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公问对》早期流传之线索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cwu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李卫公问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兵书,这部书在北宋元丰年间被朝廷列为《武经七书》之一,立于官学,成为武举试士、选拔将帅、教育训练军事人才的官方教科书。然此书问世之后,这部旧题为唐李靖撰之《问对》却引起了一些文人的关注,其有关早期流传之问题陷入一种扑朔迷离的状态,至今仍莫衷一是。这一问题的考辨,对于我们研究《问对》军事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李卫公问对》 《武经七书》 流传
  中图分类号:E892 文献标识码:A
  
   《李卫公问对》(又称《李靖问对》,以下简称《问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兵书,在中国军事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部书在北宋元丰年间被朝廷列为《武经七书》之一,立于官学,成为武举试士、选拔将帅、教育训练军事人才的官方教科书。然此书问世之后,这部旧题为唐李靖撰之《问对》却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其有关早期流传之问题陷入一种扑朔迷离的状态,其中尤以“阮逸伪托说”、“熙宁校编说”呼声最高。然通过对这两种《问对》辨伪观点进行考察,笔者提出了一些与前人完全不同的新解释:“阮逸伪托说”是由苏洵等人对阮逸整理注释水平的批评误传而来,“熙宁校编说”是对文献记载断章取义而产生的误解。这两种说法是《问对》辨伪最主要的观点,其他如胡应麟提出的“唐末宋初俚儒村学”伪托说,都是由这两种观点衍生出来的变种,不用另作论述。但是,以上論述带有很大的推测性,是否可以成立,关键要看能否找出《武经七书》之前《问对》已经存在的史料依据。本文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增添一些新证据,由后至前,对《问对》的早期流传线索进行一番追述。
   一 在《问对》列于《武经七书》之前就有不同注本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北宋政府“诏定《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等书,镂版行之”,这七部书被称为《武经七书》。这一工作持续进行了三年多,直到元丰六年冬季,负责校书工作的国子司业朱服才向宋神宗报告校定结果,最终完成《武经七书》“镂版行之”的准备工作。在这次校书工作中,官方规定所校“七书”之中,《李卫公问对》已在其中。研究《问对》真伪问题的关键,则是要考察元丰三年以前《问对》早期流传线索。
   首先应注意的是,元丰三年这次校书时关于《问对》的记载:“国子司业朱服言,承诏校定《孙子》、《吴子》、《司马兵法》、《李卫公问对》、《三略》、《六韬》,诸家所注《孙子》互有得失,未能去取;它书虽有注解,浅陋无足采者,臣谓宜去注行本书,以待学者之自得。”从主持校定七书的朱服的奏章中得知,他所说的“它书”即指除《孙子》之外的《问对》等六书。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问对》列于《武经七书》之前就有不同的注本。
   又,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一、《群书考索》后集卷四七记载:“熙宁七年三月,知制诰王益柔言:‘试将作监主簿麻皓年,尝注孙、吴二书及唐李靖《对问》,颇得古人意旨。兼自撰临机兵法,甚精当,欲望许进所注书,或可采录,乞加试用。’从之。”
   熙宁七年(1074),据知制诰王益柔之言,我们知道在《武经七书》颁布之前曾有一个叫麻皓年的将作监主簿为《问对》作过注,且“颇得古人意”。有关麻皓年的生平及主要活动,均无文献资料可寻,但这条材料极其重要。在辨伪学史上,有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即以古书正文与注释如出一手为理由,来判定正文也是注者伪托的。《问对》既然出自阮逸家,原来应与《元经》、《中说》等同样有阮逸注,编入《武经七书》时被朱服删去。宋人怀疑这些书都是阮逸伪托,显然以为正文和注释都出自阮逸之手。但是,这条材料说麻皓年也曾为《问对》作注,证明它在神宗时至少已有两种注,还能说是阮逸伪托的吗?我们认为,吴如嵩、王显臣的如下说法值得肯定:“阮逸伪托说之不值一驳,还不仅仅从情理上判断,其实早在《武经七书》颁布之前,就有一个叫麻皓年的官员为《问对》作注。《问对》在列为《武经七书》之前就有不同注本,这可从主持校定七书的朱服的奏章中得到证明。”
   二 宋英宗以前就有人暗中引用《问对》
   再往前追溯,我们发现,宋英宗以前就有暗中引用《问对》的。宋蔡襄《端明集》卷三四《杂说》说:“李靖称苻坚之败非谢玄之善。秦诸军皆溃败,惟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之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所以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
