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艰苦奋斗精神被视为中西文化的精髓,从哲学的角度而言,它又和实践密切联系在一起。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还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政治价值认同及和谐社会的价值认同。对于艰苦奋斗精神的缺失,我们应理性对待。
关键词:艰苦奋斗;时代内涵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065-02
艰苦奋斗精神虽然是日常话语的热点高频词汇,但多以事例和名言的方式来阐释,缺乏内涵层面的本质剖析,更缺乏对其社会价值的理性评判。如何顺应时代和形势的发展,厘清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内涵,在社会上大力地弘扬这种精神,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大有裨益。
一、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内涵
一提起艰苦奋斗,一些人马上就把它理解为过“苦日子”:吃差的、穿破的、住旧的等等。诸如此类的现象,反映了我们对艰苦奋斗精神的内涵缺乏正确的认识。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内涵可以从字面、哲学、文化等各种角度诠释。
(一)字面上
诚然,就其字面的涵义而言,艰苦乃艰难困苦之意,一般用来形容生活、工作条件和环境的恶劣与不便。但把艰苦与奋斗连为一体,它的中心词是奋斗而不是艰苦。它强调的是一种不计较客观条件而努力奋斗的意志力。我们不能随意曲解它的含义。艰苦奋斗就其本质意义上讲,就是不畏艰难困苦而坚持不懈地奋争。
(二)哲学上
从哲学的角度而言,艰苦奋斗精神和实践又是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众所周知,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正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人以自己的艰苦奋斗不断地展开自己的社会关系,不断地获得自己的社会属性。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只要我们深入地考察人类的社会实践,就不难发现,实践中始终贯穿着一种精神,这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本质上也就是一种实践精神。即为实现既定的目标和理想而在自己的行为中表现出的勇于克服艰难困苦、顽强奋斗、百折不挠、自强不息、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精神,包含着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勇于挑战的行为方式和甘于奉献的人生境界。[1]
(三)文化上
从文化的角度而言,中西方虽在先进文化的评价标准上尚无共识,但都视“艰苦奋斗”(尽管可能概念表述有多种)为其文化精髓内容。米如群在《关于艰苦奋斗精神内涵的文化释读》一文中批判了日常语境下的“吃苦光荣论”、“国情需要论”、“节俭悖论”等认知误区,阐释了艰苦奋斗精神与节约型社会建设、与生态消费观的现代关系,把它的内涵解构为“合理而现实的目标驱动、资源效用最大化追求、竭心尽力的奋斗毅力”三个核心构成要件。[2]
总之,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艰苦奋斗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具有具体的、丰富的内涵,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充实和发展。不同的时代,艰苦奋斗精神的内涵侧重可能会有所不同。比如,战争年代,由于环境残酷,战斗频繁,艰苦奋斗精神主要表现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冲锋陷阵,勇敢杀敌。建国初期,由于百业待兴,整个国家处于迅速恢复时期,艰苦奋斗精神主要表现为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等。但其精神实质都是一致的,都是不畏艰难困苦而坚持不懈地奋争。在当今时代,艰苦奋斗的基本内涵应该是:居安思危,励精图治,勤俭节约,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二、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
中华民族一向以艰苦奋斗著称于世,广大人民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努力奋斗,几千年来形成了一种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人们在实践中也提出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格言来教育后人,如:“成由勤俭,败由奢”、“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等等,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古训。这些警句广为流传,成为人们生活的价值准则。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無论是儒家、墨家,还是道家,都主张“崇俭黜奢”的观点。尽管管子的《侈靡》篇赤裸裸地宣传奢侈,在历史上产生过一些影响,但崇俭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把“俭”和“温良恭让”一同列为基本的道德准则。清人朱柏庐的《朱子家训》中的名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万口传颂。在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至今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可以这样说,艰苦奋斗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重要内容,更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之所在。
(二)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政治价值认同
