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但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师都忽视了这一点,总是让学生随着自己的思维走,使学生既缺少创造性思维的要求和压力,又缺少相应的训练,因此创造心理逐渐淡化,养成了依赖思维心理,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思维。本身数学知识就枯燥乏味,我们再把学生加以固定起来,这样很容易使学生反感学数学。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
在数学基础知识中,我们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把学生组织到对所学数学内容的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对照、抽象和概念等思维的过程中。然而,学生年龄较小,这方面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所以我在教学时,重视从直观形象入手,充分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获取多方面感性认识,并借助于抽象思维的参与,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思维的发展,并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如,我在教学“角”这部分知识时,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角的正确概念,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张开的扇子以及墙角形成的角等,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角。接着再让学生通过触摸(每个三角板的角)来感知角。最后通过实物演示(这样能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将两根细木条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的一根,直观地向学生说明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并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亲自动手演示,用运动的观点来阐明角的概念,并为引出直角、平角、周角等概念做了准备。
二、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积极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申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我每教一点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知识来搭桥铺路,进行知识的迁移类推,这样才能突出重点,强化新知,掌握旧知,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如:我在教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时,首先复习了加法中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从73+36=109中得出:109-73=36;109-36=73。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后两个算式的得数实际上分别是前一个算式的加数,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加数的公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温故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到原来的旧知识系统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使得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三、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且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听到什么就说什么,不假思索。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方面,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精心设计课堂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这样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是在思维活跃的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精心设计问题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能够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理想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吸引学生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创造出良好的轻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感到有方法可循,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了,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学习的知识,并从中学到有用的思考方法和新的知识。
四、进行说理训练,推动学生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加强数学课堂的语言训练,特别是口头说理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最好办法。
如我在教学“小数和复名数”这一章节时,由于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需要综合运用的知识较多,这些恰恰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怎样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好这一部分知识呢?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加强说理训练。在学生学完例题后,启发引导学生总结出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的方法,再让学生根据方法讲出做题的过程。通过反复的说理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推动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动手动脑,想方设法让学生多思维、多创造、多发现。不仅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而且在课外活动中也要让学生有创新、有发展、有成就,让学生感觉到在哪里都能体现出自己的内在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的思维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
在数学基础知识中,我们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把学生组织到对所学数学内容的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对照、抽象和概念等思维的过程中。然而,学生年龄较小,这方面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所以我在教学时,重视从直观形象入手,充分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获取多方面感性认识,并借助于抽象思维的参与,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思维的发展,并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如,我在教学“角”这部分知识时,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角的正确概念,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张开的扇子以及墙角形成的角等,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角。接着再让学生通过触摸(每个三角板的角)来感知角。最后通过实物演示(这样能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将两根细木条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的一根,直观地向学生说明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并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亲自动手演示,用运动的观点来阐明角的概念,并为引出直角、平角、周角等概念做了准备。
二、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积极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申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我每教一点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知识来搭桥铺路,进行知识的迁移类推,这样才能突出重点,强化新知,掌握旧知,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如:我在教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时,首先复习了加法中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从73+36=109中得出:109-73=36;109-36=73。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后两个算式的得数实际上分别是前一个算式的加数,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加数的公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温故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到原来的旧知识系统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使得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三、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且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听到什么就说什么,不假思索。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方面,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精心设计课堂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这样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是在思维活跃的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精心设计问题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能够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理想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吸引学生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创造出良好的轻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感到有方法可循,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了,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学习的知识,并从中学到有用的思考方法和新的知识。
四、进行说理训练,推动学生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加强数学课堂的语言训练,特别是口头说理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最好办法。
如我在教学“小数和复名数”这一章节时,由于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需要综合运用的知识较多,这些恰恰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怎样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好这一部分知识呢?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加强说理训练。在学生学完例题后,启发引导学生总结出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的方法,再让学生根据方法讲出做题的过程。通过反复的说理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推动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动手动脑,想方设法让学生多思维、多创造、多发现。不仅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而且在课外活动中也要让学生有创新、有发展、有成就,让学生感觉到在哪里都能体现出自己的内在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的思维达到一个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