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公安类院校除招收公安专业学生外同时招收了一部分非公安专业学生。这批学生在管理体制上与公安专业学生管理一致,毕业后和其他普通高校毕业学生一样自主择业,没有任何的特殊优势。在这样的就业情势下给这部分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心理压力。探索一条适合公安类院校非公安专业学生的就业之路迫在眉睫。
[关键词]公安院校;非公安专业学生;就业
一、前言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了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公安类院校非公安专业学生也无不例外。从各公安类院校招生信息中显示非公安专业和公安专业招收比例达到了1:1。高校的扩招就业压力的加大,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各类公安高校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和措施来拓展非公安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然而远远不能够满足需求保证这部分学生充分就业。
二、公安类院校非公安专业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分析
1、招生部门比例失调导致就业压力大
笔者在多所公安院校调研招生情况,信息显示非公安专业和公安专业招收比例达到了1:1。公安院校除了招收公安专业学生外同样招收经济管理、法学、哲学、文秘、计算机等多个门类的专业,现在的公安类院校基本上建成了综合性的大学。但是在就业竞争中公安院校学生并不见得比其他院校学生有着特殊的优势。
2、就业观念落后,存在害怕就业思想
部分非公安专业学生由于在学校学习中不是太努力,自身的政治、思想、身体素质不过硬,常常在毕业后被那些其他高校成绩优异者占了风头。一些学生在毕业后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出现了害怕就业的心理,尽管在大学的几年不是那么是努力真正到了找工作就想到了“就业不如读书”,把希望寄托在再读书来改变就业困境。
3、社会对公安院校非公安专业学生的认识存在误区
公安院校非公安专业学生和其他高校毕业学生一样都有就业难的现实。然而社会普遍认为公安类院校非公安专业只是公安院校创造收入的附属品,除公安专业外其他专业都不是主打专业,公安院校的重点建设学科不可能是非公安专业,无论在教师队伍、教学条件、教学设施上都没有和其他高校相媲美的地方。因此许多单位在招收学生的时候宁可招收其他高校的学生也不愿意招收公安院校非公安专业的学生。
4、公安院校非公安专业学生普遍存在虚荣心理
非公安专业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部分家长及学生看中了公安院校的神气威武感,盲目填报志愿,进入公安院校后,由于在管理上基本上参照公安专业学生标准管理,都是穿警服上课,走出校门这些学生都有着一股自豪感。当然这为培养学生的自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培养自信过程中也给学生埋下了盲目自信、骄傲自大的心理。这些学生毕业后走入社会大部分存在眼高手低、低不成高不就,面对现实竞争的社会表面的神气威武的虚荣心理不利于就业。
5、公安院校非公安专业学生存在攀比心理
在公安院校,警察作为特殊的职业,成为每个公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价值趋向,非公安专业学生也无不例外。即使一些单位某些职业适合其学生的性格特点符合自身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自己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存在些许差别,有些非公安专业大学生就盲目放弃,事后却又后悔不已。另外,非公安专业学生毕业后经常拿自己在公安院校的公安专业同学工资待遇等相比较,要求用人单位各个方面当能够与公安专业学生相一致。这种攀比心理严重影响了非公安专业学生的就业。
三、提高公安院校非公安专业学生就业的措施
1、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专业方向
在面对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作为公安院校办学应该以学生的就业作为出发点。在开设专业方面要结合公安院校的独特优势办既符合学校的发展又能够贴近市场的专业。不能够在开设专业时盲目开设专业,教育部门也应该加强宏观科学调控,公安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要与本学院的性质、特长优势相结合。
2、加强公安院校非公安专业学生价值观的引导
公安专业学生毕业后在公安岗位上是服务社会、服务群众。对非公安专业的学生学院应该加强价值观的引导,让公安院校非公安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起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良好意识,鼓励这部分学生下基层、下一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3、树立对公安院校非公安专业学生的形象消除社会误解
正因社会各界普遍认为公安院校非公安专业学生是公安院校的附属品,不是公安院校的主打,认为这部分学生专业能力较差。故此,公安院校招生与就业部门应联合学生处、团委会、学生会等相关部门,组织非公安专业学生积极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或者组织非公安专业学生积极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各项大学生技能竞赛。让非公安专业学生在社会公众面前展示他们的风采,多让社会各界看到公安院校非公安专业学生优秀的一面,扩大其社会影响力,消除社会误解。
4、对公安院校非公安专业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公安院校就业部门应该针对非公安专业学生做好职业规划,通过开展职业规划讲座、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帮助非公安专业的这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做好正确的心理引导。培养学生在在校学习期间积极主动的寻找和施展适合自己就业方向的特长,为自己毕业后顺利找到工作打下基础。
5、利用“互联网+”的机遇积极创业
公安院校学生由于在学习期间自豪感、自信感都普遍较强。因此就业部门要利用国家的就业政策和“互联网+”的机遇,为这部分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就业信息,鼓励这部分学生积极主动的创业,帮助这部分学生建立自己的创业孵化基地,以创业带动就业。
总之,公安院校非公安专业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这部分学生就业问题,而且关系到公安院校和谐长远发展问题。做好这项工作不仅要靠教育部门,学院的科学规划,作为公安院校非公安专业学生也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专业素养,利用“互联网+”的机遇,积极主动投身到创业与就业之中。
参考文献
[1]朱林,邓荣华.公安院校非公安专业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思考.江苏警察学院学报 2011 09
[2]时堪,何向荣.职业指导——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方俐洛,凌文铨,刘大维.职业心理与成功就业.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欧阳艳文,男,汉族,湖南益阳人,1975年02月生,湖南警察学院家庭暴力防治研究所所长。
