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我国古人的腰带(下)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boywang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宋以降的“筠带”与
  异彩纷呈的銙板
  自唐代开始,束系装饰有金、银、玉、犀角等质地带筠的革带,成为官服的固定组成部分。这种革带也称“銙带”,其的形制一般由带鞓、带畲銙、带头及带尾组成。鞓就是皮带,带尾是钉在革呈头用以保护革带的一种装置,后来发展成一种装饰。带銙是从蹀躞带上的牌饰演变而来,其造型有方形、圆形、椭圆形、鸡心形、半圆形等,也有以半圆雕手法制成的动物、禽鸟形象。
  有筠革带的“源头”是北方游牧民族的蹀躞带。在南北朝时期,革带(多为蹀躞带)已成为官服的一部分,在北方则更为盛行。隋代服饰深受北朝影响,舆服“采用东齐之法”,从皇帝至百官均使用革带。但当时还没有详细的带制,十三环金带最为高贵,被视为“天子服”。史载,杨坚代周前,并州总管李穆曾秘密献上十三环金带,表示支持他称帝;杨坚登位后,赐大将杨素“万钉宝带”。隋以后,腰带上多不系鞣,带銙成为纯粹的装饰物。
  唐代舆服继承隋制,并对带制加以严格规定,施有精美纹饰的带銙不仅具有实用和装饰功能,其质地、形状、数量、纹饰还是使用者身份与地位的标志。《新唐书·车服志》记唐代唐高宗显庆元年官服腰带之制:“以紫为三品之服,金玉带銙十三;绯为四品之服,金带銙十一;浅绯为五品之服,金带銙十;深绿为六品之服,浅绿为七品之服,皆银带銙九;深青为八品之服,浅青为九品之服,皆鍮石带銙八;黄为流外官及庶人之服,铜铁带銙七。”
  銙板,是嵌缀在腰带上饰物的总称。制作时所用的材料有玉、金、银、犀牛角、铁和石等。当时的风气是,腰带上的装饰物材料越珍贵,饰纹越丰富,数量越多,越能代表权力、地位和财富。筠带还是皇帝奖掖臣子的重要物品,有记载说唐太宗李世民曾拿金子做成“笏头带”,赏赐给辅臣。笏头,指的是铊尾,腰带扎好,铊尾自然下垂,表示“顺下”的意思。唐代多用玉制作带板,銙板多制成方形,其雕琢方法多采用压地隐起的工艺,图案边缘用细而短的密集阴刻线整齐排列雕刻,然后自边缘向内缓缓凹下,使中部纹饰凸起,与边缘同高,再用较粗的阴刻线勾勒出轮廓,类似于浅浮雕。
  近年来,金、银、铜等类材料制作的唐代带銙也时有发现,龙江龙博物馆便收藏了多种唐代金、银、玉、砗磲和青铜质地的銙带。其中,舞狮纹青铜鎏金跨带、佛教护法天王纹青铜鎏金带饰、西域蕃人进宝纹青铜畲每带、西域职贡人物纹银质筠带、高士人物纹银质鎏金銙带、人物联珠纹银质鎏金筠带、浮雕龙纹砗磲夸带、方形浮雕熊纹砗磲銙带、佛教迦陵频迦纹金筠带,不仅制作精美,并且十分罕见;两条砗磲带饰,质地上则为目前仅见。其中的西域“蕃人进宝”纹青铜带饰、西域职贡人物纹银质带饰,分别刻画数个蕃人或御狮,或吹笙,或奉宝瓶,一路行进,内容丰富,场景新奇,确是难得一见的珍品。这种描绘蕃人形象并辅以动物和器物纹饰的带銙,在唐代的其他造型艺术中都有出现,如从各地零散出土及传世的唐代玉銙来看,所琢刻的纹饰就有着人进宝、蕃人执凤头壶、蕃人持杯、蕃人弹琵琶、蕃人乐舞、蕃人吹奏、蕃人击鼓等形象。其实,这类西域“蕃人进宝”图案的出现,是有其特定史实背景的:当时,古代西域的于阗王国(中国唐代安西四镇之一)大量开采玉石,并制成精巧的玉器,向唐朝廷进贡。有记载说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于阗国派遣使者到长安献玉带。《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西域上》记载,唐德宗在位时(780-805年),“初,德宗即位,遣内给事朱如玉之安西,求玉于于阗,得圭一,珂佩五,枕一,带銙三百,簪四十,奁三十,钏十,杵三,瑟瑟百斤,并它宝等”。据此推测,其中“带銙三百”的各种纹饰,或许就是西域“原创”。因此,大唐带筠上的胡人形象,必然是受到于阗国的影响。
