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层面品鉴《渔家傲》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ffon1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要求“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渔家傲》是北宋词人范仲淹“吹响边塞号角的飓风力作”,文质兼美,情韵丰富,感人肺腑,引发共鸣,耐人寻味。它就像发了酵的陈年老坛,时间愈久愈发的醇香浓烈,让你穿越到荒寒孤寂的西北边塞,去细细品尝那苦闷难耐的军旅生活。黄厚江老师把古诗词教学概括为三个层面:一是由诗到画,二是由内到外,三是深入浅出。下面笔者将以《渔家傲》为例,从三个层面进行鉴赏:
  一、由诗到画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其实,不只王维的诗中有画,任何一首古诗词都具有画面感。因此,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把诗歌内容由抽象的文字转换成具体可感的画面。在范仲淹的笔下,塞外的风景很让人伤感。大雁毫不留恋地飞走了,一轮落日,一座孤城,城门还是紧闭的。词的上阕描写边塞秋色,以一“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突出了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等便展现了迥异的风光。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把镜头直推西北边塞,展现了奇异的画卷。“塞下”二字交代了景象的地域,也让人似乎联想到“野云万里无城郭”,满目疮痍的不毛之地,有的只是萧瑟的秋风,将士们冻得瑟瑟发抖。然后围绕“异”字,描绘了大雁义无反顾地南飞、边角声四起交织错杂、落日孤城门紧紧关闭三幅独特画面。“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一方面描写迥异于内地的独特景色,表现边塞的悲凉,同时也反映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下阙则真实地再现了将士们正满脸愁容,有的在独自借酒消愁,有的正动情地吹着羌笛,清越悠扬,肝肠寸断。此时月色如霜,铺满大地,万籁俱寂,将士们还不曾入眠,白发爬上了他们的双鬓,“可怜白发生”(《破阵子》),止不住悄悄地流泪,“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又有谁会解开那困扰人心的门锁:将士们为何甘愿留在那大雁一刻也不愿滞留的地方?孤城的城门又为何紧紧关闭?将士们深夜“不寐”“生白发”“流泪”,这是为何?一连串的疑问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这些景这些声这些人合在一起,就构成一幅边关特有的景色。
  二、由内到外
  “内”既是指作者的内心世界,也是指从文本内走向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外是指文本以外的东西,比如有关的各种材料。借助外部材料,进行适当的拓展联想,进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是可取的,但是初中生的诗词欣赏,一定要由内而外,不能由外而内。边塞诗词的作者一般都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以及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如王昌龄、高适、岑参、范仲淹等都是十分著名的边塞诗人。《渔家傲》起句“塞上”二字,传神地表现了将士们被长期无情地滞留在这荒寒之地,心中难免牵挂家人,心中的压抑苦痛与落寞无法排遣,无法倾诉释怀。“平沙莽莽黄入天”,“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大雁对此都毫无留恋,更何况人呢?一个“秋”,既点明季节,又仍然传习于“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文学传统,渲染了肃杀寂寥的气氛,为全词奠定了苍凉悲壮的基调。秋季,有个特点,这个时期草木枯黄,中国古代的战役一般发生在秋季,“沙场秋点兵”,这一时期,战马是最膘肥的时候,秋收结束,粮食充裕,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条件成熟了。将士们还要严阵以待面对紧张的军事态势,“长烟落日孤城闭”,“古来征战几人回”,其悲哀之情可想而知。一个“异”字多少道出了将士们在异域的独特感受:为大雁的悄然离去而伤感,为像屏障般的群山而惊叹,“一片孤城万仞山”;为一声声军中号角而紧张,“风多杂鼓声”, 这声音也让人发愁,大风、号角、羌笛、马啸、雁叫,一声声都催得人心中紧;为远隔万里却不归而哀怨,为迟迟未立战功而苦恼,“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为夜晚的苦寒而煎熬,“都护铁衣冷难着”……总之戍边将士的心境是复杂的,是多味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正面揭示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希望取得伟大的胜利,却又无从取胜,思念家乡却又有家难回。爱国的激情,浓重的乡思,兼而有之。末句“白发”和“泪”是因为一方面是年华流逝,功业不知何时才能建立的惆怅,另一方面是思念家乡的苦闷。这种浓重的愁绪贯穿了这首词的始终。
  范仲淹,少孤贫而能刻苦自学,数年之后,他对儒家经典——诸如《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等书的主旨,已然堪称大通;吟诗作文,也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决心担当起国家兴亡的重任。这使他幼小的心灵中便萌生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博大胸怀,从小便有“胸怀天下”“以天下事为己任”的凌云之志。北宋时期为了遏制西夏军的侵扰,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守卫西北边疆。当时的边境民谣说:“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无数的将士在边塞英勇杀敌,《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可见,自古男儿就应该驰骋疆场,“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国将不在,家又何在”,正所谓“倾巢之下,安有完卵”,所以,戍边将士的艰辛、思亲的苦闷,正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诠释着的赤诚的“爱国情怀”。
  《渔家傲》和《破阵子》都写到了“愁”,但愁的内容不一样,范仲淹是壮志未酬,而辛弃疾是渴望壮志再酬。因为愁的内容不同,所以同样的边塞风景,在他们笔下却有迥然不同的表现。这又应了我们经常强调的一个美学观点:一切景语皆情语,情由景生。
