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堂课想要有高效率、高质量,科学合理有趣课堂导入设计尤为重要。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因此,应设计导入科学性、合理性和艺术性,为课堂教学整体有效创造一个良好开端。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 导入设计 科学性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233-02
不同的教学内容常常需要不同的导入理念和导入方法。所以,如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实现教学课堂的有效导入,是历史教师课堂教学必须重视的问题。
“我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这是许多高中生共同的想法。在农村高中历史课堂中尤为突出,因为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对较薄弱,如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这是每个教师心中的难题。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对一篇新课的学习欲望及其学习效果,与教师两三分钟的导入有很大关系。成功的导入,如同深深拉开的帷幕,让学生一眼就看到精美的置景;有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又像是打开了殿堂的大门,诱导着学生竞相登堂入室。那么怎样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呢?
1 设疑导入—— 激发求知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历史学科是一门以史论结合为特点的思维学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自然也就成为其鲜明特征。苏联心理学家马秋斯金的研究表明,思维起于问题,这是一个能动的过程,是以创新思维为核心的活动,他强调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师生问题情境中合作探索与发现未知事物的活动。设疑导入法,就是结合教材重点,把教材中最能吸引学生兴趣的内容用设问存疑的形式给学生以极大的悬念,紧扣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他们迫切希望得到解答,上课就认真听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师在讲解美国的发展时,问学生:“当今的世界,中国和美国哪个经济实力更强一些?”然后教师再问“那两国的历史哪国更长一些呢?“美国作为一个后起的国家,为什么在短短几百年时间内发展这么迅速呢?”由此学生的兴趣起来了,接着我说:“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了解美国为什么发展的如此迅速。”
2 媒体导入—— 诱发兴趣
作为历史教师,学会运用现代媒体教学手段,把电视、网络等多媒体引入课堂,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实为必要。如教师在讲到《领先世界的手工业》可这样设计导入:时下从中央到地方,电视节目都掀起一股鉴宝、寻宝热,利用多媒体展示几幅图片精美的瓷器,专家报价动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在2011年的上海秋季拍卖会中,以拍卖现场近3亿成交额成交,并且在2011年联合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宫等权威专家走进民间举行近二十场的大型寻宝、鉴宝活动,每场最少投入150万元以上,寻找民间国宝和开发优质买家。由此可见我国古代许多瓷器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是中国古玩市场上的一支奇葩。中国古代瓷器为什么会受到世人的如此青睐呢?由此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 引用导入—— 激起兴趣
引用导入是引用名言、警句、对联、诗歌、时事新闻等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导入方法。对联、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不仅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信息。一首好诗词常常会给人一种美的想象空间,不仅能达到导入课的目的,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力。例如:教师给学生讲“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内容时,可引入清朝著名的思想家龚自珍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一段深刻的描写。他痛感人才的极度缺乏,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已亥杂诗》:九州生气持风雷,万马齐暗究可哀。我劝天空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泱泱中华大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为何如此凋零?答案就在本课的内容中。所以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地引用古诗词导入,不单可以巩固复习语文基本常识,更主要的是可以营造活跃欢畅的空气,提高学生的乐趣,拨动他们的思维之弦,使其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学习。
4 音乐导入—— 酝酿情感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喜欢音乐更是多数学生的共同爱好。因此,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爱好,把音乐引进课堂,吸引学生,音乐歌曲引入历史课堂,正好适应了中学生求新求异的爱好特点,优美的旋律对学生来说如同一个巨大的磁场,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能成为一个极好的教学切入口。教师在给学生讲“祖国统一大业”的内容时可引入歌曲《七子之歌》,在欣赏音乐同时提出问题,在欣赏音乐同时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接受、处理问题会特别快,创造思维的火花也会在“同频共振”过程中迸发。同时又在欣赏音乐中升华出一种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润物细无声中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5 复习导入—— 温故知新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回顾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它的选择要求是新旧课之间知识连带比较紧密,在“温故”的基础上深化到“知新”、融通到“变化”。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而且能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如教师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可以通过复习提问第一次鸦片战争来引入新课。并且提出问题: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使学生更能理解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