  龙江龙博物馆还收藏了一副佛教迦陵频迦纹金质质夸带,宝夸板十一件,中间一块方形銙板饰佛陀坐像,另外十块方銙铊尾上均饰人首鸟身、站立引颈作歌迦陵频迦一只。此带画面精美,材质华贵,堪称是佛教艺术中一件罕见的奇妙之作。
  北宋(960-1127年)建国之初,舆服仿照唐制,但制度并不明确,“国初,士庶所服革带未有定制,大抵贵者以金,贱者以银,富者尚侈,贫者尚俭”(宋·王术永撰《燕翼诒谋录》)。宋太祖时期,最重玉带,太祖于建隆元年(960年)正月登极时,曾赐犀带和玉带给宰臣、枢密使和诸军校。宋太宗时期,官员服带制度日益完善。宋太宗对带制进行了改革,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设立了文思院,统一制造内府使用及赏赐用的舆服器物。他还创立了宋代特有的官员金带等级制度,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以金代玉”和优宠文臣。
  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其带制前期多承袭辽制,中后期多模仿宋制,而且一直保留了许多自己的民族特色。《金史·舆服下》记载,金人的束带称为“吐鹘”,这种腰带銙板的纹饰多春水秋山之饰。“吐鹘,玉为上,金次之,犀象骨角又次之。金夸靼,小者问置于前,大者施于后,左右有变双铊尾,纳方束中,其刻琢多如春水秋山之饰。左佩牌,右佩刀。”鹘,即鹘鹰,是生存东北亚的一种鹰科鸟类,又名海东青。海东青猎天鹅和“熊鹿山林”,在当时分别是女真贵族“春水”、“秋山”活动的主要内容。多年来,以玉、金、铜、石为纹饰的“吐鹘带”时有发现。
  金代的带銙纹饰丰富多彩,除常见“春水”“秋山”纹外,还有龙凤、动物、花草、禽鸟、婴戏、佛道人物和罗文、方胜、银铤、曲水、柿蒂几何形图案等。所作山林熊鹿、人物花鸟纹饰,大多风格写实,自然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金代带銙的材质,多为青铜,工艺多用浮雕、镂雕和鎏金。带板的形制在这个时期也发生了变化,除原有的方形、长方形、半月形外,还出现了桃形带銙。
  不袭旧制的清人带饰
  清朝(1636-1911年)是由女真后裔满洲族建立的全国性政权,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相对此前历朝,有清一代,冠服制度的变化最大。清王朝初期,统治者把是否接受满族服饰看成是否接受其统治的标志,曾以暴力手段在全国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顺治九年(1652年),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饰。从服饰演变的角度看,这是由外力强制促使而产生的民族意识层面上的改革与变化,而从衣着特点和后世传播的持久性来分析,它也是一种成功有效的手段,是朝代更替的产物。   满族传统服饰,本来并没有等级之分,几乎是上下同服。清太祖努尔哈赤取得政权后,虽然着手建立服饰制度,但尚属粗简。清太宗皇太极时期,则较全面地制定了亲王、郡王及官员们的服饰冠带制度。到清世祖福临入关后的顺治年间,清朝的官服制度已基本完备。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首次制定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服饰制度,并对皇帝礼服的颜色、纹样作了具体规定。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提出清高宗诏谕“祖宗成宪具在,所宜永守勿愆也”,最终决定本着“不轻变祖训”原则,在保持满族服饰特点的同时,吸收汉族帝王服饰的色彩和章法纹饰,再对服饰制度作一些增加补充,形成最终的典章制度。
