知道它为什么会稳稳地站着吗?因为它有一撇一捺,因为它有两条“腿”,正是这两条腿撑起了每一个人,每一个健康的人。而著名作家史铁生,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属于他的世界轰然坍塌了,他一度失魂落魄,痛不欲生,但他最终勇敢地站了起来。那么,到底是什么给了他人生的支点,使他走出了人生的低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史铁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与此同时,大屏幕上频繁滚动着残奥会的一些感人画面)紧随话音,那轻悠哀伤的音乐再次响起。在音乐中学生随着我一起轻声慢语地朗读,共同走进作者的文字世界。
二、品味语言,由感知到感受,在民主对话中提高效率
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坏教师奉送真理,好教师教别人发现真理。”对话作为阅读教学中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在设计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研读《我与地坛》的第一部分,品味作品独特的语言韵味。
师:这几段景象描写,有些语言非常具有独创性,而且富有深义。请看大屏幕:(多媒体展示)你认为哪些词语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好?它们好在哪里?(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生:我觉得,“剥蚀”“淡褪”和“坍圮”这三个动词用得不错,极富概括性的表现了地坛由盛到衰的历史沧桑变化。
生:“浮夸“和”炫耀“这两个形容词也用得不错,一是让我们联想到它当年的鲜艳和气派,二是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色彩。
生:“蜂儿像一朵小雾”最有创造性。把蜂儿比作“小雾”,反映了蜂儿轻盈的特点;用“朵”字来描写“蜂儿”,不能不使人联想到花儿,从而凸显了蜂儿娇美的特点。
生:一滴露珠的滚落,本来是微不足道的,但作者却用“轰然”和“万道金光”来加以形容,我们耳边仿佛有了巨大的声响,眼前仿佛有了无限的光明。露珠滚落的情景给了作家极其深刻的印象和巨大的震撼,他仿佛从中看到了生命的力量,露珠这样普通的事物都在不断积蓄自己的能量,然后在合适的时间展现自己的美,那么自己呢?
三、点燃情感,由感受到感动,在诵读教学中提高效率
情感是思考的催化剂,只有在积极健康的情感驱动下,学生才能在阅读中获得乐趣。著名的教育理论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情绪精神的领域,触及学生的需要,则这种教学法必然是有效的。”
诵读《我与地坛》的第二部分。
教学设想
课型定为诵读课,采用的手段以诵读为主。目的是通过诵读让学生在情感和认识方面得到提升。
过程摘录
(播放背景音乐满文军的《懂你》,营造一种气氛)
师:一个人可以没有朋友,没有妻子,没有儿女,但他一定有过母亲。史铁生从残疾的阴影中走出来,不再去问“我”为什么要出生,不再去想“我”为什么要活着,不再去抱怨命运的不公。这当中除了地坛给予的启示之外,还有“母亲”伴行他走过了最艰难的一段路。这是一段很长很长的路,“母亲”用她的爱和生命支撑起史铁生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今天我们与作者一同去感受母爱的伟大与艰辛吧。
(PPT:呈现教学目标:诵读课文,感受母爱,读懂母亲,感悟生命,启迪人生。)
师:大家先自由朗读选文(二),把你认为最能感动你的句子或细节找出来,然后请同学们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
(学生找出的令其感动句子)
师:从同学们找的句子看,我们可以发现,你们找的都是“母亲”这条线,“母亲”是如何爱儿子的,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先来看看“母亲”的爱都体现在哪。
生:“母亲”的爱主要体现在对“儿子”的理解上。
师:具体说说。
生:如第二节中,写“母亲”无言地帮“我”准备,又目送“我”去地坛时,连用了五个“知道”和一个“不知道”,体现了“母亲”对“我”的理解和深爱,“无言”二字包含着浓浓的爱意,一切皆在不言中。
师:是啊!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一节所体现的是“母爱”的深沉,在朗读时应把握怎样的语气和语调?
生:应读得深沉含蓄,充满深情,五个“知道”和一个“不知道”应略读重音。(生有表情朗读第二节,同学们评价说他语气语调都把握得不错。)
生:“母亲”的爱还体现在矛盾、痛苦之中。如第三节,“我”到地坛以后,“母亲”一个人在家里胡思乱想。
师:“我”怎会知道“母亲”在家想些什么?“母亲”对“我”的爱,是否一开始“我”就明白,就有深切的体会?
生:不是的,是“母亲”去世以后,“我才有余暇设想”,“母亲”在家里担忧“我”,是“我”猜出来的。
师:“母亲”在家怎样,日日夜夜怎样想,这是看不到的。不去设想,那是体会不到母爱,也不能完全懂得母爱的。通过对“母亲”的矛盾、痛苦、担忧的描写,来体现出“母亲”的坚忍与伟大。“母亲”的爱有多深,“母亲”的痛苦就有多深。母爱总是毫不张扬的,母爱的方式总是平凡的,母亲的心总是深沉的,往往要靠做子女的去体察,去设想,去感悟,才有深切的感受。来,试着用你觉得对的语气语调读一下这些句子。
四、深挖内涵,由感性到理性,在自主探讨中提高效率
要充分利用课文中艺术形象的感人魅力,“点燃起许许多多火堆”(苏霍姆林斯基),吸引学生去钻研、理解,激发他们强烈的爱憎感情,培养他们正确评判社会现象的积极情操。
还以教学《我与地坛》为例。
在学生声泪俱下的阅读之后,我给学生提出了下面的问题:史铁生用他的苦难提高了我们对生命的认识,请谈谈你们阅读全文后获得的最深刻的感受好吗?
﹙学生讨论﹚
生:生命是不朽的。
生:生活经历简单、情感经历平淡的人是幸运的,少了烦恼和痛苦,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又是一种不幸。
师:说得好。“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现在请写下你最深刻的一点感受。
……
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找到打开学生思维的金钥匙,为学生探究学习牵线搭桥,基于学生阅读水平,找到学习的切入点,由旧知到新知,由感性到理性。
教法制约学法,学法制约效率。无论运用哪种教学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原则,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加强情感、意志力等方面的点拨教育,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提高教学效率定会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