6 标题导入—— 探究新知
课文的标题,往往与内容有着紧密联系,它有时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有时是文章内容的浓缩。在导入环节中,也可依据情况,从标题中寻找新颖生动的方式。教师在讲到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时,可采用设问导入:有人认为邓小平理论的一些报告、谈话和指示题词等,表述的多是我们已经干、正在干和将要干的事,没有理论色彩,没有深奥的东西。所以提出了质疑:邓小平是不是理论?还可以进一步提问:什么是理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重大理论探索有哪些?什么是新时期?这些理论是如何形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设问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第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 7 活动导入—— 体验感悟
活动导入。是通过开展活动导入的一种方法。中学生正在成长时期,适当开展活动有益于身心的发展,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能较大程度地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探求欲望。如《三国鼎立》,可根据本课第95页介绍的内容编演《许攸献计》,突出曹操重用人才、善于纳谏的精神。可以编演《草船借箭》《苦肉计》等活动小品,反映三国人物故事和三国之间斗智斗勇的智慧。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可根据淝水之战编演历史小品《草木皆兵》,以揭示前秦战败的原因。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依据北魏孝文帝改革,可编演历史小品《孝文帝设计迁都洛阳》,反映孝文帝变法的决心。此外,《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一课,对“公车上书”这一重大事件,也可改编为历史小品。
活动导入,首先要让学生作好活动前准备。这样很快导入新课的学习。用竞赛抢答、讨论等活动方式导入新课,也能取得明显的效果。
8 背景导入—— 营造氛围
背景导入法就是介绍历史相关背景,让学生了解关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一些信息的一种方法。由于历史年代久远,文化习俗变迁,地域名称更替,许多事件史实会给学生的理解学习带来障碍。为了消除这些障碍,就应该在导语中述说历史知识、时代背景,让学生理解。如:教师在讲到“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这一课时,可以这样描述当时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逐步解体,封建制逐渐形成的时期,是新旧交接的过渡阶段。在历史转折的前夜,经济、政治的剧烈变化,必然要反映思想领域上来。这一时期思想领域最突出的变化就是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出现,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当时的盛况。通过描述背景,营造课堂氛围,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课的内容。
上述介绍了教学实践中用过的不落俗套但效果很好的八种导入设计,从中可以看出,导入虽无定法,但有无穷之妙。一般地说,只要新课伊始,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他们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就是成功的导入。但是,教师在设计导入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求精,有概括性。导入只是引语,并不是讲授的主要内容,因此,要切中重点,语言要精炼、概括,不能繁杂、冗长。
二是设疑,求启发性。不管是设疑布障,引起悬念,还是设置情境,展示意境,导入的设计都要有针对性、启发性。“针对性”是指导入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确定,围绕教学重点、难点来设疑,而不能离题。“启发性”是指导入要有思考的余地,能引起思索。
三是巧妙,有趣味性。导入需要简练而概括,但形式是多样的,就是几句话的导入也要尽可能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当然,导入的设计应追求生动活泼、有趣,但绝不能故弄玄虚、哗众取宠,那样反而会冲淡和影响新课的教学。
四是求准,有严密性。导入设计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词,导入的语言和形式都应恰当、准确。无论设疑、引证、说明、比喻等都要明确、精当,不使学生产生歧义和误解,使学生思维顺势进入新课的正确轨道。当然,导入也要注意思想性,不能只顾了知识性、趣味性而忽视了教育性、思想性。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新课导入是历史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是一门教学艺术,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结合教材文本的实际,运用恰到好处的导人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有效注意。这样才能把历史课变得有趣、有味、有效,变得魅力无限。
参考文献
[1] 顾之川.论教学的有效性[J].上海教育教研,1995.
[2] 叶澜.在学校教育改革实践中造就新型教师—— 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提供的启示与试验[J].中国教育学刊,2000(4):58-62.
