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回答“十万个为什么”最多的人,不会再写科普了

来源 :今日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sc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资深科普写作者,已转向传记写作多年的叶永烈再度以“科普”的身份亮相时,带来的消息是:他不会再进行科普写作了。
  6月27日,科普作家叶永烈出现在了央视科普节目《加油!向未来》第二季节目发布会上。上一次以“科普作家”的身份高调出席公开活动是近4年前,给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做签售活动。
  世界上有两个“写书的叶永烈”。一个写科普科幻作品,一个写传记文学。很多人一度以为那是两个同名同姓的叶永烈。孰知,这不过是叶永烈的AB面。
  这次作为科学顾问与《加油!向未来》联手推出“新十万个为什么”问题征集活动,对他来说,“尽管从1983年就离开科普创作了,但只要是和《十万个为什么》有关,我都会参加。”在半个多世纪的增补修订中,叶永烈始终是作者列表里“挑大梁”的那一个。

遇到《十万个为什么》


  2013年,上海少儿出版社出版了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4500个问题,768位科技工作者参与解答,“叶永烈”的名字赫然在列。这一次他回答了“牛奶里为什么要加入三聚氰胺”等新问题。在700多位作家中,他仍是写得最多的那一个。
  这个“传统”开始于1961年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
  1960年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曹燕芳找到了当时还在北京大学化学系念大三的叶永烈。这个刚满20岁的大学生不久前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碳的一家》。这本书的编辑恰好是曹燕芳。


  彼时的曹燕芳正在编辑中国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化学册》。可是邀请的7位上海师范学校化学老师交来的稿子“总有股教科书的味道”。她请叶永烈试着写了5篇,收到稿件后,她就决定把“重担压到一个20岁的小伙子身上”。
  最终化学册175篇文章中有163篇署名“叶永烈”。因为写得通俗易懂,叶永烈还被拉去写天文、气象、农业、生物等分册。等到1961年6月1日,《十万个为什么》出版的时候,全书900多个问题他写的占了300多个。写完《十万个为什么》,叶永烈收到了每个问题5块钱的稿费。因为是个学生,他的稿费比其他作者少了一半。
  即便如此,这对叶永烈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那个年代一册《十万个为什么·化学册》的定价是六角五分钱,而他需要稿费来念书和贴补家用。
  上大学之前的叶永烈算是个十足的“高富帅”。1940年,他出生于浙江温州一家富庶家庭,父亲当时是温州银行的行长,兼医院院长。在叶永烈上大学期间,父兄被打成“右派”,他的经济来源也随之被切断。除了靠助学金勉强维持学业,他还要想法子赚钱贴补家用。
  因为一部《十万个为什么》,叶永烈“就这样被卷入了科普界”。从第一版到第六版,半个世纪里“编辑换了一茬又一茬,只有我还在这里”。

“小灵通爸爸”


  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很快就引起了轰动,印数达到550万册,被评为“感动共和国”的超级畅销书。叶永烈也因此“一书成名”。他甚至还把这套书作为提亲礼物送给了后来的妻子杨惠芬。如此少年才气甚得杨家欢喜。
  名气大了,野心也长了。叶永烈不再满足于写科普小品,他想写一本真正的科幻小说。
  早在上大二的时候,叶永烈就从中外报刊杂志中搜罗了许多科技新成就汇编成《科学珍闻三百条》。1961年秋天,叶永烈窝在宿舍,戴着眼镜在此基础上写成了《小灵通漫游未来》。这是他的第一部科幻小说,他借“小灵通”串联起了那些国外的科技发明和自己的想象。
  然而,这本书却没能如愿出版。究其原因,叶永烈说:“未来那么好,吃得好,住得好,汽车都是自动驾驶。可是离现实太远了。”
  随后的几年,一场政治运动席卷全国。叶永烈遭到抄家,所幸的是,他把手稿藏在了岳母床下的纸箱里。岳母谎称那箱子是她的,《小灵通》才得以保全。
  1977年,叶永烈受邀给上海长宁区的小学生们上一堂科学知识课。课前,孩子们给他定了个课题:展望2000。后来越来越多的人请他去讲这个题,正好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沙孝惠约他写一本科学幻想小说,题目是《在国庆五十周年的时候》。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大家都很好奇“2000年”是什么样子。叶永烈由此想到了那本尘封已久的《小灵通》。
  当他把书稿送到出版社的时候,稿纸已经在16年的等待中發黄。即便如此,这本写于60年代的科幻小说对“未来”有着最新潮的想象,更被视为对现代社会的“预言”。
  书中提到了不少高科技,如今都已是寻常——“能看到人的半导体电视电话机”其实就是后来的可视电话;“邮票大小,没有指针、齿轮和发条,时间显示在一块电视荧光屏的手表”正如现在的智能手表;而未来人们用以代步的“自动驾驶汽车”正是目前最前沿的无人驾驶技术……《南方周末》甚至曾经用一整版来考证写于60年代的《小灵通》中有哪些发明已经实现。因此也有人把它称为“未来世界的‘清明上河图”。
  1978年,这本不足7万字的书终于出版,首版即印了150万册,加上连环画版本,总印数达到了300万册,一度创造了中国科幻小说的“吉尼斯”纪录。对于很多80、90年代的孩子来说,“小灵通”就是人生第一个偶像,而叶永烈则是“小灵通爸爸”。
  《小灵通》走红之后,叶永烈迷上了科幻写作。他每年要出版4-5部科幻新着,发表近200万字。但这条路走得并不顺利。
  当时的人们认为只有把相关科学原理写出来的科幻小说才算是“硬科幻”,而叶永烈写的《小灵通》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是“伪科学”。1979年他写了科幻小说《世界最高峰的奇迹》,书里提到在世界最高峰上发现了一颗软的恐龙蛋,有生命迹象。这被认为是“伪科学的标榜”。另一本“软科幻”小说《黑影》因为塑造了一个独自在山中搞了几十年科研的科学家也遭到了批評,这些汹汹而来的批判迫使他在科幻界彻底“挂靴”,转向了当代重大政治题材的传记文学。

