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查济的山水,并不是最美的;它的人文氛围,也并不是最浓的。但它是一个你去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査济始建于隋唐,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2001年它与西递、宏村一同被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里查村九里烟,三溪汇流万户间,寺庙亭台塔影下,小桥流水杏花天”。查济独特的山水和人文气息,深受艺术家的青睐。
几乎每一年,我都会带学生前往写生。每一次去,都有不一样的感受。
一个幸存的村落
“三水村中流,三塔拱四门,石桥跨河溪,两岸古建群。”悠远独特的建筑文化,钟灵毓秀的山水意境,蕴育了查济人。
4月的徽州,春暖花开。这个季节的查济,如刚刚完成的水墨画,潮润迷人。
从泾县沿322省道向西行驶约60公里,就到了查济。绵延十里的古民居群,在层叠不穷的青山和田野掩映下,沧桑与邈远,刹那间扑面而来。
查济,古时称查村,位于安徽泾县之西,处于“两山一湖一潭”。东南紧靠太平湖、桃花潭,与黄山接壤,西北和九华山毗连。古代的查济有108座祠堂,108座庙宇和108架桥梁,村外有钟秀、石门、巴山、平岑四道大门,更有如松、青山、巴山三塔和穿村而过的岑溪、 许溪、石溪三条小河。 “万山环外,三水流中”,凡风水先生来到此地,见了这儿的山脉水脉,无不绝口称赞。
老人说,浙江海宁查姓遣族人曾专程到查济村送来一块横匾。匾上的四个烫金大字是:“水木根源”。到文革破四旧前,还有人见过这块大匾,而一代武侠小说宗师查良镛先生,就是送匾的龙山派的后人。
查济查姓人家的家族盛衰就像一部电视剧。走在一道道铺着石板如蛛网般的村巷中,走过一座座巍峨耸立的马头墙,你不禁会想这些面目古朴的明清古宅里,它们的主人曾是怎样的风云人物?
游查济不能走马观花,要慢慢地看,细细地品。房屋是一色的青砖黑瓦,与青山白云映衬,蕴含了一种天然之趣,清纯之美。雕梁画栋,翘角飞檐,彰显出徽派建筑古朴典雅雄浑大方的风韵。
走在这样的查济,身不由己成为了画中人,生出许多浪漫的情怀来。遇到一片叶,一朵花,一条小巷,一面高墙,一片废墟,都让我驻足。随便走在哪个屋檐下,你遇到的一块石头,都可能有千年的历史,都可能蕴含着曲折的故事……
查姓族人住在雕梁画栋的老房子里,十分自然,并不感觉这些是稀世的古董。他们在房子里走来走去,很生活,却又仿佛在电影中一般。
现代陶渊明的乐园
查济不像周庄、同里,过分地雕饰,也不像西递、宏村,刻意地包装,即使是长假期间,游客也并不多到令人扫兴。
对查济的喜爱之情,很多人愿意用“新禅宗诗人”雷默所写的《查济的月亮》来表达:
“我不知道那月亮,是怎样升上了半空;我也不知道许溪河,何时开始了流泻银光。
五百年前的屋舍、祠堂;狗、石桥、石板路;河上飞檐、河边栗子树;黑暗中,越来越亮。
书生、刺史、石匠;稻谷、建筑师、捣衣女。一切好像已经消失,一切好像正在重现。
今夜,查济的露水,应该全是月光凝成的;今夜,所有的爱人,都是这山村的月光……”
查济在诗人的诗中,轻灵无比。而它庞然巍峨的明清古建筑群,也在众多画家和摄影家的作品中,得以重生。
时光流转,岁月更替,如今,古村里的人踏入城市的繁华,而城市里的人发现了古村,优美的山水意境便成为现代陶渊明的归隐首选。
