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崇拜:早期人类精神文化的核心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sekafei42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的历史可以说是一片混沌。要在这片混沌中,捕捉到一星半点光明,则须凭借考古工作者追寻到的部分历史痕迹。近年再次调查、发掘的新疆孔雀河流域小河五号墓地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可以为罗布淖尔荒原上青铜时代先民们的精神文化,提供有说服力的物质资料,使我们有可能深入一点剖析早期人类的一部分精神生活世界。
  
  一
  
  小河五号墓地是20世纪30年代新疆考古工作的一项重要成果,20世纪末,得到进一步的认识,受到关注。
  20世纪初,当地猎人奥尔德克发现了这片墓地,1934年,瑞典考古学家F.贝格曼对此地进行了发掘,共掘墓葬12座,其成果刊布于1939年斯德哥尔摩出版的《新疆考古记》一书中。
  贝格曼注意到,他发掘前,墓地已被盗扰,而盗扰出土之文物,已流入日本,后为当年朝鲜总督府收藏。
  1934年后,因种种原因,考古学家们再未能进入这片地区。
  1979年笔者领队发掘古墓沟,判定它是去今4000年前的青铜时代遗存,揭开了罗布淖尔考古新的一页。1980年穆舜英领队发掘铁板河。1997年,笔者应邀至汉城工作,得以细致地观察了当年小河墓地出土而流入韩国的全部文物。可以得出一个清楚的结论:小河五号墓地与古墓沟、铁板河是同一类型的文化遗址。20世纪初斯坦因、黄文弼在孔雀河下游三角洲地带,也发现过相关遗存。据此,可以肯定这几处墓地同为孔雀河水系内青铜时代文化的重要遗存。
  2000年12月,笔者在深圳古大唐影视公司支持下,进入小河墓地调查,对这里浓烈的生殖崇拜文化现象有强烈的感受。
  2002年,新疆考古所伊弟利斯领队进入小河墓地调查并发掘墓葬4座,墓葬保存完好。发掘资料除进一步验证、重现了贝格曼报道外,有一些文化现象特别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墓地自上而下至少埋葬三层,经历过一段时间;上层为M1、M3,部分已遭破坏。M1,头档前立木呈棱形,立木边插箭三支,墓主人性别不详;M3,少年,立木为胡杨枝。中层为M2、M4,保存完好。M4墓葬发现一女性干尸,身佩木质男性生殖器,木棺前所植列木,形如男根。其旁相去50厘米为M2,其中入葬一高135厘米的木雕男性人像,衣、帽、鞋齐备,殉物一如其他墓中入葬男性,有弓箭类文物入殉。这具男俑之棺木档前,竖立的是一件桨形木,为女阴象征。M2以下,叠压又一座墓葬,立木已现,作男根形。至此,发掘暂停,显露了三层叠压墓葬。我曾就近细致观察过相关文物,柱高约60厘米,木柱上部附以柔软的红柳枝条弯曲成形的女阴图像。立柱、女阴形像均涂成红色。此墓主人,因棺木叠压在M2以下,尚未能见其详。
  我们判断,墓地上一些多棱形木柱,可能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物,“桨”形木为女阴的象征物,在这处墓地上,当年人们曾进行祈祷生殖、繁衍的活动。祈求墓地的主人所在氏族群体能获取强大的生殖能力。
  由此也可以得到启示,生殖崇拜观念,是一个值得人们认真思考、深入分析的早期先民思想信仰。结合现有的考古、民族学资料分析,可以见出,它的后面可能蕴含着把握古代先民精神世界核心的一个密码。
  
  二
  
  根据贝格曼1934年发掘的12座墓葬、新疆考古所2002年发掘的4座墓葬资料,可以得出结论:这座造型奇特的古墓地,是罗布淖尔荒原上孔雀河水系内一处十分重要的历史遗迹,在安葬死者时有过一系列庄严的原始宗教举措,保留下了当年曾弥漫在这片土地上的浓烈的生殖崇拜的气息,从而使它可以当之无愧地成为这片土地上、这一历史时段内的一处思想文化殿堂。
  这一生殖崇拜观念至少可以从下述五点得到说明。
  
