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中要求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给教学方法带来新的挑战,各地对新条件下的教学方法进行积极探索。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虚。本文通过挖掘语文教学与教育的目的之间的关联,企图找到新课标条件下语文教学应当遵循的原则,以期对后来语文教学方法的探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体制的变革,教育的途径及目的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学校教育普遍追求的是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经济价值,成为经济建设的工具,这种理念已经落后于时代的步伐。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下,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才早已超越自然资源或物资力量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作为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基础工具的语文,也是文化传承和精神财富的载体,教师必须采取多种形式,良好正确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即使多种多样,但所追求的目标应是基本一致的,即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才。虽然每个老师都会有一套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但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这些教学方法都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作为连接学生和知识的桥梁的老师,应该在哪些原则的指导下进行教学方法的探讨呢?
1 以兴趣为原则、以学生为中心是探讨教学方法的关键所在
以兴趣为起点: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全部计划、探索都会落空。没有求知欲,就没有学校。”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地去探究知识。所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当千方百计地采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变学生消极被动的“要我学”为积极主动的“我要学”。
那么,应当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课堂上可以即兴演讲,诗歌背诵,小话剧表演的方式进行。这样,既能活跃学生思维,还能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课堂也可以以导课的形式开始,课堂相关的故事、情景假设、设置悬念等形式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中去。除了这些,也要在课外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社会是语文学习的外延,在生活中,只要让学生把语文的学习当做是生活的一部分,处处留心观察,学生才能对语文学习必能产生浓厚的兴趣;另外,教师也可以安排一些课外活动,无形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以学生为中心:在以老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中,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老师传递的信息,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老师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这种方式早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学生是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的对象,这就要求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夸美纽斯认为:“人生来就有了智慧、才能和德性的种子。”这说明学生有着丰富的潜能,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学生应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变被动接受信息为主动学习。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协调者的老师应充分相信学生,使学生张扬个性,发挥才能。
1.1 教学互动,加强学生参与与探究
教学方法上,多采用学生参与式的探究提问方式就行,老师应对包括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学习兴趣、学习风格、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个性特点等在内的学生基本情况进行了解,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需求制定不同的授课内容,引领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们不断地自己解决问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便会被调动起来。
1.2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师生互动为目的
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说要抹杀教师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根据教学目的设计并主持好学生们的参与式教学活动。如果一味地放任学生进行各项活动,教学目的将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虽然参与式教学活动中的很多问题并没有固定的答案,但老师应当根据课程要求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进行探索性学习,比如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正确的人生观等。每个同学的原有知识、经验、情感、兴趣是有很大差别的,导致课堂情况具有多变性、复杂性和不可预知性,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而动,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自我意思,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2 确立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培养学生道德准则与语言能力
以全面发展为目标:语文作为一种工具性的学科,一方面指它作为获取知识的手段,另一方面还指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性学科,没有语文,我们无法获取信息,就不能进行分析和判断,也就无法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工业经济时代下,追求这种工具价值发展观的应试教育把增加应付考试所必须的各种知识和技能作为其最终目标,而忽视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如此,人便成为这种工具价值发展观的牺牲品。在工业经济的早期阶段,这种发展观无疑是促进社会的发展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它成为社会发展的瓶颈,社会发展失去动力,此时,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应当成为教育最求的目标。这种全面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教会学生们基本的语文学科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发展思维,启迪智慧,健全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的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2.1 培养好学生必然以思想道德教育为首要任务
以道德素质为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施稿)》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育人应以育德为先。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一个自私自利的人,甚至以危害他人来达到自己目的的人,是很难对社会有大贡献的,能力越强也许对社会危害越大。犹如一件功能强大机器人,如果被装入一个错误的操作系统,其危害是无穷的。中学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道德观、人生观尚未完全建立,较易接受新的东西,而且在信息时代,一些腐朽的东西蔓延迅速,此时若不以正确的道德观加以引导和教化,学生的道德观很容易走向错误的方向,对己对社会造成危害。可见,在进行智力教育的同时进行道德教育是必须的。
语文的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虽然作品中的道德情操会对学生残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渗透,但学生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系统的思考这些东西,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这些道德因素,引导学生以正统的道德观指导思考,也可以在老师的调控下让学生们对某一道德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中使学生逐渐放弃自己本来错误的道德思想,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2.2 好学生也必须有优越的表达能力
以口头表达能力为重点。亚里士多德曾说:“一个生活在社会之外,同人不发生交往的人,不是动物就是神。”可见,交往无处不在,口头交流是交往的最基本工具。 小到日常交往,大到外交谈判的成败、生意场上的得失,无不需要优秀的口头表达能力。由于中学生缺乏口头表达的锻炼,另外也由于在公众场合的“恐讲心理”的影响,大部分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都有所欠缺,日后步入社会,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前途。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锻炼是需要深切关注的。
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呢?首先应利用好课堂,鼓励学生大胆的讲出来,并适当增加锻炼机会,使其消除恐讲心理。其次,让学生多读书,多背诵,以增加学生的话语资源。中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比较少,生活阅历肤浅,以致讲话无内容可将,这方面可以通过通过多读课外文学作品加以补偿。读的多了,语源自然就丰富了,在进行表达的时候,才能把读书时内化的语言外在的表达出来。最后,老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加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比如设定场景让学生进行模拟对话,讲故事,即兴咏物,复述课文,课前演讲等。
3 结语
教无定法,任何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教学方法效果的好坏都要通过学生才能够反映出来,只有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同学们的反应,继承优点,改正不足,不断的探索、创新,灵活地变换方法,在相互启发、相互丰富的意义上实现教学相长,以这样的一种方式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促进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颖.试论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4).