“不会再写科普科幻了”


  当制片人王雪纯敲开叶永烈位于上海徐汇区住所的大门时,他已经三十多年没有写科普科幻作品。不过他还是很痛快地答应“重操旧业”。对于这个中国最早的科普科幻作家而言,这是一次新的尝试。
  曾有人公开批评叶永烈的小说“精彩不足,低估假想敌的智商,只能骗小孩子。不过现在的孩子都是看007长大的,恐怕也不好骗”。对于叶永烈来说,之前的科普科幻文章大多扁平,而现在的孩子见识广,需要更立体的表达,电视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
  “现在科普最重要的是引起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叶永烈这样说。同样一个水中的燃烧实验,用文字写出来是无趣的,但是电视表现则很不一样。声、光、色的融合使这个实验变得动感而且极具视觉冲击力,一下子就把人吸引过来了。“科普节目其实已经成了一个台阶,把孩子引导向科学的殿堂。至于他们能在里面学到什么,那就得看每个人自己。”
  有的人看节目是图一时热闹,有的人却会被触发思考。叶永烈认为,无论时代如何发展,这种“启发性”始终应该存在于科普工作中。
  他还与节目联手推出了“新十万个为什么”问题征集活动,为的就是鼓励孩子们多问“为什么”。“只要你问了‘为什么,就说明你还在思考。要把每一个问号拉直变成惊叹号!”
  借着这次叶永烈“重操旧业”参加科普节目,许多读者按捺不住。在发布会现场,时不时有人在叶永烈经过的时候叫上一声“小灵通爸爸”,还期待着问:“您还会写科普科幻作品吗?”
  “我想我不会再写了。”叶永烈回答得很笃定,“我在另一个轨道上运行很久了。”
  事实上,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从科幻文学界“逃亡”后,他就完全告别了这个领域,而对现下中国科幻小说双子星刘慈欣和王晋康他也不甚了解。对叶永烈来说,当他完成今年8月在上海书展的《叶永烈科普全集》首发之后,他的科普科幻生涯也算是真正画上了句号。
  (梁浩然荐自《看天下》)
  责编:Ester
其他文献
78岁的以赛亚·扎加是一位民间艺术家,他从1968年开始用废旧物品装饰费城南大街。最著名的作品有古怪又美丽的“费城的魔幻花园”,墙上布满了瓦片、镜子、彩色玻璃瓶和陶瓷碗碟,共耗時14年完成。这个非营利小型艺术博物馆2016年吸引了13.6万名参观者。    这座魔幻花园看似杂乱,但总体上没有固定的主题或信息。以赛亚也并不清楚这些材料从哪里来又代表着什么,他说:“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谜团,我让作品表达
期刊
每次我到柏林,都会住在芭芭拉的家里。  与一个中国男人度过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三十年之后,芭芭拉习惯了用筷子吃饭,学会了一口普通话,懂得品清淡的绿茶。  厨房里的一切都在原处,里面的架子上层层叠叠地放满了桂林的白豆腐乳、北方的鸡蛋挂面、山东的紫皮大蒜和台湾的沙茶酱等东西。记得第一次我到芭芭拉家做客,芭芭拉和阿田直接把我接到他们家的厨房里,他们已经做好了一桌子中国菜,笑眯眯地等着我。那天我在芭芭拉家的方
期刊
曾经和一位前辈讨论过在一个团体里怎样会形成一种风气,我以为一个前提是必须要有较大数量的人,才能成为一股流。前辈却说一定要小,小到三四个人,而且年龄、身份还要差不多。三人行,必有戏事;多了,就乱,成散文。  想想也是,我原来的单位就有这么三个人,年龄差不多,前后脚到的单位,彼此不睦,却弄成一股旋风。她们最大的共同点,是老公都很有钱,互相还看不上。最大的优点,是让我们多多少少看个戏,被唤为三夫人。  
