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如何对中学生实施有效的个性化培养,这一问题引起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经过三年的研究和探索,我们总结出了在班集体建设背景下,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一心两翼”模式,即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中心,以科任教师任导师的“导师制”和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家校联系制”为两翼。我们引入现代社会的民主制度,凸显了学生个性培养在班集体建设背景下的中心地位,以科学化、制度化、创新性的“导师制”和“家校联系制”为推进学生个性化培养的有力两翼,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民主制度是学生个性发展和民主意识培养的沃土
如何处理个性化培养和集体教育的关系呢?这是长期困扰广大一线班主任和教师的一个难题。我们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引入了民主制度,妥善解决了这一难题,用民主的方式促进和谐班集体的建设,探索出学生个性化发展在班集体建设背景下的有效途径。
第一,民主选举展示个性。在班集体初创阶段,取消班干部任命制,采取竞选式的民主制。通过毛遂自荐认领岗位、互相推荐担任岗位、展示才华竞选岗位、民主选举确定岗位等步骤和程序,组建班干部队伍,充分调动每个集体成员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促进个性发展的平台,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第二,民主决策尊重个性。学生是班级的主人,班集体的各项事务如发展目标、管理条例、活动组织、班费开支等,都应在学生集体讨论的基础上消除分歧,统一意见后贯彻落实。如制订《班级公约》,在制订过程中,采用“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民主决策方式。这样制订的规章制度,是得到班集体绝大多数成员的认可和赞同的,不合作或“敌对”情绪自然就会消解,从而实现了班级规章制度由“他律”到“自律”的本质变化。
第三,民主管理促进个性化创造。我校从班级值周制度,学校的卫生、纪律评比制度,到重大活动的策划、组织都由学生组织,学生社团或竞选出的班级承担。如模拟奥运会,模拟民主运动会,从大会的程序安排、项目的设计、会徽的征集、民族服饰、标志的制作,到开幕式的入场式、文艺表演和大会召开,都由学生策划和组织,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造热情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二、“导师制”是特殊学生和特长学生发展的依托
所谓“导师制”就是科任教师对特殊学生、特长学生采用一对一的辅导制度。导师的职责,就是要全方位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仅关注学业,而且关注学生的心理、情绪、思想动态、发展潜质等。推行“导师制”,并把它规范化、制度化,将极大地促进个性化发展。师生一对一、面对面,可以进行无障碍的沟通和交流。学生不愿向别人袒露的心声,可以和自己信赖的导师畅所欲言。个性化教育对导师有严格要求,促使导师不仅从知识上,而且从品德上提升自己,给予学生个性化引导和帮助,成为孩子受益终生的良师益友。
[案例]有一位学生,在刚入初中时表现得很胆小,成绩在班里是中等,但该生做事非常执着踏实。针对她的这些特点,导师对症下药地进行专门指导和训练,通过一年多的努力,该生的成绩呈稳定上升趋势。以下是该生八次考试的名次:
这位导师对于胆小而思想纯朴的学生,采用的是激励、激励、再激励教育原则,并给予科学的方法指导,取得了成功。其经验如下:首先,要给予明确的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阶段性目标。比如在刚开始导师给她的要求就是班级前30名和课堂上开口讲话。在初二定的目标是进军班级前20名,课堂敢于举手发言。其次,要给予具体的能见成效的展示舞台。为了锻炼胆量,导师与班主任协商后,安排她担任女生生活委员,给予鼓励,并提出要求。有人说当生活委员很辛苦,她却说,“其实找到诀窍就好办了。只要把就寝的纪律管好,把内务卫生检查好,把被子叠合格,在生活区检查中名列前茅是非常容易的。责任心告诉我,没有人管理的集体就像一盘沙子,迟早要散。”她决心做好生活委员工作,为班级付出,让班级成为名副其实的优秀班级。她终于尝到了成功的乐趣,自信心增强了,胆量也得到锻炼。
