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小学数学乘法分配率的教学价值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FENG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乘法分配律是小学阶段的重要运算定律。在教学中灵活巧妙地运用乘法分配律,不仅能解决教学中的诸多问题,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本文就小学数学乘法分配率教学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乘法分配律;局限性;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4-0265-01
  一、乘法分配律的学习难点分析
  1.教材的局限性。
  教材中关于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受学科特点与篇幅所限,在趣味性、多样性方面相对欠缺,练习题的数量不足,学生在初次学习乘法分配律的时候感觉困难,当计算中出现小数和分数时,难度进一步加大。
  2.教师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教师忽视对乘法分配律原理的讲解。有些教师只注重讲解公式的外部形式,而忽略对公式内在的算术方法、运算原理的解释,其结果往往是学生只机械地记住了乘法分配律的公式,却不理解其原理,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无法灵活运用。其二教师忽视了知识的连续性。有些教师忽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或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不了解,只凭主观臆断进行教学设计,使在学生未能完全理解乘法分配律原理的情况下,只能死记硬背数学公式,这将导致学生基础知识的“地基”不稳固,学生即便暂时记住了,也很容易忘记。
  二、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对策
  1.了解学生认知基础。
  教师首先应该结合新教材的内容编排,深入分析了解学生学习乘法分配律的认知基础。教材所安排的内容,表明学生之前已经了解过关于乘法分配律的一些简单的例子[1]。例如小学二年级教学中的“10个6加6个6等于16个6”,小学三年级乘法教学中的“7×6=7×5+7×1”等。这些例子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关于乘法分配律的认知基础。除此以外,新的教材注重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运用数学运算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理解并运用规律。
  教师还应该设法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基本学情。例如,笔者曾为此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了所在学校小学四年级共524名学生,收回501份有效问卷;并随机抽取了30名学生进行访谈。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将近一半的学生知道乘法分配律,但是大部分学生不能运用乘法分配律来解决具体数学问题,如“18×7=10×7+8×7”这样的问题。加之小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较差,在学习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时,理解起来有难度,但是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能够主动学习,普遍认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2.根据学生认知基础设计教学内容。
  笔者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做了一些尝试。首先是明确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在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上,帮助学生将之前对于乘法分配律的零散的感性认知升华为理性认知,促进知识的迁移。其次是教学策略的调整,调整方向应该是让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交流讨论,通过观察、分析、计算、论证、总结等方式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最后结合现实生活的例子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教师应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精益求精,尽量做好每一个细节[2]。针对学生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遇到的具体困难进行讲解或分析,避免仅仅使用数学语言去概括乘法分配律;不要重复地表述所谓严格定义的乘法分配律公式,而是引导学生去观察计算式;通过分析比较、总结归纳,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表述乘法分配律,提出自己关于乘法分配律的设想,并通过举例论证设想,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积累数学经验,感知符号背后的算理。最后引导学生练习具体的计算式,运用乘法分配律去解答问题,从中归纳其原理和特点。这样的自主探究,对学生更有帮助,可以促使学生形成更加完整的知识结构。
  三、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流程
  1.引導学生进行猜想、验证。
  教师可为学生设计例题:图书和报纸分别摆放在图书馆一侧的两个书架上,假设图书每层放10本,报纸每层放15份,每个书架共四层,请问大家,图书和报纸加起来有多少本?学生讨论后,教师请学生代表在黑板上列出计算式:
  学生1:(10+15)×4 =25×4=100(本)
  学生2:10×4+15×4=40+60=100(本)
  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比以上两个不同的算式,并提问:请大家认真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区别?很多学生感到疑惑,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启发后再继续提问:请看,第一个算式是先计算出每层的图书、报纸数量,再计算四层的图书报纸数量;而第二个算式,是先分别计算出图书和报纸各有多少本,然后再相加,求出图书和报纸的总数量。大家说一说,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异同?这样学生就都能够认识到不同的计算式得到的结果是相同的。在此过程中,教师可提醒学生注意:这两个算式可以通过什么符号连接?学生观察后表示可以通过等号连接。
  2.设计拓展问题,总结知识规律。
  教师可为学生设计拓展问题,如:同学们还能列出其他的算式吗?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算式都符合这个规律呢?请大家分组讨论。讨论的结果是:
  A组写出了两个算式:12×6+6×6和(12+6)×6,计算结果都是108。
  B组写出了两个算式:2×8+10×8和8×(2+10),计算结果都等于96。
  此时教师让其他学生观察这两组算式,引导学生尝试发现其中的规律。在观察过程中,有些学生立刻发现:A×C+B×C=(A+B)×C的规律。教师可提出表扬:“总结得的很好,其实这个规律在数学上被称为乘法分配律。它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规律。具体来讲,就是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之后再相加。”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规律探究,让学生体会数学规律的发现过程,体会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同时,使学生在探索数学规律的过程中,提升数学思维水平,最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总而言之,教师应该从乘法分配律的内在原理入手,在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发散思维,尝试利用自己的经验去解答问题,引导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参考文献
  [1]雷凤云.小学数学教学中巧用乘法分配律浅析[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3(7):34.
  [2]卢洁.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探索[J].现代教学,2009(Z1):136-137.
其他文献
为更好地共享与复用工程知识,提出一种将情境特征作为共享与复用基础的知识检索技术。在该技术中,知识的情境特征被表示为分层和树状模型,每一种工程知识都关联具体的情境树模型
【摘要】高中語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现阶段,对于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的探索与实践仍在继续,笔者也据此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高中语文 深度阅读 探索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9-0192-02  笔者分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要从创设情境以及改革阅读教学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是城乡一体化下绿地系统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城乡一体化的研究背景入手,分析国内外绿地系统规划发展,对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的定位、分类进行介绍,最
【摘要】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渗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协同合作、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训练,强调学生口语表达,阅读和写作训练同步进行。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语文阅读 有效性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要】根据中医内科辩证,因时制宜原则,选用活血皇浆供篮球队运动员参赛服用,观察其增强身体工作能力和抗疲劳的作用。研究表明,运动员在服液后PWC170的绝对值以及VO2max绝对值明显提高(P<0.05或<0.01),安静时和亚极量负荷后15min血乳酸(BLA)显著降低(P<0.05或<0.01),服液期间运动员主观感觉和观察无异常,心电图监护未发现运动性疲劳征象,比赛成绩提高和持平者占82.7
为解决多目标下带时间窗车辆路径的优化问题,提出了将粒子群算法与变异操作相结合的求解方式.设计了一个随迭代次数增加而变化的变异算子,采用轮盘选择机制,以使多目标离散问
【摘 要】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无时无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学习,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習惯。网络因为信息多、覆盖广、传播快、影响大、效率高而被广为利用。所以,相对于课本音乐,学生们对网络音乐更为追捧,更喜爱传唱。本文主要针对在网络音乐影响下,怎样提高学生学习课本音乐兴趣的方法与策略,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网络音乐;课本音乐;影响  【中图分类号】G633.95
油用牡丹的价值突出,包括经济价值,也包括生态价值、景观价值,这使其健康发展得到了普遍重视。基于此,本文分别就油用牡丹的景观生态价值、油用牡丹的健康发展进行分析,并侧
【摘要】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人才信息时代,因此,我国教育部门需要重点培养小学生的色彩认知感,使用多种应用方式来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知力,以此来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本文将对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对小学色彩的教学理论进行新的定义,对我国小学生学习色彩的方法进行分析,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美术 色彩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