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好“山水人”3篇大文章
坚持绿色循环产业体系是安康绿色发展的命脉,目前已构建了三大产业体系,优先发展富硒产业、生态旅游、山林经济、涉水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等生态友好型产业,壮大发展装备制造、新型材料、清洁能源、生物医药、纺织丝绸等绿色工业,加快发展医养产业、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绿色金融等新兴产业。
其中,生态友好型产业发展势头尤为强劲,主要是我们针对“山水人”是安康最丰裕的资源禀赋,是群众创业致富的优势和潜力的客观实际,做好“山水人”3篇大文章,促进经济再生产和生态再生产同步发展。
具体来讲,做好“山”篇的文章主要是发展富硒产业和山林经济。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平利县女娲凤凰茶业现代示范园区考察时,详细了解安康富硒产业及富硒茶的发展状况,勉励我们“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脱贫奔小康”。
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在听取湖北省恩施州少数民族农民代表宋庆礼提到当地富硒产业发展情况时指出:“上个月我刚去过陕西,安康那一带也是富硒地带,你们这里也是富硒地带,要利用好这一宝贵资源,把它转化为富硒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对富硒产业的重视,加深了我们对“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这一科学论断的学习与理解,我们将继续围绕打造富硒首位产业和千亿产业链目标,推动安康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
把富硒产业打造成生态友好型产业的首位产业是安康市委“十二五”时期作出的一项决策。
首先,富硒产业最具成长性。富硒是安康得天独厚的资源,安康是目前资料显示天然富硒土壤覆盖地区最广、硒含量地层最厚、最适合开发利用的富硒资源区,硒是人类健康养生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富硒产业具备成为高增长、大贡献产业的基础。
其次,富硒产业最具带动性。富硒产业是农户、基地、企业广泛参与构成的全产业链条,对于带动群众致富增收、推动就地城镇化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再次,富硒产业最具持续性。富硒产业发展得多快多大,它都没有对环境带来污染,也不是高耗能,而且能富民惠民,是安康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产业。
实践证明,这项决策已转化成为富硒产业跨越发展的生产力,通过建成全国唯一的富硒食品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中国富硒产业研究院、国家级富硒产品科技创新孵化器,带动富硒产业产值连续7年保持30%左右的高速增长,成为生态友好型产业的首位产业和支撑贫困群体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2019年,富硒食品产值达到544.31亿元,富硒产业综合产值超过700亿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0%以上来自富硒特色种养收入,70%以上的贫困群众依靠富硒產业脱贫。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下,富硒产业已成为安康一张亮丽的名片。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注的安康富硒茶为例,安康产茶历史悠久,在唐朝时就出产贡茶,但规模一直不大。2012年,全市茶园面积为48.2万亩。经过这几年密植茶园改造提升等工作,2019年底茶园面积发展到100万亩,比2012年翻了一番多。
过去我们只卖春茶,现在既卖春茶,也卖夏茶和秋茶,夏茶做白茶,秋茶做红茶,将茶资源利用最大化。过去一亩茶园最多收入5000元左右,现在亩收入最多可突破一万元。“安康富硒茶”品牌价值位列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百强榜第20位,居陕西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第一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平利县蒋家坪村茶园考察后,平利富硒茶销售近6亿元,产品一度脱销,群众称赞总书记为“最强带货人”,这正说明广大群众的消费需求已经从“要温饱”升级到“求健康”,更加坚定了我们努力践行“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信念。
安康发展山林经济也是因为立地条件。安康国土面积中山地占93%,特色产业要做大,必须上山入林。如今,安康的林地面积达2878万亩,是耕地面积的6倍多,发展最快的就是经济特色林,总面积达到893.17万亩。
安康称之为山林经济而不是林下经济,这是因为安康的山林经济是立体的,不局限于林下经济,我们突出抓好林芋、林草、林药、林畜等结合,做大基地、做精园区、做强企业、做优品牌,形成了“高山特色木本油料、中山林下种养间套、浅山茶果桑畜环绕、河谷平坝花卉种苗、设施农业遍布川道、生态旅游链接城乡”的发展格局,山林经济产值增速连年超过两位数,2019年产值达到206.54亿元。
做好“水”篇的文章主要是发展以包装饮用水饮品为代表的涉水产业。汉江安康段是中国最洁净的水源富集区,汉江途经安康6县340公里,水资源总量252亿立方米,占丹江口库区来水量60%,汉江水质稳定保持国家Ⅱ类标准,足见安康水资源具备量大质优的优势。
安康包装饮用水是安康生态经济的代表产品和产业,产值增速连续4年超过30%,主要产品热销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省份,2019年实现46.9亿元,从这一产业的成长性来看,今后必将会对我市生态友好型产业起到支撑作用。