这个原来并不十分出名的古村,如今已成为皖南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一些退休老教授和老艺术家还在当地长期居住,有一个法国艺术家就在查济购买了一个面积不小的院子,经过精心修葺,小院面目焕然一新,他常常带着朋友到这里度假休闲。
与众多村落不一样的是,查济虽然也是农村,但卫生条件非常好,即使村头屋角或者道旁溪边,你也看不到任何垃圾。河水清澈,水中各色小鱼历历可数。即使行走在村头的小路上,也给人干干净净的印象,这大概是众多城里人士喜欢查济的原因之一吧。
做个查济打扇人
民间流传的一把小小的扇子,不仅有近乎完美的工艺,而且从取材到制作完成,无一不体现最彻底的环保理念。在查济做一辈子扇子,也不错。
如果说查济的山水和人文之美令我着迷,那么当地一种编制蒲葵扇的技艺,则给我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
这里的扇子是用蒲葵(又名棕榈)芯叶加工制成的,当地人叫蒲宝扇。初次看到这种扇子,并没觉得有多少特别,只是觉得轻便好用;但用久了就发现许多精妙之处。比如,它虽轻便却极结实,份量不轻不重,尺寸不大不小,重心在最合适的点上。而且,蒲宝扇有着和其他扇子非常不同的纹理和形状,色泽温和风格淳朴,乍看之下像是细密精巧编织起来的草布,拿在手上却又是另一种感觉;每一条棕叶都契合的很完美,又有些像竹子,滑滑凉凉的;棕叶在顶端交汇起来,构成一个圆满的寿桃形,不留一点戳出来的棕叶条。
看得多了,就对蒲宝扇的设计越加赞叹,就越想了解其背后的材料、制作等工艺。沿着小溪,转过两个弯,来到一栋普通的民居前,门框边挂着几把新打的扇子。屋子的主人査玉华阿姨热情的接待了我们。
在査济,做扇子叫作“打扇子”,是女人的活,村子里大多数妇女自小就学会了这门手艺。从十四岁就学打扇子如今已年逾六十的査玉华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就着门口的亮光,阿姨一边打着扇子,一边和我们聊天。这时,我们才得以一窥原材料的真面目,棕叶要在没长开还形似宝剑时取下,且每株蒲葵一月只能取一根叶,否则会影响蒲葵的生长。取下的青绿色棕叶经沸水蒸煮漂白,在历经多次露水与晾晒的反复,棕叶呈现出温润的象牙白色,柔软而坚韧。
扇子的起头是用两根完整的棕叶(一般会用水浸湿一下,起到软化的作用),不分开,象手指一样向上伸展,交错分成上下两层,与单独的横向棕叶编织。一直到三分之一处,这时,不再加入横向的棕叶,完全由纵向的棕叶分为左右两部分交叉编织,直至形成一个两边长着长刺的杏仁形;这奇特的半成品也确实漂亮,以至于有人直接买回去做装饰。
扇子打到这里,用了不到半个时辰。阿姨的速度很快,一堆棕叶在手脚间翻飞,转眼间脚下的扇面越变越大。此时,扇子的编织进入另一个阶段,伸展在外的棕叶由顶端依次沿两边向扇把方向编,当所有辐射向外的棕叶都消失了,一个圆润的寿桃形扇面就完成了。
几乎所有的棕叶都汇聚到了扇把,在这个位置插入一根略呈锥形的竹签作为扇把的骨。将棕叶顺着竹签,先简单的捆扎固定,再用几根宽而平整的棕叶围绕着螺旋编织,结实而漂亮的扇把就完成了。整个扇子,除了棕叶及一根竹签,再无其他材料,而工具只是一块斜置的木板,一张靠墙的矮凳,一把剪刀,一个锥子及半盆水。我想,对于我们的先辈来说,环保是一种本能。
生活的悠然与美好,已是查济人平常日子里的一种习惯。每一次去查济,我都要带走许多蒲宝扇,与居住在城市里的朋友们分享那份恬淡。在炎热的季节,当我拿起扇子轻轻一摇,淡淡的棕叶香瞬间把我带回到査济,回到鸡鸣犬吠的细雨中,回到高低起伏的石板路上,回到空无一物的心灵深处……
链接:查济旅游指南
在泾县客运站坐客车,每30分钟一班。查济有很多写着“专供美院师生写生住宿”的旅馆,比较实惠。景区收费标准:成人58元/人。