虽然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人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不同,但在艰苦奋斗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强和改善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问题上看法却是一致的,都认识到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性。[3]毛泽东曾说,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这已经是被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证明了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也反复强调,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是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政治素质,必须在全党进一步提倡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一再告诫我们,党必须保护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这是党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支柱。2002年12年6日,胡锦涛总书记率领新一届中央书记处同志到西柏坡学习考察,重温了当年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要求,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牢记“两个务必”,并从国家、民族、政党等不同角度阐述了艰苦奋斗的政治价值意义。他认为:“艰苦奋斗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作为我们马克思主义政治的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党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联的一个重要法宝”。[4]
(三)艰苦奋斗精神是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
一个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是人们以其利益和需要系统为基础,对主客体之间的多种价值关系进行融汇而形成的最优价值关系。它集中体现了一个社会所有利益共同体或利益相关方的共同理想、愿望和需求,它是引领人们思想行为、社会精神风尚和发展方面的灵魂。[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社会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方面的基本内容,而其中“以艰苦奋斗为荣”则属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中所倡导的“艰苦奋斗精神”既继承了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又被赋予了社会主义社会所特有的道德元素,突出了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也是社会主义伦理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精确提炼和生动体现。它引领着时代的先进风尚,对于和谐社会的建构起着价值支撑和引导作用。正如胡锦涛在西柏坡讲话所指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 三、艰苦奋斗精神的缺失及重塑
遗憾的是,在当今的社会上,人们对于艰苦奋斗精神,似乎反应冷淡,特别是青年人当中,甚至出现了以炫富为荣为美的恶习,如郭美美等。究其原因,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既有认知上的问题,也有宣传教育和心理上的原因。
在社会大众的认知上,人们长期将艰苦奋斗理解为出于落后国情的需要而形成的物质生活上的节俭,以至于在物质产品较大富裕的今天,人们在思想上还把艰苦奋斗与“过苦日子”、“节衣缩食”相联,甚至以此来否定人们正当的合理的物质追求。这种认知上的误区,使得人们本能地对艰苦奋斗的精神产生了一种内在的排斥。当然,也有一部分人认为提倡艰苦奋斗精神和党、国家发展经济、鼓励消费的政策相矛盾。其实,艰苦奋斗精神所倡导的节俭和传统的节俭有着本质的区别。与后者相比,它不是吝啬,不是否定人们的消费,更不是抑制人们合理的消费欲求,而是一种适度消费,即“俭而有度,合理消费”。适度消费是处理好资源节约与扩大内需的关系,实现经济合理性与伦理合理性的必然选择。适度消费所贯彻的是合理消费的思想,鼓励人们采用占用物质资源少的消费方式。这样,一方面减少了消费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另一方面鼓励消费,扩大了内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6]
另一方面,过去我们在进行艰苦奋斗精神的宣传教育中,存在着形式陈旧,内容不全,力度不够等问题。不少人对艰苦奋斗精神缺乏深刻的认识。邓小平同志早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对于艰苦创业,对干中国是什么样的国家,将要成为什么样的国家,这种教育很少”。改革开放后,生长在逐渐富裕生活中的独生子女一代,受家庭教育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没有艰苦生活的锻炼和对生活逆境的体验,没有接受挫折的思想准备和承受能力,缺乏对艰苦奋斗充分的思想准备。
在社会上重新找回艰苦奋斗的精神,需要我们匡正被扭曲的艰苦奋斗的内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随着环境和形势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其内涵拓展其外延,需要我们坚持教育引导,加强制度约束和监督制约,更需要我们的领导干部起模范带头作用。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大兴艰苦奋斗之风。毫无置疑,艰苦奋斗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也理应是党员干部最鲜亮的政治本色。而各级领导干部是关键。领导干部是社会的“风向标”,是党的优良作风的“显示器”,更是年轻党员干部的“导师”和“样板”。身教重于言教,这是一个规律,从古到今,无不如此。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手培育起来的,也是通过他们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发扬光大的。同样,在今天,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不能坐而论道,而应做艰苦奋斗的表率。只要党员和领导干部在这些方面做好了,就会形成良好的党风,就会带动良好的民风,进而使艰苦奋斗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艰苦奋斗精神总是与辉煌成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具备了艰苦奋斗精神的政党,才会是一个能够凝聚全民族力量、朝着远大目标奋勇前进的先进政党;一个具备了艰苦奋斗精神的民族,才会是一个能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发展的优秀民族;一个具备了艰苦奋斗精神的个人,才会不贪恋一时享受,不断谋求更大作为。无论是在艰难困苦的逆境之中,还是在条件优越的顺利之时,艰苦奋斗精神都不会过时,也不应当过时。
参考文献:
[1]谢鑫.艰苦奋斗精神的哲学解读[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米如群.关于艰苦奋斗精神内涵的文化释读[J].学海,2006,(6).
[3]闫成俭.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政治价值认同[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4).
[4]胡錦涛.12月在西柏坡说要艰苦奋斗奔全面小康全文[EB/OL].新华网,2003-01-02.
