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不是万恶之源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Leno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新玲简介】 中国青年报社记者,工学、法学双学士,社会学硕士。曾在《中国青年报》天津记者站、北京记者站工作,有十几年的新闻从业经验,一直关注教育、青年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近几年参与了《中国教育发展报告》的撰写,连续两年承担该报告基础教育部分的写作。
  在各种名目繁多的课外辅导班中,奥数班算得上其中争议最多的一种。许多孩子被奥数搞得苦不堪言,失去了玩耍的时间,失去了童年的快乐,丧失了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表示:语、数、外是小升初的一个普遍的衡量标准,但只有5%的孩子适合学习奥数,而一些优先教育资源以此为标准进行考核,助推了奥数成为选拔方式,这是对青少年的一种摧残。
  长期以来,尽管有关部门也意识到了“全民奥数”对教育的伤害,不少地方对奥数班下达了禁令,比如深圳前些年就出台了相关规定,禁止举办各种形式的奥数班,但这一切统统阻挡不了奥数的继续盛行。
  针对此问题,本刊特邀请长期从事教育报道的中国青年报社记者李新玲,谈谈她的观点与看法。
  奥数是个替死鬼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教育不能煽动孩子不计后果往一个方向跑》,您说的这个方向指的是什么?
  李新玲(以下简称李):这个观点是一本书《奥数是个替死鬼》的作者提出的。这本书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是作者对目前教育问题的认识。我之所以关注这本书,是因为我一直关注教育问题,奥数这种怪现象也在关注之列。作者说奥数是个替死鬼,是针对现在非常混乱的教育现象,他说得最直接的是目前疯狂的小升初的怪现象。“奥数热”的出现不是这两年的事情,最起码有十多年的历史。现在的情况是,小学生是学奥数的主力,因为名义上小学升初中是按片区招生,但实际上学校之间为争夺优质生源,往往会将奥数作为选才的重要指标;而家长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教育起点,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也唯有拾起奥数这块敲门砖。在这两股力量的合力之下,奥数焉有不火之理?
  记:奥数班被叫停的理由是什么呢?
  李:奥数不是坏东西,但不适合所有的孩子,只适合那些有数学天分的孩子。可是目前奥数成了小学生人人要学的课程,而且跟升学挂钩,变成一些课外培训机构谋取利益的渠道,甚至一些好的中学也与这些校外培训机构形成了利益关系。这样,奥数就变味了,成了一个社会怪现象。
  奥数是深奥的,但奥数热的原理很简单:在功利思想主导下,那一面金牌被赋予了太多个人兴趣之外的功能。奥数本身并没有错,毕竟,它为那些深具潜质的孩子预留了脱颖而出的空间。不过,奥数一旦跟升学等利益挂钩,对多数孩子而言,它就会成为一项扼杀个性的魔鬼训练。
  2006年,北京市教育部门曾做出规定,奥数和升学不能挂钩,中小学老师不能参与奥数的培训。但是,这些规定不仅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奥数产业反而越来越繁荣。
  记:既然奥数对大部分孩子来说意义不大,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家长要掏钱让孩子上奥数班呢?
  李:主要是家长的盲从,别人的孩子学了,我的孩子也要学。家长为什么盲从?因为教育资源不均衡,一些示范学校占据了好的教育资源。面对独生子女,大多数家长不可能超脱。
  一边是家长不可能超脱,一边是利益共同体,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教育主管部门要发挥作用。教育学者杨东平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做《打倒万恶的奥数教育》,这篇文章影响非常大,后来各家媒体,包括中央电视台、新华社都做了相应的报道。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社会舆论压力,形成一种合力。各地纷纷出台一些政策,制止奥数的泛滥,比如不允许老师参与培训,不许学校办课外班,不许把奥数和升学联系在一起。当时大家确实看到了一些希望,但现在的情况是,在北京,三、四年级的孩子不上奥数班的很少,也就是说,还有相当多的孩子在受奥数的折磨。
  奥数生存的土壤——择校
  记:奥数越剿越猖獗,肯定有其原因,奥数生存的土壤是什么?