(感谢査济村査玉华、余荣两位女士为本文提供帮助。)
査济始建于隋唐,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2001年它与西递、宏村一同被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里查村九里烟,三溪汇流万户间,寺庙亭台塔影下,小桥流水杏花天”。查济独特的山水和人文气息,深受艺术家的青睐。
几乎每一年,我都会带学生前往写生。每一次去,都有不一样的感受。
一个幸存的村落
“三水村中流,三塔拱四门,石桥跨河溪,两岸古建群。”悠远独特的建筑文化,钟灵毓秀的山水意境,蕴育了查济人。
4月的徽州,春暖花开。这个季节的查济,如刚刚完成的水墨画,潮润迷人。
从泾县沿322省道向西行驶约60公里,就到了查济。绵延十里的古民居群,在层叠不穷的青山和田野掩映下,沧桑与邈远,刹那间扑面而来。
查济,古时称查村,位于安徽泾县之西,处于“两山一湖一潭”。东南紧靠太平湖、桃花潭,与黄山接壤,西北和九华山毗连。古代的查济有108座祠堂,108座庙宇和108架桥梁,村外有钟秀、石门、巴山、平岑四道大门,更有如松、青山、巴山三塔和穿村而过的岑溪、 许溪、石溪三条小河。 “万山环外,三水流中”,凡风水先生来到此地,见了这儿的山脉水脉,无不绝口称赞。
老人说,浙江海宁查姓遣族人曾专程到查济村送来一块横匾。匾上的四个烫金大字是:“水木根源”。到文革破四旧前,还有人见过这块大匾,而一代武侠小说宗师查良镛先生,就是送匾的龙山派的后人。
查济查姓人家的家族盛衰就像一部电视剧。走在一道道铺着石板如蛛网般的村巷中,走过一座座巍峨耸立的马头墙,你不禁会想这些面目古朴的明清古宅里,它们的主人曾是怎样的风云人物?
游查济不能走马观花,要慢慢地看,细细地品。房屋是一色的青砖黑瓦,与青山白云映衬,蕴含了一种天然之趣,清纯之美。雕梁画栋,翘角飞檐,彰显出徽派建筑古朴典雅雄浑大方的风韵。
走在这样的查济,身不由己成为了画中人,生出许多浪漫的情怀来。遇到一片叶,一朵花,一条小巷,一面高墙,一片废墟,都让我驻足。随便走在哪个屋檐下,你遇到的一块石头,都可能有千年的历史,都可能蕴含着曲折的故事……
查姓族人住在雕梁画栋的老房子里,十分自然,并不感觉这些是稀世的古董。他们在房子里走来走去,很生活,却又仿佛在电影中一般。
现代陶渊明的乐园
查济不像周庄、同里,过分地雕饰,也不像西递、宏村,刻意地包装,即使是长假期间,游客也并不多到令人扫兴。
对查济的喜爱之情,很多人愿意用“新禅宗诗人”雷默所写的《查济的月亮》来表达:
“我不知道那月亮,是怎样升上了半空;我也不知道许溪河,何时开始了流泻银光。
五百年前的屋舍、祠堂;狗、石桥、石板路;河上飞檐、河边栗子树;黑暗中,越来越亮。
书生、刺史、石匠;稻谷、建筑师、捣衣女。一切好像已经消失,一切好像正在重现。
今夜,查济的露水,应该全是月光凝成的;今夜,所有的爱人,都是这山村的月光……”
查济在诗人的诗中,轻灵无比。而它庞然巍峨的明清古建筑群,也在众多画家和摄影家的作品中,得以重生。
时光流转,岁月更替,如今,古村里的人踏入城市的繁华,而城市里的人发现了古村,优美的山水意境便成为现代陶渊明的归隐首选。
这个原来并不十分出名的古村,如今已成为皖南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一些退休老教授和老艺术家还在当地长期居住,有一个法国艺术家就在查济购买了一个面积不小的院子,经过精心修葺,小院面目焕然一新,他常常带着朋友到这里度假休闲。