  清代对中国传统服饰的变革最大,冠服制度严密繁缛。其中宫廷服饰最为庞杂,而最具代表性的当然是皇帝的服饰:清代皇帝的服饰具体分为礼服、吉服、常服、行服和雨服,而与这些服装相配的腰带,当然也是名目繁多、饰品各异。根据《大清会典》及《清史稿·舆服志》的记载,清代君臣穿朝服时所用的朝带,其版饰有严格规定,其等级区分主要视革带与丝绦的颜色以及圆版饰物的不同材质。当时各种朝带的饰物分别有宝石、玉、东珠、珊瑚、绿松石、猫睛石(一种名贵的宝石)、羊角、乌角,形制多为圆形版和方形版,并多以镶嵌的方法装饰在金银框托内。
  清代由于服制的变化,革带系在补褂之内,其身份的标志作用减弱,官方玉带使用制度被废除,传统意义上的玉带銙基本无存。因此,当时所谓的玉带,不再具有很完整的銙板形式,而主要以带钩、带扣为主。然而在清代,玉带扣、玉带钩的制作和流传却一直没有间断,作为一种装饰品和赏玩器,仍盛行于民间。
  清代后期,由于带饰的逐渐平民化、市场化,其社会审美要求日益提高,加上许多新的材料、新的工艺不断出现,带饰制品一度呈现出丰富多彩、百花齐放的局面。如在材质上增加了象牙、景泰蓝、珐琅、漆、铁、木、煤精、水晶、陶瓷、螺钿、巴林石等;制作工艺包括鎏金、镂空、浮雕、线刻、捶揲、錾刻、镶嵌、填彩、髹漆、景泰蓝、珐琅、绘画等。纹饰上增加了许多人物故事和吉祥图案,人物有福禄寿三星、佛教故事、道教故事、儒家礼仪、军事战争、农耕渔猎,还有山水花鸟、瑞兽图腾等。腰带装饰的这种改变,实际是封建王朝末期,近三千年繁缛、古板、严厉的冠服制度即将消亡的前兆,并预示着能为大众普遍接受的那种简单、实用、美观的腰带终将出现。
  (本文配图均为龙江龙博物馆藏品)
  (责任编辑:李珍萍)
其他文献
苯酚杀菌  苯酚又名石炭酸,能杀死或抑制大部分细菌的繁殖体,对霉菌孢子则效果不大。室内可用5%苯酚溶液喷雾进行空气消毒。此法与紫外线结合使用效果较好。甲醛熏蒸杀菌  甲醛又名福尔马林,杀菌能力很强。用甲醛熏蒸时每立方米空间用35毫升甲醛水溶液(37%-40%甲醛),加17-18克高锰酸钾作氧化剂,房间密封24小时或更长一些时间。还可采用密封性能较好的玻璃柜,然后将文物和装有福尔马林的杯子一起放入柜
期刊
2013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秋季拍卖会落下帷幕,在各式各样的盘点中静待下一个春暖花开的轮回开始。“回暖”似乎是去年市场表现的常见形容词,但这其实仅仅是着眼于暖流微澜的书画市场,在陶瓷器物的领域,普遍阴霾深重,却又极光乍现,“土豪行情”“古玩消费”“艺术地产”等新词蔓延网上和圈里,富有戏剧性的变化说明了新的市场趋势与投资方向。  两极分化,高端瓷器争夺激烈  自2012年走入拐点,并直接进入深度调整期的
期刊
《营造法式》是一部北宋官订的建筑专业书,是中国古籍中最为全面介绍古代建筑营造的著作。它通过总结北宋前建筑营造之技法、博采建筑匠人之经验编写而成。该书制定出宋代建筑的设计规范,细化了各工种的制度与内容、用工与用料,严密监督生产与管理,是宋代建筑技术向标准化、制度化迈出的重要一步,是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水平里程碑式的著作。  《营造法式》始编于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元祐六年(1091)成书。
期刊