[3] 周艳红.浅谈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J].硅谷,2009(8):148.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 导入设计 科学性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233-02
不同的教学内容常常需要不同的导入理念和导入方法。所以,如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实现教学课堂的有效导入,是历史教师课堂教学必须重视的问题。
“我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这是许多高中生共同的想法。在农村高中历史课堂中尤为突出,因为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对较薄弱,如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这是每个教师心中的难题。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对一篇新课的学习欲望及其学习效果,与教师两三分钟的导入有很大关系。成功的导入,如同深深拉开的帷幕,让学生一眼就看到精美的置景;有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又像是打开了殿堂的大门,诱导着学生竞相登堂入室。那么怎样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呢?
1 设疑导入—— 激发求知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历史学科是一门以史论结合为特点的思维学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自然也就成为其鲜明特征。苏联心理学家马秋斯金的研究表明,思维起于问题,这是一个能动的过程,是以创新思维为核心的活动,他强调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师生问题情境中合作探索与发现未知事物的活动。设疑导入法,就是结合教材重点,把教材中最能吸引学生兴趣的内容用设问存疑的形式给学生以极大的悬念,紧扣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他们迫切希望得到解答,上课就认真听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师在讲解美国的发展时,问学生:“当今的世界,中国和美国哪个经济实力更强一些?”然后教师再问“那两国的历史哪国更长一些呢?“美国作为一个后起的国家,为什么在短短几百年时间内发展这么迅速呢?”由此学生的兴趣起来了,接着我说:“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了解美国为什么发展的如此迅速。”
2 媒体导入—— 诱发兴趣
作为历史教师,学会运用现代媒体教学手段,把电视、网络等多媒体引入课堂,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实为必要。如教师在讲到《领先世界的手工业》可这样设计导入:时下从中央到地方,电视节目都掀起一股鉴宝、寻宝热,利用多媒体展示几幅图片精美的瓷器,专家报价动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在2011年的上海秋季拍卖会中,以拍卖现场近3亿成交额成交,并且在2011年联合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宫等权威专家走进民间举行近二十场的大型寻宝、鉴宝活动,每场最少投入150万元以上,寻找民间国宝和开发优质买家。由此可见我国古代许多瓷器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是中国古玩市场上的一支奇葩。中国古代瓷器为什么会受到世人的如此青睐呢?由此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 引用导入—— 激起兴趣
引用导入是引用名言、警句、对联、诗歌、时事新闻等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导入方法。对联、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不仅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信息。一首好诗词常常会给人一种美的想象空间,不仅能达到导入课的目的,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力。例如:教师给学生讲“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内容时,可引入清朝著名的思想家龚自珍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一段深刻的描写。他痛感人才的极度缺乏,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已亥杂诗》:九州生气持风雷,万马齐暗究可哀。我劝天空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泱泱中华大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为何如此凋零?答案就在本课的内容中。所以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地引用古诗词导入,不单可以巩固复习语文基本常识,更主要的是可以营造活跃欢畅的空气,提高学生的乐趣,拨动他们的思维之弦,使其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学习。
4 音乐导入—— 酝酿情感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喜欢音乐更是多数学生的共同爱好。因此,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爱好,把音乐引进课堂,吸引学生,音乐歌曲引入历史课堂,正好适应了中学生求新求异的爱好特点,优美的旋律对学生来说如同一个巨大的磁场,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能成为一个极好的教学切入口。教师在给学生讲“祖国统一大业”的内容时可引入歌曲《七子之歌》,在欣赏音乐同时提出问题,在欣赏音乐同时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接受、处理问题会特别快,创造思维的火花也会在“同频共振”过程中迸发。同时又在欣赏音乐中升华出一种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润物细无声中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5 复习导入—— 温故知新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回顾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它的选择要求是新旧课之间知识连带比较紧密,在“温故”的基础上深化到“知新”、融通到“变化”。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而且能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如教师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可以通过复习提问第一次鸦片战争来引入新课。并且提出问题: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使学生更能理解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
