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研修·分层互助·联动发展

来源 :阅读(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zhao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立和运行学校发展共同体是近年来促进区域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的一种新样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唯亭实验小学、跨塘实验小学、娄葑学校四校共同体通过理念融合、优势互补、分层互助等举措,促进了联动发展,也为学校协同发展提供了一份可复制样本。
  【关键词】学校   共同体   合作   发展
  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通过学校之间办学理念的交流、管理经验的分享、学校文化的影响、优质资源的互用等形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规模和效益,实现区域学校的共同发展、共同成长,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唯亭实验小学、跨塘实验小学、娄葑学校成立了学校发展共同体。共同体成立五年来,四所学校通力合作,努力探索城乡共同体学校发展的新模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研讨活动,积极促进了共同体学校教师专业成长。
  一、定制度,出举措,合作研修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四校通过召开负责人会议,签订目标责任书,研究和制定学校发展共同体的责任目标、发展规划及阶段计划等,确定了四校共同体的工作要点为:突出重点,培育品牌;主题教研,联动发展;特色培训,灵动发展;合作研修,促进发展。
  1.理念导航,落实规划
  四校在保持自身发展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强合作与交流,及时规划并落实发展共识与目标,通过相互借力、借智、借道,努力实现区域教育中学校发展、师资发展、学生发展的共赢。四校共同体成立后就明确:一要接“地气”,关心教师专业成长与生活;二要强“底气”,廉洁自律,提升正能量;三要敢于面对,敞开大门,开诚布公,加强沟通;四要敢于担当,同舟共济,“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作中,各校按期组织开展活动,每次活动均有活动方案、讨论记录、总结梳理等,有效地整合共同体内各校办学要素,逐步形成了合作、互动的发展团队。共同体除了有完善的发展规划,还有名师培养计划,以及交流、轮岗制度。
  作为四校共同体的领头雁,各校校长不仅对共同体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与建议,还身先士卒地带领着四所学校的教师们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校长们以身作则、齐心协力推进学校发展共同体的各项工作,他们的率先垂范,对各校教师专业成长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合作研修,协同发展
  四校共同体强化了教师的研修力度,尝试实施了“三大工程”和“三大系列”,即“教师研训工程”“实效课堂工程”“名师引领工程”和“师德修养系列”“教科研专业化系列”“信息化应用系列”。在活动中,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从教学目标、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环节、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效果、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课例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操作性,使教学有价值、教学有效果、教学有效率、教学有魅力。四校共同体还以“名师工作室”作为学习的基地,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提高学员的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在四所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发展共同体的活动逐步日常化,相继在星海小学开展了“关注语用,基于成长的教”语文主题教研活动、“体态语言在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音乐主题教研活动、数学课例研讨等活动,在唯亭实验小学开展了“传承书法艺术,书写美丽人生”书法特色文化展示、书法教育主题培训等活动,在跨塘实验小学开展了“扎实语文训练,提升阅读品质”语文主题研讨活动,在娄葑学校开展了中年级作文主题教研活动、思想品德教研活动等等。
  最近,四校共同体为了更好地深入探讨古诗文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开展了主题为“立足学情、优化策略、聚焦语用”的古诗教学研讨活动。四所学校的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听课并展开研讨。这样的活动,既锻炼了四校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也发挥了各校名师的辐射引领作用。四校教师坐在一起,诚恳地阐述各自的真知灼见,在这样的交流与切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及教学理念,收获专业的成长。