  一、随葬男根
  女性逝世、入葬时,不仅伴葬有大小如真人的男性木俑,而且腰下垂挂木雕男性生殖器。这是予人深刻印象的一种葬埋习俗。在新疆考古所及贝格曼的发掘中均见报道。只是贝格曼报道比较粗略,不见细节。新疆考古所的报告,则相当具体、准确。引述如次:M4号墓“棺内葬一成年女性……尸体右侧腰部麻黄草上放置木祖、皮囊、羽饰各一件……颈肩部堆放一些碎牛、羊耳”。关于木祖,另一处文字曾予具体说明:“木祖,在墓主人腰部右侧……内部掏空并填以筋绳、苇草及毛发。”
  在埋葬女性的M4向北约50厘米,同一层位M2,为一形如真人的男性木偶,同样是木棺,殉物齐备,一如真人。这一男性木偶墓,与M4并列,同时入葬,明显是M4女性墓的伴葬物。
  小河墓地中出土木雕男性生殖器,在贝格曼《新疆考古记》中,共见5件,见“五号墓地古物表”中的D:9、L:4、L:5、128、129。对这5件出土物,贝格曼有过综合性的介绍:图版8中的1、2、6、9号文物“是另一种由两个类似的半块组成的复合体,在它们中段的凹进部分用毛绳将其捆绑在一起。每个半边的内部是中空的。图版8:6显示了一个完整的标本,虽然它的部分毛绳已经腐烂,毛绳与木头之间有一层羽毛。在它中空的内部有几块蜥蜴颅骨。目前还不能说是否其他的这类物体中也包含同一些内容。图版8:1展示的半边,其内部被涂成红色”。“这些物体总的形状是一个男性生殖器,并且有理由相信它们是一种护身符,或者是生育祭奠中的用具。”“我们共发现了两个完整个体和三个半边,其尺寸从9厘米到11厘米不等。”
  结合《新疆考古记》中刊发的照片,对这些不是十分明晰的文字,可以得出一个清楚的结论:一点不错,它们就是形象逼真的木雕男性生殖器。与上引新疆考古所发掘简报中M4出土之木祖,可以彼此呼应。稍有遗憾的是,贝格曼对这些木雕男根的出土细节,没有交代清楚。
  以形象逼真的木雕男性生殖器,作为女性逝者的随葬物,系附在她们的腰部,其中寄托的思想,应该是比较清楚的:这时的小河居民,已经意识到,男性在子孙后代的繁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当女性进入另一个世界时,随葬品除了日常生活必需的食品及可以辟邪的麻黄枝外,能完成繁衍子嗣这一重要使命的男性生殖器,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必须精细制作出大小、形象一如实物的男根,携之同行。只有这样做,才有可能帮助女性在未来的生活中,维持强大的生殖能力。
  
  二、蛇、蜥蜴崇拜
  贝格曼在发掘小河墓地时,揭示了小河先民存在对蜥蜴、蛇崇拜的文化现象。
  在他编号为L号的墓葬中,出土过一件木质男性生殖器,其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木制品……发现时,两个半边合在一起,在中段的凹陷部分缠绕着已经朽烂的红毛线。毛线的下面有一层羽毛……内部有很深的凹槽,其中有一个大蜥蜴头部的几块骨头。”它通长11.5厘米,直径2.6厘米。为什么在祈求强大生殖功能的木雕男根之中空腔体内放置蜥蜴头骨,是一个值得深入分析的问题。
  在小河墓地出土物中,还见到崇拜蛇的物证。在他编号G的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长而光滑的直木桩,雕刻成蛇形。蛇口中含一线轴形物体。蛇的背部刻许多小菱形,构成‘之’字形条带。菱形内涂以红色。腹部为平面,刻横线,每两条横线之间有一排小锐角三角形,其内部也涂成红色”。
  贝格曼还在墓地采集到一根相类似的文物,他对此作出相关说明:“一根代表蛇的木桩。蛇口内衔一线轴形物体,沿蛇背部有双排之字形条带,在蛇体的两侧有两道呈曲线形延展的之字形条带。所有这些条带都由小三角形构成。”这根蛇形木桩残长57.8厘米,蛇口中衔物长14.2厘米。
  这两件蛇形木桩出土的具体情况,同样未见具体描述。对木雕男性生殖器内置蜥蜴,贝格曼未作分析;而对蛇形木桩还是从民俗角度点明了它的内涵:“此二蛇形物的确切用途尚无法确定。我们仅知道通常巫术及医药界都崇拜蛇。像青蛙是雨的象征一样,蛇被一些权威认为是促进生育的原始符号的进一步发展,蛇也经常被作为阴茎的象征。”
  贝格曼这一揭示,应该说已接触到了问题的内核。
  检索我国新石器时代以来的考古资料,关于蛇、蜥蜴的题材是相当不少的。如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陶器残片上,见到过捏塑的蜥蜴像;甘肃甘谷县西坪出土庙底沟类型彩陶瓶上绘有人面蜥蜴纹;大汶口文化、江南地区印纹陶上见到过蛇形纹图像。华夏民族的始祖神女娲、伏牺,所取图形也是蛇身人首。这些,自然都不会是偶然的文化现象。赵国华在其论著《生殖崇拜文化论》中深入分析过华夏民族龙纹的起源,认为它源出的形象,有种种观点,如“蛇”、“鳄”、“蜥蜴”。其中主要源头之一,就是蜥蜴,也就是至今人们俗称的“马蛇子”。而这几类动物,古代都曾被人类用以象征男根。依据这一文化背景,对小河葬俗可得深入一点理解:在小河墓地随葬文物中,既见木雕男根,又在中空的男根内见到形若男根的蜥蜴头骨,以及木雕蛇形木柱、草篓上的蛇形折曲纹等等,实际都与崇拜男根,祈求生殖繁衍能力密切相关联。小河先民,曾采取各种办法,包括在葬埋逝者时,都庄重的实施生殖崇拜巫术,是一个留给人们深刻印象的事实。
  