做好“人”篇的文章主要是发展以新社区工厂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市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考察时,对我市易地搬迁后续扶持采取“山上兴产业,山下建社区,社区办工厂”的发展思路给予肯定,强调“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后,后续扶持最关键的是就业。乐业才能安居”。 我们倍感振奋、备受鼓舞,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今后将紧紧扭住新社区工厂转型升级这条主线,招引兴办更多面向国内市场、从事本地特色产品深加工的不同类型新社区工厂,对冲疫情导致以出口为主的毛绒玩具产业订单大幅缩减的影响,最大限度满足实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的需求,让安康脱贫攻坚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
安康作为陕西易地搬迁政策的源发地,自2011年实施易地搬迁工程以来,全市累计搬迁群众26.73万户、93.78万人。为了确保“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2012年,我们针对搬迁群众就业问题,提出抓住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腾笼换鸟的有利时机,在全市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就业主导型产业,有计划、按步骤地把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
相继出台《关于扶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意见》《关于大力培育和发展新社区工厂的实施意见》等,明确将毛绒玩具、电子产品、纺织加工、农产品加工、特色手工艺品加工作为新社区工厂发展的五大重点。
2018年制定和颁布全国首个《新社区工厂地方标准》,我们还从资金扶持、融资服务、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大力倾斜。比如,市本级设立一亿元毛绒玩具文创产业发展资金,激发打造“毛绒玩具新都”的创新活力;与市建行合作创新推出“新社区工厂贷”,为新社区工厂提供纯信用、免抵押、免担保贷款,企业最高可获得一年期200万元的贷款额度。
全市建成各类新社区工厂587家,其中毛绒玩具文创企业已投产308家,百户以上安置社区都有一家以上新社区工厂,吸纳就业21307人,其中贫困劳动力6879人,实现100户以上移民安置社区新社区工厂和“新社区工厂贷”全覆盖。2019年实现产值24.6亿元,出口创汇2.15亿元。
如今,安康新社区工厂已步入从重点突破到全面推进的发展时期,实现从“引企业”到“引产业”的转变,取得农民就业、工厂发展、社区繁荣、社会稳定的多赢效果。
安康新社区工厂,被评为2017年度中国改革十大案例、全国精准扶贫十佳典型经验,先后荣获首届全国创业就业服务展示交流活动优秀项目奖、首届全国创业就业服务展示交流活动最具人气奖。
显然,做好“山水人”3篇大文章,把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作为群众致富增收的重要途径,山山水水的生态资源值钱了,守山护林和保护一江清水就会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自为。
四波浪潮奔涌
习近平总书记“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科学论断,为我们发展生态经济指引了方向,带来了重大发展契机。
发展生态经济必须以优质的生态产业为核心,今后要发挥生态友好型产业的引领性、决定性、支撑性作用,让人民群众实现生态利益最大化。要掀起富硒产业、涉水产业、大健康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四波浪潮”,这“四波浪潮”并非此起彼伏,而是一浪高过一浪。
安康生态产业发展的第一波浪潮来自富硒产业,连续多年经济增速保持全省前列,富硒产业超高速增长可谓居功至伟。
第二波浪潮来自涉水产业尤其是包装饮用水饮品产业,按照现在的发展态势,可以肯定,以包装饮用水饮品产业为重点的涉水产业无疑将成为安康生态经济新的增长极。
第三波浪潮为大健康产业,就是要利用安康良好的生态条件,通过开发“硒养、水养、气养、药养、食养”等业态,把大健康产业打造成为千亿级产业链。
第四波浪潮为现代服务业,随着机场通航和高铁时代到来,安康位于祖国版图几何中心的优势就会彰显出来,为现代物流产业等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要让这四波浪潮接续出现,不断形成产业发展引爆点,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最重要的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让安康成为区域性生态产业组织中心,在生产、中转、集疏和分拨功能中起支撑作用,形成全链条、大平台、新模式,为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培植核心竞争力,让新时代追赶超越的势头更强健、步伐更坚实、底蕴更丰厚。
特色飞地经济,逼出来的突围
安康被列为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面积达91.9%,仅有8.1%为省级重点开发区域,10县区中,9个县为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
我们所说逼出来的突围,就是指欠发达地区的生态资源必须通过工业化才能变成财富,新型工业化仍然是欠发达地区不可逾越的阶段,而工业化需要平地,位于限制开发区域的山区县立地条件很差,如果放任其采用劈山造城、填河造地的方式进行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既会造成新的地质灾害隐患,又违背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定位。
怎么办?2013年,我们按照全域安康理念,实行“点上开发、面上保护”,创新以生态流向引领并兼顾经济流向的“飞地经济”,打破县区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和利益分配、项目引导等合作机制,引导限制开发、空间不足的白河县、紫阳县、岚皋县、宁陕县、镇坪县5个“飞出地”把重大项目向月河川道集中,分别在具备良好开发基础的恒口示范区、安康高新区两个“飞入地”征用土地建设“飞地经济”园区,促进生产要素向重点开发区域聚集,形成了限制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局面。