  二、重合作,倡分享,同伴互助激活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的专业发展源于学校的教学实践,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增强教学实践中的观察、分析、了解、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能力。“同伴互助”式教师成长实践共同体的构建,是四校共同体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进行的积极探索,目的是优化共同体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引导教师在同伴之间进行合作、学习与分享,在互助互学中合作发展,在共同关注具体教学问题的过程中,为彼此提供一定的专业支持,从而能更好地帮助教师持续而有效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素养和专业发展水平。
  1.名师引领,团队带教
  名师是学校发展的灵魂,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未来和希望。各校开设“名师工作室”,举办导师沙龙活动,还在“导师结对”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青蓝工程”工作的新内涵,积极探索“团队式带教”的研修模式,通过学术沙龙、“名师帮你忙”等活动更好地引领并促成青年教师们迅速站稳讲台,不断成长。
  2.骨干激励,助推发展
  骨干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排头兵。四校共同体开展的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展示和智慧分享等活动,目的就是激励骨干教师主动发展,帮助骨干教师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保持发展优势,更好地发挥自身的辐射和示范作用,从而带动四所学校全体教师的发展和提高。
  3.互助发展,结对成长
  为了让所有的教师都能在各自学校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土壤”,四校共同体在“名师工作室”和“导师结对”工作的基础上,在分年段课堂教学展示活动的基础上,积极尝试成立“同伴互助小组”,签订互助协议,鼓励教师在共同履行协议的过程中携手成长。
  三、促交流,优内涵,联动发展护航教师专业成长
  四所学校集思广益,抱团发展,在保持自身发展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还以联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強了合作与交流,及时规划并落实发展共识与目标。   1.文化润泽,领跑发展
  四校共同体成立以后,对各校的理念文化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心理文化建设、书法文化建设、德育文化建设、艺术文化建设,分别成为共同体内各校发展的重要依托。理念文化的更新,积极影响着学校办学管理者、教学者、求学者的心理状态、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形成了共同体学校的发展愿景,提高了各校的凝聚力,提升了各校教师的专业成长水平。
  2.德育渗透,创新发展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树立新的人才观,培养“创新型”和“创业型”的人才。四校共同体在交流与合作中认识到:学校教育要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在德育观念、德育内容、德育活动方面进行积极的创新。基于这样的认识,四校共同体通过教师培训、现场观摩、经验交流等方式,更新德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打造富有时代精神、专业素养、奉献精神的德育队伍。各校还通过不断丰富、创新德育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外德育基地建设,改进德育方法,抢占网络德育陣地,努力突破陈旧的德育模式。
  3.资源共享,同步发展
  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各成员学校的交往已不仅仅停留在互动交流这个层面上,校际交流也迈进了协同合作,互通教育教学信息,共享教育教学资源,一起构筑适合学校发展的交流平台。学校发展共同体打的是“组合拳”,充分发挥了团队作战的力量,同时推动的是四校共同发展。
  以往每年,各校都会承办各级各类的学术研讨活动,自从成立四校共同体之后,高层次活动资源实现了共享,各校若有专家讲座或大型的研讨活动,都会邀请成员学校的教师们来参加。如星海小学承办的全国特级教师教学观摩活动,各校多名教师全程参与,共同提高。
  4.特色建设,内涵发展
  四校共同体的活动为各校的特色发展创设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激发了各校特色建设的新思考:科学构想,为特色建设描绘蓝图;营造氛围,为特色建设提供土壤;整体推进,为特色建设奠定基石;发展内涵,为特色建设亮出名片。特色就是卓越。为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发展共同体内的四所学校在原先实施“一校一品”战略的基础上,将教育的基本要求、统一规范与学校特有的办学传统、办学条件有机结合起来,以构建自己的特色文化为抓手,积极打造各自的办学品牌。经过努力,逐步形成了以书香校园、心理教育、艺术教育、体育教育、书法教学、科技活动为品牌的特色学校,一批业务特长兼备的教师快速成长,每年数以千计的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其中,星海小学的心理特色教育、跨塘实验小学的吴文化特色教育、唯亭实验小学的书法特色教育、娄葑学校的艺术特色教育已在区域范围内形成一定影响。
  展望四校共同体的未来合作方向,学习型共同体的经营、优秀学科团队的打造、教师专业特色的锤炼,将成为四校教师专业成长实践共同体的新挑战。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
其他文献
