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要求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从“厌学”向“乐学”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引进“合作学习”和分层次教学,使学生在合作中共同提高。本文以自读课教学为例,论述了教学的基本方法与操作程序。
【关键词】新课程 角度转变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想都会遇到这样的现象:讲读精典的作品,有的学生如痴如醉,有的学生却如身在世外;写作距离较近的对象,文字平淡,千篇一律,写作距离较远的对象,言不由衷,情虚理薄;有的课堂静谧如僻巷,有的课堂喧闹如街市;有时台上一问,堂下百诺,有时台上千呼,堂下不应。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如不进行教学的艺术调节,就不可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因而,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纠正离轨的教学行为,使教学及其过程显示出和谐和生气,从而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比如自读课教学就应该注意教学调节。语文自读课从教学内容讲是指语文教材中的“自读课文”,从授课形式上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独立操作为主的一种课型,它是与教读课、作文课、复习课、活动课等并列的一种课型。目的在于印证和实践“教读课”上所学习到的方法。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质疑问题。讨论是自读课课型的一种做法。所以自读课的教学就要变“以讲为主”为“讲练结合”,变“教知识”为“教方法”。要实现这一观念的转变,就要在落实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努力开创叶老为我们创设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语文教学新境界。要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以达到“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从“厌学”向“乐学”转变,引进“合作学习”和分层次教学,使学生在合作中共同提高。下面我以《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为例,来说说我是如何进行自读课型教学的。其基本思路可以用“指导工作……配合表演……拓展迁移”来概括。
一、指导好学生课前的预习工作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第四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这一单元都是古典小说,前几节我都以教读课来处理,引导学生欣赏古典小说的魅力。而这一篇课文是古典小说中节选内容较长的,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俗话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于是就对学生进行课前的学习指导,时间安排在课外,步骤如下:1.明确目标,2.分组讨论,3.形成书面,4.选定人物。其中明确目标就是要求全体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学习要点,明确学习目标,教师做适时点拨。分组讨论就是分组分题目解决疑问,可按照学生的层次来分,程度好一点的就让他们思考难度大一点的问题。形成书面就是要同学们把他们讨论的结果以书面的形式写出来,以便在课堂上讲解,这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选定人物是选出本组的人员在课堂上讲解他们讨论的结果,这就锻炼了他们语言的表达能力。
二、配合学生在课堂上表演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从原来的观众转变成表演者。我认为自读课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学出来的。自读课就是给学生自学的机会。所以就安排学生课外学习,让学生把自己课外准备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一番,让学生做老师,实现了教改中学生和老师角色上的转变。按照自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识记文学常识和明代话本里的字词;
(2)分析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注意以情节发展展示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领会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
第一个教学目标比较简单,只在一些资料中查找一下就可以了,分配给理解能力较差的组,让他们积极准备时没有困难感,逐渐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实现教学任务。上课时让这一组的代表到讲台上把这一部分内容讲解一下,按照常规教学这一部分内容应放在课堂之初,所以要求他们以自行设计的导入课堂,这样让学生做老师,实现了角色的转变,让他们能尽情地展示自己。第二个学习目标分配给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让他们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同时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拿到课堂上来解决,让全体同学”动”起来,分组讨论这个组在备课时遇到的问题,发动同学们的合作力量,当学生回答的问题有偏离时,教师要及时点拨,实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讨论之后让讨论组的学生接受其他学生提出的疑问,共同讨论解决。老师一定要让学生质疑,然后互相议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让学生逐步理解教材的内容,通过交流,当堂理解、消化、吸收,以巩固知识。这就是质疑和合作学习的过程。第三个目标的操作方式和第二个相同。在处理思想内容的时候,我认为小说的思想分析可呈现多样化和多义性,所以在引导学生的时候要注意不确定唯一答案。
三、做好学生理解后的拓展和迁移
为了加深学生对小说人物的理解,同时也对学生的理解加以补充,我又设置两个问题,其一是学生未涉及到的李甲的父亲,虽然他是作者虚写的人物,但是他在文章中对思想内容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设置了一个问题:我们如何认识一个未出场的人物李甲的父亲,他在文章中起着什么作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人物形象,我又设置了一个问题: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琵琶女相比,杜十娘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展开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另外,语文学习有两块阵地——课内和课外。重视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固然是非常必要的,然而绝对不可忽视课外这块阵地,因为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迁移培养也来自课外阅读,二者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不可缺一。教师在课内只能教给学生一些语文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而这些知识和方法的牢固掌握与灵活运用,全凭学生课外的操练功夫。我们认为,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只有获得迁移,才是有用的知识和方法。
在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的同时,我还注意了写作方面的培养,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向训练各种体裁作文、多种表达方式和语文运用能力迁移:这种阅读和协作结合的”迁移学习”法,正体现了语文学科这一”文化载体”和”交际工具”的特点。只有这样去做,语文学习的知识和方法,才会成为活的知识和方法,才会成为有用的知识和方法。
最后老师做总结,并注重对学生课外的延伸和作文能力的迁移,而本文则要求学生注意人物的性格要通过情节来表现的写法,让学生在写作时模仿使用。
