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脑膜脑炎;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217-01
小儿脑膜脑炎是儿科较为常见的危重病,较常见的因素有细菌、病毒、真菌、结核等引起,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是严重危害婴幼儿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常导致存活儿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留下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如脑瘫、智力低下、学习障碍及癫痫等。本文小结了2012年以来83例患儿的护理体会,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临床护理,消除或减轻脑细胞继发损害,以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83例,其中男52例,女28例;2~7岁53例,小于2岁21例,7 ~14岁9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头痛、头晕、惊厥、呕吐、大小便失禁、意识障碍等症状;合并中枢性呼吸衰竭8例。特点:男性多于女性;学龄前儿童多发;临床症状轻重不一,以发热、头痛、呕吐为主;预后欠佳,多有后遗症。
1.2 方法:83例患儿头颅CT或MRI均示不同程度脑实质或脑膜损害改变,脑脊液检查均提示有颅内感染。有颅内压增高体征的所有病例均予20%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抗感染(抗炎、抗病毒)及对症治疗。有呼吸衰竭者予呼吸机辅助治疗。护理上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症状护理及药物治疗护理,并注重合理饮食、适当休息及床边隔离。
1.3 结果:83例患儿经过治疗后71例痊愈,9例好转,3例死亡。住院时间4~26天,平均住院日12.6天。
2 严密动态观察病情
2.1 生命体征的观察:此类患儿病情进展快,入院后需持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予心电监护仪监护患儿的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及血压等,同时持续严密观察患儿的体温、精神状态、末梢循环、肌张力,有无呕吐及抽搐等。若生命体征不稳定或急剧变化,常提示病情恶化,应及时报告医生,以便及时作出相应的治疗。
2.2 意识的观察:意识状态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反映,对危重病患者来说,动态观察甚为重要。患儿中枢神经系统受感染后,其神经功能往往受损,在临床上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表现,可根据小儿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来判断其意识障碍的程度。如可通过简单的对话,角膜反射、压眶反射等来判断有无意识障碍及程度。有文献[1]认为,在治疗过程中如果意识逐渐减轻,提示病情好转,如昏迷程度加深,提示病情恶化,预后不佳。
2.3 瞳孔的观察: 主要观察瞳孔大小、形状、位置、左右是否相等、对光反应是否灵敏。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可间接反映颅内压的变化。正常瞳孔大小平均 2.5~4.0 mm,双侧等大等圆,对光发射灵敏。张兰等[2]认为如双侧瞳孔不等大或缩小或忽大忽小,且伴有两慢一高(呼吸慢、脉搏慢、血压高),则提示发生脑疝,需及时给予抢救。
2.4 大、小便观察: 密切注意患儿尿、便的观察,如患儿出现烦躁不安,应注意检查膀胱有无胀大,是否因尿储留所致,应及时解除尿储留。
3 消除或减轻脑细胞继发损害的各种因素。
3.1 及时合理地供氧: 入院后立即给氧,以防脑组织持续性缺氧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根据患儿缺氧情况及心电监护监测的血氧饱和度结果决定给氧方式,重症可用人工呼吸器,好转后改用头罩给氧,头罩给氧48h后鼻导管低流量吸氧,氧流量为0.5~1L/min,在给氧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儿的面色、呼吸等。
3.2 控制惊厥:抽搐时脑细胞能量供应减少,消耗增加,影响脑部的生长发育,因此,要及时给予控制。首选苯巴比妥,剂量为15~20mg/kg,分2次,于24h完成。持续惊厥者可追加5mg/kg,1~2次。若惊厥仍未能控制,可加用地西泮0.3~0.5mg/kg静脉滴注。治疗和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以免诱发抽搐[3]。
3.3 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者可给予甘露醇0.25~0.5g/kg静脉注射,6~8h后可重复应用,一般3~5d停药;地塞米松0.1~0.5mg/(kg.次),每日3~4次静脉推注,短期应用。同时注意保护患儿头部,抬高头肩部15°,以利于脑部血液循环。
3.4 营养脑细胞:为了促进脑组织代谢,恢复脑细胞功能,给予患儿应用胞二磷胆碱,另外加用ATP、辅酶A、丹参、神经生长因子等,疗程10~14d。
4 护理措施
