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阳光心态”的培养途径是多方向、多元化的,其途径主要有:引导大学生全方位认识自己,做好就业准备;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引导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良好性格并发现性格中的积极力量;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有意识地积累积极情绪;建立稳固的社会支持系统;加强就业政策的宣传与解读,增强就业自信心。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阳光心态”专业课程积极情绪
[作者简介]赵章留(1965- ),女,河北武邑人,衡水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心理发展与教育;石柱君(1972- ),女,河北邢台人,衡水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河北衡水053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塑造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阳光心态’”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HB09BJY022)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4-0103-03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阳光心态”是指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能够对遇到的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激发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相对于重点高校而言,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岗位的分布中处于弱势地位,其就业形势更为严峻。那么,作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形式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其就业心态如何?本文以衡水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的开放式问卷《大学生择业心态问卷》和肖水源的《社会支持量表》对衡水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心态进行调查,选取90名学生为被试,其中男生37名,女生53名,回收有效问卷81份,回收问卷有效率为90%。结果显示,衡水学院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的心态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择业态度灵活,他们普遍认为保持乐观、自信的心态会有助于自己就业;学生朋友越多,同学关系越融洽,参加团体活动越多,其就业心态就越阳光。根据此研究结果,笔者认为作为大学毕业生如何在自身和环境许可的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使其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关键在于培养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阳光心态”,主要途径包括以下几条。
一、引导大学生全方位认识自己,做好就业准备
作为毕业生在就业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是择业的首要环节。这些准备包括就业心理准备和相关知识技能的准备,它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的了解,即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全面认识自己,尤其是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的准确了解;二是对职业的了解,即对自己将要从事职业的地位、性质、要求和职业规范的了解,目的是找到和自己专业相匹配的职业,做好职业准备;三是对就业形式、就业政策、就业环境有充分的认识,这是找到理想职业的政策保证。我们的调查发现:在就业心态上,92%的毕业生已经做好了准备,其中59%的毕业生持乐观、自信的心态,43%的毕业生保持平常心。82%的同学了解自己的性格,70%的同学了解自己的能力,67%的同学了解自己的兴趣,由此可见,大部分同学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性格。当被问到毕业生求职中受挫的原因时,31%的毕业生将其归因于能力、知识,46%的毕业生将其归因于实践经验,12%的毕业生将其归因于自身素质,7%的毕业生将其归因于学校知名度。同时,大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对职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大一有39%的学生关注职业,大二有54%,大三有68%,大四有88%;在问及是否了解和自己专业相匹配的职业时,大二有53%的学生表示了解,大三有66%,大四有71%;而在职业的选择上,大学生看重的是职业前景、专长兴趣,迫切要求将来的职业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实现自我价值”;对于就业形式和就业环境,大学生普遍了解,但对国家就业政策了解程度不够。针对以上调查,各高校需要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了解自己,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了解职业要求、专业和职业的匹配度,关注国家就业政策,为职业选择打下良好基础。
二、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
调查发现,43.1%的大学生认为所学专业就业越容易,自己的就业能力就越强,这说明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必须和社会需求一致。因为专业设置具有很强的职业指向性,它是形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础,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择业范围,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而围绕专业设置所开设的课程及课程内容与市场的匹配度、教师的教学质量、课程的学习方式和考核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知识掌握的深度与广度,进而影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就业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等,其中实践能力尤其重要,它是指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各种能力综合应用的外化体现。