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进一步加快宁夏中南部贫困地区扶贫攻坚进程,自治区党委、政府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机制的意见,把扶贫开发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作为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出台了《关于创新机制深入推进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战略的实施意见》,提出了“1269”扶贫开发总体部署,以农民收入增加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强化顶层设计,着力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增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集中解决突出问题,切实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确保贫困地区与全区同步进入全面小康奠定坚实基础,为建设开放宁夏、富裕宁夏、和谐宁夏、美丽宁夏奠定坚实基础。
科学制定路线图 深入推进大战略
2012年6月,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大力实施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战略,将扶贫开发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同年8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战略的意见》,对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
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战略实施两年来,全区上下众志成城,合力攻坚,35万生态移民和65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取得重大进展。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不断加强,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两年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但是,我区贫困地区发展水平与全区和全国相比,差距依然很大,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扶贫开发已经到了啃“硬骨頭”、趟“深水区”、打“攻坚战”的艰难爬坡阶段,积聚的大量新问题、新挑战,倒逼扶贫开发必须就适应“四化”发展、在“四个宁夏”建设中大有作为、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做出历史性的抉择。
自治区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向改革创新要红利,以大战略统揽全区各类扶贫资源和社会力量,做出了“1269”扶贫开发总体工作部署,科学制定了以实施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战略为总揽、坚决打好35万生态移民和65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两场硬仗、积极创新六项扶贫开发工作机制、深入实施九项行动计划的战略执行路线图,回答了新形势下深入推进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战略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布局了战略重点、主攻方向,描绘了机制创新的新途径、新任务,确定了时间表,落实了责任单位,汇集了深化扶贫开发改革的新思路、新机制、新举措,是对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战略思想的深化和行动的细化,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扶贫开发机制创新,转变扶贫开发方式,深入推进扶贫开发的科学指南和行动指引,必将开启我区扶贫开发事业新局面。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宁夏扶贫开发工作重心就是围绕自治区“1269”扶贫开发总体工作部署,实施精准扶贫,着力攻坚克难,深入推进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大战略。
决战两场硬仗 夺取两个胜利
35万生态移民和65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是承载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战略的两大战场。打赢两场硬仗,夺取两个胜利,是确保到2020年实现贫困地区与全区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
稳步推进搬迁安置管理,决胜35万生态移民硬仗。生态移民是自治区坚持以川济山、统筹山川方略,顺应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发展,所采取的拔“穷根”的重大战略举措,并且,我区的生态移民工作已在全国建立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十二五”生态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已经过半,从现在起,工作重心将转向致富产业发展、社会管理和促进生态恢复上,保障移民生产发展、生活稳定,确保到2015年全面完成“十二五”生态移民任务,到2020年实现132个生态移民村(庄点)整村脱贫,移民人均纯收入接近全区平均水平,安置区公共服务能力达到全区平均水平。
扎实推进“四到”扶贫,决胜65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硬仗。为加快65万就地发展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自治区今年提出了定期脱贫重大计划,以“四到”扶贫攻坚为承载,实现中南部地区110个贫困乡(镇)和1200个贫困村整乡、整村定期脱贫。2014年开展10个贫困乡(镇)整乡推进试点和100个重点贫困村整村脱贫;到2016年底完成50个贫困乡(镇)整乡脱贫和500个重点贫困村整村脱贫任务;2017—2019年完成60个贫困乡(镇)整乡脱贫和700个重点贫困村整村脱贫任务。
