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文化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furongya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最具代表性的“符号”。大学文化更是一个国家文化中的精髓,可以说大学文化的整体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层次和文化品位。本文从大学文化是什么和大学文化怎么入手来探讨大学文化,希望能借此得出一些有助于孵化真正的大学文化的启示和思考。
  关键词: 大学文化 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
  
  文化和我们每一个人都密切相关,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单位,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带有鲜明的文化烙印。文化决定着我们的存在方式,引领着社会的走向。大学作为一个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高等教育机构,是一个以教师、大学生、校舍及其它设施为基本要素,以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为基本功能,以促进社会进步、人类发展为根本目标的、重要的社会组织机构。所以大学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还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作为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重要场所,大学是一个文化中心,并且是一个人文色彩极其浓厚的地方。所以有人说,一个大学的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髓。没有了它,好比人成了行尸走肉。文化决定了大学的品质,也是一所学校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文化是花钱买不到的,难以引进和照搬照抄,更难以“速成”,就像醉芳的美酒需要长期的酿造,文化更需要耐心的和长期的积淀。这就对大学的领导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的营造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文化存在于日常的生活学习管理之中,规章制度是有形的、看得见的管理,完善的制度可以使一个组织合理、高效、规范地运转。但制度不是万能的,制度再周全也不可能凡事都规范到。很多时候,看不见的东西比看得见的东西更重要、更有力量。文化就是这种东西。制度背后隐藏的是文化,进而文化影响着制度的制定、实施和实际效用。制度规范人、约束人、强制人;文化激励人、教化人、引导人。文化触及到的,是制度不能触及的人们的思想和价值取向。优秀的学校文化会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导向和正确的价值主流,时时处处对人们的行为起到引领、规范和约束作用。良好的文化可以加速既定目标的实现。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大学文化作一个科学的界定。
  一、大学文化是什么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互融合研究到大学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到办学理念和制度创新研究再到大学文化基本理论研究,在我国慢慢兴起了一个大学文化问题研究浪潮,涌现出了一批关注大学文化问题研究的大学领导、学者、专家和教育官员,举行了多次大学文化问题学术研讨会,发表和出版了一批具有相当水平的学术论文和专著,这给予新时期下我国大学文化创新以新的推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就目前而言,国内对于大学文化的概念有许多不同观点。我们不妨先看看国内一些学者的定义。1999年召开的海峡两岸跨世纪大学文化发展研讨会,专家学者们对大学文化的概念的理解比较一致,大都认为是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几个方面构成的,“大学文化的灵魂是精神文化,它包含价值体系、教育观念、人文氛围”。[2]原国家教委高教研究中心主任王冀生教授认为,大学文化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基本方面。南京师范大学王长乐博士认为大学文化在我国就是高教文化,因为,如果按国际通行的标准,我国真正称得上大学的学校并不多。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教授认为,从广义上讲,大学文化包括大学精神、大学环境、大学制度等各个方面的整个大学教育;从狭义上讲,大学文化主要是指大学精神,强调大学师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表现为一种共同的行为准则。北京大学赵存生教授认为,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历届师生的传承和创造,为大学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3]我认为基于文化概念的基础上来理解大学文化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大学文化概念主要偏重于精神文化层面;而广义的大学文化概念则将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环境文化等视为有机组成部分,研究它们的各自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是理解大学文化的根本出发点。
  概而言之,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在大学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通过历届师生的传承和创造而逐渐积淀的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使命、学术氛围、大学制度、价值观念、学风校风、科技成果的物质形态、校园环境、行为模式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4]它是大学本身之灵魂和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其基本内容包括大学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
  1.大学精神文化
