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容忍与自由——胡适读本,胡适著,潘光哲编,法律出版社,2011
胡适自称是半个台湾人,台湾是他生命的之初,也是他生命的归宿。台湾是他读书识字忧患之始,也是他魂归埋骨之所。
1891年,胡适出生,出生两个月后,他的父亲胡铁花就被派到台湾去当“台南盐务总局提调”,后补授台东直隶州知州。1893年的春天,一岁半的胡适被母亲带到台湾。这是胡适一生最重要的时光,在台湾,与父母同住,开始识字开蒙。1962年,胡适在台湾“中央研究院”主持院士会议上,突发心脏病逝世。
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胡适纪念馆,成为研究胡适的圣地。而缅怀胡适的去处则是胡适公园,这里有胡适的墓地,树立着一块黑色大理石墓碑,上面铭刻着毛子水撰写的碑文。碑文用平易简洁的白话文,一条微薄的字数,揭示了胡适思想的影响和价值:“这是胡适先生的墓。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虑、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交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胡适一生正直、廉洁(无房产和积蓄,胡适去世时,据说身边仅135美元),并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要继承胡适的文化遗产,必须先了解胡适其人其文。在MSN上,有书友问我了解胡适读什么书时,我毫不犹豫地推荐《容忍与自由》。由胡适纪念馆主任潘光哲选编的胡适读本《容忍与自由》,无疑最具权威性。《容忍与自由》为读者了解胡适思想,打开一扇窗口,由此可浏览胡适思想风貌。此书梳理胡适的思想资源,分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自由”“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社会”三辑。
1917年,尚未拿到博士学位的胡适从美国归国,执教北京大学,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乘势而起,倡导白话文,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开时代风气之先,胡适暴得大名。在民国,胡适始终是自由主义的一面旗帜,容忍与自由是解读胡适思想的关键词。但要了解、读懂胡适,并不轻松。胡适一生,著作等身,除了安徽教育出版社8卷本的《胡适日记》外,几年前我曾购得一套北大出版社的《胡适文集》全12册。要想通读颇为不易,这本精选的《容忍与自由》的价值就显示出来。从新文化运动时期到晚年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精选的文章涵盖胡适的各个年龄阶段,每篇文章均在篇首设有“解题”,摘述各文论说主旨,解释相关的时代或思想脉络。文末均设“延伸阅读”,举引与该文相关的资料文献。全书最后附有“延伸书目”一篇,精审胡适的著作与史料、研究胡适的著作及与胡适相关的网站,以便读者再登堂入室。这种很贴心的编选方式,可以说此书是快览胡适的最佳读本。
读此书,有一点需要注意:胡适是一个独来独往、自视清高、不受羁缚的自由主义者。终其一生,他没有加入任何党派,有知识分子的爱惜自己羽毛的因素,更重要的是独立行使知识分子批评的权利。我们可从两个历史时期,发现胡适对国民党以及蒋介石的批评不留情面。
上世纪30年代,胡适创办《独立评论》,汇集了一大批自由主義知识分子,他们批评国民党独裁,倡导人权法治与自由,发表对时局的见解。1929年,胡适因为不满国民党的“党国体制”,批评“保障人权”只是纸上文章。写了《人权与约法》一文,引来国民党的“围剿”。文中说,安徽大学的一个校长(刘文典),因为在言语上顶撞了蒋主席(蒋介石),遂被拘禁了多少天。他的家人朋友只能到处奔走求情,绝不能到任何法院去控告蒋主席。只能求情而不能控诉,这是人治,不是法治。
1957年胡适回到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蒋介石发表欢迎胡适就任的讲话,对蒋介石的发言,胡适不客气地当面驳斥,让蒋介石很是下不来台。以至于蒋介石在日记中发泄对胡适的不满,蒋介石骂胡适“无耻”“政客”,乃至“买办”。日记是个人的隐私,面子上,蒋介石待胡适很客气。胡适刚到“中央研究院”,在南港还没有住宅,蒋介石曾示意,可用其一本书的稿酬为胡适建造住宅。当然,这只是个表示,胡适住宅的拨款还是按照正常渠道走的。
这册胡适读本收录了很多胡适在台湾的照片,这是珍贵的、大陆难得一见的胡适的影像,在岁月中自有一种永恒的魅力,这是思想的胜利。从上个世纪50年代大规模的批判胡适,到上世纪90年代胡适研究热潮,胡适生前死后,有世事沧桑,还有时代风云。以坐看云起的态度阅读胡适,无限的感慨,思想的魅力,历史的变迁,都在其中了。