以上是我在自读课型上的一点浅薄认识,在这里提出来希望能得到各位专家同仁的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李凤兰,河南省郑州市第二十中学教师。
【关键词】新课程 角度转变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想都会遇到这样的现象:讲读精典的作品,有的学生如痴如醉,有的学生却如身在世外;写作距离较近的对象,文字平淡,千篇一律,写作距离较远的对象,言不由衷,情虚理薄;有的课堂静谧如僻巷,有的课堂喧闹如街市;有时台上一问,堂下百诺,有时台上千呼,堂下不应。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如不进行教学的艺术调节,就不可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因而,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纠正离轨的教学行为,使教学及其过程显示出和谐和生气,从而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比如自读课教学就应该注意教学调节。语文自读课从教学内容讲是指语文教材中的“自读课文”,从授课形式上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独立操作为主的一种课型,它是与教读课、作文课、复习课、活动课等并列的一种课型。目的在于印证和实践“教读课”上所学习到的方法。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质疑问题。讨论是自读课课型的一种做法。所以自读课的教学就要变“以讲为主”为“讲练结合”,变“教知识”为“教方法”。要实现这一观念的转变,就要在落实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努力开创叶老为我们创设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语文教学新境界。要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以达到“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从“厌学”向“乐学”转变,引进“合作学习”和分层次教学,使学生在合作中共同提高。下面我以《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为例,来说说我是如何进行自读课型教学的。其基本思路可以用“指导工作……配合表演……拓展迁移”来概括。
一、指导好学生课前的预习工作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第四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这一单元都是古典小说,前几节我都以教读课来处理,引导学生欣赏古典小说的魅力。而这一篇课文是古典小说中节选内容较长的,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俗话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于是就对学生进行课前的学习指导,时间安排在课外,步骤如下:1.明确目标,2.分组讨论,3.形成书面,4.选定人物。其中明确目标就是要求全体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学习要点,明确学习目标,教师做适时点拨。分组讨论就是分组分题目解决疑问,可按照学生的层次来分,程度好一点的就让他们思考难度大一点的问题。形成书面就是要同学们把他们讨论的结果以书面的形式写出来,以便在课堂上讲解,这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选定人物是选出本组的人员在课堂上讲解他们讨论的结果,这就锻炼了他们语言的表达能力。
二、配合学生在课堂上表演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从原来的观众转变成表演者。我认为自读课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学出来的。自读课就是给学生自学的机会。所以就安排学生课外学习,让学生把自己课外准备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一番,让学生做老师,实现了教改中学生和老师角色上的转变。按照自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识记文学常识和明代话本里的字词;
(2)分析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注意以情节发展展示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领会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
第一个教学目标比较简单,只在一些资料中查找一下就可以了,分配给理解能力较差的组,让他们积极准备时没有困难感,逐渐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实现教学任务。上课时让这一组的代表到讲台上把这一部分内容讲解一下,按照常规教学这一部分内容应放在课堂之初,所以要求他们以自行设计的导入课堂,这样让学生做老师,实现了角色的转变,让他们能尽情地展示自己。第二个学习目标分配给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让他们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同时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拿到课堂上来解决,让全体同学”动”起来,分组讨论这个组在备课时遇到的问题,发动同学们的合作力量,当学生回答的问题有偏离时,教师要及时点拨,实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讨论之后让讨论组的学生接受其他学生提出的疑问,共同讨论解决。老师一定要让学生质疑,然后互相议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让学生逐步理解教材的内容,通过交流,当堂理解、消化、吸收,以巩固知识。这就是质疑和合作学习的过程。第三个目标的操作方式和第二个相同。在处理思想内容的时候,我认为小说的思想分析可呈现多样化和多义性,所以在引导学生的时候要注意不确定唯一答案。
三、做好学生理解后的拓展和迁移
为了加深学生对小说人物的理解,同时也对学生的理解加以补充,我又设置两个问题,其一是学生未涉及到的李甲的父亲,虽然他是作者虚写的人物,但是他在文章中对思想内容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设置了一个问题:我们如何认识一个未出场的人物李甲的父亲,他在文章中起着什么作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人物形象,我又设置了一个问题: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琵琶女相比,杜十娘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展开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另外,语文学习有两块阵地——课内和课外。重视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固然是非常必要的,然而绝对不可忽视课外这块阵地,因为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迁移培养也来自课外阅读,二者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不可缺一。教师在课内只能教给学生一些语文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而这些知识和方法的牢固掌握与灵活运用,全凭学生课外的操练功夫。我们认为,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只有获得迁移,才是有用的知识和方法。
在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的同时,我还注意了写作方面的培养,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向训练各种体裁作文、多种表达方式和语文运用能力迁移:这种阅读和协作结合的”迁移学习”法,正体现了语文学科这一”文化载体”和”交际工具”的特点。只有这样去做,语文学习的知识和方法,才会成为活的知识和方法,才会成为有用的知识和方法。
最后老师做总结,并注重对学生课外的延伸和作文能力的迁移,而本文则要求学生注意人物的性格要通过情节来表现的写法,让学生在写作时模仿使用。
以上是我在自读课型上的一点浅薄认识,在这里提出来希望能得到各位专家同仁的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李凤兰,河南省郑州市第二十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