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出版商艳羡德国出版业
2005年暑期,在德国哥德学院的邀请下,一批英国出版公司的编辑考察了德国出版业。考察结果是,虽然他们也感受到德国正在经历英国前几年的变革,但许多地方还是让英国编辑极为羡慕。
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德国还没有文学代理公司,甚至没有图书连锁店。图书业相对稳定,許多编辑和作家一生只为一家公司工作。尽管德国出版业一直有合并,但三家出版公司主宰着德国出版业:拥有英国Transwolrd出版公司和兰登书屋的贝塔斯曼集团,拥有英国麦克米伦出版公司和其他6家德国出版公司的霍尔茨布林克集团,以及施普林格出版集团。他们的图书销售非常旺,不像英国那么经常变化。
可是,现在文学代理公司像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过去的五年中,就从3家增加到80家。这就导致编辑必须进入竞争性强的拍卖市场去获得作品,德国作家的首次发表作品不是以往的付酬1万马克,而是升到12万马克。出版工作也时有丢失的危险,特别是霍尔茨布林克集团,因为有管理专家建议他们最好裁减30%的雇员,削减25%的图书品种。
德国仍然以小型独立书店为主,但是一些图书连锁店已经出现,比如以慕尼黑为总部的胡根杜贝尔连锁店不断扩张,而且开始向出版公司索要更大的折扣。
尽管德国出版业正在经历反省的阶段,不过出版业人还是感到有一种冲动,因为国家有了一个统一的大城市——柏林,作为其心脏。文学代理的兴起,一半是因为德国小说的复兴,另一半是因为现在的小说更让人震动、更时尚、更能满足读者的需要。
过去,德国有一半图书品种是国外作品翻译本。现在,他们从海外购买的版权已越来越少。曾经,风行的战后文学主要着眼于历史和政治,以表达主观的感受。现在,他们乐于叙述故事,而不是分析社会结构或体会改革。这些年轻的作家,擅长自我提升,喜欢无休止的阅读巡回,且大多数聚集在柏林。
尽管德国出版商还在思考他们的业务前景,但有许多地方都受到了英国编辑的羡慕。德国年出新书约76000种,整个图书市场从业人数约为8万人,而英国市场要比德国小三分之一,但从业人数高达10万。德国每个城市都有国家投资的文学出版公司,主持城市阅读活动和作家的培训。文学奖也多如牛毛,非常有趣的是,评奖多半是在一种庄严而私人化的体制下进行的,没有什么哄动。 发行更是出色,大多数书店是独立的,有着训练有素且薪水丰厚的职员。
最后,就是由一些文学名人主持的电视图书节目,对于图书销售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约有两百多万人会收看每周五晚上的专家评书节目,时时有专家点评三本新书。那么,被赞赏的图书,次日就会几万册的销售出去。相比较,如果英国出版公司在同类的节目播出之后,次日却只能自己消化这些产品了。
英国一些作家认为网络促进作品销售
为什么作者、代理和出版公司这么害怕把图书的内容放到网上?不把图书的内容向公众开放对他们有什么好处?
对于一位小说家,最大的问题不是盗版,而是出版后很长时间还是默默无闻,不为世人所接受。英国有位作家,向公众公开图书内容,这就使得该书的爱好者到处宣讲此书,从而使网上对此书的推崇也给网下的销售带来了好处。据统计,该书经过60万次网上下载后,网下在两年内印刷了六次。正因为有了网上免费下载,此书才得以出版,而且还有了电视连续集,甚至出了专门的体恤衫。这全在于该书有了网上的一大群读者。
英国有组织呼吁政府修改版权法和专利法,以确保这些法律能促进创新的发展。英国业内一些人士认为,将内容锁闭,对作家、代理和出版公司并没有什么好处。
英国《卫报》评论未来出版业的关键
英国《卫报》专门发文章,讨论出版业的未来。有专家认为,媒介和娱乐业的未来不在于遇到一条“大鱼”,而是在于下许多“鱼钩”期望钩到成千上万条“小鱼”,而这些“小鱼”能积少成多给媒介或娱乐业带来巨大利润。
英国《卫报》所指出图书市场就像拍卖旧杂货的大市场,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寻找我们需要的。而对于那些有着巨大品种数的网上图书销售商和传统发行公司来说,难题是如何找到创新的内容或者如何在这方面进行投资。
两位美国当红作家被曝光
1月9日,对于经常会被回忆录感动的读者,是一个大阴天。因为一家取名“证据确凿”(Smoking Gun)的网站和《纽约时报》对最近当红的作家詹姆斯·弗雷和J.T.勒鲁瓦分别提出了质疑。“证据确凿”网站是一家调查网站,最近公布了其为期六周的有关弗雷在其2003年版回忆录——《百万碎片》(A Million Little Pieces)中的陈述调查结果。同时,《纽约时报》对神秘的、隐居的、带假辫的J.T.勒鲁瓦真实身份提出了质疑,认为自称25岁的男子勒鲁瓦写出的三本半的自传(书中说他曾被诱骗得了艾滋,被好心夫妇收养),结果写书的根本就是40多岁的女人。