4.1 高热护理:评估体温的变化程度,每4小时测体温1次,并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体温保持在36℃~37℃,体温过高或过低,均可影响机体氧和能量的消耗,影响疾病的发展与转归。体温增高时,及时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以防出现高热惊厥,加重病情;体温不升时,注意保暖,室温保持在20°~24℃之间,必要时用热水袋保暖,使患儿体温维持在36℃以上。
4.2 营养维持:重症患儿多处于高代谢、高分解、高消耗的应激状态,又不能正常进食,很容易导致营养不良,使机体免疫力下降,不利于疾病恢复,还易产生各种并发症。故应积极评估患儿的营养状况,监测患儿的营养摄入情况,每2~3d测体重1次;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保证足够热量摄入,少量多餐,根据患儿的咀嚼和吞咽能力,给予流食或半流食,并添加患儿喜爱的食物,促进食欲。不能进食者,遵医嘱留置胃管,必要时静脉给予高营养支持治疗。治疗中严密检测水、电解质、血气及其他生化指标,及时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4.3 日常生活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褥疮的发生,每1~2h翻身一次,每天温水擦身1~2次;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口唇干裂、口腔炎发生,及时清理呕吐物及大小便,减少不良刺激,协助患儿洗漱、进食、大小便及个人卫生等生活护理。注意患儿安全,防止坠床、窒息及舌咬伤发生,尤其是躁动不安或发生惊厥时。
4.4 加强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患儿所用物品均采用高压消毒法灭菌。室内每日开窗通风2次,紫外线照射1次,单位物品及地面用84消毒液擦拭。
4.5 心理护理:关心患儿,及时给家属解释病情的发展、预后和可能采取的治疗措施,使家长理解采取各种治疗措施的意义,以取得家长的合作。
4.6 康复护理:加强健康教育指导,评估躯体运动障碍的程度。急性期多做被动运动,恢复期鼓励患儿自主活动,并指导家属根据不同情况给予相应护理,进行康复训练,加强功能锻炼和智力开发,恢复肢体活动功能,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总之,脑膜脑炎患儿可导致的脑细胞损伤,重症患儿可致神经系统后遗症,故护理的重点是供氧、止痉、降颅压及营养脑细胞,以消除或减轻脑细胞继发损害,同时加强临床护理,对提高本病的治愈率,减少后遗症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殷磊主编.护理学基础[M].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45-246.
[2]张兰,史冬梅.50例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5):2057-2058.
[3]陈树宝.小儿内科疾病临床治疗与合理用药.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217-01
小儿脑膜脑炎是儿科较为常见的危重病,较常见的因素有细菌、病毒、真菌、结核等引起,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是严重危害婴幼儿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常导致存活儿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留下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如脑瘫、智力低下、学习障碍及癫痫等。本文小结了2012年以来83例患儿的护理体会,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临床护理,消除或减轻脑细胞继发损害,以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83例,其中男52例,女28例;2~7岁53例,小于2岁21例,7 ~14岁9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头痛、头晕、惊厥、呕吐、大小便失禁、意识障碍等症状;合并中枢性呼吸衰竭8例。特点:男性多于女性;学龄前儿童多发;临床症状轻重不一,以发热、头痛、呕吐为主;预后欠佳,多有后遗症。
1.2 方法:83例患儿头颅CT或MRI均示不同程度脑实质或脑膜损害改变,脑脊液检查均提示有颅内感染。有颅内压增高体征的所有病例均予20%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抗感染(抗炎、抗病毒)及对症治疗。有呼吸衰竭者予呼吸机辅助治疗。护理上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症状护理及药物治疗护理,并注重合理饮食、适当休息及床边隔离。
1.3 结果:83例患儿经过治疗后71例痊愈,9例好转,3例死亡。住院时间4~26天,平均住院日12.6天。
2 严密动态观察病情
2.1 生命体征的观察:此类患儿病情进展快,入院后需持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予心电监护仪监护患儿的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及血压等,同时持续严密观察患儿的体温、精神状态、末梢循环、肌张力,有无呕吐及抽搐等。若生命体征不稳定或急剧变化,常提示病情恶化,应及时报告医生,以便及时作出相应的治疗。