我们全面推行“四集中统一”建设运营机制,即集中统一筹措建设资金、集中统一建設各类企业用房、集中统一实施招商引资、集中统一进行规划管理,促进各县把稳增长的主阵地放在“飞地经济”园区,突显其作为全市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引擎作用,同步为“飞出县”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合理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腾出更多国土空间,把科学合理布局和整治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要求落到实处。
目前,白河县、紫阳县、岚皋县、宁陕县、镇坪县5个“飞地经济”园区共收储土地11200亩,完成各类建设投资73.73亿元,累计落地产业项目63个,5个县“飞地经济”园区均列入陕西省重点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成为全市发展最活跃的板块和最能够吸引发展要素的成长体,带动形成“种养基地在县区、加工生产在飞地、销售市场在全域”的发展态势。 安康高新区作为“飞地经济”的主要承载地之一,成为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和秦巴山区唯一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实力连年跃升,目前在全国169个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已提升至65位。
需要说明的是,“飞地经济”并非安康首创,2013年安康市提出发展“飞地经济”的时候,绝大多数干部群众对这个概念是陌生的。但是,江苏、广东等多地已经有了成熟经验,这些“飞地经济”都是以经济流向主导的发展模式。
比如,江苏省苏南地区在苏北地区、广东省珠三角地区在粤西北地区合作共建产业园,就是发达的苏南、珠三角地区有项目和资金但没有土地,而相对欠发达的苏北、粤西北有土地但缺项目和资金,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飞”,发展要素互补性强,比较容易形成高效的合作、协作关系。
安康的“飞地经济”基于贯彻生态文明理念、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在对生态空间有效监管与统筹的前提下,由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穷哥们儿”之间有机结合,这种以生态流向引领并兼顾经济流向的发展模式,其难度比传统“飞地经济”模式大许多。
我们在创新区域生态功能管理机制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方面,闯出了一条与传统模式完全不同的路径,走出了安康特色的“飞地经济”新路。
守山护水,安康两大主战场
安康生态环境保护有两大主战场关系到全国全省大局。
一个主战场在秦岭,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首站就到了秦岭山脉东段的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我市宁陕县广货街保护站就属于这个保护区管辖。习近平总书记“秦岭之训”教导我们“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我们将着力把秦岭安康段打造成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最佳区域。
安康秦岭保护范围涉及7个县区、76个镇办,总面积约9777平方公里,占全省秦岭保护范围的1/6。我们集中开展秦岭区域“五乱”问题排查整治,不断健全完善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长效管控体系,探索建立“山长制”管护新机制,全面推行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四级网格化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另一个主战场在汉江。安康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是重大政治责任。从2012年开始实施汉江综合整治,围绕汉江安澜、生态、发展、宜居四大主题,扎实推进汉江水质保护十大专项行动,累计投入100余亿元实施汉江水资源保护、生态治理、防洪安保工程,生态保护各项工作成效显著,城市水环境质量稳居全省前列,汉江水质稳定保持国家Ⅱ类标准。
从“十二五”时期开始,我们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始终把环境容量、资源利用、节约集约作为企业引进和项目建设的先决条件,全市累计关停铅锌矿、砖瓦厂、黄姜皂素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300余家,直接减少工业产值300多亿元。
为了严守生态红线和防止水质滑坡,我们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向畜禽养殖和网箱养鱼两个“感情产业”开刀。2018年以来,全市关闭禁养区规模养殖场41家,清理拆除瀛湖库区网箱3.5万口,兑现补偿款1.23亿元。
我们在全省率先推行“河长制”,并形成“河长湖长 警长 督察长”的“三长治河”升级版,全市5平方公里以上河湖全部实现“河长湖长 警长 X(护河员、督察长、监测员等)”责任体系全覆盖。
我们按照“一年种三年的树,一代人造三代人的林”的总体要求,钱多栽大树,钱少栽小树,没钱也栽树,5年来造林绿化420.1万亩。我们建立环保和司法联动机制,全面推行公益诉讼,依法严惩破坏环境资源犯罪,以法治手段有力保护安康的生态环境。
我们严查生态环境整治不力及“保护伞”问题,2016年以来,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查处涉及生态环境保护问题787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832人、组织处理562人,對各级干部产生了强烈震慑作用。
我们将持续以政治生态的山清水秀来呵护自然生态的山清水秀,让“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科学论断落地生根、结出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