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正桃 自成风貌见法度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36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研习书法的经历而言,邹正桃当属幸运之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邹正桃具备了走向成功的两个重要条件,即“内因”和“外因”,及其二者的相互融合。
  1978年,邹正桃从四川剑阁县央溪乡应征入伍来到首都北京,第二年就师承著名书法家李铎先生。可谓拜师有门。而在此前,出身于贫寒之家。经历了刻苦求学。对书法极度入迷的他。可谓心存慧根。名师+慧根,势不可挡地成就了这名大校军衔的书法家。
  或许是一种必然,“苦难”这个让人避之不及的怪物总是有意无意地担当着人生的导师。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当“苦难”傍上你时,你唯一要做的便是和苦难同行。在苦难中成长,
  童年的邹正桃就深深意识到:只有把书读好了。才是改变家境和命运的唯一出路。日复一日的读书习字,他慢慢悟出知识的妙处和书法的魅力。书法艺术的最初体验日渐在邹正桃的心海沉积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基本功。
  要请别人引导行走,你自己首先必须学会站立。邹正桃在书法艺术领域不仅学会了站立。而且能够蹒跚学步。这是1979年的春天,邹正桃探寻书法的艺术之门在他幸遇名师李铎的同时豁然洞开。邹正桃决意在李铎老师的引导下持之以恒地修炼书法。近30年来。无论何时找到李老师请教书法。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认真指教。经过长期钻研历代书法理论。遍临诸家法帖。他的书法作品颇丰。1992年12月,邹正桃如愿以偿地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近10年来。他以专攻章草为主。深得个中滋味。其作品以章、楷,隶之笔画为形质。主张七分古三分今。他的章草结体普纳先贤书风。转而化为自意。线条圆浑凝练,字间意含韵生。
  邹正桃的书法作品,注重造型。追求情趣。既有闲庭信步之古风。又有恬静淡泊之雅气。从而铸成了自己独有的书法艺术风貌。正如李铎先生给邹正桃书法作品所作的序中所说:“正桃同志习章经年,先后临习著名章帖多种,诸如汉史游急就章、汉张芝平善帖、吴皇象急就章、晋索靖出师颂,月仪帖、陆机平复帖,二王章草帖等。并旁涉汉隶唐楷,遂以章楷隶之笔为形质,揉以宋克王蘧常之笔法,用笔沉着劲健,体严谨不拘,线条圆浑凝练,气度横阔开朗,且笔势古拙苍润,方圆互用,恬静淡泊,清雅宜人。”这正是邹正桃的书法艺术风貌自成,最终修得正果的根本原因。
  执著的追求换来的是丰厚的收获。近年来,邹正桃的书法作品先后刊登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文化报》,《中国书画家报》,《当代书画报》、《中国书法》等60余种报刊上;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首届东方书画艺术大展中。他的作品获一等奖;在总政治部纪念建党70周年书法,篆刻作品展中获一等奖。其书法作品、传略分别收入《中国当代书法名家墨迹》、《中国人民解放军书法篆刻选集》、《中国人民解放军书法作品精选》、《中国书协会员百人作品精选》、《中国当代美术家书法家汉英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书籍。中国由园碑林、太白碑林、观音阁碑林和潍坊国际艺术碑林等多处碑林,都刻有邹正桃的书法作品。部分作品被数十家博物馆和纪念馆收藏。
  获奖和荣誉,在邹正桃看来固然代表了一定的艺术水准,但他对书法艺术的价值拓展并没有局限于此,而是倾其心力运用书法艺术为部队文化建设、官兵精神生活服务。这些年,他为基层,为社会公益事业义捐义赠了大量作品,深得赞誉。去年以来。邹正桃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和倡导的领导干部“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为内容。创作了多幅书法作品,作品一经发表,即在书法界引起了良好反响,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心血化墨书精神,自成风貌见法度。秀美的巴山蜀水赋予其灵气和悟性的邹正桃。正以父辈的善良、坚忍和宽厚在书法艺术道路上挺进。从邹正桃悟道在胸的《书法抒怀》可以看出其满腹经纶的书法见解:浓淡显光泽,粗细条理清。断连有节奏,黑白色分明。行留姿态美,收放要如神,快慢出乐感,疏密章法成大小为布局,方圆不出门。刚柔示中庸。虚实似枯蘼,顺逆遵规律,狂雅有分寸。左右勤顾盼,高低凭持衡。长短在线条,明暗纸墨精。正斜手中笔,内外往来人。上下守法则,反正向背稳。紧松恰适度,合分巧创新。枯润笔墨间,藏露透激情。宽窄竹在胸,轻重品位纯。曲直矛盾中,急缓靠悟性,天分加勤奋,德艺铸双馨。
  据此,我们有理由深信,邹正桃的书法艺术必将迎来他创作成果的黄金期。
  
  责任编辑 余彦隆
其他文献