北京自辽金时期以来,就已成为北方玉器的重要产地。经元、明、清三朝,北京玉器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清代乾隆时期更是达到极盛,作坊林立,并成立了专门的玉器行会。以北京为中心的玉器生产,一方面依托于宫廷玉器的精湛技艺,另一方面又因各地能工巧匠汇聚北京,各派交汇取所长,作品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区别于南方玉器雅致、婉约的气息,在体量上极具皇家风范,风格雄浑大气。  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北京玉器
期刊
初见熊广琴和她的画作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她来中国美院深造。在美院陈列馆,她把她的画打开在几位老师的面前。也许是从教中国画多年,言必称“骨法用笔”“形神兼备”“笔精墨妙”的缘故,粗粗浏览熊广琴以色墨兼糅、没骨技法为主的作品,竟觉得风格特异、新风盈面,且带着某种有意而为的执著意韵。对于她在美院如何进一步完善自己,我曾给予两点建议:一是加强写生;二是注重造型的同时加强线的表现力和以线造形的因素。在后
期刊
2013年12月29日,由中国油画学会主办的“绘画的品格·2013中国油画展”在北京大都美术馆与观众见面,从数千件作品中评选得出的170件优秀作品参展。  通观整个展览,我感受到中国油画近年来的长足进步,这进步就在于中国油画界薪火相传,人才辈出。不仅有许多优秀的青年画家崭露头角,也有许多老画家老当益壮,积极参与,如谌北新、沈行工、文国璋、黄冠余、欧洋、张重庆、张京生、陈坚、杨尧、曹新林、燕杰等著名
期刊
香港苏富比2014年春拍中,定于4月8日举槌的“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品专场”将呈献一件珍罕明永乐“青花折枝瑞果纹梅瓶”。  本瓶式样,属永乐经典,尽展景德镇艺匠之细琢精工。自青花品名始烧于此,卓绝百年。此瓶形制,比例得体,饰样繁多。丰莹瑞果图案,明初青花盛行,亦见于同期别类器形,其设计至臻,所树典范,长久莫及。  此器制作精妙,釉面柔雅。钴青锡斑艳丽动人,为明初御制青花瓷特征,后世多存仿效。这类风格
期刊
“皇帝新装的游戏将会不断上演,无处不在,只要存在腐败荒谬的投机市场。”  2013年《读库》末期,周翠以德国假画高手沃尔夫冈·贝特拉奇伪造假画的传奇为案例,介绍了德国艺术市场上的种种艺术品造假案例,这篇《伪造的天分》写得生动引人,文末这句话对于理解中国当下的艺术市场也有参照价值。  “一位年轻的晋商,某日在朋友引荐下在唐园雅聚,酒过三巡突然对墙上我的那些‘情人’们大感艳羡,一番酒肉来往竞变身为一位
期刊
全球语境下的中国影响力不断在扩大,艺术品交易领域,也许拜媒体、网络发达所赐,让人感觉忽然间地球村各个角落都会不时传来中国文化艺术品交易信息,不排除很多真实可信且相当有参考价值。然而,海量的信息已经让人难以确证其可信度,特别是涉及古代艺术品的交易,专业人士也许能够鉴别其艺术水平的高下,但对诸如艺术品真伪,交易双方的可信成分,价格是否包含水分等因素,若非亲历现场,对旁观者而言,确证可是一件相当耗时费力
期刊
喝红酒的爱好者都知道法国的拉斐、拉图,知道顶级五大酒庄,但是否真正了解红酒的历史呢?有多少人知道在1855年红酒界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那年,世界万国博览会(相当于世博)在巴黎举行,法国的波尔多红酒商会赶在万国博览会前,快速为波尔多的酒庄订下了分级的评等,也列出了酒庄的分级,在酒庄、酒商、商会的纷争中,订下了第一个酒庄分级保护的规范。  生产履历:来源和分级保护  1936年,法国为酒庄葡萄园的行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