  李:跟升学挂钩。家长之所以让孩子学奥数是为了获得加分,为了获奖,为了能参加名校的选拔,有机会进入名校。就北京而言,小升初取消考试是一种进步,但另外一方面,取消小升初考试带来了不公平现象的出现,甚至出现了以钱择校、以权择校的现象。各个学校都希望选拔优秀的孩子,暗地里组织很多考试,“占坑”“小卷”都是这种形式的代名词。
  如果孩子学奥数,就意味着孩子有更多机会进入更好的学校。所以说,奥数就是一个替死鬼,如果取消了奥数,还有其他课程,像英语、各种艺术特长、各种各样的比赛,也会有同样的效果。奥数只不过是其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所以说它是替死鬼。
  教育不能煽动孩子往一个方向跑。一方面,奥数并非人人都适合学,另一方面现在以升学为导向,无论孩子具备什么能力,无论通过什么渠道,从哪个方向跑过来,大家都希望进入更好的学校,都往好学校这个方向跑。
  记:家长都想把孩子送到好学校,这是符合常理的,可不可以让好学校多起来,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呢?
  李:这就是教育的均衡与公平问题。2006年的《义务教育法》提出把教育均衡、公平作为未来的目标,明确提出缩小办学差距。刚刚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无论是向社会征求意见阶段,还是最后成稿,教育均衡一直是重点提及的。但是,现实是这种差距确实存在,学校之间、东西部、区与区之间,甚至马路的东边与西边、南边和北边都存在差距。过去我们更强调的是硬件上的差距,现在其实是在师资水平的差距、生源的差距,尤其是一些名校。名校的形成确实有历史原因,可能是有一个好校长,有好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或者所在的地域有优势,比如说大学的附属学校、科研院所集中的地方,孩子的家庭、父母教育背景好一些,这样相对来讲优秀学生更多一些。时间长了,优秀的学生集中到一起,吸引来好的师资力量,学校就越来越好。当然,学校希望发展得好,就要获得好的生源,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优秀的学生。如此循环下去,名校的生源越来越好,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孩子上初中之前受家庭影响大,但孩子上了中学后,朋辈之间的影响更大一些,家长肯定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更好的环境,所以整个社会对名校的需求增加,孩子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加剧。
  记:奥数问题折射出中国的基础教育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还有哪些具体表现?
  李:据我的观察,小学的课程设置中,每门功课的内容已经有非常大的改变,小学语文课本更新了很多文章,一些课文用词优美、更多加入了古诗词,孩子在小时候接触到非常优美的汉语,这是一大进步。
  但是另外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受到政绩观影响,因为要层层负责、层层考核,各个教育主管部门都在狠抓教育质量,就会走向一个极端,市里对区里有考核,区里对学校有考核,学校对各个班老师有考核。老师在面对考核的时候,必然要求孩子写标准答案、整齐划一。孩子不敢有突破。长此以往,孩子成了书本的奴隶。
  再一个方面,孩子的所有知识来源不是电视就是课本。教育学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但是,现在孩子确实做不到。孩子丧失了很多好奇心,抽象的事物不能和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他看到的只是字,一个抽象的概念,扼杀了他的创造力。
  还有,家长的期望值太高。因为每家只有一个孩子,而且儒家思想使家长总是希望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希望孩子在学业上有所发展,这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做不盲从的家长
  记:那么对家长来说,应该做些什么呢?
  李:从家长的角度来看,要做到不人云亦云、盲目跟风。奥数不能被捧上神坛,也不必人人喊打,它只是智力开发的途径之一。就像所有孩子都需要锻炼身体,但并不是人人都要成为运动员一样,学习奥数必须在天赋与兴趣的前提下进行,这样的常识不能被刻意遮蔽。
  前文提到的《奥数是个替死鬼》一书,书里归纳了目前到奥数学校学习的孩子的几种类型:一是实力型的,本身具备学习、钻研奥数的实力;二是潜力型的,经过培养可能有发展的;三是破罐破摔型的;四是完全不懂型的。后两种完全是陪绑的,如果父母有清醒的认识,懂得把孩子送去上这种让人头疼的“杂技”培训班,实在没有意义,相信大部分父母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其他教育也是这样,你的孩子不喜欢钢琴,对小提琴很厌烦,还要逼着他把这个作为敲门砖,确实太功利。现在的孩子连发呆的时间都没有,更不要说快乐地玩耍了。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孩子总是在学习,连自己安静一会的时间都没有,就会变得很愚钝、很迷惑。父母的态度会影响孩子的情绪,父母的评价会影响孩子的上进心和自我评价。如果父母不用成绩这个单一标准评价孩子,让孩子成为阳光少年就不是梦想了。