为了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整体课程结构应合理安排,增强实践实训环节,让学生在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不断提升其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专业能力,如目前国际上尤其是美国高校正在进行的为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所开设的高峰体验课程值得借鉴并在国内推广。高峰体验课程一般在一系列专业课程结束后开设,其目标是帮助学生拓展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其实践能力和自我成就感。其教学形式主要包括个案研究、实践锻炼、团队项目研究等。该课程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知识拓展课程,帮助学生综合、拓展、批判和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这种课程的学习感受高峰体验。二是成功体验课程,它在一系列专业课程结束后开设,目标是把相对零碎的知识整合为统一的整体,即将其作为一种结束学业的仪式,为学生提供一种成功的体验方式,让他们产生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三是问题解决课程,是学生综合专业学习的内容,将新知识与个人经验加以整合,进而有效地解决模拟的或真实的问题。
三、引导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良好性格并发现性格中的积极力量
良好的性格是一系列个体积极特质的综合体,它包括洞察力、团结合作精神、善良和充满希望等。彼德森和马丁·塞里格曼等人研究认为,这些积极特质包括24种性格力量,而且这些性格力量构成了6种核心美德:智慧和知识的力量,它是获取和应用信息来致力于追求美好生活的积极特质,主要包括创造性、好奇心、热爱学习、思想开放、洞察力;勇气的力量,它是个体在面临困难时,在意志力的驱使下最终达到目标,主要包括勇敢、坚持、热情;人道主义的力量,它是指个体在处理与别人关系中的积极特质,它们是善良、爱、社会智慧;公正的力量,它是社会层面的,跟个体与集体和社会之间的理想互动有关,它们是正直、领导力、团结合作精神;节制的力量,它是防止我们过度的积极特质,包括原谅、怜悯、谦卑、自我调节等;卓越的力量,它是促使每个个体参与到群体和社会环境中,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特质,包括对美和优点的欣赏、感激、希望、幽默等。这些性格力量有助于自我实现,成就个体的价值,实现个体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建议大学生首先通过成年人性格力量问卷识别自己的性格力量并发现性格中的标志性力量,测试结果一般认为排在前5位的是测试者最为突出的5种性格力量,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引导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对这些标志性的力量进行有意识的训练,比如经常赞扬、练习和使用这些标志性力量,以增强积极体验,目的是提升这些积极特质以增加它们的积极作用来提高就业的成功率。
四、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
积极心理学对乐观的研究已经达成一些共识:乐观总是与事情的积极结果相联系,它有助于人们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有助于个体身体健康、职业生涯的成功和个人声望的提高。一项研究内容为总统候选人所表现出来的乐观态度能否影响投票者及竞选成败的结果表明:1900~1984年,那些在演讲中表现出较多乐观主义态度的候选者,在22场竞选中赢了18场。乐观包含了人们对未来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积极结果的预期,它是个体具有特征性的解释风格,是指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做出的积极乐观的解释,即失败和挫折是暂时的,是由特定的情景事件和外部原因引起的。对于乐观者,他们常常会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而把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悲观的人则相反。个体积极乐观的态度是可以培养的。首先,遗传是形成不同解释风格的基础。其次,重视社会学习,这其中榜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榜样主要来自个体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包括父母、老师和同伴,一般认为母亲的解释风格对个体影响较大,同时教师的教育方式对个体乐观的解释风格有重要影响,比如在面临困难时经常得到教师表扬的儿童更容易形成乐观的解释风格。最后,培养学生学会用对事情的积极解释来代替消极解释的习惯,并通过设计具体情景让他们学习处理问题的乐观解释技巧,从而促使个体形成乐观的态度。
五、有意识地积累积极情绪
弗雷德里克森认为,积极情绪包括快乐、兴趣、满足感、爱、自豪和感恩,它是指能激发个体产生接近性行为或行为倾向的情绪,他认为每一种情绪都有自己相对应的行为或行为倾向,这种行为倾向一种是逃避倾向,一种是接近倾向。与逃避倾向相伴随的情绪被称为消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相适应而形成的某些特定行为是逃跑、攻击和躲避等。而积极情绪则相反,它具有“拓展”功能,它通过促使个体积极地思考诸多行动可能性而促进其注意广度的扩大、认知能力的提高和行动范围的拓展。积极情绪在拓展个体的思想和行为资源的同时能帮助个体建构个人持久的发展资源,这些资源包括身体资源、智力资源、心理和社会资源。从长远的角度看,这些资源能给个体带来间接的、长远的收益,促使个体发挥主动性,从而产生多种思想和行为选择,特别是创造出新思想和新行为并把这些思想和行为迁移到其他方面。同时,积极情绪同思维拓展、资源建构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它们是相互影响的。早期的积极情绪体验拓宽了个体的注意和认知,这有利于个体对逆境的应对和资源的建构,而良好的应对又预示着未来的积极情绪的产生。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对个体的发展而言,个体每一次的积极情绪体验都会使个体原来的思想和行为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想更好地发展自己,提高就业幸福指数,尽快地适应社会,有意识地积累积极情绪不失为一条好的途径。
六、建立稳固的社会支持系统