6 标题导入—— 探究新知
课文的标题,往往与内容有着紧密联系,它有时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有时是文章内容的浓缩。在导入环节中,也可依据情况,从标题中寻找新颖生动的方式。教师在讲到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时,可采用设问导入:有人认为邓小平理论的一些报告、谈话和指示题词等,表述的多是我们已经干、正在干和将要干的事,没有理论色彩,没有深奥的东西。所以提出了质疑:邓小平是不是理论?还可以进一步提问:什么是理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重大理论探索有哪些?什么是新时期?这些理论是如何形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设问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第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 7 活动导入—— 体验感悟
活动导入。是通过开展活动导入的一种方法。中学生正在成长时期,适当开展活动有益于身心的发展,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能较大程度地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探求欲望。如《三国鼎立》,可根据本课第95页介绍的内容编演《许攸献计》,突出曹操重用人才、善于纳谏的精神。可以编演《草船借箭》《苦肉计》等活动小品,反映三国人物故事和三国之间斗智斗勇的智慧。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可根据淝水之战编演历史小品《草木皆兵》,以揭示前秦战败的原因。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依据北魏孝文帝改革,可编演历史小品《孝文帝设计迁都洛阳》,反映孝文帝变法的决心。此外,《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一课,对“公车上书”这一重大事件,也可改编为历史小品。
活动导入,首先要让学生作好活动前准备。这样很快导入新课的学习。用竞赛抢答、讨论等活动方式导入新课,也能取得明显的效果。
8 背景导入—— 营造氛围
背景导入法就是介绍历史相关背景,让学生了解关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一些信息的一种方法。由于历史年代久远,文化习俗变迁,地域名称更替,许多事件史实会给学生的理解学习带来障碍。为了消除这些障碍,就应该在导语中述说历史知识、时代背景,让学生理解。如:教师在讲到“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这一课时,可以这样描述当时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逐步解体,封建制逐渐形成的时期,是新旧交接的过渡阶段。在历史转折的前夜,经济、政治的剧烈变化,必然要反映思想领域上来。这一时期思想领域最突出的变化就是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出现,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当时的盛况。通过描述背景,营造课堂氛围,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课的内容。
上述介绍了教学实践中用过的不落俗套但效果很好的八种导入设计,从中可以看出,导入虽无定法,但有无穷之妙。一般地说,只要新课伊始,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他们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就是成功的导入。但是,教师在设计导入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求精,有概括性。导入只是引语,并不是讲授的主要内容,因此,要切中重点,语言要精炼、概括,不能繁杂、冗长。
二是设疑,求启发性。不管是设疑布障,引起悬念,还是设置情境,展示意境,导入的设计都要有针对性、启发性。“针对性”是指导入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确定,围绕教学重点、难点来设疑,而不能离题。“启发性”是指导入要有思考的余地,能引起思索。
三是巧妙,有趣味性。导入需要简练而概括,但形式是多样的,就是几句话的导入也要尽可能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当然,导入的设计应追求生动活泼、有趣,但绝不能故弄玄虚、哗众取宠,那样反而会冲淡和影响新课的教学。
四是求准,有严密性。导入设计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词,导入的语言和形式都应恰当、准确。无论设疑、引证、说明、比喻等都要明确、精当,不使学生产生歧义和误解,使学生思维顺势进入新课的正确轨道。当然,导入也要注意思想性,不能只顾了知识性、趣味性而忽视了教育性、思想性。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新课导入是历史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是一门教学艺术,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结合教材文本的实际,运用恰到好处的导人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有效注意。这样才能把历史课变得有趣、有味、有效,变得魅力无限。
参考文献
[1] 顾之川.论教学的有效性[J].上海教育教研,1995.
[2] 叶澜.在学校教育改革实践中造就新型教师—— 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提供的启示与试验[J].中国教育学刊,2000(4):58-62.
[3] 周艳红.浅谈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J].硅谷,2009(8):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