与众多村落不一样的是,查济虽然也是农村,但卫生条件非常好,即使村头屋角或者道旁溪边,你也看不到任何垃圾。河水清澈,水中各色小鱼历历可数。即使行走在村头的小路上,也给人干干净净的印象,这大概是众多城里人士喜欢查济的原因之一吧。
做个查济打扇人
民间流传的一把小小的扇子,不仅有近乎完美的工艺,而且从取材到制作完成,无一不体现最彻底的环保理念。在查济做一辈子扇子,也不错。
如果说查济的山水和人文之美令我着迷,那么当地一种编制蒲葵扇的技艺,则给我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
这里的扇子是用蒲葵(又名棕榈)芯叶加工制成的,当地人叫蒲宝扇。初次看到这种扇子,并没觉得有多少特别,只是觉得轻便好用;但用久了就发现许多精妙之处。比如,它虽轻便却极结实,份量不轻不重,尺寸不大不小,重心在最合适的点上。而且,蒲宝扇有着和其他扇子非常不同的纹理和形状,色泽温和风格淳朴,乍看之下像是细密精巧编织起来的草布,拿在手上却又是另一种感觉;每一条棕叶都契合的很完美,又有些像竹子,滑滑凉凉的;棕叶在顶端交汇起来,构成一个圆满的寿桃形,不留一点戳出来的棕叶条。
看得多了,就对蒲宝扇的设计越加赞叹,就越想了解其背后的材料、制作等工艺。沿着小溪,转过两个弯,来到一栋普通的民居前,门框边挂着几把新打的扇子。屋子的主人査玉华阿姨热情的接待了我们。
在査济,做扇子叫作“打扇子”,是女人的活,村子里大多数妇女自小就学会了这门手艺。从十四岁就学打扇子如今已年逾六十的査玉华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就着门口的亮光,阿姨一边打着扇子,一边和我们聊天。这时,我们才得以一窥原材料的真面目,棕叶要在没长开还形似宝剑时取下,且每株蒲葵一月只能取一根叶,否则会影响蒲葵的生长。取下的青绿色棕叶经沸水蒸煮漂白,在历经多次露水与晾晒的反复,棕叶呈现出温润的象牙白色,柔软而坚韧。
扇子的起头是用两根完整的棕叶(一般会用水浸湿一下,起到软化的作用),不分开,象手指一样向上伸展,交错分成上下两层,与单独的横向棕叶编织。一直到三分之一处,这时,不再加入横向的棕叶,完全由纵向的棕叶分为左右两部分交叉编织,直至形成一个两边长着长刺的杏仁形;这奇特的半成品也确实漂亮,以至于有人直接买回去做装饰。
扇子打到这里,用了不到半个时辰。阿姨的速度很快,一堆棕叶在手脚间翻飞,转眼间脚下的扇面越变越大。此时,扇子的编织进入另一个阶段,伸展在外的棕叶由顶端依次沿两边向扇把方向编,当所有辐射向外的棕叶都消失了,一个圆润的寿桃形扇面就完成了。
几乎所有的棕叶都汇聚到了扇把,在这个位置插入一根略呈锥形的竹签作为扇把的骨。将棕叶顺着竹签,先简单的捆扎固定,再用几根宽而平整的棕叶围绕着螺旋编织,结实而漂亮的扇把就完成了。整个扇子,除了棕叶及一根竹签,再无其他材料,而工具只是一块斜置的木板,一张靠墙的矮凳,一把剪刀,一个锥子及半盆水。我想,对于我们的先辈来说,环保是一种本能。
生活的悠然与美好,已是查济人平常日子里的一种习惯。每一次去查济,我都要带走许多蒲宝扇,与居住在城市里的朋友们分享那份恬淡。在炎热的季节,当我拿起扇子轻轻一摇,淡淡的棕叶香瞬间把我带回到査济,回到鸡鸣犬吠的细雨中,回到高低起伏的石板路上,回到空无一物的心灵深处……
链接:查济旅游指南
在泾县客运站坐客车,每30分钟一班。查济有很多写着“专供美院师生写生住宿”的旅馆,比较实惠。景区收费标准:成人58元/人。
(感谢査济村査玉华、余荣两位女士为本文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