调查发现,大学生择业过程中从家庭成员得到的支持以父母支持为最高,占81%,兄弟姐妹支持的占53%,恋人支持的占34%。进一步的调查发现,大学生曾经得到的经济支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帮助的来源依次是朋友占64%,其他家人占52%,同学占44%,亲戚占39%,恋人占31%,学校占12%;大学生曾经得到的心理支持来自朋友的占81%,同学占54%,其他家人占51%。这说明,在择业过程中遇到挫折时大部分学生会积极寻求社会支持,这些支持主要来自家庭、朋友和同学,可见家庭支持是大学生获得社会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的社会支持能帮助大学生获得物质、金钱、情感和友谊等各种资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危机。良好的社会支持一般包括:信息支持,即及时给予大学生就业信息的支持及指导;物质支持,即提供物质、金钱的帮助;情感支持,即当大学生在就业中遇到困难时,来自家人朋友的安慰、理解,陪伴等,会使个体体验到自己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而由此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提供物质上和情感上的支持可以及时满足大学生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使个体的精神紧张及时得到缓解,这类支持有助于个体保持自尊,满足其归属需要。因此,稳固的社会支持系统、良好人际关系的支撑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支持,提高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阳光心态”。当代大学生要想获得稳固的社会支持系统,首先,必须具有积极的人格特质,如尊重他人、待人真诚友好、乐于合作、热心、开朗、对工作非常负责任等;其次,掌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方法,如真诚地肯定对方、学会礼尚往来、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重视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等;最后,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在交往中大学生应遵循平等原则、尊重原则、宽容原则、谦逊和理解原则等。
七、加强就业政策的宣传与解读,增强就业自信心
近年来,国家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政策,包括《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3]49号),2003年由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组织实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从2006年开始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16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1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35号)等。调查发现,我校毕业生对就业政策很了解的只占7%,有所了解的占30%,不大了解的占58%,这说明多数毕业生不能很好地利用政策优势提高求职命中率。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学校应该加大就业政策宣传力度,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建立网络平台等方式对就业政策进行详细解读,涉及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大学生新就业领域等,目的是使大学生准确掌握就业政策,避免就业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增强就业过程中的“阳光心态”。
[参考文献]
[1]赵章留.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择业心态现状调查[J].衡水学院学报,2010(12).
[2]边文霞.本科教学模式与大学生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关系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
[3]董盈盈,文新华.“高峰体验”课程:大学生实践能力建设的新探索[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3).
[4](美)克里斯托弗·彼德森.积极心理学[M].徐红,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5]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阳光心态”专业课程积极情绪
[作者简介]赵章留(1965- ),女,河北武邑人,衡水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心理发展与教育;石柱君(1972- ),女,河北邢台人,衡水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河北衡水053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塑造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阳光心态’”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HB09BJY022)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4-0103-03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阳光心态”是指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能够对遇到的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激发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相对于重点高校而言,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岗位的分布中处于弱势地位,其就业形势更为严峻。那么,作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形式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其就业心态如何?本文以衡水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的开放式问卷《大学生择业心态问卷》和肖水源的《社会支持量表》对衡水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心态进行调查,选取90名学生为被试,其中男生37名,女生53名,回收有效问卷81份,回收问卷有效率为90%。结果显示,衡水学院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的心态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择业态度灵活,他们普遍认为保持乐观、自信的心态会有助于自己就业;学生朋友越多,同学关系越融洽,参加团体活动越多,其就业心态就越阳光。根据此研究结果,笔者认为作为大学毕业生如何在自身和环境许可的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使其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关键在于培养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阳光心态”,主要途径包括以下几条。
一、引导大学生全方位认识自己,做好就业准备
