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写文章需要有一个好的开头,这样才能紧扣读者的心弦;课的开始也需要有一个好的导入,这样才能引人入胜。可以这么说,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因为好的导入能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学课堂 导入 兴趣 激发 学习 积极性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1-047
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新课,能否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课堂导入非常重要。成功的课堂导入,能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把学生带入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那么,课堂教学的导入有什么作用,又有哪些常用的导入方法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做法。
一、开门见山式导入
课的开始,我便直接揭示课题,并提出一系列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例如,教学“面的旋转”一课时,我这样导入:“同学们,我们在二年级学过物体的旋转,那只是一种简单的物体旋转,而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多种方式图形的旋转,如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等,比以前学习的物体单纯的旋转具有多种样式且更有趣,这就是‘面的旋转’。”……开门见山式的导入,能直接地向学生输送数学信息,引导学生进入课题的学习。
二、游戏式导入
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儿童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主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获得心理上的发展。”凡是新奇的事物、奇特的东西都会引发儿童的好奇心,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更容易受好奇心的驱使去探究各种未知的事物。新课的导入,教师可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创设情境,引导他们通过游戏探究学习的内容。所以,我在组织教学时,注重寓教于乐,利用儿童好动与好奇等特点,通过做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满足他们的探究欲望。
例如,教学“6的加法”时,课始,我和学生一起做游戏:我伸出一个手指头,让学生也伸出手指头,要求学生伸出的手指头数和我伸出来的一个手指头合起来是6。接着,我伸出2个手指头,学生伸出4个手指头;我伸出3个手指头,学生伸出3个手指头。做完游戏后,我提问:“谁能用式子表示这一规律?”学生经过思考并在我的启发下,说出1 5=6、2 4=6、3 3=6、4 2=6、5 1=6等式子。我接着说:“像1 5=6、2 4=6等算式,都是两个数字合在一起等于6,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6的加法’。”……如上述教学,通过游戏,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三、动手操作式导入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要取得这种效果,有效的导入方法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方式,因为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操作探究知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教学“面的旋转”这一内容时,我先让学生把数学课本竖着放在课桌上,以课本的长为旋转轴,把课本旋转一周,再要求他们仔细观察。然后我问学生:“通过刚才的操作,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很快就发现了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内容——“面的旋转”。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很快进入了新课的教学,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四、趣味式导入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设置趣味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究,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这种设置趣味性问题的导入法,就是趣味式导入。这种导入法能很好地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圆的概念时,一开始我就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设置问题:“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圆形。”我接着问:“那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做成别的形状行吗?如能不能做成正方形、长方形或其他图形?”学生听后笑了起来,并回答:“不能。”我追问:“为什么不能?”学生开始思考起来,看来,他们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思考一会儿后,学生开始讨论,各抒己见,学习逐渐进入高潮。最后,学生得出结论:因为设计成其他形状的车轮滚动不便,车行驶起来不安全,易引发交通事故。于是,我拿起课前制作的椭圆形车轮图片,提问:“那车轮做成这样的形状,行吗?”同时,我把这个椭圆形车轮图片在讲台上滚动一周,学生看后大笑起来,说道:“不行!这样一来,车子前进时就会忽高忽低。”我再提问:“为什么车轮做成这种形状不行,而做成圆形就可以呢?”学生议论纷纷,并动手操作起来。经过思考和实践,学生终于发现:因为椭圆形车轮的中心到周围的长不一样,而圆形车轮边缘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都相等。在学生得出结论的基础上,我自然地引出圆的概念。由此可见,作为教师,如能广泛、深入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一些紧密联系农业生产和大自然各种现象的情境导入新课,就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数学产生重视的心理。
五、活动探究式导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中,通过活动探究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进行新课的学习不失为一个好的导入方法。
例如,教学“可能性的大小”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玩旋转转盘的游戏,然后提出问题:“指针落在阴影区域(圆中1 / 6的扇形)的可能性大,还是落在白色区域(圆中5/6的扇形)的可能性大?”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我又进一步引导他们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了对所學知识的印象,对概率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同时,我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渗透概率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六、生活式导入
小学数学的内容很多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例如,教学“租车方案”时,我先出示题目:“27人租车去某地,可供租的车辆有两种,一种车可乘8人,另一种车可乘4人。如果第一种车的租金是300元 / 天,第二种车的租金是200元 / 天,那么哪种方案费用最少?”通过问题引入新课,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实际生活的空间,使所学的知识在生活实践中得到应用。
当然,数学课的导入方法远远不止这些,以上仅是我的一些教学总结。总之,不管导入方法有多少,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选择最恰当的方式导入,使学生既学到新的知识,又获得好的发展。而要做到恰当的导入,我们应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不同的课型来选择恰当的导入方法,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责编 蓝 天)