  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灵魂与神韵,是大学的本质追求。它集中体现在大学的理念和精神之中。[5]大学精神的核心是大学的治校理念和治学风格,是人们对办什么样的大学的理想目标的一种价值追求。科学的大学精神是建立在对教育本质、教育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大学精神”是“大学理念”的支柱和高度凝练,是一所大学的特色、水平和办学活力的源泉与动力。从古代到现代,大学都在追求一种“自由”的状态,当然这种自由并不是放任自流和玩世不恭,而且对“自由”追求得愈是彻底,大学愈是繁荣。说到底,追求自由就是对人自身地位的肯定和不断的提升。所以,大学的精神文化就应该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的文化,也只有当大学把教育的对象当做是一个个独立且有鲜活的生命的时候,大学的文化才会一直欣欣向荣,充满着积极的影响力。所以我们要不断地追求“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的和谐统一。
  2.大学物质文化
  大学物质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物质形态,既是大学精神文化的物质基础,又是大学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应当包括大学科技成果的物质形态,一批高水平、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课程和学科(专业),一支具有人格魅力、学术造诣深厚、善于治学育人的教师队伍,一个现代化的图书馆、实验室(实训基地)和校园网等支撑大学存续与发展的物质要素与成果。大学的中心任务是育人,而课程和学科又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具体物质形态,所以是否拥有一些精品课程和重点学科(专业)是一所大学水平和特色的集中体现。教师作为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担负着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伟大历史使命,在发展国家科学事业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所以拥有一批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一所大学最宝贵的财富。梅贻琦就曾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但凡世界著名的大学,总会有影响一个民族乃至世界的大师级人物。
  3.大学制度文化
  大学制度文化是整个大学文化的保证,它能为大学文化能够得以更好地更积极地辐射周遭而保驾护航。既要保证大学精神文化的不偏离,又要保证大学物质文化的可持续性。大学制度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大学自治,教授治学,校长治校,政校分开”。[6]作为大学的优秀传统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大学。历史告诉我们,大学的发展与进步既需要教师和教授们的辛勤努力,又需要校长的领导力,所以,“教授治学,校长治校”一直被提倡为是大学制度的有效模式。[7]大学制度是为大学的中心任务而服务的,而且必须以教授治学、校长治校为基本理念,贯彻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的方针,使高校学问和学术权力掌握在教授手中,而教授们也理应把“治学育人”作为自己的应尽职责,全力投入到“治学育人”中去,并参与学术方面的重大决策。[8]所以在大学制度文化里,服务理念是否渗入到每一个管理机构中是一所大学中心任务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
  二、中国大学文化怎么了
  大学本应是一个极具文化色彩的地方,而在中国,这种文化色彩似乎表现得还不是很令人满意,或者说中国大学的文化觉醒不够,这种文化觉醒的不够直接影响了中国一流大学的建设进程和美好愿望。大学作为传承、创新、研究和融合文化的机构,大学文化本应该是最富有批判精神的文化,是以学术为中心,是以人为本的文化的文化。同时,大学文化也应该是一种多元的、开放的、超前的、智慧的文化,这种文化应该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平等宽容的兼容精神,关注人类的人文情怀、自主超越的自由追求、放眼世界的民族情结和立足现实的批判精神,具有追求真理、追求高尚、追求理想、追求社会责任、追求文明、进步的意识和精神。
  从上个世纪末直到现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过渡,这在整个高等教育界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各大学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学校的各种硬件设施也在不断加强,于是乎一片片的大学城、一幢幢的大楼拔地而起。在市场经济的大浪潮中,大学在“服务经济社会”的过程中变成了经济社会的“附庸”;在追求设施“现代化”的过程中,在追赶“世界一流”的同时,丢失了可贵的大学精神,丧失了大学的独立性和应有的文化,背上了大学已不像大学的骂名。硬件倒是“硬”起来了,可是大学的风骨却“软化”了。有研究者认为:“在大学从社会经济发展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的过程中,由于多重原因,虽然有一些大学仍在守望着大学精神,但从整体上来看,在大学和社会发展中曾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大学精神却日渐失落。”[9]有的学者深深忧虑:“随着物质无限度的发展,大学中人的灵魂已被物质欲望挤满了。”并指出了中国大学十大缺失,即大学理念缺失、大学精神缺失,即大学教师理想缺失、大学独立性缺失、大学学制度缺失、大学行政服务缺失、大学教授话语缺失、大学特色缺失、大学学术评论缺失、大学信任缺失。[10]人们于是发出疑问:一个个文化觉醒不够的大学,到底凭什么去争创世界一流?又能凭什么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文化从本意上应该是“化文”,而且是“化人文”。所以“以人为本”作为一种响亮的口号响彻了中国的各个角落,大学也在紧随其后。可是如果仔细深入到大学里的各种教育活动和日常的事务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当事人在振臂呼喊“以人为本”的时候,却在经常做着与“以人为本”背道而驰的事情,这是何等的荒唐。直接地说,中国大学那种“以官为本”的文化还在肆意横行。这种意识似乎已深深地植入了国人的骨髓之中,可想而知,要想改变,面前有着多少艰难阻碍。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大学的文化里去“行政化”困难的最根本的原因。
  鉴于此,建设优秀的大学文化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作为大学里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应该各尽自己的职责,为积淀真正的大学文化而努力。一方面,在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要积极地吸取国外的优秀之处,另一方面要能坚守自己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品质。只有这样,大学文化才会是人的文化。
  
  参考文献:
  [1]王冀生.论大学文化[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5).