2.2 意识的观察:意识状态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反映,对危重病患者来说,动态观察甚为重要。患儿中枢神经系统受感染后,其神经功能往往受损,在临床上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表现,可根据小儿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来判断其意识障碍的程度。如可通过简单的对话,角膜反射、压眶反射等来判断有无意识障碍及程度。有文献[1]认为,在治疗过程中如果意识逐渐减轻,提示病情好转,如昏迷程度加深,提示病情恶化,预后不佳。
2.3 瞳孔的观察: 主要观察瞳孔大小、形状、位置、左右是否相等、对光反应是否灵敏。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可间接反映颅内压的变化。正常瞳孔大小平均 2.5~4.0 mm,双侧等大等圆,对光发射灵敏。张兰等[2]认为如双侧瞳孔不等大或缩小或忽大忽小,且伴有两慢一高(呼吸慢、脉搏慢、血压高),则提示发生脑疝,需及时给予抢救。
2.4 大、小便观察: 密切注意患儿尿、便的观察,如患儿出现烦躁不安,应注意检查膀胱有无胀大,是否因尿储留所致,应及时解除尿储留。
3 消除或减轻脑细胞继发损害的各种因素。
3.1 及时合理地供氧: 入院后立即给氧,以防脑组织持续性缺氧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根据患儿缺氧情况及心电监护监测的血氧饱和度结果决定给氧方式,重症可用人工呼吸器,好转后改用头罩给氧,头罩给氧48h后鼻导管低流量吸氧,氧流量为0.5~1L/min,在给氧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儿的面色、呼吸等。
3.2 控制惊厥:抽搐时脑细胞能量供应减少,消耗增加,影响脑部的生长发育,因此,要及时给予控制。首选苯巴比妥,剂量为15~20mg/kg,分2次,于24h完成。持续惊厥者可追加5mg/kg,1~2次。若惊厥仍未能控制,可加用地西泮0.3~0.5mg/kg静脉滴注。治疗和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以免诱发抽搐[3]。
3.3 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者可给予甘露醇0.25~0.5g/kg静脉注射,6~8h后可重复应用,一般3~5d停药;地塞米松0.1~0.5mg/(kg.次),每日3~4次静脉推注,短期应用。同时注意保护患儿头部,抬高头肩部15°,以利于脑部血液循环。
3.4 营养脑细胞:为了促进脑组织代谢,恢复脑细胞功能,给予患儿应用胞二磷胆碱,另外加用ATP、辅酶A、丹参、神经生长因子等,疗程10~14d。
4 护理措施
4.1 高热护理:评估体温的变化程度,每4小时测体温1次,并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体温保持在36℃~37℃,体温过高或过低,均可影响机体氧和能量的消耗,影响疾病的发展与转归。体温增高时,及时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以防出现高热惊厥,加重病情;体温不升时,注意保暖,室温保持在20°~24℃之间,必要时用热水袋保暖,使患儿体温维持在36℃以上。
4.2 营养维持:重症患儿多处于高代谢、高分解、高消耗的应激状态,又不能正常进食,很容易导致营养不良,使机体免疫力下降,不利于疾病恢复,还易产生各种并发症。故应积极评估患儿的营养状况,监测患儿的营养摄入情况,每2~3d测体重1次;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保证足够热量摄入,少量多餐,根据患儿的咀嚼和吞咽能力,给予流食或半流食,并添加患儿喜爱的食物,促进食欲。不能进食者,遵医嘱留置胃管,必要时静脉给予高营养支持治疗。治疗中严密检测水、电解质、血气及其他生化指标,及时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4.3 日常生活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褥疮的发生,每1~2h翻身一次,每天温水擦身1~2次;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口唇干裂、口腔炎发生,及时清理呕吐物及大小便,减少不良刺激,协助患儿洗漱、进食、大小便及个人卫生等生活护理。注意患儿安全,防止坠床、窒息及舌咬伤发生,尤其是躁动不安或发生惊厥时。
4.4 加强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患儿所用物品均采用高压消毒法灭菌。室内每日开窗通风2次,紫外线照射1次,单位物品及地面用84消毒液擦拭。
4.5 心理护理:关心患儿,及时给家属解释病情的发展、预后和可能采取的治疗措施,使家长理解采取各种治疗措施的意义,以取得家长的合作。
4.6 康复护理:加强健康教育指导,评估躯体运动障碍的程度。急性期多做被动运动,恢复期鼓励患儿自主活动,并指导家属根据不同情况给予相应护理,进行康复训练,加强功能锻炼和智力开发,恢复肢体活动功能,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总之,脑膜脑炎患儿可导致的脑细胞损伤,重症患儿可致神经系统后遗症,故护理的重点是供氧、止痉、降颅压及营养脑细胞,以消除或减轻脑细胞继发损害,同时加强临床护理,对提高本病的治愈率,减少后遗症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殷磊主编.护理学基础[M].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45-246.
[2]张兰,史冬梅.50例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5):2057-2058.
[3]陈树宝.小儿内科疾病临床治疗与合理用药.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