[关键词]数学课堂 导入 兴趣 激发 学习 积极性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1-047
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新课,能否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课堂导入非常重要。成功的课堂导入,能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把学生带入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那么,课堂教学的导入有什么作用,又有哪些常用的导入方法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做法。
一、开门见山式导入
课的开始,我便直接揭示课题,并提出一系列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例如,教学“面的旋转”一课时,我这样导入:“同学们,我们在二年级学过物体的旋转,那只是一种简单的物体旋转,而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多种方式图形的旋转,如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等,比以前学习的物体单纯的旋转具有多种样式且更有趣,这就是‘面的旋转’。”……开门见山式的导入,能直接地向学生输送数学信息,引导学生进入课题的学习。
二、游戏式导入
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儿童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主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获得心理上的发展。”凡是新奇的事物、奇特的东西都会引发儿童的好奇心,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更容易受好奇心的驱使去探究各种未知的事物。新课的导入,教师可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创设情境,引导他们通过游戏探究学习的内容。所以,我在组织教学时,注重寓教于乐,利用儿童好动与好奇等特点,通过做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满足他们的探究欲望。
例如,教学“6的加法”时,课始,我和学生一起做游戏:我伸出一个手指头,让学生也伸出手指头,要求学生伸出的手指头数和我伸出来的一个手指头合起来是6。接着,我伸出2个手指头,学生伸出4个手指头;我伸出3个手指头,学生伸出3个手指头。做完游戏后,我提问:“谁能用式子表示这一规律?”学生经过思考并在我的启发下,说出1 5=6、2 4=6、3 3=6、4 2=6、5 1=6等式子。我接着说:“像1 5=6、2 4=6等算式,都是两个数字合在一起等于6,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6的加法’。”……如上述教学,通过游戏,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三、动手操作式导入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要取得这种效果,有效的导入方法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方式,因为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操作探究知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教学“面的旋转”这一内容时,我先让学生把数学课本竖着放在课桌上,以课本的长为旋转轴,把课本旋转一周,再要求他们仔细观察。然后我问学生:“通过刚才的操作,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很快就发现了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内容——“面的旋转”。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很快进入了新课的教学,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四、趣味式导入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设置趣味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究,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这种设置趣味性问题的导入法,就是趣味式导入。这种导入法能很好地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圆的概念时,一开始我就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设置问题:“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圆形。”我接着问:“那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做成别的形状行吗?如能不能做成正方形、长方形或其他图形?”学生听后笑了起来,并回答:“不能。”我追问:“为什么不能?”学生开始思考起来,看来,他们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思考一会儿后,学生开始讨论,各抒己见,学习逐渐进入高潮。最后,学生得出结论:因为设计成其他形状的车轮滚动不便,车行驶起来不安全,易引发交通事故。于是,我拿起课前制作的椭圆形车轮图片,提问:“那车轮做成这样的形状,行吗?”同时,我把这个椭圆形车轮图片在讲台上滚动一周,学生看后大笑起来,说道:“不行!这样一来,车子前进时就会忽高忽低。”我再提问:“为什么车轮做成这种形状不行,而做成圆形就可以呢?”学生议论纷纷,并动手操作起来。经过思考和实践,学生终于发现:因为椭圆形车轮的中心到周围的长不一样,而圆形车轮边缘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都相等。在学生得出结论的基础上,我自然地引出圆的概念。由此可见,作为教师,如能广泛、深入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一些紧密联系农业生产和大自然各种现象的情境导入新课,就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数学产生重视的心理。
五、活动探究式导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中,通过活动探究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进行新课的学习不失为一个好的导入方法。
例如,教学“可能性的大小”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玩旋转转盘的游戏,然后提出问题:“指针落在阴影区域(圆中1 / 6的扇形)的可能性大,还是落在白色区域(圆中5/6的扇形)的可能性大?”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我又进一步引导他们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了对所學知识的印象,对概率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同时,我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渗透概率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六、生活式导入
小学数学的内容很多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例如,教学“租车方案”时,我先出示题目:“27人租车去某地,可供租的车辆有两种,一种车可乘8人,另一种车可乘4人。如果第一种车的租金是300元 / 天,第二种车的租金是200元 / 天,那么哪种方案费用最少?”通过问题引入新课,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实际生活的空间,使所学的知识在生活实践中得到应用。
当然,数学课的导入方法远远不止这些,以上仅是我的一些教学总结。总之,不管导入方法有多少,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选择最恰当的方式导入,使学生既学到新的知识,又获得好的发展。而要做到恰当的导入,我们应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不同的课型来选择恰当的导入方法,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责编 蓝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