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思考以人们脑中的疑问为起点。数学作为小学教育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学要注重教与学的层次需要,利用一个好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在提出疑问和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学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快乐学习,是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重点。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44-0050-02
引 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教师已经开始运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从近年来的教师教学方式和成果可以看出,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1]。因此,教师应结合问题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更多的丰富多彩的课堂互动。教师在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错误解读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将数学知识和具体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是目前教学倡导的重要理念,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有趣、更加高效[2]。但是,很多教师对这一教学方式缺乏一定的认知,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太理想。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把习题和形象事物相结合,把这个方式作为更好地灌输知识的方式。例如,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虽然将学生喜欢的动画片的人物形象和各种数学知识相结合,从而在课堂开始时很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但是长此以往,其效果会逐渐减弱,学生会感到乏味,从而丧失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兴趣[3]。这样简单的结合并不是真正的情境创设,往往只能做到短暂地吸引学生,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意义不大。
创设情境不一定能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些教师任意拔高问题的难度,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产生了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不重复和遗漏教学知识点的问题,表面上确实可以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提高数学学习水平,使成年人眼中的学习效率最大化,但是学生往往不能通过这样的问题理解数学重难点知识,无法融入这样的问题情境中[4]。
许多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过度依赖多媒体设备,忽视了学生在实际问题情境中的体验。其实,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只有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实现,还有许多其他简便实用的方法,如语言环境、实物操作和活动互动等都可以辅助教师创设情境[5]。
例如,在教学“圓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一课时,教师往往会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PPT,向学生演示同底等高的三个圆锥的体积正好等于一个圆柱的体积,但是无论多媒体设备的演示效果多好,也比不上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记忆得更为深刻。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优势
问题情境是数学学习论的基本概念之一,指个体面临的数学问题和其所具有的相关经验构成的系统。合适的问题情境是外部问题和内部知识经验条件的恰当程度的冲突,会使学习者产生强烈的思考兴趣和最佳的思维定向。在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教学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以促使学生质疑、探索、求解,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6]。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问题是人类思维的起点,一个吸引人的问题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将心底对知识的渴望和需求转化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把接受式学习转化成探索式学习,让数学学习真正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7]。例如,在教学数学发展史中,教师可结合实际生活,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既要教学数学基础知识,又要讲解数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充分掌握数学史,更加全面地掌握数学知识,产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精神在于“创新”“逻辑”“批判”“思辨”,在掌握这四点的基础上,教师应思考如何使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问题的提出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应根据教案的要求,将数学知识点和问题情境有机结合起来,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以促进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初衷,不是让学生掌握深奥的数学公式,而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能力不会随着记忆的消退而消退,无论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是否与数学相关,学生都能够从中获利。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帮助学生拓展开放性思维,使其做到学有所用,在生活中理解学习数学的意义,将枯燥的数字知识转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感性认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3.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更好地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促进师生之间更好地合作,让教师在学生眼中的形象并不只是一位严肃的教师,更是一位可以倾诉问题的朋友。教师可以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以朋友的身份监督和帮助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而查漏补缺。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贴近学生的内心诉求,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会更加亲近学生,便于了解学生更多的学习需求和生活需求,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1.创设悬念式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里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思维之弦。在课堂上,教师合理设计悬念式问题,可以调动学生对问题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实际生活问题巧妙地、有针对性地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给学生设置悬念,以达到有效锻炼学生思维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体积”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给学生设计悬念式问题:为什么瓶子里的水并没有增多或减少,但加入石头后,乌鸦就可以喝到水了。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主动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展开猜测。在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可以适时导入新课内容,利用新知识解释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解答学生的疑惑。
2.创设矛盾式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索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矛盾式问题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问题。
例如,教师提问:“一年级有三个班级。每个班级在开班会时,都需要有一位班干部参加,第一次到会的有ABC,第二次有BDE,第三次有AEF,那么请问哪两位班干部是同一个班级?”教师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不仅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的逻辑性,还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分享不同的解题思路,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3.創设趣味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将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参与到数学知识点探究活动中来,营造互动的学习氛围。其中的教学内容不仅要包含大量的数学基础知识,还要包含数学理论的产生和拓展过程,从而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数学知识,产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教师可以利用数学知识实用性和规律性的特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调动学生的自主探究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摸球的可能性”一课中,教师可以准备实验的盒子和器材,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学习数学知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讲述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作为一节课的导入环节,用趣味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 语
总而言之,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数学学习中。一方面,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主探索数学问题,从而获取新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它有助于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情况,更好地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路风红.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20(14):70+72.
张继民.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363.
李淑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20):180-181.
刘波.小学数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611-612.
闵成林.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5):144.
方桂萍. 试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688-689.
向仕民.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A].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南昌会场)论文集(二)[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20:110-112.