  [2]王冀生.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大学文化[J].大学教育科学,2007,(1):14-15.
  [3]黄遵斌,刘浔.大学文化内涵的哲学审视[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4][5]肖谦.大学文化的内涵及相关因素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
  [6]王冀生.大学文化的科学内涵[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
  [7]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谭志松.大学的文化性格[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
  [9]刘宝存.大学精神的失落与重塑学术界[J].2004,(1).
  [10]刘尧.中国大学的十大缺失[J].当代教育论坛,2006,(7).
其他文献
摘 要: 高等师范学校学籍档案记载着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各种表现,尤其客观集中反映了学生德、智、体、美等诸方面的发展情况,因此,做好学校学籍档案管理工作不仅体现了学校工作的全面性,而且体现了学校工作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  关键词: 高等师范学校 学籍档案 管理工作 服务意识 业务素质    一、引言  学籍档案管理作为学校档案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面临学生数量大、学情复杂
印度早婚制盛行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当今世界婚姻制度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印度早婚制盛行是深刻而又复杂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主要从宗教、经济负担、种姓制度、大
<正> 《邓小平文选》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大纲,是我国在各个方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针,其中包括经济立法和经济法研究工作.尽管《文选》当中没有一篇专门论述经济法的,但有关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论著中,都涉及经济法的问题.邓小平同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等重要论著中,为经济立法和经济法研究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指导思想.其中包括:制定经济法规的指导原则,经济民主、经济法制和经济管理上的责任
结构分析表明非线性光学晶体二硼酸铋BiB3O6的晶胞参数为α1=0.7116nm,α2=0.4993nm,α3=0.6508nm,β=105.92&#176;,每个初基晶胞含有二个分子,在不同几何配置下的激光拉曼光谱观
<正> “道德理想”是马克思伦理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对它的研讨将大大有助于伦理学理论研究的深化。最近,笔者十分高兴地读到了刘伟同志这方面研究的专文《道德理想辨正》。(见《东岳论丛》1985年第五期,以下简称《辨正》)读后总的感觉是:该文确实不乏新颖独到见解,有许多地方能引起人们进一步地深入思考。不过笔者也觉得文中有些提法、论点还是有商榷余地的。因此,笔者本着共同促进、相互启发的目的,将自己的见解提出来,以便和刘伟同志以及
试论职工主体地位及其实现问题高树广一几点简要说明职工的主体地位,是指对国有资产的经营主体地位。这也就是由企业职工群体,有期限、有条件地成为一定国有资产的一定意义上的所有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谓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其关键,不是人人都可从中分取一块,而...
"小早操,大养成",在职业院校,坚持以早操为引领,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十分重要。坚持上早操,有助于学生良好职业习惯的形成,有助于锻炼和
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得了Eu^3+掺杂SiO2气凝胶薄膜,通过原子力显微镜对样品的形貌结构进行了观测,测量了样品的激发-发射光谱和时间分辨光谱,研究了Eu^3+的发光动力学过程,所得结构与实验值的拟合结
摘 要: 巧妙设计讨论题能引领学生迅速进入课堂,也是教师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之所在。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讨论题应带有趣味性,具有层次性,含有启发性,配有操作性,饶有规范性。趣味性激发求知意识和参与精神,层次性细化学习能力水平和问题难易梯度,启发性实现自我发现与独立探究能力,操作性指导技能的训练和促进技能的形成,规范性解决模糊和错误的认知与一元认知和多元价值意识冲突矛盾的问题,其五重性质在讨论学习
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制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随着当前大学生违法犯罪率的不断上升,加强对高职学生的法制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