基础设施到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加快解决贫困村饮水工程、村级道路、危房改造、社会事业、环境整治、信息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
产业项目扶持到户。优先支持与扶贫关联度高、扶贫对象能够广泛参与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每年实现10万人脱贫致富。针对65万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扎实开展“扶贫到户、责任到人”扶持措施,实施以“5·30”养殖计划为重点的产业项目扶持,平均每年扶持7.5万户,3年内实现对符合条件的扶贫对象到户精准扶持全覆盖。
培训转移到人。确保每个家庭主要劳动力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确保每个外出劳动力掌握1门以上务工就业技能。
帮扶责任到单位。实现区内党政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定点帮扶贫困村和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全覆盖。自治区区直各部门(单位)、驻宁部队、高等院校、事业单位、自治区级大中型国有企业,每年按照帮扶规划,落实帮扶任务。
创新六项机制 迸发六大活力
我区丰富发展了中央关于扶贫开发机制的创新内容,提出了六项创新机制,特别建立“四到县”制度、实行“普惠+特惠”政策支持产业发展、开展贷款保险、建立担保资金、设立种子资金等,独具特色,亮点鲜明。这是我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调控、指导作用,调动发挥贫困群众在脱贫致富中的主体作用,更加广泛、更为有效地动员社会力量,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力争在新一轮扶贫开发中走在全国前列,创建国家扶贫开发样板的驱动力。 改进贫困县考核机制,以扶贫开发成效论英雄,组织领导更具活力。这是自治区对扶贫开发机制改革的“领衔”之策、“担纲”之举。从今年起,自治区对扶贫开发重点县由主要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考核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转变,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和扶贫开发重点工作成效作为主要指标,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衡量扶贫开发重点县(区)干部政绩考核和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与班子配备、工作评议和干部使用挂钩,引导贫困地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同时,建立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统计监测评价体系和效果评估体系,将专项督查、重点督查与日常监督相结合,促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扶持措施直接到户,群众增收致富更具活力。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精准扶贫就是转变撒胡椒面式的扶贫方式,将扶贫措施精准地落实到户,切实提高扶贫成效。精准扶贫主要体现在“三个精准”上。一是精准识别,按照贫困人口识别办法,把贫困人口识别出来,为其建档立卡。二是精准帮扶,针对识别对象的贫困状况和需求,分类制定帮扶措施,落实帮扶责任人,确保帮扶效果。三是精准管理,建立起贫困户的信息网络系统,做到户有证(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电子档案,实施扶贫对象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
建立产业扶贫发展机制,增强“造血”功能,贫困地区发展更具活力。产业是支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基础,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的动力。建立产业扶贫发展机制,旨在建立起政府支持和市场导向联动的产业扶贫“造血”机制。依托现有产业园区,完善相关政策,加大招商选商力度,培育县域经济增长极。认定一批扶贫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组织,加大扶贫资金贴息规模,制定财政资金支持政策,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与贫困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强化带动作用,着力提高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的组织化程度。实行“普惠+特惠”政策叠加的产业项目到户扶持机制,整合部门资源,加强规划项目进村到户。加强扶贫政策与农业产业化政策衔接,将自治区农业产业发展资金优先安排到贫困村。
创新扶贫项目资金管理机制,简政放权“四到县”,县(区)抓落实更具活力。这是针对长期以来由自治区层面把控扶贫项目资金管理体制所进行的重大变革,实质上是简政放权,落实责任,充分激活县(区)落实扶贫开发责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责任到县,就是把扶贫开发责任落实到县,使重点贫困县真正成为扶贫开发责任主体,把扶贫开发作为首要任务。权力到县,就是把扶贫项目的审批权限下放到县,由县一级自主决策,自主审批,自治区实行备案制度。任务到县,就是自治区将年度扶贫攻坚目标任务下达到县,每年与各县签订扶贫攻坚责任书,由各县组织落实年度扶贫任务。资金到县,就是自治区依据下达给各县的扶贫开发年度任务,综合考虑重点贫困村数量、贫困人口数量、农民收入等因素,将扶贫资金切块分配到县,由各县按照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负责管好用好扶贫资金。自治区、设区的市两级政府将主要精力放在规划、政策制定和项目资金监管、考核督查上,指导协调各市县(区)以扶贫攻坚规划、重大扶贫项目和整村推进等为平台,整合扶贫资金和各类相关涉农资金,集中解决突出贫困问题。
