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臭皮匠走了吗

来源 :爱你·阳光少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o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小学的时候,我常听大人们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大人们说,这话的意思就是众人的智慧合起来赶得上诸葛亮的聪明。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亮,很多人也都佩服诸葛亮。众人的智慧真是厉害呀!那里的“臭”是手艺不高的意思。小孩儿不求甚解,就这样囫囵吞枣地记住了这句话,还经常运用。
  上了中学,我开始学会思索了,偶尔一想,“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是讲干活吗?显然不是。三个皮匠再无能,做的鞋也比诸葛亮做得好呀!是讲带兵打仗、讲智谋吗?可是三个臭皮匠,他们可能连行军打仗都没有见过,怎么比得上诸葛亮呢?这根本没有可比性呀!论打仗,他们怎么能顶得上诸葛亮呢?
  为什么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而不说三个臭裁缝顶个诸葛亮呢?为什么不说三个臭瓦匠顶个诸葛亮呢?当时我觉得这句谚语的意思我明白,但是它经不住思考和推敲。
  看了书,我明白了。原来是“皮匠”被误读了。这个词应该是“裨将”——“裨将”被读成了“皮匠”。在古代,裨将就是部队中分管一方的军官。这方面的出处和典故不少。在这里我说一个当代作家沈从文的例子。
  沈从文的自传《从文自传·我的家庭》中有这样的句子:“当庚子年大沽失守、镇守大沽的罗提督自尽殉职时,我的爸爸便正在那里做他身边的一员裨将。”
  如果这里是裨将,那么全句就可以这样解释:三个小军官的智慧集中起来就顶得过元帅。
  “三个臭裨将,赛过诸葛亮。”这才是这句谚语的原义和原字。也就是说,后人以讹传讹,将“裨将”误传成了“皮匠”。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有专家推测说,皮匠和裨将是同音字,而且容易写、容易记,容易为文化程度不高的民间百姓口头上使用和口口流传。就像中国老百姓许多同音讹用一样,比如将杜拾遗(杜甫)写成杜十姨(见《聊斋志异》)、将梁武帝訛成梁五弟(见《彷徨·长明灯》),又如辛亥革命时期偏僻乡下的农民,像阿Q一样,将自由讹成“柿油”,所以“裨将”被讹传成“皮匠”也就毫不奇怪了。
  现在想想,裨将多委屈呀!表扬他的谚语居然被皮匠冒名了这么多年……
  中国封建社会还有句老话叫作“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句俗语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说,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年龄大的“叟”,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后来,“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慢慢地转换了语音,变成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了。
  小时候还听过一句更吓人的谚语: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当时我就想,啊!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做什么事情都要付出代价。
  长大了,想起这句话就觉得有些怪了。这个世界有什么比自己孩子的生命更宝贵的东西呢?为了抓一只狼,居然用孩子的生命做代价。这家长不是疯子吗?
  后来看书了,交流了,我才发现有些地方口音把“鞋子”叫成“孩子”。外省人听了这句谚语吓了一跳。其实说谚语的人的意思是“舍不得鞋子套不着狼”。要想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这是因为狼生性狡猾,且体格强壮,能奔善跑,一旦被猎人发现,它不是东躲西藏,就是逃之夭夭。猎人如果想逮住它,往往要翻山越岭、跑许多的山路。走山路是非常费鞋子的一件事情,而古人脚上穿的大多是草鞋、布鞋,很不耐磨。所以,古时候,人们往往要在磨破一两双鞋子之后才有可能捕捉到狼,如果舍不得费这一两双鞋子,人们就很难捕捉到狼。就这样,“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这句俗语就诞生并广泛流传开来了。
  这句俗语中的“鞋子”一词后来又怎么会讹变为“孩子”呢?