作为毕业生在就业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是择业的首要环节。这些准备包括就业心理准备和相关知识技能的准备,它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的了解,即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全面认识自己,尤其是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的准确了解;二是对职业的了解,即对自己将要从事职业的地位、性质、要求和职业规范的了解,目的是找到和自己专业相匹配的职业,做好职业准备;三是对就业形式、就业政策、就业环境有充分的认识,这是找到理想职业的政策保证。我们的调查发现:在就业心态上,92%的毕业生已经做好了准备,其中59%的毕业生持乐观、自信的心态,43%的毕业生保持平常心。82%的同学了解自己的性格,70%的同学了解自己的能力,67%的同学了解自己的兴趣,由此可见,大部分同学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性格。当被问到毕业生求职中受挫的原因时,31%的毕业生将其归因于能力、知识,46%的毕业生将其归因于实践经验,12%的毕业生将其归因于自身素质,7%的毕业生将其归因于学校知名度。同时,大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对职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大一有39%的学生关注职业,大二有54%,大三有68%,大四有88%;在问及是否了解和自己专业相匹配的职业时,大二有53%的学生表示了解,大三有66%,大四有71%;而在职业的选择上,大学生看重的是职业前景、专长兴趣,迫切要求将来的职业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实现自我价值”;对于就业形式和就业环境,大学生普遍了解,但对国家就业政策了解程度不够。针对以上调查,各高校需要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了解自己,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了解职业要求、专业和职业的匹配度,关注国家就业政策,为职业选择打下良好基础。
二、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
调查发现,43.1%的大学生认为所学专业就业越容易,自己的就业能力就越强,这说明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必须和社会需求一致。因为专业设置具有很强的职业指向性,它是形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础,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择业范围,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而围绕专业设置所开设的课程及课程内容与市场的匹配度、教师的教学质量、课程的学习方式和考核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知识掌握的深度与广度,进而影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就业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等,其中实践能力尤其重要,它是指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各种能力综合应用的外化体现。为了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整体课程结构应合理安排,增强实践实训环节,让学生在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不断提升其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专业能力,如目前国际上尤其是美国高校正在进行的为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所开设的高峰体验课程值得借鉴并在国内推广。高峰体验课程一般在一系列专业课程结束后开设,其目标是帮助学生拓展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其实践能力和自我成就感。其教学形式主要包括个案研究、实践锻炼、团队项目研究等。该课程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知识拓展课程,帮助学生综合、拓展、批判和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这种课程的学习感受高峰体验。二是成功体验课程,它在一系列专业课程结束后开设,目标是把相对零碎的知识整合为统一的整体,即将其作为一种结束学业的仪式,为学生提供一种成功的体验方式,让他们产生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三是问题解决课程,是学生综合专业学习的内容,将新知识与个人经验加以整合,进而有效地解决模拟的或真实的问题。
三、引导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良好性格并发现性格中的积极力量
良好的性格是一系列个体积极特质的综合体,它包括洞察力、团结合作精神、善良和充满希望等。彼德森和马丁·塞里格曼等人研究认为,这些积极特质包括24种性格力量,而且这些性格力量构成了6种核心美德:智慧和知识的力量,它是获取和应用信息来致力于追求美好生活的积极特质,主要包括创造性、好奇心、热爱学习、思想开放、洞察力;勇气的力量,它是个体在面临困难时,在意志力的驱使下最终达到目标,主要包括勇敢、坚持、热情;人道主义的力量,它是指个体在处理与别人关系中的积极特质,它们是善良、爱、社会智慧;公正的力量,它是社会层面的,跟个体与集体和社会之间的理想互动有关,它们是正直、领导力、团结合作精神;节制的力量,它是防止我们过度的积极特质,包括原谅、怜悯、谦卑、自我调节等;卓越的力量,它是促使每个个体参与到群体和社会环境中,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特质,包括对美和优点的欣赏、感激、希望、幽默等。这些性格力量有助于自我实现,成就个体的价值,实现个体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建议大学生首先通过成年人性格力量问卷识别自己的性格力量并发现性格中的标志性力量,测试结果一般认为排在前5位的是测试者最为突出的5种性格力量,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引导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对这些标志性的力量进行有意识的训练,比如经常赞扬、练习和使用这些标志性力量,以增强积极体验,目的是提升这些积极特质以增加它们的积极作用来提高就业的成功率。
四、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