建立金融服务扶贫机制,破解资金需求难题,发挥市场作用更具活力。为破解财政扶贫资金的有限投入与群众旺盛需求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导向作用,健全六盘山片区宁夏金融扶贫联动工作机制,建立“财政扶贫资金+金融资金”捆绑放大的融资机制,大力融合金融投资机构资金和社会资本,形成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加大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规范发展贫困村资金互助组织,积极探索搭建国有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与贫困农户资金信贷的桥梁和纽带。加强与商业保险机构合作,为贫困农户提供贷款保险服务,规避贷款风险。进一步扩大互助资金、“千村信贷”、农村小额信贷、农村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规模。改善农村金融环境,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大力推广五户联保的小额贷款模式。探索建立宁夏扶贫产业担保资金、设立扶贫开发种子资金,争取国投产业基金对我区扶贫龙头企业的支持。
完善社会帮扶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大扶贫格局更具活力。着力完善社会帮扶工作机制,进一步发挥各类社会帮扶资源效率,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推进扶贫开发。进一步完善对接协调机制,积极拓展8家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完善沟通会商机制,从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争取更大的支持。进一步完善对口帮扶机制,深化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扩大经贸、旅游、金融、科技、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务实合作,将闽宁镇建设成闽宁扶贫开发示范镇。进一步完善区内定点帮扶制度和工作队驻村制度,建立“不脱贫、不脱钩”一帮到底的帮扶机制,发挥好定点帮扶驻村工作队(组)、扶贫开发驻村指导员、下基层活动的干部三支帮扶力量作用。建立社会扶贫捐助信息交流服务平台,加强对社会各界扶贫济困的服务。健全完善慈善扶贫捐助减免税制度,广泛发动、鼓励引导各类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济困活动。积极开展减贫领域国际交流合作。
实施九项行动计划 夯实五大扶贫基础
贯彻中央“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战略部署,自治区党委、政府结合实际,部署了九项行动计划,这是破解制约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贫困农户脱贫“瓶颈”因素的具体行动,是带动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五大基础性工作。其中,以优化基础设施条件为目标,组织实施“黄河善谷”和城镇化带动扶贫行动计划、交通和信息扶贫行动计划、饮水安全行动计划;以推动产业发展为目标,组织实施特色产业扶贫行动计划、文化旅游扶贫行动计划;以提升整体公共服務水平为目标,组织实施卫生计生和社会保障扶贫行动计划;以改善环境为目标,组织实施危房改造及生态环境整治行动计划;以提高群众素质为目标,组织实施教育扶贫行动计划、就业和技能培训行动计划。
深入推进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坚信,在中央的关怀支持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只要全区上下团结一致,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和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大力发扬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全面落实自治区“1269”扶贫开发总体工作部署,全力以赴抓重点、攻难点,凝心聚力谋好事、办实事,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战略目标就一定能够顺利实现,贫困地区就一定能与全区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科学制定路线图 深入推进大战略
2012年6月,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大力实施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战略,将扶贫开发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同年8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战略的意见》,对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
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战略实施两年来,全区上下众志成城,合力攻坚,35万生态移民和65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取得重大进展。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不断加强,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两年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但是,我区贫困地区发展水平与全区和全国相比,差距依然很大,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扶贫开发已经到了啃“硬骨頭”、趟“深水区”、打“攻坚战”的艰难爬坡阶段,积聚的大量新问题、新挑战,倒逼扶贫开发必须就适应“四化”发展、在“四个宁夏”建设中大有作为、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做出历史性的抉择。
自治区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向改革创新要红利,以大战略统揽全区各类扶贫资源和社会力量,做出了“1269”扶贫开发总体工作部署,科学制定了以实施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战略为总揽、坚决打好35万生态移民和65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两场硬仗、积极创新六项扶贫开发工作机制、深入实施九项行动计划的战略执行路线图,回答了新形势下深入推进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战略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布局了战略重点、主攻方向,描绘了机制创新的新途径、新任务,确定了时间表,落实了责任单位,汇集了深化扶贫开发改革的新思路、新机制、新举措,是对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战略思想的深化和行动的细化,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扶贫开发机制创新,转变扶贫开发方式,深入推进扶贫开发的科学指南和行动指引,必将开启我区扶贫开发事业新局面。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宁夏扶贫开发工作重心就是围绕自治区“1269”扶贫开发总体工作部署,实施精准扶贫,着力攻坚克难,深入推进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大战略。
