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的车轮始终是不断前进的,而前进的步伐已经迈入一个崭新的世纪。当我们回首20世纪给人类带来极其丰厚的物质福利和丰富多彩人类文明的同时,也猛然发现,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在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革,也给人类带来茫然、无所适从的紧张情绪和前途昏暗的迷惑,使我们越来越穷于应付,尤其当我们不得不面对奢侈风、信任危机等不良现象而诱发的贪、嗔、骗等丑陋行径时,更深切地感受到传统单的的沦丧与精神的堕落。今天,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等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广大小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观念、效率观念和民主意识都明显加强。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小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行为、心理素质等方面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新情况、新问题。多年的教育实践工作的经历,让我有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认真遵从教育部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抓好德育队伍,增强德育工作原动力
根据我国教育部对小学生的德育要求,即德育的内容应当包括三个主要层次:一是基本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二是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三是较高层次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理想教育等。德育的基础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所以诸如公平、正直、诚实、勇敢、仁爱、热爱劳动、艰苦朴素等应当成为中小学德育的奠基性内容。而传承历史传统美德和传授道德规范的无疑是教育工作者,因此,社会就给教师戴上了“紧箍咒”,要求教师自身道德高尚,因为德育工作的任务不仅是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管理,还要从思想上引导、教育学生,它迫切要求每一位德育工作者要具有良好的政治与业务素质。选择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德育工作者,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德育师资队伍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基本保证。故此,要注重德育师资队伍思想素质的提高和德育师资队伍业务素质的提高。针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利用书籍、报刊、网络、参加培训等渠道,大力开展人人读教育刊物、做学习笔记、写心得体会等活动,通过各种形式与平台,强化交流与运用,促使教师转变观念,提升业务能力。
二、从传统文明着手,加强学校道德教育是对小学生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美国教育学者阿迪斯·瓦特曼说,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总将有着和我们祖先同样的需要。那就是,愉快、勇敢地度过我们的一生,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保持那些指导我们更好成长的品质。这些品质是欢乐、爱、诚实、勇敢、信心,等等。历史的文明是经历了千百年时间的洗礼和实践的证明才能流传至今,优良的传统我们理当继承和发扬。中国是一个古老文明的国度,“自周始,礼仪出。”沉淀已久的传统文明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或者下一代孩子脑海中消失,故而,在学校加强德育教育势在必行,“止奢风、复倡俭”、“倡诚信、反欺骗”。而今的孩子都是生在新世纪,长在物质极其奢华的时期,相反的对传统美德十分淡漠,他们整天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缺乏劳动锻炼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能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艰辛?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在经济利益左右着人们观念之时,社会运转的诚信已退落到尴尬的境地,“信任危机”在“利”间失去平衡,人们成为了“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中庸思想的奴隶,诚信与信任间出现鸿沟,人与人之间不在诚信,你猜忌我,我防备你,在信与不信间徘徊着,无所适从。
三、注重课堂教育,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要阵地,不仅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地方,而且是师生促进感情的乐园,更是教师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狠抓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同时教师把德育教育不时而时的注入其中,潜移默化的把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凡事把与德育相关的事物都优化为教学目标,运用启发式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由原先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原来的“要做”变为“会做”,让学生不仅在课堂学到应学的知识,而且懂得如何做人,教师更要联系实际,以点带面,对社会现象进行正确的剖析。就拿尊敬教师、孝敬父母来说吧,有的学生不尊重教师,上课不认真听讲,不听教师教诲,玩手机、睡瞌睡等等,在家里是“小皇帝”,动不动就顶嘴,稍不顺心就冲气、摔东西。类似这种问题,教师要拿现实生活的雷锋似的人物来激励、感染他们,要教会他们换位思考,对他们进行耐心讲述,循循善诱,使他们明白道理,转变思想,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使道德教育真正成为学生思想品德提高到的推动力。作为教师,自己要做到言行一致,否则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时就缺乏底气,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大讲做人之道,走出课堂则打牌赌博,更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作为历史教师和班主任,我时常都利用历史知识和历史人物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经常和他们谈心,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询问他们的想法和对社会的看法等等,让自己成为学生课堂后的朋友。