2005年暑期,在德国哥德学院的邀请下,一批英国出版公司的编辑考察了德国出版业。考察结果是,虽然他们也感受到德国正在经历英国前几年的变革,但许多地方还是让英国编辑极为羡慕。
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德国还没有文学代理公司,甚至没有图书连锁店。图书业相对稳定,許多编辑和作家一生只为一家公司工作。尽管德国出版业一直有合并,但三家出版公司主宰着德国出版业:拥有英国Transwolrd出版公司和兰登书屋的贝塔斯曼集团,拥有英国麦克米伦出版公司和其他6家德国出版公司的霍尔茨布林克集团,以及施普林格出版集团。他们的图书销售非常旺,不像英国那么经常变化。
可是,现在文学代理公司像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过去的五年中,就从3家增加到80家。这就导致编辑必须进入竞争性强的拍卖市场去获得作品,德国作家的首次发表作品不是以往的付酬1万马克,而是升到12万马克。出版工作也时有丢失的危险,特别是霍尔茨布林克集团,因为有管理专家建议他们最好裁减30%的雇员,削减25%的图书品种。
德国仍然以小型独立书店为主,但是一些图书连锁店已经出现,比如以慕尼黑为总部的胡根杜贝尔连锁店不断扩张,而且开始向出版公司索要更大的折扣。
尽管德国出版业正在经历反省的阶段,不过出版业人还是感到有一种冲动,因为国家有了一个统一的大城市——柏林,作为其心脏。文学代理的兴起,一半是因为德国小说的复兴,另一半是因为现在的小说更让人震动、更时尚、更能满足读者的需要。
过去,德国有一半图书品种是国外作品翻译本。现在,他们从海外购买的版权已越来越少。曾经,风行的战后文学主要着眼于历史和政治,以表达主观的感受。现在,他们乐于叙述故事,而不是分析社会结构或体会改革。这些年轻的作家,擅长自我提升,喜欢无休止的阅读巡回,且大多数聚集在柏林。
尽管德国出版商还在思考他们的业务前景,但有许多地方都受到了英国编辑的羡慕。德国年出新书约76000种,整个图书市场从业人数约为8万人,而英国市场要比德国小三分之一,但从业人数高达10万。德国每个城市都有国家投资的文学出版公司,主持城市阅读活动和作家的培训。文学奖也多如牛毛,非常有趣的是,评奖多半是在一种庄严而私人化的体制下进行的,没有什么哄动。 发行更是出色,大多数书店是独立的,有着训练有素且薪水丰厚的职员。
最后,就是由一些文学名人主持的电视图书节目,对于图书销售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约有两百多万人会收看每周五晚上的专家评书节目,时时有专家点评三本新书。那么,被赞赏的图书,次日就会几万册的销售出去。相比较,如果英国出版公司在同类的节目播出之后,次日却只能自己消化这些产品了。
英国一些作家认为网络促进作品销售
为什么作者、代理和出版公司这么害怕把图书的内容放到网上?不把图书的内容向公众开放对他们有什么好处?
对于一位小说家,最大的问题不是盗版,而是出版后很长时间还是默默无闻,不为世人所接受。英国有位作家,向公众公开图书内容,这就使得该书的爱好者到处宣讲此书,从而使网上对此书的推崇也给网下的销售带来了好处。据统计,该书经过60万次网上下载后,网下在两年内印刷了六次。正因为有了网上免费下载,此书才得以出版,而且还有了电视连续集,甚至出了专门的体恤衫。这全在于该书有了网上的一大群读者。
英国有组织呼吁政府修改版权法和专利法,以确保这些法律能促进创新的发展。英国业内一些人士认为,将内容锁闭,对作家、代理和出版公司并没有什么好处。
英国《卫报》评论未来出版业的关键
英国《卫报》专门发文章,讨论出版业的未来。有专家认为,媒介和娱乐业的未来不在于遇到一条“大鱼”,而是在于下许多“鱼钩”期望钩到成千上万条“小鱼”,而这些“小鱼”能积少成多给媒介或娱乐业带来巨大利润。
英国《卫报》所指出图书市场就像拍卖旧杂货的大市场,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寻找我们需要的。而对于那些有着巨大品种数的网上图书销售商和传统发行公司来说,难题是如何找到创新的内容或者如何在这方面进行投资。
两位美国当红作家被曝光
1月9日,对于经常会被回忆录感动的读者,是一个大阴天。因为一家取名“证据确凿”(Smoking Gun)的网站和《纽约时报》对最近当红的作家詹姆斯·弗雷和J.T.勒鲁瓦分别提出了质疑。“证据确凿”网站是一家调查网站,最近公布了其为期六周的有关弗雷在其2003年版回忆录——《百万碎片》(A Million Little Pieces)中的陈述调查结果。同时,《纽约时报》对神秘的、隐居的、带假辫的J.T.勒鲁瓦真实身份提出了质疑,认为自称25岁的男子勒鲁瓦写出的三本半的自传(书中说他曾被诱骗得了艾滋,被好心夫妇收养),结果写书的根本就是40多岁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