[5]王伦光.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1:3.
[6]适度消费:经济合理性与伦理合理性[EB/OL].山西日报,2008-09-22.
关键词:艰苦奋斗;时代内涵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065-02
艰苦奋斗精神虽然是日常话语的热点高频词汇,但多以事例和名言的方式来阐释,缺乏内涵层面的本质剖析,更缺乏对其社会价值的理性评判。如何顺应时代和形势的发展,厘清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内涵,在社会上大力地弘扬这种精神,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大有裨益。
一、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内涵
一提起艰苦奋斗,一些人马上就把它理解为过“苦日子”:吃差的、穿破的、住旧的等等。诸如此类的现象,反映了我们对艰苦奋斗精神的内涵缺乏正确的认识。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内涵可以从字面、哲学、文化等各种角度诠释。
(一)字面上
诚然,就其字面的涵义而言,艰苦乃艰难困苦之意,一般用来形容生活、工作条件和环境的恶劣与不便。但把艰苦与奋斗连为一体,它的中心词是奋斗而不是艰苦。它强调的是一种不计较客观条件而努力奋斗的意志力。我们不能随意曲解它的含义。艰苦奋斗就其本质意义上讲,就是不畏艰难困苦而坚持不懈地奋争。
(二)哲学上
从哲学的角度而言,艰苦奋斗精神和实践又是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众所周知,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正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人以自己的艰苦奋斗不断地展开自己的社会关系,不断地获得自己的社会属性。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只要我们深入地考察人类的社会实践,就不难发现,实践中始终贯穿着一种精神,这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本质上也就是一种实践精神。即为实现既定的目标和理想而在自己的行为中表现出的勇于克服艰难困苦、顽强奋斗、百折不挠、自强不息、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精神,包含着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勇于挑战的行为方式和甘于奉献的人生境界。[1]
(三)文化上
从文化的角度而言,中西方虽在先进文化的评价标准上尚无共识,但都视“艰苦奋斗”(尽管可能概念表述有多种)为其文化精髓内容。米如群在《关于艰苦奋斗精神内涵的文化释读》一文中批判了日常语境下的“吃苦光荣论”、“国情需要论”、“节俭悖论”等认知误区,阐释了艰苦奋斗精神与节约型社会建设、与生态消费观的现代关系,把它的内涵解构为“合理而现实的目标驱动、资源效用最大化追求、竭心尽力的奋斗毅力”三个核心构成要件。[2]
总之,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艰苦奋斗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具有具体的、丰富的内涵,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充实和发展。不同的时代,艰苦奋斗精神的内涵侧重可能会有所不同。比如,战争年代,由于环境残酷,战斗频繁,艰苦奋斗精神主要表现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冲锋陷阵,勇敢杀敌。建国初期,由于百业待兴,整个国家处于迅速恢复时期,艰苦奋斗精神主要表现为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等。但其精神实质都是一致的,都是不畏艰难困苦而坚持不懈地奋争。在当今时代,艰苦奋斗的基本内涵应该是:居安思危,励精图治,勤俭节约,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二、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
中华民族一向以艰苦奋斗著称于世,广大人民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努力奋斗,几千年来形成了一种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人们在实践中也提出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格言来教育后人,如:“成由勤俭,败由奢”、“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等等,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古训。这些警句广为流传,成为人们生活的价值准则。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無论是儒家、墨家,还是道家,都主张“崇俭黜奢”的观点。尽管管子的《侈靡》篇赤裸裸地宣传奢侈,在历史上产生过一些影响,但崇俭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把“俭”和“温良恭让”一同列为基本的道德准则。清人朱柏庐的《朱子家训》中的名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万口传颂。在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至今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可以这样说,艰苦奋斗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重要内容,更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之所在。
(二)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政治价值认同
虽然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人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不同,但在艰苦奋斗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强和改善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问题上看法却是一致的,都认识到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性。[3]毛泽东曾说,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这已经是被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证明了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也反复强调,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是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政治素质,必须在全党进一步提倡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一再告诫我们,党必须保护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这是党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支柱。2002年12年6日,胡锦涛总书记率领新一届中央书记处同志到西柏坡学习考察,重温了当年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要求,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牢记“两个务必”,并从国家、民族、政党等不同角度阐述了艰苦奋斗的政治价值意义。他认为:“艰苦奋斗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作为我们马克思主义政治的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党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联的一个重要法宝”。[4]