积极心理学对乐观的研究已经达成一些共识:乐观总是与事情的积极结果相联系,它有助于人们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有助于个体身体健康、职业生涯的成功和个人声望的提高。一项研究内容为总统候选人所表现出来的乐观态度能否影响投票者及竞选成败的结果表明:1900~1984年,那些在演讲中表现出较多乐观主义态度的候选者,在22场竞选中赢了18场。乐观包含了人们对未来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积极结果的预期,它是个体具有特征性的解释风格,是指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做出的积极乐观的解释,即失败和挫折是暂时的,是由特定的情景事件和外部原因引起的。对于乐观者,他们常常会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而把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悲观的人则相反。个体积极乐观的态度是可以培养的。首先,遗传是形成不同解释风格的基础。其次,重视社会学习,这其中榜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榜样主要来自个体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包括父母、老师和同伴,一般认为母亲的解释风格对个体影响较大,同时教师的教育方式对个体乐观的解释风格有重要影响,比如在面临困难时经常得到教师表扬的儿童更容易形成乐观的解释风格。最后,培养学生学会用对事情的积极解释来代替消极解释的习惯,并通过设计具体情景让他们学习处理问题的乐观解释技巧,从而促使个体形成乐观的态度。
五、有意识地积累积极情绪
弗雷德里克森认为,积极情绪包括快乐、兴趣、满足感、爱、自豪和感恩,它是指能激发个体产生接近性行为或行为倾向的情绪,他认为每一种情绪都有自己相对应的行为或行为倾向,这种行为倾向一种是逃避倾向,一种是接近倾向。与逃避倾向相伴随的情绪被称为消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相适应而形成的某些特定行为是逃跑、攻击和躲避等。而积极情绪则相反,它具有“拓展”功能,它通过促使个体积极地思考诸多行动可能性而促进其注意广度的扩大、认知能力的提高和行动范围的拓展。积极情绪在拓展个体的思想和行为资源的同时能帮助个体建构个人持久的发展资源,这些资源包括身体资源、智力资源、心理和社会资源。从长远的角度看,这些资源能给个体带来间接的、长远的收益,促使个体发挥主动性,从而产生多种思想和行为选择,特别是创造出新思想和新行为并把这些思想和行为迁移到其他方面。同时,积极情绪同思维拓展、资源建构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它们是相互影响的。早期的积极情绪体验拓宽了个体的注意和认知,这有利于个体对逆境的应对和资源的建构,而良好的应对又预示着未来的积极情绪的产生。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对个体的发展而言,个体每一次的积极情绪体验都会使个体原来的思想和行为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想更好地发展自己,提高就业幸福指数,尽快地适应社会,有意识地积累积极情绪不失为一条好的途径。
六、建立稳固的社会支持系统
调查发现,大学生择业过程中从家庭成员得到的支持以父母支持为最高,占81%,兄弟姐妹支持的占53%,恋人支持的占34%。进一步的调查发现,大学生曾经得到的经济支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帮助的来源依次是朋友占64%,其他家人占52%,同学占44%,亲戚占39%,恋人占31%,学校占12%;大学生曾经得到的心理支持来自朋友的占81%,同学占54%,其他家人占51%。这说明,在择业过程中遇到挫折时大部分学生会积极寻求社会支持,这些支持主要来自家庭、朋友和同学,可见家庭支持是大学生获得社会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的社会支持能帮助大学生获得物质、金钱、情感和友谊等各种资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危机。良好的社会支持一般包括:信息支持,即及时给予大学生就业信息的支持及指导;物质支持,即提供物质、金钱的帮助;情感支持,即当大学生在就业中遇到困难时,来自家人朋友的安慰、理解,陪伴等,会使个体体验到自己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而由此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提供物质上和情感上的支持可以及时满足大学生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使个体的精神紧张及时得到缓解,这类支持有助于个体保持自尊,满足其归属需要。因此,稳固的社会支持系统、良好人际关系的支撑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支持,提高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阳光心态”。当代大学生要想获得稳固的社会支持系统,首先,必须具有积极的人格特质,如尊重他人、待人真诚友好、乐于合作、热心、开朗、对工作非常负责任等;其次,掌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方法,如真诚地肯定对方、学会礼尚往来、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重视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等;最后,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在交往中大学生应遵循平等原则、尊重原则、宽容原则、谦逊和理解原则等。
七、加强就业政策的宣传与解读,增强就业自信心
近年来,国家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政策,包括《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3]49号),2003年由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组织实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从2006年开始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16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1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35号)等。调查发现,我校毕业生对就业政策很了解的只占7%,有所了解的占30%,不大了解的占58%,这说明多数毕业生不能很好地利用政策优势提高求职命中率。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学校应该加大就业政策宣传力度,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建立网络平台等方式对就业政策进行详细解读,涉及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大学生新就业领域等,目的是使大学生准确掌握就业政策,避免就业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增强就业过程中的“阳光心态”。
[参考文献]
[1]赵章留.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择业心态现状调查[J].衡水学院学报,2010(12).
[2]边文霞.本科教学模式与大学生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关系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
[3]董盈盈,文新华.“高峰体验”课程:大学生实践能力建设的新探索[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3).
[4](美)克里斯托弗·彼德森.积极心理学[M].徐红,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5]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