从此案例中,我们可看出导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的特殊作用。只要导师悉心关注,指导有方,措施到位,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我们在推进“导师制”的同时,班主任为每个学生建立了个性化教育档案,也称为成长记录。它以学生个体为单位,由学生的基本资料、个性分析、发展设计、培养过程等几个基本要素组成。成长记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师生的相互理解和情感的交流,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到自己成长的设计中,逐步确立起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学会对自己负责,这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家校联系制”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支撑
所谓“家校联系制”,就是以班主任为核心,由全体科任教师组成的“班研组”,经常性地进行家校沟通、联系的制度。
及时了解学生成长的环境、在家的表现、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观念,可以使我们做到心中有数,及时作出判断,有利于实施个性化教育,并对家庭教育进行有效指导。这样有利于工作的开展,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家校联系的良好教育作用,教育界早已达成共识,这一做法也被许多学校普遍采用。但要使其制度化、规范化,保持家校联系畅通有效,发挥其个性化教育效应,却又是许多学校和教师难以长期坚持的。我校为了发挥家校联合教育效能,建立了一整套家校联系的规章制度。
第一,要求班主任每个学期必须进行的家访人数为班级学生数的50%,即使工作繁忙,也不能忽视家访。在家访的过程中,要全面了解学生在校外生活中的习惯、兴趣、爱好、特点、特长等各方面情况,以及他们的生活环境等,并记入个性化成长档案,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个性化发展提供依据。同时,教师还要为家长提供学生的在校表现情况,对家庭教育进行方法指导。除了班主任外,“导师”也必须对辅导的学生进行家访,对一些特殊的学生,“班研组”的全体教师必要时要进行集体家访。
第二,两周一次的家校联系函是我校家校联系的传统做法。家校联系函的内容主要是反馈孩子近期品德、学习、生活、活动等方面的表现,需要注意改进的事项,家庭教育的方法指导,以及家长反馈意见。家校联系函是双向互动的,既有教师的通报,又有家长的反馈。由于家校联系函的针对性、互动性强,便于操作,成为连接学校与家庭的重要方式,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三,每学期各班必须召开一次家校恳谈会,举办一期家长学校培训班。每个月至少一次电话联系。学校为了畅通家校联系的渠道,在校园网开设了各班家校沟通的网页,把学生个性化成长档案放在网络平台上,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发展动态。
总之,“一心两翼”模式凸现了新课程“以生为本、和谐发展”理念,搭建起学生个性化教育的立体架构,开辟了在班集体建设背景下学生个性化培养的有效途径。
(栏目编辑 张国胜)
一、民主制度是学生个性发展和民主意识培养的沃土
如何处理个性化培养和集体教育的关系呢?这是长期困扰广大一线班主任和教师的一个难题。我们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引入了民主制度,妥善解决了这一难题,用民主的方式促进和谐班集体的建设,探索出学生个性化发展在班集体建设背景下的有效途径。
第一,民主选举展示个性。在班集体初创阶段,取消班干部任命制,采取竞选式的民主制。通过毛遂自荐认领岗位、互相推荐担任岗位、展示才华竞选岗位、民主选举确定岗位等步骤和程序,组建班干部队伍,充分调动每个集体成员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促进个性发展的平台,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第二,民主决策尊重个性。学生是班级的主人,班集体的各项事务如发展目标、管理条例、活动组织、班费开支等,都应在学生集体讨论的基础上消除分歧,统一意见后贯彻落实。如制订《班级公约》,在制订过程中,采用“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民主决策方式。这样制订的规章制度,是得到班集体绝大多数成员的认可和赞同的,不合作或“敌对”情绪自然就会消解,从而实现了班级规章制度由“他律”到“自律”的本质变化。
第三,民主管理促进个性化创造。我校从班级值周制度,学校的卫生、纪律评比制度,到重大活动的策划、组织都由学生组织,学生社团或竞选出的班级承担。如模拟奥运会,模拟民主运动会,从大会的程序安排、项目的设计、会徽的征集、民族服饰、标志的制作,到开幕式的入场式、文艺表演和大会召开,都由学生策划和组织,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造热情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二、“导师制”是特殊学生和特长学生发展的依托