作者简介:梁品己(1982.12—),男,广西沙塘人,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44-0050-02
引 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教师已经开始运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从近年来的教师教学方式和成果可以看出,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1]。因此,教师应结合问题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更多的丰富多彩的课堂互动。教师在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错误解读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将数学知识和具体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是目前教学倡导的重要理念,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有趣、更加高效[2]。但是,很多教师对这一教学方式缺乏一定的认知,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太理想。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把习题和形象事物相结合,把这个方式作为更好地灌输知识的方式。例如,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虽然将学生喜欢的动画片的人物形象和各种数学知识相结合,从而在课堂开始时很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但是长此以往,其效果会逐渐减弱,学生会感到乏味,从而丧失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兴趣[3]。这样简单的结合并不是真正的情境创设,往往只能做到短暂地吸引学生,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意义不大。
创设情境不一定能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些教师任意拔高问题的难度,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产生了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不重复和遗漏教学知识点的问题,表面上确实可以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提高数学学习水平,使成年人眼中的学习效率最大化,但是学生往往不能通过这样的问题理解数学重难点知识,无法融入这样的问题情境中[4]。
许多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过度依赖多媒体设备,忽视了学生在实际问题情境中的体验。其实,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只有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实现,还有许多其他简便实用的方法,如语言环境、实物操作和活动互动等都可以辅助教师创设情境[5]。
例如,在教学“圓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一课时,教师往往会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PPT,向学生演示同底等高的三个圆锥的体积正好等于一个圆柱的体积,但是无论多媒体设备的演示效果多好,也比不上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记忆得更为深刻。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优势
问题情境是数学学习论的基本概念之一,指个体面临的数学问题和其所具有的相关经验构成的系统。合适的问题情境是外部问题和内部知识经验条件的恰当程度的冲突,会使学习者产生强烈的思考兴趣和最佳的思维定向。在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教学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以促使学生质疑、探索、求解,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6]。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问题是人类思维的起点,一个吸引人的问题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将心底对知识的渴望和需求转化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把接受式学习转化成探索式学习,让数学学习真正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7]。例如,在教学数学发展史中,教师可结合实际生活,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既要教学数学基础知识,又要讲解数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充分掌握数学史,更加全面地掌握数学知识,产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精神在于“创新”“逻辑”“批判”“思辨”,在掌握这四点的基础上,教师应思考如何使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问题的提出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应根据教案的要求,将数学知识点和问题情境有机结合起来,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以促进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初衷,不是让学生掌握深奥的数学公式,而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能力不会随着记忆的消退而消退,无论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是否与数学相关,学生都能够从中获利。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帮助学生拓展开放性思维,使其做到学有所用,在生活中理解学习数学的意义,将枯燥的数字知识转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感性认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3.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更好地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促进师生之间更好地合作,让教师在学生眼中的形象并不只是一位严肃的教师,更是一位可以倾诉问题的朋友。教师可以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以朋友的身份监督和帮助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而查漏补缺。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贴近学生的内心诉求,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会更加亲近学生,便于了解学生更多的学习需求和生活需求,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1.创设悬念式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里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思维之弦。在课堂上,教师合理设计悬念式问题,可以调动学生对问题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实际生活问题巧妙地、有针对性地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给学生设置悬念,以达到有效锻炼学生思维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体积”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给学生设计悬念式问题:为什么瓶子里的水并没有增多或减少,但加入石头后,乌鸦就可以喝到水了。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主动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展开猜测。在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可以适时导入新课内容,利用新知识解释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解答学生的疑惑。
2.创设矛盾式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索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矛盾式问题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问题。
例如,教师提问:“一年级有三个班级。每个班级在开班会时,都需要有一位班干部参加,第一次到会的有ABC,第二次有BDE,第三次有AEF,那么请问哪两位班干部是同一个班级?”教师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不仅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的逻辑性,还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分享不同的解题思路,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3.創设趣味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将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参与到数学知识点探究活动中来,营造互动的学习氛围。其中的教学内容不仅要包含大量的数学基础知识,还要包含数学理论的产生和拓展过程,从而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数学知识,产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教师可以利用数学知识实用性和规律性的特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调动学生的自主探究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摸球的可能性”一课中,教师可以准备实验的盒子和器材,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学习数学知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讲述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作为一节课的导入环节,用趣味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 语
总而言之,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数学学习中。一方面,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主探索数学问题,从而获取新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它有助于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情况,更好地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路风红.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20(14):70+72.
张继民.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363.
李淑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20):180-181.
刘波.小学数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611-612.
闵成林.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5):144.
方桂萍. 试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688-689.
向仕民.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A].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南昌会场)论文集(二)[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20:110-112.
作者简介:梁品己(1982.12—),男,广西沙塘人,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