   李靖的这一论述出自《问对》卷上:“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乃苻坚之不善也。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惟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所以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太宗曰:‘《孙子》谓多算胜少算,少算胜无算。凡事皆然。’”
   蔡襄(1012-1067)已引《问对》,说明《问对》最迟在其生前已经存在,故可将其成书时间至少推为公元1067年,即宋英宗治平四年之前,这比熙宁年间校正李靖兵法早了七、八年,证明熙宁校编说是绝对不能成立的。进一步推测,蔡襄虽然约比阮逸晚卒十二年,但他是天圣八年进士,仅晚三年,两人的年纪可能更接近,阮逸是由于被人诬告下狱才早死的。仁宗庆历三年(1043),“置武学于武成王庙,以太常丞阮逸为武学教授”。阮逸整理注释《问对》很可能在此之后,流传到社会上就更晚了。蔡襄引用不知在何时,但说明他不认为《问对》是阮逸伪托的。
   又,宋苏辙(1039-1112)《栾城集》卷一八《杨乐道龙图哀辞并叙》云:“公始以文词得官,其后将兵于南方,与蛮战,亦有功……常学李靖兵法,知其出入变化之节。”杨乐道即杨畋(1007-1062),为杨家将第四代传人,以将家子,迁殿中丞,领湖南典刑狱,庆历三年,统兵镇压当地瑶汉民众起义。杨畋“学李靖兵法”,应在青年时期,最迟不会晚于庆历三年。从苏辙所说“知其出入变化之节”,而不是说杨畋用李靖阵法训练军队,也许他所“学李靖兵法”就是指《问对》。
   最后,吴如嵩、王显臣又曾经推测:据《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记载,宋初就有“兵法七书”。这宋初的“兵法七书”难道不是《武经七书》的刍型?“兵法七书”中难道没有《问对》在其中?这是值得深入探究的。
   黄朴民赞同这一说法,而于汝波对此表示怀疑:“《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虽列有《兵法七书》,但书中有其他六书语录,而无《问对》引文,说明《问对》不在《兵法七书》之中。”本文认为,《武经七书》中另六种都是汉代以前的古代经典,只有《问对》较晚,《太平御览》更加重视早期的经传子书,其不引《问对》可能是这个原因。这条材料的可贵之处在于,它证明宋初就有《兵法七书》这一兵家经典的丛书合编本。古代“五经”、“十三经”、“四史”、“二十四史”之类说法的形成演变,都是历史选择的结果,并非一时一人心血来潮认定的。宋初的《兵法七书》与神宗时定型的《武经七书》之间,必定有着渊源关系,在没有证据说明二者包括的兵书不同的情况下,而上文又已证明伪书说并不可信,熙宁前甚至阮逸之时《问对》已经存在,则宋初《兵法七书》中包括《问对》的可能性,当然也就更大了。
   三 《问对》贞观年间并未流传
   清俞正燮《癸巳存稿》曾说:“太宗谓太子不能控御李曾,靖曰:‘为陛下计,莫若黜 ,令太子复用之,则必感恩图报,于理无损。’太宗曰:‘善,朕无疑矣。’又曰:‘勿泄也,朕徐思其处置。’又曰:‘靖再拜出,尽传其书与李 。’使卫公自著,有此事乎?”因而认为《问对》“不得谓卫公自著耳”。黄朴民引用这一说法,并评论说:“俞氏这一看法是有道理的”,“李靖自著之说可以排除”。
   于汝波《关于〈李靖问对〉的成书时间及主要理论建树》一文主张熙宁官修说,虽然未必有当,但他关于“《问对》不是贞观时的作品”的论述,还是颇有道理的:“《问对》中有多处内容与贞观时的史实不符。唐太宗、李靖本不会讲错的事情,作者却让他们讲错了;有些地名、人名、庙号等,是在李世民、李靖逝世后才出现的,作者却让他们提前讲了出来。如是贞观时的作品,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这样的错误在此书中出现了,足证其非贞观时之作。”以下对他所列四点证据再作些具体考证。
   1 关于“右军”
   《问对》开头讲到霍邑之战时,三次称李建成所率部队为“右军”。其有关记载见于以下条目:“靖曰:‘陛下天纵圣武,非学而能。臣按兵法,直黄帝以来,先正而后奇,先仁义而后权谲。且霍邑之战,师以义举者,正也;建成坠马,右军少却者,奇也。’”
   其中记载李建成所率部队为“右军”,这是不符合史实的。《新唐书》载:“隐太子建成,小字毗沙。门资简弛不治,常检荒色嗜酒,畋猎无度所从,皆博徒大侠。隋末,高祖被诏,捕贼汾、晋间,留建成护家,居河东。高祖已起兵,密召与元吉赴太原,隋人购之,急从间道至,授左领军大都督,封陇西郡公。引兵略定西河,从平京师。唐国建,为世子。”
   《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上)载:“癸巳,以世子为陇西公,为左领军大都督,左三统军等隶焉;二郎为敦煌公,为右领军大都督,右三统军等隶焉。”
   又,《资治通鉴》(卷一八三)载:“长孙顺德、刘弘基、窦琮及鹰扬郎将高平王长谐、天水姜宝谊、阳屯为左、右统军,自余文武,随才授任。又以世子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左三统军焉;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右三统军隶焉各置官属……”
   新旧《唐书》、《大唐创业起居注》、《资治通鉴》等均载,当时李建成统左军,李世民统右军,而非《问对》中所记的李建成率右军、李世民率左军。如此张冠李戴,明其非出自贞观时李世民、李靖二人之口,实乃此书作者疏忽之误。
   2 关于“安北都护”
   《问对》(卷上)记载:“太宗曰:‘近契丹、奚皆内属,置松漠、饶乐二都督,统于安北都护,朕用薛万彻如何?’”