所谓“导师制”就是科任教师对特殊学生、特长学生采用一对一的辅导制度。导师的职责,就是要全方位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仅关注学业,而且关注学生的心理、情绪、思想动态、发展潜质等。推行“导师制”,并把它规范化、制度化,将极大地促进个性化发展。师生一对一、面对面,可以进行无障碍的沟通和交流。学生不愿向别人袒露的心声,可以和自己信赖的导师畅所欲言。个性化教育对导师有严格要求,促使导师不仅从知识上,而且从品德上提升自己,给予学生个性化引导和帮助,成为孩子受益终生的良师益友。
[案例]有一位学生,在刚入初中时表现得很胆小,成绩在班里是中等,但该生做事非常执着踏实。针对她的这些特点,导师对症下药地进行专门指导和训练,通过一年多的努力,该生的成绩呈稳定上升趋势。以下是该生八次考试的名次:
这位导师对于胆小而思想纯朴的学生,采用的是激励、激励、再激励教育原则,并给予科学的方法指导,取得了成功。其经验如下:首先,要给予明确的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阶段性目标。比如在刚开始导师给她的要求就是班级前30名和课堂上开口讲话。在初二定的目标是进军班级前20名,课堂敢于举手发言。其次,要给予具体的能见成效的展示舞台。为了锻炼胆量,导师与班主任协商后,安排她担任女生生活委员,给予鼓励,并提出要求。有人说当生活委员很辛苦,她却说,“其实找到诀窍就好办了。只要把就寝的纪律管好,把内务卫生检查好,把被子叠合格,在生活区检查中名列前茅是非常容易的。责任心告诉我,没有人管理的集体就像一盘沙子,迟早要散。”她决心做好生活委员工作,为班级付出,让班级成为名副其实的优秀班级。她终于尝到了成功的乐趣,自信心增强了,胆量也得到锻炼。
从此案例中,我们可看出导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的特殊作用。只要导师悉心关注,指导有方,措施到位,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我们在推进“导师制”的同时,班主任为每个学生建立了个性化教育档案,也称为成长记录。它以学生个体为单位,由学生的基本资料、个性分析、发展设计、培养过程等几个基本要素组成。成长记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师生的相互理解和情感的交流,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到自己成长的设计中,逐步确立起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学会对自己负责,这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家校联系制”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支撑
所谓“家校联系制”,就是以班主任为核心,由全体科任教师组成的“班研组”,经常性地进行家校沟通、联系的制度。
及时了解学生成长的环境、在家的表现、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观念,可以使我们做到心中有数,及时作出判断,有利于实施个性化教育,并对家庭教育进行有效指导。这样有利于工作的开展,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家校联系的良好教育作用,教育界早已达成共识,这一做法也被许多学校普遍采用。但要使其制度化、规范化,保持家校联系畅通有效,发挥其个性化教育效应,却又是许多学校和教师难以长期坚持的。我校为了发挥家校联合教育效能,建立了一整套家校联系的规章制度。
第一,要求班主任每个学期必须进行的家访人数为班级学生数的50%,即使工作繁忙,也不能忽视家访。在家访的过程中,要全面了解学生在校外生活中的习惯、兴趣、爱好、特点、特长等各方面情况,以及他们的生活环境等,并记入个性化成长档案,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个性化发展提供依据。同时,教师还要为家长提供学生的在校表现情况,对家庭教育进行方法指导。除了班主任外,“导师”也必须对辅导的学生进行家访,对一些特殊的学生,“班研组”的全体教师必要时要进行集体家访。
第二,两周一次的家校联系函是我校家校联系的传统做法。家校联系函的内容主要是反馈孩子近期品德、学习、生活、活动等方面的表现,需要注意改进的事项,家庭教育的方法指导,以及家长反馈意见。家校联系函是双向互动的,既有教师的通报,又有家长的反馈。由于家校联系函的针对性、互动性强,便于操作,成为连接学校与家庭的重要方式,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三,每学期各班必须召开一次家校恳谈会,举办一期家长学校培训班。每个月至少一次电话联系。学校为了畅通家校联系的渠道,在校园网开设了各班家校沟通的网页,把学生个性化成长档案放在网络平台上,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发展动态。
总之,“一心两翼”模式凸现了新课程“以生为本、和谐发展”理念,搭建起学生个性化教育的立体架构,开辟了在班集体建设背景下学生个性化培养的有效途径。
(栏目编辑 张国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