本文为湖南警察学院2013年教改课题《公安院校非公安专业大学生就业信息需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湘警院教〔2013〕6号)研究成果之一。
[关键词]公安院校;非公安专业学生;就业
一、前言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了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公安类院校非公安专业学生也无不例外。从各公安类院校招生信息中显示非公安专业和公安专业招收比例达到了1:1。高校的扩招就业压力的加大,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各类公安高校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和措施来拓展非公安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然而远远不能够满足需求保证这部分学生充分就业。
二、公安类院校非公安专业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分析
1、招生部门比例失调导致就业压力大
笔者在多所公安院校调研招生情况,信息显示非公安专业和公安专业招收比例达到了1:1。公安院校除了招收公安专业学生外同样招收经济管理、法学、哲学、文秘、计算机等多个门类的专业,现在的公安类院校基本上建成了综合性的大学。但是在就业竞争中公安院校学生并不见得比其他院校学生有着特殊的优势。
2、就业观念落后,存在害怕就业思想
部分非公安专业学生由于在学校学习中不是太努力,自身的政治、思想、身体素质不过硬,常常在毕业后被那些其他高校成绩优异者占了风头。一些学生在毕业后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出现了害怕就业的心理,尽管在大学的几年不是那么是努力真正到了找工作就想到了“就业不如读书”,把希望寄托在再读书来改变就业困境。
3、社会对公安院校非公安专业学生的认识存在误区
公安院校非公安专业学生和其他高校毕业学生一样都有就业难的现实。然而社会普遍认为公安类院校非公安专业只是公安院校创造收入的附属品,除公安专业外其他专业都不是主打专业,公安院校的重点建设学科不可能是非公安专业,无论在教师队伍、教学条件、教学设施上都没有和其他高校相媲美的地方。因此许多单位在招收学生的时候宁可招收其他高校的学生也不愿意招收公安院校非公安专业的学生。
4、公安院校非公安专业学生普遍存在虚荣心理
非公安专业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部分家长及学生看中了公安院校的神气威武感,盲目填报志愿,进入公安院校后,由于在管理上基本上参照公安专业学生标准管理,都是穿警服上课,走出校门这些学生都有着一股自豪感。当然这为培养学生的自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培养自信过程中也给学生埋下了盲目自信、骄傲自大的心理。这些学生毕业后走入社会大部分存在眼高手低、低不成高不就,面对现实竞争的社会表面的神气威武的虚荣心理不利于就业。
5、公安院校非公安专业学生存在攀比心理
在公安院校,警察作为特殊的职业,成为每个公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价值趋向,非公安专业学生也无不例外。即使一些单位某些职业适合其学生的性格特点符合自身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自己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存在些许差别,有些非公安专业大学生就盲目放弃,事后却又后悔不已。另外,非公安专业学生毕业后经常拿自己在公安院校的公安专业同学工资待遇等相比较,要求用人单位各个方面当能够与公安专业学生相一致。这种攀比心理严重影响了非公安专业学生的就业。
三、提高公安院校非公安专业学生就业的措施
1、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专业方向
在面对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作为公安院校办学应该以学生的就业作为出发点。在开设专业方面要结合公安院校的独特优势办既符合学校的发展又能够贴近市场的专业。不能够在开设专业时盲目开设专业,教育部门也应该加强宏观科学调控,公安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要与本学院的性质、特长优势相结合。
2、加强公安院校非公安专业学生价值观的引导
公安专业学生毕业后在公安岗位上是服务社会、服务群众。对非公安专业的学生学院应该加强价值观的引导,让公安院校非公安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起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良好意识,鼓励这部分学生下基层、下一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3、树立对公安院校非公安专业学生的形象消除社会误解
正因社会各界普遍认为公安院校非公安专业学生是公安院校的附属品,不是公安院校的主打,认为这部分学生专业能力较差。故此,公安院校招生与就业部门应联合学生处、团委会、学生会等相关部门,组织非公安专业学生积极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或者组织非公安专业学生积极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各项大学生技能竞赛。让非公安专业学生在社会公众面前展示他们的风采,多让社会各界看到公安院校非公安专业学生优秀的一面,扩大其社会影响力,消除社会误解。
4、对公安院校非公安专业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公安院校就业部门应该针对非公安专业学生做好职业规划,通过开展职业规划讲座、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帮助非公安专业的这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做好正确的心理引导。培养学生在在校学习期间积极主动的寻找和施展适合自己就业方向的特长,为自己毕业后顺利找到工作打下基础。
5、利用“互联网+”的机遇积极创业
公安院校学生由于在学习期间自豪感、自信感都普遍较强。因此就业部门要利用国家的就业政策和“互联网+”的机遇,为这部分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就业信息,鼓励这部分学生积极主动的创业,帮助这部分学生建立自己的创业孵化基地,以创业带动就业。
总之,公安院校非公安专业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这部分学生就业问题,而且关系到公安院校和谐长远发展问题。做好这项工作不仅要靠教育部门,学院的科学规划,作为公安院校非公安专业学生也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专业素养,利用“互联网+”的机遇,积极主动投身到创业与就业之中。
参考文献
[1]朱林,邓荣华.公安院校非公安专业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思考.江苏警察学院学报 2011 09
[2]时堪,何向荣.职业指导——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方俐洛,凌文铨,刘大维.职业心理与成功就业.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欧阳艳文,男,汉族,湖南益阳人,1975年02月生,湖南警察学院家庭暴力防治研究所所长。
本文为湖南警察学院2013年教改课题《公安院校非公安专业大学生就业信息需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湘警院教〔2013〕6号)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