  在古汉语中,“鞋子”不读作“xié zi”,而是读作“hái zi”。后来,“hái”音分化,一部分仍读作“hái”,另一部分则读作了“xié”,“鞋”字即属于后一种情况。但是,在我国四川、湖北、湖南、上海、广东等地的一些方言中,“鞋子”就一直被读成“hái zi”。时间一长,“舍不得鞋子套不着狼”也就被讹传误记为“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了。
  (田宇轩 摘自《中国校园文学·少年号》2018年第4期 图/千图网)
其他文献
“来,全体都有。稍息!立正!向右看齐!”  洪亮的整队声在操场上响起,各个班级的同学们纷纷驻足回头,想看看这洪亮的声音从何而来。  我们的副体委——身长七尺,皮肤不是一般的黝黑,笑起来一口白牙都可以去给黑人牙膏做广告了。由于这健康的小麦色皮肤,他被形象地称为“土匪”。之所以是副体委,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姓付,即使是正的也是“付体委”,就像他说的“负负得正嘛”。于是他心安理得地当上了“付副体委”
期刊
阳台上传来阵阵翻动棉被导致晾衣杆震动的声音,我猜是外婆又在晒被子了。  每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都能看见外婆抱着庞大、沉重的棉被蹒跚地挪动着脚步,踱向阳台晒被子。我非常喜欢晴天,因为被子上总是弥漫着一股暖融融的香气。这不,外婆正把佝偻的身躯伏在窗台上,使劲往窗外伸展着双臂,娴熟地整理着棉被。我望向窗外,隐约可见棉被飘扬的一角。少顷,外婆移开了身子,我便瞅见棉被乖乖地瘫软在晾衣杆上。  我沉浸在题海中
期刊
人类有记忆,相信所有的人都不会有异议。但如果说植物也有记忆,很多人会觉得匪夷所思。而事实上,植物确实有记忆。  一次偶然的发呆,我发现了墙角那一株康沃尔锦葵的秘密。那平时被我称为杂草的小野花,桃色的花瓣和宽阔、扁平的叶子居然一整天都在追随着日光移动。我心中诧异:难不成这小野花成精了?它居然有记忆!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我把原本一点也不起眼的锦葵推到了科学家的聚光灯下。  在黎明来临之前的几个小时,锦
期刊
弟子向大师求教成功的法则。大师想了想,讲了一个故事:两人一巧一拙,他们同时到一个湖上去钓鱼,半个小时后,两人都还没有钓到鱼。巧者不耐烦了,不断地换地方,而拙者始终坚持在原地钓。结果,巧者一条鱼也没有钓到,拙者却钓上了很多鱼。  大师讲完故事后,问弟子:“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呢?”弟子说:“它说明做事一定要有恒心,成功是属于那些坚持到最后的人,否则,再聪明的人也难以取得成功。所以,坚持对一个人的成
期刊
2017年12月18日,清华大学教授葛惟昆在演讲大会上用专业的物理学知识,分析了足球制作的材质与表面状态、点球的进球率、“电梯球”急速下坠原理、同一初射角和不同初速的比较等,得到了很多球迷的关注,也让葛惟昆教授迅速走红。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每次看球赛,葛惟昆都会在笔记本上画下每支球队踢球、进球所经过的路线,还画出了足球落下的状态和图形。然后,他亲自到球场上,按照笔记本上记下的踢球的样式反复
期刊
现代人养成了一个习惯:心累了就喝喝“鸡汤”。人的肠胃饿了要吃饭,那么心灵也需要给养,于是“心灵鸡汤”应运而生。不过太鲜美的“鸡汤”难免腻歪,后来根据大家的口味,往“鸡汤”里适当地加加调料,味道是变得辛辣、刺激了点,但丝毫不减“鸡汤”效果。  西晋的嵇康是魏晋时期的名士,这位豪放不羁的才子经常做的事情就是喝酒、发狂、熬制“鸡汤”。前两者不必谈,因为魏晋名士多多少少都是这副姿态。嵇康熬制的“鸡汤”有其
期刊
脍炙人口的《春晓》是著名田园派诗人孟浩然的杰作。17岁就能写出如此佳作的孟浩然,没能平步青云,却因“中二病”断送了前程。  “中二病”一词源于日本,指的是青春期少年特有的自以为是的思想、行动和价值观。随着这个词的传播,“中二病”也特指自我意识过盛、狂妄,又觉得不被理解、自觉不幸的人,尤其是“成形的价值观与尚未脱离的幼稚想法互相混杂”的成年人。从这点来说,孟浩然虽生活在唐代,却是“中二病”的典型患者
期刊
一路上,我飞快地奔跑着,试图找到一处安静的角落,好好整理一下杂乱的思绪。  可是,中心医院周围是那么热闹,鲜花店、水果店、饭店、小吃店、银行、药店、手机店、超市、寿衣店,人生中最重要的几个环节在医院的周围都出现了。我花了五分钟从这些重要环节之中跑开,跑到离嘈杂人生远一点儿的地方,跑到了一条安静小路的拐角处。那里除了不远处有一个巨大的垃圾桶之外,还好,没有什么小商店的门脸儿,只有灰土土的墙。  我在
期刊
因为在课堂上高呼“唐诗万岁!宋词万岁!”而成为网红的老教授潘鼎坤,最近又被央视邀请到了“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当得知这位已九十多岁高龄却仍不遗余力地为中国古诗词传承呐喊的老人原来竟是一位退休的数学教授时,台上的几位评委顿时惊呆了。有一位评委十分好奇地问他:“潘教授,您认为这数学与诗到底有关系吗?”  潘鼎坤一听就笑了,他说:“当年我在复旦大学读书的时候,语文老师就曾经出过这样一道国文考试题目:论数
期刊
虽说评书里的“82斤青龙偃月刀”之类的超重兵器基本都是评书家之言,但在真实的古代战争史上,拿起百斤以上的重兵器对于许多武将来说并非难事。  首先,可以验证中国古代武将们力量水平的正是中国古代武将的选拔制度:武举制度。  在明清时代的武举考试里,力量考试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清代的武举考试里,力量被划入“技勇”的考核范围,是没得商量的硬标准:比如“舞大刀”考试,要把80斤至120斤的大刀一气呵成地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