[2]陈少.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J].新华教育研究,2009(2).
[3]王坤.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7.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体制的变革,教育的途径及目的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学校教育普遍追求的是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经济价值,成为经济建设的工具,这种理念已经落后于时代的步伐。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下,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才早已超越自然资源或物资力量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作为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基础工具的语文,也是文化传承和精神财富的载体,教师必须采取多种形式,良好正确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即使多种多样,但所追求的目标应是基本一致的,即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才。虽然每个老师都会有一套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但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这些教学方法都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作为连接学生和知识的桥梁的老师,应该在哪些原则的指导下进行教学方法的探讨呢?
1 以兴趣为原则、以学生为中心是探讨教学方法的关键所在
以兴趣为起点: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全部计划、探索都会落空。没有求知欲,就没有学校。”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地去探究知识。所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当千方百计地采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变学生消极被动的“要我学”为积极主动的“我要学”。
那么,应当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课堂上可以即兴演讲,诗歌背诵,小话剧表演的方式进行。这样,既能活跃学生思维,还能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课堂也可以以导课的形式开始,课堂相关的故事、情景假设、设置悬念等形式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中去。除了这些,也要在课外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社会是语文学习的外延,在生活中,只要让学生把语文的学习当做是生活的一部分,处处留心观察,学生才能对语文学习必能产生浓厚的兴趣;另外,教师也可以安排一些课外活动,无形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以学生为中心:在以老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中,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老师传递的信息,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老师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这种方式早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学生是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的对象,这就要求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夸美纽斯认为:“人生来就有了智慧、才能和德性的种子。”这说明学生有着丰富的潜能,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学生应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变被动接受信息为主动学习。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协调者的老师应充分相信学生,使学生张扬个性,发挥才能。
1.1 教学互动,加强学生参与与探究
教学方法上,多采用学生参与式的探究提问方式就行,老师应对包括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学习兴趣、学习风格、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个性特点等在内的学生基本情况进行了解,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需求制定不同的授课内容,引领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们不断地自己解决问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便会被调动起来。
1.2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师生互动为目的
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说要抹杀教师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根据教学目的设计并主持好学生们的参与式教学活动。如果一味地放任学生进行各项活动,教学目的将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虽然参与式教学活动中的很多问题并没有固定的答案,但老师应当根据课程要求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进行探索性学习,比如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正确的人生观等。每个同学的原有知识、经验、情感、兴趣是有很大差别的,导致课堂情况具有多变性、复杂性和不可预知性,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而动,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自我意思,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2 确立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培养学生道德准则与语言能力
以全面发展为目标:语文作为一种工具性的学科,一方面指它作为获取知识的手段,另一方面还指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性学科,没有语文,我们无法获取信息,就不能进行分析和判断,也就无法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工业经济时代下,追求这种工具价值发展观的应试教育把增加应付考试所必须的各种知识和技能作为其最终目标,而忽视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如此,人便成为这种工具价值发展观的牺牲品。在工业经济的早期阶段,这种发展观无疑是促进社会的发展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它成为社会发展的瓶颈,社会发展失去动力,此时,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应当成为教育最求的目标。这种全面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教会学生们基本的语文学科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发展思维,启迪智慧,健全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的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2.1 培养好学生必然以思想道德教育为首要任务
以道德素质为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施稿)》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育人应以育德为先。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一个自私自利的人,甚至以危害他人来达到自己目的的人,是很难对社会有大贡献的,能力越强也许对社会危害越大。犹如一件功能强大机器人,如果被装入一个错误的操作系统,其危害是无穷的。中学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道德观、人生观尚未完全建立,较易接受新的东西,而且在信息时代,一些腐朽的东西蔓延迅速,此时若不以正确的道德观加以引导和教化,学生的道德观很容易走向错误的方向,对己对社会造成危害。可见,在进行智力教育的同时进行道德教育是必须的。
语文的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虽然作品中的道德情操会对学生残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渗透,但学生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系统的思考这些东西,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这些道德因素,引导学生以正统的道德观指导思考,也可以在老师的调控下让学生们对某一道德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中使学生逐渐放弃自己本来错误的道德思想,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2.2 好学生也必须有优越的表达能力
以口头表达能力为重点。亚里士多德曾说:“一个生活在社会之外,同人不发生交往的人,不是动物就是神。”可见,交往无处不在,口头交流是交往的最基本工具。 小到日常交往,大到外交谈判的成败、生意场上的得失,无不需要优秀的口头表达能力。由于中学生缺乏口头表达的锻炼,另外也由于在公众场合的“恐讲心理”的影响,大部分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都有所欠缺,日后步入社会,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前途。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锻炼是需要深切关注的。
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呢?首先应利用好课堂,鼓励学生大胆的讲出来,并适当增加锻炼机会,使其消除恐讲心理。其次,让学生多读书,多背诵,以增加学生的话语资源。中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比较少,生活阅历肤浅,以致讲话无内容可将,这方面可以通过通过多读课外文学作品加以补偿。读的多了,语源自然就丰富了,在进行表达的时候,才能把读书时内化的语言外在的表达出来。最后,老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加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比如设定场景让学生进行模拟对话,讲故事,即兴咏物,复述课文,课前演讲等。
3 结语
教无定法,任何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教学方法效果的好坏都要通过学生才能够反映出来,只有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同学们的反应,继承优点,改正不足,不断的探索、创新,灵活地变换方法,在相互启发、相互丰富的意义上实现教学相长,以这样的一种方式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促进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颖.试论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4).
[2]陈少.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J].新华教育研究,2009(2).
[3]王坤.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