作者单位:半岛都市报
(责任编辑 李君)
胡适自称是半个台湾人,台湾是他生命的之初,也是他生命的归宿。台湾是他读书识字忧患之始,也是他魂归埋骨之所。
1891年,胡适出生,出生两个月后,他的父亲胡铁花就被派到台湾去当“台南盐务总局提调”,后补授台东直隶州知州。1893年的春天,一岁半的胡适被母亲带到台湾。这是胡适一生最重要的时光,在台湾,与父母同住,开始识字开蒙。1962年,胡适在台湾“中央研究院”主持院士会议上,突发心脏病逝世。
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胡适纪念馆,成为研究胡适的圣地。而缅怀胡适的去处则是胡适公园,这里有胡适的墓地,树立着一块黑色大理石墓碑,上面铭刻着毛子水撰写的碑文。碑文用平易简洁的白话文,一条微薄的字数,揭示了胡适思想的影响和价值:“这是胡适先生的墓。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虑、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交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胡适一生正直、廉洁(无房产和积蓄,胡适去世时,据说身边仅135美元),并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要继承胡适的文化遗产,必须先了解胡适其人其文。在MSN上,有书友问我了解胡适读什么书时,我毫不犹豫地推荐《容忍与自由》。由胡适纪念馆主任潘光哲选编的胡适读本《容忍与自由》,无疑最具权威性。《容忍与自由》为读者了解胡适思想,打开一扇窗口,由此可浏览胡适思想风貌。此书梳理胡适的思想资源,分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自由”“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社会”三辑。
1917年,尚未拿到博士学位的胡适从美国归国,执教北京大学,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乘势而起,倡导白话文,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开时代风气之先,胡适暴得大名。在民国,胡适始终是自由主义的一面旗帜,容忍与自由是解读胡适思想的关键词。但要了解、读懂胡适,并不轻松。胡适一生,著作等身,除了安徽教育出版社8卷本的《胡适日记》外,几年前我曾购得一套北大出版社的《胡适文集》全12册。要想通读颇为不易,这本精选的《容忍与自由》的价值就显示出来。从新文化运动时期到晚年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精选的文章涵盖胡适的各个年龄阶段,每篇文章均在篇首设有“解题”,摘述各文论说主旨,解释相关的时代或思想脉络。文末均设“延伸阅读”,举引与该文相关的资料文献。全书最后附有“延伸书目”一篇,精审胡适的著作与史料、研究胡适的著作及与胡适相关的网站,以便读者再登堂入室。这种很贴心的编选方式,可以说此书是快览胡适的最佳读本。
读此书,有一点需要注意:胡适是一个独来独往、自视清高、不受羁缚的自由主义者。终其一生,他没有加入任何党派,有知识分子的爱惜自己羽毛的因素,更重要的是独立行使知识分子批评的权利。我们可从两个历史时期,发现胡适对国民党以及蒋介石的批评不留情面。
上世纪30年代,胡适创办《独立评论》,汇集了一大批自由主義知识分子,他们批评国民党独裁,倡导人权法治与自由,发表对时局的见解。1929年,胡适因为不满国民党的“党国体制”,批评“保障人权”只是纸上文章。写了《人权与约法》一文,引来国民党的“围剿”。文中说,安徽大学的一个校长(刘文典),因为在言语上顶撞了蒋主席(蒋介石),遂被拘禁了多少天。他的家人朋友只能到处奔走求情,绝不能到任何法院去控告蒋主席。只能求情而不能控诉,这是人治,不是法治。
1957年胡适回到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蒋介石发表欢迎胡适就任的讲话,对蒋介石的发言,胡适不客气地当面驳斥,让蒋介石很是下不来台。以至于蒋介石在日记中发泄对胡适的不满,蒋介石骂胡适“无耻”“政客”,乃至“买办”。日记是个人的隐私,面子上,蒋介石待胡适很客气。胡适刚到“中央研究院”,在南港还没有住宅,蒋介石曾示意,可用其一本书的稿酬为胡适建造住宅。当然,这只是个表示,胡适住宅的拨款还是按照正常渠道走的。
这册胡适读本收录了很多胡适在台湾的照片,这是珍贵的、大陆难得一见的胡适的影像,在岁月中自有一种永恒的魅力,这是思想的胜利。从上个世纪50年代大规模的批判胡适,到上世纪90年代胡适研究热潮,胡适生前死后,有世事沧桑,还有时代风云。以坐看云起的态度阅读胡适,无限的感慨,思想的魅力,历史的变迁,都在其中了。
作者单位:半岛都市报
(责任编辑 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