  所以,从根本上说,只有均衡教育资源,才能对乱象丛生的奥数产业釜底抽薪。失去择校功能的奥数教育,才会自动恢复平静,实现它与个人兴趣以及特长的对接。如果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监督、问责机制以及更加开放、透明、公正的教育管理体制,推行教育均衡化恐怕难以有实质性的进展。
  同时,如何尽可能多地剥离奥赛不恰当的功利性,加速其价值回归,也有必要引起人们的深入思考。比如,就像体育比赛的举国体制引起争议一样,有人曾建议取消全国性的奥林匹克学科竞赛。因为,与国外往往是业余身份参赛的状况相反,我国这种层层严格挑选的做法不但浪费资源,摧残孩子天性,也有违重在参与的竞赛精神。这样的声音或许值得商榷,但一个耐人寻思的现象是,为什么我国几乎年年是国际奥数竞赛的金牌大户,却出现了数学人才的断层?不能说跟这种强迫式的奥数教育没有关系。
  如何一方面保证少数数学天才的成功突围,一方面清除依附于其上的有害的功利因素,这是一个看似陈旧但依然没有解决的问题。
  【编辑:闫妍】
其他文献
关系解除,不必赡养  问:我出生时,父母嫌我是个女孩,把我丢弃在一家医院门口,是警察把我送到了当地的民政部门。我7岁的时候,一对夫妇收养了我,并办理了收养手续。现在我已经大学毕业,找到了一份收入很高的工作。前不久,我的亲生父母费尽心思找到我,要求我尽赡养义务。被我拒绝后,他们将我告上了法庭,向我讨要赡养费。请问,他们遗弃了我,难道我还要赡养他们吗?  晓晓(湖南长沙)  律师意见:你不必向你的亲生
反思问题由a所在的象限确定2a或a/2所在的象限时有如下关系: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编者按】  众所周知,家庭是培养孩子的摇篮,更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所具备的特殊功能,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无法替代的。每一对夫妻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就成为合法家长,但是面对孩子成长的一系列教育问题,家长是否能够科学应对?如果不能,那能称得上是合格家长吗?这是长期困扰家长的社会问题。事实上,家庭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是由家长的素质所决定的,正如那个著名的共识:“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站着一个有问
2018年7月,因为小儿子范泽宇接到了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在山西省临汾市做了多年建筑工的范玉华成了当地的新闻人物。20多年来,范玉华一家5口租住在一套60平方米的出租屋里,挣的钱全花在了孩子们的教育上。最终,3个孩子一个在哈工大硕博连读,一个在广州读军校,小儿子则被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录取。3个孩子都成才,作为父亲,范玉华的感受是:比起买房、炒房,让孩子读书才是最好的投资。在家庭教育上,父母才是孩子
巍巍落凫山麓,浩浩湛江之畔,有一座誉满鹰城的著名学府———平顶山市育才中学。她走过历史的风雨沧桑,今天的她,铅华洗尽,气韵沉雄,依然那么光彩照人,那么生机勃发。  平顶山市育才中学是市教育局直属的寄宿制初级中学,始建于1985年,位于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南234号院,占地面积38589平方米,在校学生1500余人。学校现有教职工135人,有高级职称教师39人,其中省级学科技术带头人1人、省市级拔尖人
像一个把鼻尖顶到窗玻璃上欲一窥房内究竟的小女孩,年少时的我曾对上流阶层的生活非常向往。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经 常有人问我:“为什么在中国是一个团队带一个孩子,而在外国是一个人带一个团队的孩子?”这样的强烈对比并非夸张。为什么中国人带孩子效率会这么低?据我观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中国人很少给宝宝用尿不湿,导致在排泄问题上消耗大量时间;而在国外,尿不湿基本普及。  第二,中国人基本不买现成的婴儿食品,认为不健康。给宝宝做饭,从买菜到做饭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  第三,我国社会对养育孩子的支持力度
As a college president,it’s so easy to lose oneself in spreadsheets,lines of credit,and rates of discount。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
“晒”已是网络专用名词,成为现代人的一件“潮”事。在“晒”的大军中,有很多年轻的爸妈。他们给孩子申请了QQ号,开通了博客,认证了微博,专门制作了相册,那一张张的照片记录着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看着孩子超“萌”的照片,父母还会把这份幸福和朋友们分享,甚至有的还会说说拍照片时的详细情况,喜悦之情不言而喻。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因晒照片而引火烧身的案例俯拾皆是,父母因晒孩子照片出现安全问题的事件也频频发生
远方的朋友是这样一个人:和你从小一同长大的,或者是同学,或者和你原本住在同一个镇上,后来你们中的一人搬到了别处。没有一位远方的朋友,你连一封手写的信都收不到。远方的朋友会半夜打来电话,邀请你去参加她的婚礼,她总是说要来看你,却很少露面。要是真的来访,那才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