  三、棺前立男根、女阴形木标
  在贝格曼《新疆考古记》中,小河五号墓地留给人们的众多悬念之一,就是沙山上密如丛林的列木,它们究竟象征什么?有什么意义?人们几乎都是难得要领。
  桨形立木,据《2002年小河墓地考古调查与发掘报告》,“现立于地表的共见10个……另有37个被移动了原位,散落在山坡间”。报告推断它们应是棺木“头档前部的立木”。从小河墓地曾经长期遭受破坏、盗扰,墓地地表列木纵横这一迹象分析,当年桨形列木的总数当不会止于此数。
  新疆考古所在2002年发掘的M1~M4,注意到相关立木,但却未作申论:“棺档外立木,特别是头档外立木。形制不一,不同性别的死者立木可能有所不同……是否有规律可循,还需在今后的发掘中观察。”
  调查、发掘报告措辞十分谨慎。但实际观察所掘M2、M4这两座墓葬棺前立木,其差别、性质是可以得出清楚结论的。
  M2、M4,是处于同一层位、相去只50厘米的两座棺葬。M2为男性(大小近同于真人的男性木偶),M4为女性。M2棺前列木为所谓“桨形”,M4棺前列立木为“涂红的男根形”。这里,给我们清楚揭示的历史信息是:棺头档立木,实际是男、女性器的象征物,女性棺档前立木作男根形,而男棺头档前立木作“桨”形,实际就是女阴的图形。
  发掘资料的这一揭示,使我们对墓地上近50座“桨形”“类似芭蕉扇形”的列木、多量的圆锥形立木,得到了进一步的理解:它们确实是女阴、男根的象征物,在它们身上,凝结着这片墓地的灵魂,即祈求生殖能力的精神文化实质。
  