决战两场硬仗 夺取两个胜利
35万生态移民和65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是承载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战略的两大战场。打赢两场硬仗,夺取两个胜利,是确保到2020年实现贫困地区与全区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
稳步推进搬迁安置管理,决胜35万生态移民硬仗。生态移民是自治区坚持以川济山、统筹山川方略,顺应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发展,所采取的拔“穷根”的重大战略举措,并且,我区的生态移民工作已在全国建立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十二五”生态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已经过半,从现在起,工作重心将转向致富产业发展、社会管理和促进生态恢复上,保障移民生产发展、生活稳定,确保到2015年全面完成“十二五”生态移民任务,到2020年实现132个生态移民村(庄点)整村脱贫,移民人均纯收入接近全区平均水平,安置区公共服务能力达到全区平均水平。
扎实推进“四到”扶贫,决胜65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硬仗。为加快65万就地发展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自治区今年提出了定期脱贫重大计划,以“四到”扶贫攻坚为承载,实现中南部地区110个贫困乡(镇)和1200个贫困村整乡、整村定期脱贫。2014年开展10个贫困乡(镇)整乡推进试点和100个重点贫困村整村脱贫;到2016年底完成50个贫困乡(镇)整乡脱贫和500个重点贫困村整村脱贫任务;2017—2019年完成60个贫困乡(镇)整乡脱贫和700个重点贫困村整村脱贫任务。
基础设施到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加快解决贫困村饮水工程、村级道路、危房改造、社会事业、环境整治、信息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
产业项目扶持到户。优先支持与扶贫关联度高、扶贫对象能够广泛参与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每年实现10万人脱贫致富。针对65万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扎实开展“扶贫到户、责任到人”扶持措施,实施以“5·30”养殖计划为重点的产业项目扶持,平均每年扶持7.5万户,3年内实现对符合条件的扶贫对象到户精准扶持全覆盖。
培训转移到人。确保每个家庭主要劳动力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确保每个外出劳动力掌握1门以上务工就业技能。
帮扶责任到单位。实现区内党政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定点帮扶贫困村和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全覆盖。自治区区直各部门(单位)、驻宁部队、高等院校、事业单位、自治区级大中型国有企业,每年按照帮扶规划,落实帮扶任务。
创新六项机制 迸发六大活力
我区丰富发展了中央关于扶贫开发机制的创新内容,提出了六项创新机制,特别建立“四到县”制度、实行“普惠+特惠”政策支持产业发展、开展贷款保险、建立担保资金、设立种子资金等,独具特色,亮点鲜明。这是我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调控、指导作用,调动发挥贫困群众在脱贫致富中的主体作用,更加广泛、更为有效地动员社会力量,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力争在新一轮扶贫开发中走在全国前列,创建国家扶贫开发样板的驱动力。 改进贫困县考核机制,以扶贫开发成效论英雄,组织领导更具活力。这是自治区对扶贫开发机制改革的“领衔”之策、“担纲”之举。从今年起,自治区对扶贫开发重点县由主要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考核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转变,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和扶贫开发重点工作成效作为主要指标,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衡量扶贫开发重点县(区)干部政绩考核和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与班子配备、工作评议和干部使用挂钩,引导贫困地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同时,建立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统计监测评价体系和效果评估体系,将专项督查、重点督查与日常监督相结合,促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扶持措施直接到户,群众增收致富更具活力。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精准扶贫就是转变撒胡椒面式的扶贫方式,将扶贫措施精准地落实到户,切实提高扶贫成效。精准扶贫主要体现在“三个精准”上。一是精准识别,按照贫困人口识别办法,把贫困人口识别出来,为其建档立卡。二是精准帮扶,针对识别对象的贫困状况和需求,分类制定帮扶措施,落实帮扶责任人,确保帮扶效果。三是精准管理,建立起贫困户的信息网络系统,做到户有证(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电子档案,实施扶贫对象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