野鸡洞村。是四川省冕宁县彝海乡境内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庄。全村六个组的400余名村民。就生活在这个近7平方公里的大山之中。  73年前,“彝海结盟”的红色经典在彝海唱响。73年后的今天。彝海乡野鸡洞村再次激荡起一弦感人至深的爱民颂歌。  1月25日上午,“全国拥政爱民先进单位”的四川省凉山军分区教育扶贫小分队走进彝海。来到了海拔2400余米的野鸡洞村。将价值3万余元的课桌椅、学习和生活用品送到了村小学
期刊
[人物介绍]  夫妻二人同为第二炮兵某研究所研究员。丈夫杨光松先后完成了50多项科研课题,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有30多项成果已经在应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妻子肖锡玉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获军队科技进步奖14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    越纯的金子越亮,人生也是这样。杨光松、肖锡玉夫妇多年来心无它念地致力于导弹研究。把科研之外的东西淡化于思虑之外。取得了一系
期刊
火车终于停靠在一个小镇上,取下重重的行囊、遥望远方群山之巅的古长城,心想,到了,这里就是塞外长城,古人所说的戍边重地。  经过几年军校磨砺,心中一直向往的真正的军营生活,就要出现在眼前,我的心情特别兴奋和激动。  仰望夕阳西下的烽火台、显得格外雄伟壮观,真想在那高耸的城垛上大喊一声:“我来了,我就是今天的戍边军人。”这时,接站的车来了,司机指着远处的群山说,部队还远着呢,得立刻赶路。边防部队一般远
期刊
寒冬渐至时节,记者来到解放军总医院采访,看到了一幅与寒意形成强烈反差的“火热”繁忙景象。在医院门诊、急诊大厅。医院和专家的简介、挂号动态、各种收费检查标准和药品价格、行风和物价监督电话在大型电子显示屏中滚动播出。患者凭着就诊卡可从电子触摸屏中。随时查询自己的医疗费用信息……  在查房与巡诊中。凭借无线移动电脑手写、语音识别功能,医生们在轻松的查阅,更新患者的病历记录。即时发布医嘱,诊疗意见及药剂配
期刊
被官兵们戏称“旅宝”,第二炮兵某旅发射四营五级士官董瑞武。当兵21年。精通某型号导弹三门专业。两次荣立三等功。二十余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士官”、“优秀士兵标兵”,连续三次被部队评为“理论学习标兵”,2006年还被四总部表彰为全军优秀士官人才一等奖。然而,这个优秀士官却有着一段充满酸甜苦辣的家事。  1994年探亲休假,董瑞武经人介绍。认识了邻村一位姑娘,第二年年底,俩人办理了结婚手续,
期刊
2002年10月16日,我们中队接到上级通知,下周总政著名军旅歌手谭晶要在我们学院那小平旧居拍摄大型记录片《丰碑》,学院要抽调300名学员参加拍摄,我作为学院报道员负责新闻宣传报道。  10月25日上午8时20分,三辆军车缓缓驶入邓小平旧居,我提前1个小时就来到了邓小平旧居前守候。车停稳后,谭晶和随同的化装师、摄影师及工作人员一起从车里走了下来,径直向邓小平旧居走去,我端起相机便咔嚓咔嚓拍个不停。
期刊
入伍当兵,是我们兄弟俩儿时的梦想。2003年底,我们兄弟俩哥哥王昕,弟弟王宇如愿从陕西延川入伍到驻疆某部军营。更想不到的是又被分在了一个连队。这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别人可能感觉不到啥,而对我们兄弟俩来说,压力却非常大。干不好不好意思呗。所幸的是入伍3年来,在各级组织,领导及战友们的关心下。我俩得以茁壮成长,不仅当上了班长,而且还在本专业比武竞赛中取得了好的名次。      责任编辑 李 芸
期刊
没想到,真的没想到,著名港台影星洪金宝居然拉我合了影、还掏出一个外表精美的小本子当着众人的面让我给他签个名。当时我真有点受宠若惊!说句实在话,俺只是一个兵、长得一点也不帅、为啥洪金宝偏偏找我合影,真是搞不懂。  话该从头说起,去年“五一”长假过后,我们团与北京天龙电影公司签了由洪金宝执导的《见龙卸甲》电影拍摄协议。5月8日,包括我在内的200名官兵进驻电影村、在电影村里我平生第一次见到了真实的刘德
期刊
从2007年冬季开始,“90后”新一代青年步入军营。为绿色方阵注入新鲜血液。“90后”青年,是新中国的第五代。他们鲜明地打上时代烙印,给部队的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空军某基地政治部主任赵戈感慨地说。现在,如果带兵人想。复制。当年的自己,肯定会大失所望。  空军某基地党委针对“90后”新兵的特点。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突出以人为本的带兵理念。积极引导新训干部骨干以一种欣赏的眼光去认识和接纳“90后”
期刊
大堤上的爱  去年7月24日,王玲乘冲锋舟来到风台县花嫁湖彭岗段大堤,慰问执行抗洪任务的丈夫何光辉。当看到他时忍不住上前吻了他一下。还把自己的玉坠给丈夫戴上。把手中的鲜花也献给了他,面对镜头何光辉虽然有点不好意思。但还是感动得地笑了。(李念 摄)    回家了  11月3日,圆满完成出访任务的哈尔滨舰编队刚靠上码头,我正在四下寻觅感人场景,站在身旁的同事捅了我一下,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看见观通部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