   据《玉海》所载:“龙朔三年二月十五日,移燕然都护府于回纥部落,仍改瀚海名都护府,其旧瀚海都督府移置云中古城,改名云中都护府。仍以碛为界。碛北诸蕃州悉隶瀚海,碛南并隶云中。”又云:“总章二年(670),八月二十八日,改瀚海都护府为安北都护府。则安北府之一身,即燕然府翰海府也。”
   又,据《大事记续编》所记:“贞观二十一年置燕然都护府。”从文献记载得知:“安北都护”并非置于贞观之时,其始于总章二年(669),此为唐高宗时期,由“瀚海都护”改置而成。“瀚海都护”则于龙朔三年(663)由“燕然都护”改置。而“燕然都护”乃置于贞观二十一年(647)。故据此逆向推知,如果《问对》真为贞观之作,其书中所记应为“燕然都护”才是。然“安北都护”现于《问对》之中,实非贞观时人之所为也。
   3 关于“太宗”
   《问对》自始至终称李世民为“太宗”。太宗乃是李世民的庙号,死后才予加谥,贞观时人绝无此称谓者。
   于汝波所举以上三条本书中的内证,确实足以证明《问对》非贞观时的作品。但他在“太宗”上加一“唐”字,略有不妥。因为唐人只称“太宗”,宋人才会加朝代名稱为“唐太宗”,有无“唐”字,将影响对于《问对》成书时代的判断。事实上,这三条论据都只能证明《问对》不作于贞观年间,而成书于高宗总章以后。至于它究竟为唐人还是宋人所编,应该通过更加全面研究其内容来得出最后的结论。
  
   参考文献:
   [1] 刘 :《旧唐书》,中华书局,1997年版。
   [2] 张心 :《伪书通考》,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3] 黄云眉:《古今伪书考补正》,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4] 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年版。
   [5] 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84年版。
其他文献
● 朱周斌,1977年生,文學博士,四川外国语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学术专著《怀疑中的接受:张恨水小说中的现代日常生活》《比较诗学视野下的萧纲研究》及《张恨水作品中的乡村与城市》。曾以笔名周斌发表诗歌数百首,参加诗刊社第21届青春诗会,著有诗集《对于苹果的一种说法》《偎依集》。  死 者  那里不是黑暗,不是岩石和流水  它在我们的语言之外,呼吸之外  当我们的目光变暗,肉体变轻  我们将会突然明白
从来没有想过文章该怎么写,但一直想过不该怎么写。见过美文,见过大散文,见过性灵派,见过说理派,看来看去,还是局外人。散文,写的是情怀和智慧。情怀以朴素为美,智慧自家常来。和流派无关。  我对文学流派、文学主张没有热情。我写文章,信马由缰,不成体系,也可以说是随意下笔,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所遵奉的,尽量不脫离中国古人所说的文章之道,在中国古人文章的车道旁栽上自己的大树。
在暗室  将底片冲洗出来  发现  醉仙楼里  年纪最小的诗人  是一只大鹅  没等读完诗  就飞走了  [伊沙点评]每次我们谈及口语诗与意象诗的区别时,总会有人不以为然,阅读严力《我也是》大家遭遇尴尬了吧?如果你了解严力本质上是个意象诗人,就会免去这份尴尬。置身数码相机的时代,我初读本诗读成了作者的想象;再次阅读时我想起李异是开婚庆公司的(需要暗室),此为事实的诗意,本诗在我心中顿时长了几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