(三)艰苦奋斗精神是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
一个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是人们以其利益和需要系统为基础,对主客体之间的多种价值关系进行融汇而形成的最优价值关系。它集中体现了一个社会所有利益共同体或利益相关方的共同理想、愿望和需求,它是引领人们思想行为、社会精神风尚和发展方面的灵魂。[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社会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方面的基本内容,而其中“以艰苦奋斗为荣”则属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中所倡导的“艰苦奋斗精神”既继承了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又被赋予了社会主义社会所特有的道德元素,突出了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也是社会主义伦理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精确提炼和生动体现。它引领着时代的先进风尚,对于和谐社会的建构起着价值支撑和引导作用。正如胡锦涛在西柏坡讲话所指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 三、艰苦奋斗精神的缺失及重塑
遗憾的是,在当今的社会上,人们对于艰苦奋斗精神,似乎反应冷淡,特别是青年人当中,甚至出现了以炫富为荣为美的恶习,如郭美美等。究其原因,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既有认知上的问题,也有宣传教育和心理上的原因。
在社会大众的认知上,人们长期将艰苦奋斗理解为出于落后国情的需要而形成的物质生活上的节俭,以至于在物质产品较大富裕的今天,人们在思想上还把艰苦奋斗与“过苦日子”、“节衣缩食”相联,甚至以此来否定人们正当的合理的物质追求。这种认知上的误区,使得人们本能地对艰苦奋斗的精神产生了一种内在的排斥。当然,也有一部分人认为提倡艰苦奋斗精神和党、国家发展经济、鼓励消费的政策相矛盾。其实,艰苦奋斗精神所倡导的节俭和传统的节俭有着本质的区别。与后者相比,它不是吝啬,不是否定人们的消费,更不是抑制人们合理的消费欲求,而是一种适度消费,即“俭而有度,合理消费”。适度消费是处理好资源节约与扩大内需的关系,实现经济合理性与伦理合理性的必然选择。适度消费所贯彻的是合理消费的思想,鼓励人们采用占用物质资源少的消费方式。这样,一方面减少了消费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另一方面鼓励消费,扩大了内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6]
另一方面,过去我们在进行艰苦奋斗精神的宣传教育中,存在着形式陈旧,内容不全,力度不够等问题。不少人对艰苦奋斗精神缺乏深刻的认识。邓小平同志早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对于艰苦创业,对干中国是什么样的国家,将要成为什么样的国家,这种教育很少”。改革开放后,生长在逐渐富裕生活中的独生子女一代,受家庭教育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没有艰苦生活的锻炼和对生活逆境的体验,没有接受挫折的思想准备和承受能力,缺乏对艰苦奋斗充分的思想准备。
在社会上重新找回艰苦奋斗的精神,需要我们匡正被扭曲的艰苦奋斗的内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随着环境和形势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其内涵拓展其外延,需要我们坚持教育引导,加强制度约束和监督制约,更需要我们的领导干部起模范带头作用。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大兴艰苦奋斗之风。毫无置疑,艰苦奋斗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也理应是党员干部最鲜亮的政治本色。而各级领导干部是关键。领导干部是社会的“风向标”,是党的优良作风的“显示器”,更是年轻党员干部的“导师”和“样板”。身教重于言教,这是一个规律,从古到今,无不如此。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手培育起来的,也是通过他们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发扬光大的。同样,在今天,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不能坐而论道,而应做艰苦奋斗的表率。只要党员和领导干部在这些方面做好了,就会形成良好的党风,就会带动良好的民风,进而使艰苦奋斗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艰苦奋斗精神总是与辉煌成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具备了艰苦奋斗精神的政党,才会是一个能够凝聚全民族力量、朝着远大目标奋勇前进的先进政党;一个具备了艰苦奋斗精神的民族,才会是一个能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发展的优秀民族;一个具备了艰苦奋斗精神的个人,才会不贪恋一时享受,不断谋求更大作为。无论是在艰难困苦的逆境之中,还是在条件优越的顺利之时,艰苦奋斗精神都不会过时,也不应当过时。
参考文献:
[1]谢鑫.艰苦奋斗精神的哲学解读[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米如群.关于艰苦奋斗精神内涵的文化释读[J].学海,2006,(6).
[3]闫成俭.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政治价值认同[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4).
[4]胡錦涛.12月在西柏坡说要艰苦奋斗奔全面小康全文[EB/OL].新华网,2003-01-02.
[5]王伦光.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1:3.
[6]适度消费:经济合理性与伦理合理性[EB/OL].山西日报,2008-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