  三、深入浅出
  这里的深入浅出就是说教师要做到能把深刻的东西说得简洁明了。要做到这点,教师需有深厚的知识积累,才可以归纳拓展。关于边塞诗的题材归类:1.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塞生活的艰辛,战争的残酷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2.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领悟边塞诗词的情感可从以下方面入手:1.主战思想(讴歌边关将士的奉献精神、意欲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抨击主降派、讽刺当朝无能);2.反战情绪(环境的恶劣、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痛苦、思念亲人的悲伤、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3.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那么《渔家傲》从内容上看属于边塞诗词:边塞肃杀荒凉的秋景,大雁离开毫无留恋,号角声四面响起,夕阳西下,暮霭苍苍,烟雾茫茫,一座孤城紧闭。将士们此时此地饮下浊酒以解忧,家乡远隔万里,不曾破敌立功,归乡还没有日期。羌笛声清越悠扬,月色如霜铺满大地。此时此刻,驻守在边关重镇、满怀乡愁的将士们各个难以入睡;将军整日操劳,白发染白了双鬓;久征在外的士兵们艰苦异常,止不住悄悄地流泪。   范仲淹由于长期担任国防大臣,加上自身气质使然,写作的词一扫五代以来的纤弱柔美之气,逐渐显露出豪放词的气度,比如《渔家傲》,当能开一派之风气,他算得上是豪放词的开创者。此词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而不以含蓄婉曲为能事。本词开篇就将镜头直接推向那人迹罕至、雁无留意的荒芜苍凉的西北边塞,将写景与抒情进行完美的结合,再现了戍边将士“提刀四顾两茫茫”的壮志难酬,“君问归期未有期”的魂牵梦绕,“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奇伟瑰丽,“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悄怆悲壮,“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废寝忘食,“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满腔哀怨,“羌笛何须怨杨柳”的离愁别恨,“春风不度玉门关”的置远不顾,“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功业未立……全篇造语雄浑有力,笔力遒劲,情调苍凉悲壮。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的先河。法朗士说:“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品读词作,一位老泪纵横、忠肝赤胆的将军形象便跃然纸上,他今年已逾五十四岁,满头白发,在朔风中摇曳,眺望天空南飞的大雁,心中有无尽的感慨。这不就是范仲淹自己心灵的真情倾诉吗?笔者仿佛能聆听到他的血泪控诉,整首词充盈着“凄凄惨惨戚戚”的浓重情韵。欧阳修曾称《渔家傲》为“穷塞主词”。
  总结边塞诗的诗文思路:塞外景物——戍边战士的情怀——豪迈奔放、一往无前,显示祖国河山之壮美,抒发戍边将士保家卫国、建功立业之豪情(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多如此,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
  ——表现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戍边战士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为国捐躯的决心。
  ——写边塞的风光或思乡怀人的情怀;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之情。
  ——表达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宋代的边塞诗多如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
  ——诉连年征战之苦,思乡思亲之苦(宋代的边塞诗多如此)。
  ——直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征战诗常如此)。
  ——通过征夫怨妇侧面写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征战诗常如此)。
  每一次的品读,都会有不同的心灵撞击,颇有历久弥新之感。古诗词应该按古诗词的特质来品读,由大到小再到细微处,这样才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我们的古诗词教学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盐城市大丰市万盈镇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高校学生宿舍在高等教育育人功能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宿舍不仅是学生日常生活和休息的场所,更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以及个人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阵地,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校学生宿舍的思政育人功能,应改变重学生宿舍建设轻宿舍管理的传统观念,更新学生宿舍管理就是卫生管理的肤浅理念,完善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制度,构建高校学生宿舍管理的指标体系,创新“安全、和谐、文明、友善”四位一体的高校学生宿舍建设工作路径,进一步发掘新时代高校学生宿舍育人潜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化学反应工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核心课程,难度大、专业性强,为适应新工科培养的需求,“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改革正在进行,课程内容的深入与拓展以及融入创新思维日显重要.以动力学参数的确定方法为例,在传统积分法和微分法的基础上,利用最小二乘法、Excel做图、相关系数分析,讨论反应级数确定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反应级数的计算以及确定方法的适用范围.为课程改革中其他教学内容的深入探讨、创新整合及适应时代需求奠定先行基础.
