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课堂?
没有传统的黑板和粉笔,学生手里小小的Ipad,能装进所有的教材、习题和作业,老师只要轻点鼠标,就能看到全部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甚至,碰到抽象难讲的知识点,还可以通过先进的电子白板和演示屏,播放立体图片、视频资料,帮助理解。短短的40分钟,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教室里,老师循循善诱,学生兴致盎然。
日前,在哈尔滨市香滨小学,一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数学课让参加全国教育信息化现场观摩活动的教师代表赞不绝口,同时也引发了一场大范围的争论——
探索十余年,究竟该如何看待教育信息化?不少地方的教育信息化和课堂教学为何还是“两张皮”?教育信息化,怎么才能真正冲破教与学的“围墙”?
课堂:从“一张嘴”到“声光电”
“同学们,我看到课下有很多同学在课堂平台上传了和家人秋游的照片,到处都是美丽的秋色。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画一画迷人的秋天!”
香滨小学美术老师曹庆杰话音刚落,一双双兴奋的小手就忙活了起来。打开软件,就好像支起了画架,水彩、素描、粉墨,孩子用超凡的想象力和绚烂的色彩,绘就出一幅幅美丽的哈尔滨秋景。而在隔壁的教室里,四年级的学生正在进行“垂直与平行”的电脑实景模拟,“小明从长安街出发,经过东三环、朝阳门外大街,最终到达东直门外大街。该怎么走?”
和传统课堂大不一样,在这里,孩子们最不愿意听到的,竟然是下课铃声:主动学习的劲头足了,对知识点的掌握更牢靠了,原本矗立在教与学之间的“围墙”也有了松动。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时代的声音,不可回避,也不可逆转。”这种改变,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副主任雷朝滋形象地称之为“从‘舞台剧’到‘大片’的跨越”,“传统课堂如同‘舞台剧’,靠的是教师的表演技能和灌输水平,很多时候不得不搞题海战术;信息化教学就像一部‘大片’一样,运用声光电、虚拟仿真、动漫等技术,创造了更加丰富、更加多样化的表现手法,让学生更有兴趣,能真正听明白,探究明白,做到知其所以然。”
同时,这样的改变,还承担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重任。
信息化教学观摩活动现场,一位小学老师展示了一场特殊的“电视直播”:相距35公里的城市和农村学校通过异地同步课堂,实现了不同班级师生的同步学习讨论。信息化技术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解决了师资不够的问题,也搭建起了城市老师和乡村老师的即时讨论平台。
瓶颈:“很多人宁可不要好处,也不想付出代价”
可就是这样的好做法,在具体推广中,却仍然碰到不少软钉子。
观摩课刚刚结束,就有基层老师提出这样的质疑:“这样一节课上下来,对老师把控力要求太高。是不是很难常态化?”还有更多的问题,植根在人们根深蒂固的思维里—“按照传统教学方式,孩子的中考、高考成绩已经很好了,为啥还要信息化?”“信息化到底对教学有多大用,是不是做做样子?”……“有的西部职校连自己的学生、资产都数不清,还有的地方干脆把配备的电子白板当黑板、把PPT当板书。”雷朝滋坦言,这一连串的困惑,正是小少地方教育信息化难以真正发挥作用的掣肘所在,“信息化带动教育变革,从香滨小学的实践中,已经看出了端倪,希望能对其他地方有所借鉴。”“很多人宁可不要好处,也不想付出代价。”在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钟绍春看来,问题的源头不在于资金、设备,而在于认识,“目前,在教育信息化教学上,很多老师的应用定位多是支持原有的教学思路,学会知识和做题,忽略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在过去的十几年中,课程改革主要集中在学习方式方法方面,尽管强调创新能力培养,但是在课程教学中很难落实。从这个角度来说,课堂教学需要变革,但在常规教学条件下,几乎是无法进行的。”
“要想真正给教育教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需要思考教育本身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思考信息技术的应用,即破解时需要的条件,哪些是常规条件支持不了的,信息技术是否能够支持,如何支持。既不能低估信息化的作用,更不能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钟绍春强调。
变革:绝不把信息化做成“盆景”,更不能“简单平移传统教学模式”“教育信息化不是比谁家资金投入多、硬件全、设备好,用得对才是用得好,归根结底是看如何教得更高效、学得更有意义,让学生通过学习的过程培养能力。”香滨小学校长孙唯介绍,经过多年探索研究,该校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从传统课堂的15分钟上升到30分钟,甚至更长,学习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教法‘千人千面’,信息化教学也应如此。教师要当建设者、创造者,绝不能只当使用者。‘舞台’升级了,‘导演’的功力也要加强。”对于小少教师的困惑,雷朝滋直言这对教师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并不是每一堂课都要用到信息技术,要准确定位传统课堂和信息技术的分工,互相补充。在教学设计上,也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考虑哪种信息手段更好。这既考教师对知识点的把握,也考教师的创新能力。”在他心里,只有这样,教育信息化才不只是一校一地的“盆景”,才能真正发挥其带动教育变革的作用。“简单平移传统教学模式只能白白浪费信息技术。”钟绍春这样描述他理想中的课堂,“我们所期望的教育应当是让学生发自内心愿意主动学习,尽可能让学生的智慧得到提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轻松、愉快,让学生高质高效的学习。”在他看来,要破解现有的瓶颈,“要重新定位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的目标、构建最佳教育教学流程,最后才是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育教学活动有效实施。在此基础上,才能给教育教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没有传统的黑板和粉笔,学生手里小小的Ipad,能装进所有的教材、习题和作业,老师只要轻点鼠标,就能看到全部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甚至,碰到抽象难讲的知识点,还可以通过先进的电子白板和演示屏,播放立体图片、视频资料,帮助理解。短短的40分钟,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教室里,老师循循善诱,学生兴致盎然。
日前,在哈尔滨市香滨小学,一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数学课让参加全国教育信息化现场观摩活动的教师代表赞不绝口,同时也引发了一场大范围的争论——
探索十余年,究竟该如何看待教育信息化?不少地方的教育信息化和课堂教学为何还是“两张皮”?教育信息化,怎么才能真正冲破教与学的“围墙”?