总之,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程。教育是对人的工作,只要是对人的工作就是长期的、细致的。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从无到有,从外部调节到内心自觉,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地对小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在小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为此,应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倡导道德领导,建设精神家园,让全体成员在共同的价值追求下,团结在一起,把学校的奋斗目标转化为大家的自觉行动,真正实现“学校无小事,事事受教育;学校无闲人,人人都育人;学校无空地,处处能育人”的目标,开创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培养出德才兼备,人格健全的新世纪人才。
一、认真遵从教育部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抓好德育队伍,增强德育工作原动力
根据我国教育部对小学生的德育要求,即德育的内容应当包括三个主要层次:一是基本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二是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三是较高层次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理想教育等。德育的基础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所以诸如公平、正直、诚实、勇敢、仁爱、热爱劳动、艰苦朴素等应当成为中小学德育的奠基性内容。而传承历史传统美德和传授道德规范的无疑是教育工作者,因此,社会就给教师戴上了“紧箍咒”,要求教师自身道德高尚,因为德育工作的任务不仅是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管理,还要从思想上引导、教育学生,它迫切要求每一位德育工作者要具有良好的政治与业务素质。选择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德育工作者,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德育师资队伍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基本保证。故此,要注重德育师资队伍思想素质的提高和德育师资队伍业务素质的提高。针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利用书籍、报刊、网络、参加培训等渠道,大力开展人人读教育刊物、做学习笔记、写心得体会等活动,通过各种形式与平台,强化交流与运用,促使教师转变观念,提升业务能力。
二、从传统文明着手,加强学校道德教育是对小学生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美国教育学者阿迪斯·瓦特曼说,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总将有着和我们祖先同样的需要。那就是,愉快、勇敢地度过我们的一生,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保持那些指导我们更好成长的品质。这些品质是欢乐、爱、诚实、勇敢、信心,等等。历史的文明是经历了千百年时间的洗礼和实践的证明才能流传至今,优良的传统我们理当继承和发扬。中国是一个古老文明的国度,“自周始,礼仪出。”沉淀已久的传统文明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或者下一代孩子脑海中消失,故而,在学校加强德育教育势在必行,“止奢风、复倡俭”、“倡诚信、反欺骗”。而今的孩子都是生在新世纪,长在物质极其奢华的时期,相反的对传统美德十分淡漠,他们整天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缺乏劳动锻炼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能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艰辛?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在经济利益左右着人们观念之时,社会运转的诚信已退落到尴尬的境地,“信任危机”在“利”间失去平衡,人们成为了“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中庸思想的奴隶,诚信与信任间出现鸿沟,人与人之间不在诚信,你猜忌我,我防备你,在信与不信间徘徊着,无所适从。
三、注重课堂教育,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要阵地,不仅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地方,而且是师生促进感情的乐园,更是教师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狠抓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同时教师把德育教育不时而时的注入其中,潜移默化的把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凡事把与德育相关的事物都优化为教学目标,运用启发式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由原先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原来的“要做”变为“会做”,让学生不仅在课堂学到应学的知识,而且懂得如何做人,教师更要联系实际,以点带面,对社会现象进行正确的剖析。就拿尊敬教师、孝敬父母来说吧,有的学生不尊重教师,上课不认真听讲,不听教师教诲,玩手机、睡瞌睡等等,在家里是“小皇帝”,动不动就顶嘴,稍不顺心就冲气、摔东西。类似这种问题,教师要拿现实生活的雷锋似的人物来激励、感染他们,要教会他们换位思考,对他们进行耐心讲述,循循善诱,使他们明白道理,转变思想,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使道德教育真正成为学生思想品德提高到的推动力。作为教师,自己要做到言行一致,否则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时就缺乏底气,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大讲做人之道,走出课堂则打牌赌博,更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作为历史教师和班主任,我时常都利用历史知识和历史人物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经常和他们谈心,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询问他们的想法和对社会的看法等等,让自己成为学生课堂后的朋友。
总之,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程。教育是对人的工作,只要是对人的工作就是长期的、细致的。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从无到有,从外部调节到内心自觉,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地对小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在小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为此,应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倡导道德领导,建设精神家园,让全体成员在共同的价值追求下,团结在一起,把学校的奋斗目标转化为大家的自觉行动,真正实现“学校无小事,事事受教育;学校无闲人,人人都育人;学校无空地,处处能育人”的目标,开创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培养出德才兼备,人格健全的新世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