期刊
英国伦敦市的一名度假者在哥斯达黎加的一片海滩上发现了一只奇特的寄居蟹,它的背上居然背着一座精致的“小房子”。  这名男子说:“我当时正在海滩上遛弯,突然就发现了这个小家伙。这太有趣了,我从没见过这样的寄居蟹。”在他拍摄的视频中可以看到,这只小家伙正在海滩上悠哉地漫步,似是在到處炫耀自己背上这座精巧的“小房子”。  起初,該男子很是奇怪,还以为是偶然情况导致了寄居蟹的外壳发生了变化,却不知这原来是一
期刊
烦恼不是生来就有的,不是先天就带给了我们烦恼,烦恼是我们后天自生的,是后天才有的。自生的东西,也可自灭,我们自生的烦恼,当然也能让它自行消除。  怎样消除我们后天自生的烦恼呢?  一块地里,长满了杂草,我们如何消除它呢?有的说,用火烧。可今年用火烧掉了,明年又会长出新的杂草;有的说,用刀割。可割掉一茬,很快又会长出一茬。而一位智者说,消除杂草的最好方法,是在地里種满庄稼。  同样,消除人生烦恼的“
期刊
出了元宵节,年算过完了。捎带着,自进入贺岁档以来,比公映大片数量还多的各种节,也过完了——不禁长吁了一口气。  和春节邻得很近的一个最烦人的节日是情人節,微博和朋友圈乃至各种群里,有关情人节的老梗频频被传来传去,看得头晕。窃以为,在情人节这天,不谈,不转,不过,能做到这三点的人,都是沉稳厚重的人。稍稍观察了一下,果不其然,我所尊重的几位朋友,在情人节这天,都保持了可贵的沉默。  当然,您也可以说,
期刊
刘峰是一名人民警察,长得比较凶。在一次组织受害者辨认犯罪嫌疑人的时候,他在辨认室负责监视7名犯罪嫌疑人,结果受害者經过一番审视后坚定地认为作为警察的刘峰就是罪犯,还肯定地说:“是他!我这辈子都记得他!”然而,后来换了一位面相和善的警察监视时,受害者才辨认成功,找到真的罪犯。  例子中受害者这种言之凿凿地把警察指认成嫌疑犯的现象叫错误记忆,是指对事件的记忆与事实、真相发生偏离的心理现象。我们每个人应
期刊
厨房是日常生活中受伤的高发地,動刀动铲是必要的动作。但一不小心,就容易出现意外,见血了的情况就出现了。对于老年人来说,切伤的处理有很多偏方和误区,由于错误经验的积累,切伤的伤口常常因操作不当造成感染,导致无法正常愈合。  手指成为最容易受伤的部位切菜切瓜切肉,会用到刀、剪等利器,若使用不当,手就会不幸遭殃。而手部受伤的具体部位多在指尖、关节甚至手掌。而受伤的严重程度分为小伤口、关节损伤、动脉割伤。
期刊
继深圳地铁将1、3、4、5号线列车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车厢列为“女士优先车厢”之后,从6月28日起,广州地铁也在1号线试点“女性车厢”,地铁方面表示,之所以推出“女性车厢”,是为了弘扬“关爱女性、尊重女性”的文明理念,提升城市文明、提高市民出行舒适度。  其实,早在2009年,北京就有政协委员提交了“在地铁设立女性专用车厢”的提案,但由于争议较大,专家的论证也认为,“设立特殊车厢无助于真正解决女性乘
期刊
新加坡:让父母们没有后顾之忧  早在2001年,新加坡政府就推出结婚生育配套方案,并分别在2004年、2008年和2013年将相关的津贴不断加码。最新一轮的政策下,政府每年的结婚生育配套预算从之前的16亿新元(1新元约合4.7元人民币)再次提高至20亿新元。  这其中包括:每个家庭新出生的前两胎婴儿,只要是新加坡籍,便分别可以获得6000新元的婴儿花红,第三和第四个孩子则能够获得8000新元的花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