建立产业扶贫发展机制,增强“造血”功能,贫困地区发展更具活力。产业是支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基础,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的动力。建立产业扶贫发展机制,旨在建立起政府支持和市场导向联动的产业扶贫“造血”机制。依托现有产业园区,完善相关政策,加大招商选商力度,培育县域经济增长极。认定一批扶贫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组织,加大扶贫资金贴息规模,制定财政资金支持政策,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与贫困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强化带动作用,着力提高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的组织化程度。实行“普惠+特惠”政策叠加的产业项目到户扶持机制,整合部门资源,加强规划项目进村到户。加强扶贫政策与农业产业化政策衔接,将自治区农业产业发展资金优先安排到贫困村。
创新扶贫项目资金管理机制,简政放权“四到县”,县(区)抓落实更具活力。这是针对长期以来由自治区层面把控扶贫项目资金管理体制所进行的重大变革,实质上是简政放权,落实责任,充分激活县(区)落实扶贫开发责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责任到县,就是把扶贫开发责任落实到县,使重点贫困县真正成为扶贫开发责任主体,把扶贫开发作为首要任务。权力到县,就是把扶贫项目的审批权限下放到县,由县一级自主决策,自主审批,自治区实行备案制度。任务到县,就是自治区将年度扶贫攻坚目标任务下达到县,每年与各县签订扶贫攻坚责任书,由各县组织落实年度扶贫任务。资金到县,就是自治区依据下达给各县的扶贫开发年度任务,综合考虑重点贫困村数量、贫困人口数量、农民收入等因素,将扶贫资金切块分配到县,由各县按照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负责管好用好扶贫资金。自治区、设区的市两级政府将主要精力放在规划、政策制定和项目资金监管、考核督查上,指导协调各市县(区)以扶贫攻坚规划、重大扶贫项目和整村推进等为平台,整合扶贫资金和各类相关涉农资金,集中解决突出贫困问题。
建立金融服务扶贫机制,破解资金需求难题,发挥市场作用更具活力。为破解财政扶贫资金的有限投入与群众旺盛需求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导向作用,健全六盘山片区宁夏金融扶贫联动工作机制,建立“财政扶贫资金+金融资金”捆绑放大的融资机制,大力融合金融投资机构资金和社会资本,形成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加大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规范发展贫困村资金互助组织,积极探索搭建国有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与贫困农户资金信贷的桥梁和纽带。加强与商业保险机构合作,为贫困农户提供贷款保险服务,规避贷款风险。进一步扩大互助资金、“千村信贷”、农村小额信贷、农村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规模。改善农村金融环境,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大力推广五户联保的小额贷款模式。探索建立宁夏扶贫产业担保资金、设立扶贫开发种子资金,争取国投产业基金对我区扶贫龙头企业的支持。
完善社会帮扶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大扶贫格局更具活力。着力完善社会帮扶工作机制,进一步发挥各类社会帮扶资源效率,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推进扶贫开发。进一步完善对接协调机制,积极拓展8家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完善沟通会商机制,从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争取更大的支持。进一步完善对口帮扶机制,深化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扩大经贸、旅游、金融、科技、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务实合作,将闽宁镇建设成闽宁扶贫开发示范镇。进一步完善区内定点帮扶制度和工作队驻村制度,建立“不脱贫、不脱钩”一帮到底的帮扶机制,发挥好定点帮扶驻村工作队(组)、扶贫开发驻村指导员、下基层活动的干部三支帮扶力量作用。建立社会扶贫捐助信息交流服务平台,加强对社会各界扶贫济困的服务。健全完善慈善扶贫捐助减免税制度,广泛发动、鼓励引导各类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济困活动。积极开展减贫领域国际交流合作。
实施九项行动计划 夯实五大扶贫基础
贯彻中央“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战略部署,自治区党委、政府结合实际,部署了九项行动计划,这是破解制约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贫困农户脱贫“瓶颈”因素的具体行动,是带动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五大基础性工作。其中,以优化基础设施条件为目标,组织实施“黄河善谷”和城镇化带动扶贫行动计划、交通和信息扶贫行动计划、饮水安全行动计划;以推动产业发展为目标,组织实施特色产业扶贫行动计划、文化旅游扶贫行动计划;以提升整体公共服務水平为目标,组织实施卫生计生和社会保障扶贫行动计划;以改善环境为目标,组织实施危房改造及生态环境整治行动计划;以提高群众素质为目标,组织实施教育扶贫行动计划、就业和技能培训行动计划。
深入推进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坚信,在中央的关怀支持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只要全区上下团结一致,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和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大力发扬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全面落实自治区“1269”扶贫开发总体工作部署,全力以赴抓重点、攻难点,凝心聚力谋好事、办实事,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战略目标就一定能够顺利实现,贫困地区就一定能与全区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