课堂:从“一张嘴”到“声光电”
“同学们,我看到课下有很多同学在课堂平台上传了和家人秋游的照片,到处都是美丽的秋色。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画一画迷人的秋天!”
香滨小学美术老师曹庆杰话音刚落,一双双兴奋的小手就忙活了起来。打开软件,就好像支起了画架,水彩、素描、粉墨,孩子用超凡的想象力和绚烂的色彩,绘就出一幅幅美丽的哈尔滨秋景。而在隔壁的教室里,四年级的学生正在进行“垂直与平行”的电脑实景模拟,“小明从长安街出发,经过东三环、朝阳门外大街,最终到达东直门外大街。该怎么走?”
和传统课堂大不一样,在这里,孩子们最不愿意听到的,竟然是下课铃声:主动学习的劲头足了,对知识点的掌握更牢靠了,原本矗立在教与学之间的“围墙”也有了松动。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时代的声音,不可回避,也不可逆转。”这种改变,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副主任雷朝滋形象地称之为“从‘舞台剧’到‘大片’的跨越”,“传统课堂如同‘舞台剧’,靠的是教师的表演技能和灌输水平,很多时候不得不搞题海战术;信息化教学就像一部‘大片’一样,运用声光电、虚拟仿真、动漫等技术,创造了更加丰富、更加多样化的表现手法,让学生更有兴趣,能真正听明白,探究明白,做到知其所以然。”
同时,这样的改变,还承担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重任。
信息化教学观摩活动现场,一位小学老师展示了一场特殊的“电视直播”:相距35公里的城市和农村学校通过异地同步课堂,实现了不同班级师生的同步学习讨论。信息化技术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解决了师资不够的问题,也搭建起了城市老师和乡村老师的即时讨论平台。
瓶颈:“很多人宁可不要好处,也不想付出代价”
可就是这样的好做法,在具体推广中,却仍然碰到不少软钉子。
观摩课刚刚结束,就有基层老师提出这样的质疑:“这样一节课上下来,对老师把控力要求太高。是不是很难常态化?”还有更多的问题,植根在人们根深蒂固的思维里—“按照传统教学方式,孩子的中考、高考成绩已经很好了,为啥还要信息化?”“信息化到底对教学有多大用,是不是做做样子?”……“有的西部职校连自己的学生、资产都数不清,还有的地方干脆把配备的电子白板当黑板、把PPT当板书。”雷朝滋坦言,这一连串的困惑,正是小少地方教育信息化难以真正发挥作用的掣肘所在,“信息化带动教育变革,从香滨小学的实践中,已经看出了端倪,希望能对其他地方有所借鉴。”“很多人宁可不要好处,也不想付出代价。”在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钟绍春看来,问题的源头不在于资金、设备,而在于认识,“目前,在教育信息化教学上,很多老师的应用定位多是支持原有的教学思路,学会知识和做题,忽略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在过去的十几年中,课程改革主要集中在学习方式方法方面,尽管强调创新能力培养,但是在课程教学中很难落实。从这个角度来说,课堂教学需要变革,但在常规教学条件下,几乎是无法进行的。”
“要想真正给教育教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需要思考教育本身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思考信息技术的应用,即破解时需要的条件,哪些是常规条件支持不了的,信息技术是否能够支持,如何支持。既不能低估信息化的作用,更不能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钟绍春强调。
变革:绝不把信息化做成“盆景”,更不能“简单平移传统教学模式”“教育信息化不是比谁家资金投入多、硬件全、设备好,用得对才是用得好,归根结底是看如何教得更高效、学得更有意义,让学生通过学习的过程培养能力。”香滨小学校长孙唯介绍,经过多年探索研究,该校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从传统课堂的15分钟上升到30分钟,甚至更长,学习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教法‘千人千面’,信息化教学也应如此。教师要当建设者、创造者,绝不能只当使用者。‘舞台’升级了,‘导演’的功力也要加强。”对于小少教师的困惑,雷朝滋直言这对教师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并不是每一堂课都要用到信息技术,要准确定位传统课堂和信息技术的分工,互相补充。在教学设计上,也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考虑哪种信息手段更好。这既考教师对知识点的把握,也考教师的创新能力。”在他心里,只有这样,教育信息化才不只是一校一地的“盆景”,才能真正发挥其带动教育变革的作用。“简单平移传统教学模式只能白白浪费信息技术。”钟绍春这样描述他理想中的课堂,“我们所期望的教育应当是让学生发自内心愿意主动学习,尽可能让学生的智慧得到提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轻松、愉快,让学生高质高效的学习。”在他看来,要破解现有的瓶颈,“要重新定位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的目标、构建最佳教育教学流程,最后才是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育教学活动有效实施。在此基础上,才能给教育教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