【摘要】将学校内的各种课程及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是当前校本课程研究的一个亮点,而学校文化在课程整合中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开发与整合基于学校文化的课程资源,可以使现有课程结构更加均衡,获得较强的综合性和选择性。同时,再创造性地实施整合后的课程,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以改进,其各种能力也在实践中得到提高。  【关键词】学校文化 课程资源 课程整合  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
期刊
永宁路实验学校坐落于中国著名的书画之乡——江苏省滨海县,地处蓬勃发展中的新城区,邻接以诗性名天下的西湖。承载着县委县政府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提升新城区域教育质量”的期盼,自2010年办学伊始,永宁实小就本着高起点高定位的要求制定了个性化的办学方针。学校紧紧围绕“文化立校,书香育人”的宗旨,以“经典诵读,诗文读创”活动为抓手,大力开展校园读书活动,营造浓郁的校园书香氛围,引领全校师生着力构建“
期刊
【摘要】对于儿歌,虽然语文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未作明确的教学要求,但教师可以根据儿歌特点把它作为汉语拼音教学的辅助材料,并根据教学需要自编儿歌,分类施教,挖掘儿歌的多样功能。  【关键词】儿歌 拼音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部分,在大量的插图中隐藏着短小有趣的儿歌。有引出拼音字母的“语境歌”,有识记声母、韵母音形的“发音歌”,还有关于标调方法、书写规则、拼读规则等儿歌。教师要在平时的
期刊
曾国藩关于读书有一句精辟的言论:“大抵看书与读书,须划分为两事:看书宜多宜速,读书宜精宜熟。”我于2008年前后参加了教育理论读书班,算是真正开始“读书”,而不仅仅是“看书”了。  我最初阅读的是三本教育理论书籍:《给教师的建议》《教学理论》《静悄悄的革命》。对这三本书,我更在意的是有深度的浸入,并付诸实践,与当下、与自我、与教学现场发生积极联系。从此,我开始享受到了“教师的专业阅读”。  苏霍姆
期刊
教学内容:《青铜葵花》第九章(大草垛)  目标设定:  1.学习体会“置若罔闻”、“无动于衷”等成语的意思及在具体语境下的表达作用。  2.熟读小说结尾部分,感受语言文字的隽永,诗意醇浓。  3.感受青铜的执着,对葵花的深厚情谊,深化情感教育。  指导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世界上最动人的一刻是读书时皱眉的刹那。我们展开书页,其实是在走进作家的心田,去赴一个不见不散的约会。前不久,我们一同阅
期刊
【设计理念】  语文是一门诗意浪漫的学科,应利用学科特点激发、唤醒儿童的游戏兴趣,在实现教育使命的同时,让适合儿童心性的诗歌走进课堂;在获得语言发展的同时,让游戏独特的活性价值发挥出来,这种游戏精神的自主调节功能将不断滋养儿童的精神世界。美国诗人、插画家谢尔·希尔弗斯坦的诗歌幽默而富有童趣,将其引入课堂,语文课因自由、平等、轻松而附加了更多边际价值,让儿童精神得到了关照。  【教学目标】  1.正
期刊
【摘要】文本再構是基于教材、结合所教对象、具有情境和灵魂的教材二次建构。在Story time板块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旧知串联、改变文本形式、拓展文本、深层渗透等文本再构方式,丰富语篇,提供语境,优化输出,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文本再构 语篇教学  小学英语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材料,是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源泉。教师在教材中要善于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加以适当的取舍和调整。译林
期刊
我们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应该让每个孩子都能充分发展言语智能。言语智能即是言语的智慧与能力,而言语智慧就是人在行为活动中表现出來的表达机智、表现艺术以及丰厚的人文素养、人文底蕴。我们学校语文教研组提出教学要紧紧围绕“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这个核心目标,让语文课堂把教学重心从课文的思想内容转移到语文能力的发展上,通过课文内容学习其中的语文知识,进而通过相应的言语实践形成并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把目光聚焦在
期刊
【摘要】“感受性阅读”作为新的阅读方法,与以理性分析为主的阅读方式相对应,更重视学生对语言的整体把握和感受。本文从感受性阅读教学的内涵、实施策略、读教学价值三方面阐述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感受性阅读教学 实施策略 教学价值  感受性阅读是使学生从“鉴赏者”的阅读思维转变为积极构建“解读者”阅读思维的方式。它纠正的是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中重认知、轻情感,重分析、轻内化,重评判、轻构
期刊
【摘要】“补白”作为阅读教学的一种常用方式,对挖掘文本深层内涵,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有重要作用。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补白”的运用存在一些问题,不能将“补白”的价值真正发挥出来。本文主要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补白”的概念界定和其价值入手,著重梳理出常用的“补白”形式,进而提出“精准选点”“巧抓时机”“把准深度”的具体实践原则,以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补白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