企业空间扩张对企业效率与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2009—2018年北京市制造业上市企业及其子公司微观数据,通过子公司空间分布变化分析了企业空间扩张模式,并分析了扩张带来的企业总部与子公司之间距离的变化,进一步采用动态面板计量方法,实证检验了总部与子公司之间地理距离与经济距离的变化对不同扩张模式的制造业企业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样本期内,北京市制造业上市企业扩张规模较大,空间扩张
在地理学历史发展过程中,康德首度将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纳入大学课程.梅伊称赞康德为“西方思想中关注地理学的专业哲学家的杰出典范”.随着康德自然地理学讲座手稿整理出版,读康德《自然地理学》可使我们获益良多.
期刊
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当下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教育研究者研究的热点.爱国主义教育在学科课堂中的渗透需要对课堂的教学目标进行重新梳理,也需要对教学的内容和顺序进行调整,那么进行教材分析就显地非常有必要,也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前提.本文运用目标矩阵法对教材“疆域”进行教材分析,梳理教材内容的层次,形成教师教学的序列,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
地理教科书中图像的说明文字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比、统计、分析中国、日本、美国高中地理教科书中图像的说明文字,为我国地理教科书图像说明文字的设置提供了一些具体的参考建议.
全球价值链是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特征,影响和决定着国际贸易地理格局.全球整体性和区域差异性是全球价值链与国际贸易地理的共同特征.笔者从全球价值链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出发,认为全球价值链是理解国际贸易地理格局的宏观背景,全球价值链理论和实践对国际贸易全新理论的构建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全球价值链背景的“国际贸易地理”教学思路进行了初步探讨,包括拓展课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结合等方面.
《谁在世界中心》是中信出版社集团于2017年推出的“地图会说话系列”图书.本书地图语言丰富.作者温骏轩赋予地图活性,以地缘政治为切入点,分析解读国际局势,探讨中国发展崛起的地缘路线.翻阅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对地缘政治的简短介绍,接着是三张各具特色、体现不同认知水平的世界地图,令人眼前一亮.全书正文共分为五章,即谁是世界中心、东亚与西太平洋地区、东南亚与南海部分、南亚与印度洋部分、俄罗斯与北冰洋部分.
期刊
以地理学思想作为内核开展乡村振兴主题教学探索,彰显了地理学思想在国家重大战略教育中的独特价值.教师可借助乡村振兴案例开展教学,以区域性思想作为认知起点,以人地协调思想、因地制宜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落脚点,整合教学资源并完善问题链,建构完整的、系统的、以地理学思想为底色的教学实践思路.
了解高一新生地理空间思维的现状,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参考,有助于提升地理空间思维培育的针对性.本文在界定地理空间思维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空间思维测评试题,开发研制地理空间思维测试工具.应用统计手段,对测试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基本结论:1.高中生地理空间思维水平有待提升;2.学生的空间类比和空间关联思维能力普遍薄弱;3.学生的空间转换和空间建构思维表现差异大;4.不同性别学生在测试中的表现差异显著.从学生学习生活环境、课程教学组织和性别差异三个方面对测试结果进行诊断分析,对后续教学提出了五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