  四、男根柱头上的卵圆形环
  新疆考古所2002年对小河五号墓地发掘数量不大,但所获历史文化信息十分丰富,其中一件有典型意义的资料,就是男根性立木上附着的卵圆形环。具体资料有二:
  其一,见于M4棺木头档前的立木。简报描述为:“立木,置于棺前。呈男根形。高146厘米,径15厘米左右。为一不很规整的五棱形柱,顶端渐收成尖,并涂红。距顶下25厘米处,有一草编竖杆被毛绳缠绕在木柱上。毛线绳缠绕高度为13厘米。”
  这一被“毛绳缠绕在木柱上”的“草编竖杆”是否为完整形象、那“草编竖杆”上部有没有破损痕迹,发掘者未予关注,简报文字也未涉及,但从所附线图看,它实际完全可能只是一个残部。其完整形象,应如M2下面压着的另一座木棺前的立木形象,简报刊布了这一立木的照片,可惜的是未作文字描述。
  据照片资料可以看得清楚:立木通体涂红,在立木顶端是一个草编的卵圆形环状物,用毛线绳紧紧捆绑在立木上。按通例,立木是男根的象征物,而其上绑附的草编卵圆形环状器,从外形看,无疑是一个形象酷似女阴的图形。完整构图,正是体现着两性的结合,与祈求强大生殖能力相关,它们用为棺档前立柱,又是一种巫术、原始宗教活动的痕迹。
  作这样的推论,得到不少民俗、原始宗教资料支持。
  在古埃及,有一种环柄十字形图案,是很普遍的存在。它典型的形象,是在T形顶上加了一个椭圆形小圈,如 “♀”。这个图形,也是古埃及的一个象形字,读作“ankh”,意为“生命”、“不朽”。在古代埃及的神话传说中,视这种环柄十字为人类的精灵“卡”的标志,认为它是丰育神奥西里丝与伊西丝(太阳神霍鲁斯之母)结合的象征,是自然界繁殖力的符号,因而被称作“生命钥匙”。
  在埃及法老胡那顿墓内,曾发现过一幅雕刻。如手掌形的太阳光,四向散射。其中一只手执环柄十字形的“生命钥匙”,送到国王胡那顿的鼻子前,赋予他新的生命,使其得到永生。古代埃及从第十八王朝(约公元前1580年)到罗马时代,死者随葬往往有一册《死亡书》,内容包括了祈祷文、咒语、神话等文字,并附图画。图画上有复活的人,两手都执生命钥匙环柄十字形。这一信仰图像,以后逐步流传到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如尼尼微(今伊拉克北部底格里斯河畔)、帕米尔拉(今叙利亚大马士革北220公里处),出土的雕刻品,都见到相关图案,在古代波斯、印度,同样见到相关纹饰。
  在小河五号墓地中所见这一环柄十字形图像,其文化内涵、图形设计与古埃及“生命钥匙”图形、思想内涵,是相当一致的,流行时间也相当接近。这种外在形象的一致与内在文化思想的相通,应该不是偶然的现象。至于它究竟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影响的表现,还是不同地区的人们在相同历史环境下出现的相类思想观点,则还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五、列木与“宇宙树”、祭天木柱
  小河五号墓地最显眼的特征是一座高出地表达7~8米的人造沙山,沙山上是密密丛丛的列木。20世纪30年代,贝格曼涉足此地时,得到的最深刻印象,就是“山顶长满了胡杨林。林中树干直立,相互靠得很近,树干笔直,看上去简直就像枯立木”。
  笔者在2000年12月探寻这处墓地,远在4公里外,以望远镜观察周围地貌,最突出的印象,也是那浑圆的沙山上,密密麻麻的树干,不同寻常,宛若没有树叶的森林。直至走到近边,才看清楚它们不过是沙山上人工栽植的胡杨木杆。
  2002年新疆考古所调查这处墓地时,进行了统计、绘图,“沙山表面密密丛丛矗立着的木柱十分醒目”,“现存140根”,“大多高出地表2~4米,直径多为20厘米以上”,“多棱形立木截面为6~20棱不等,部分立木的顶部变细,顶端尖锐”,“这些立木根部表面多有残留的红色,说明立木曾被染成红色”。而列木脚下沙山表面,更是列木、棺板漫野,难以计数。
  这沙山顶部形如密林的立木,以十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人们产生悬念。这一精心完成的设置,其中究竟蕴含怎样的思想,寄托怎样的追求,是我们不能不认真探索的一个问题。
  我的推论是:这高高耸立在沙山上、形若丛林的列木,显示着当年小河居民心灵深处对生命树、宇宙树的崇拜,在其上寄托着他们送亲人自由上下天地的希望。
  在全世界,古代先民曾流行过对树木的崇拜,产生过上通宇宙、天廷的“宇宙树”、“生命树”的神话。
  在古代中国,曾流行过对“宇宙树”的崇拜。《山海经·海内经》中记有建木。称它“青叶紫茎,玄花黄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有九”。“建木”实在太高大了,所以是“众帝之所,上天还下”的天梯;与“建木”相仿的通天树,还有《玄中记》中提到的“扶桑”,也是一种“无枝木”,“上至于天,盘蜿而下曲,通三泉”,是人们可以上天入地的阶梯。在《山海经·海内西经》中,还有一段文字,说是“海内昆仑之墟,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墟,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这众神所在的昆仑之墟,其上的“禾木”,也是高大无比的神树。在亚欧北部广大地区流行过的萨满教,曾是许多古老民族奉行的信仰,在其积淀深厚的原始文化中,认为宇宙是一个多层的世界,人间世界上面是神灵居住的天界,下界为亡灵的栖所,人间世界与天界之间的交通往来,有“宇宙树”、“天柱”,因此立杆祭天,是萨满族祭礼的重要一环。这类立杆,以高为好,因为藉此可与天通。这类立杆顶端或有木斗、草把,上面置放五谷、肉食品,供天神使用。这类神杆,至清朝仍耸立在一些官宦大家门前,成为一景。
  与此相仿的观念,古代印度人中也见存在。《黎俱吠陀》中道及的“阎浮树”,它是能“将苍天与大地分劈开来的树木”,“其树之顶上达于天”。在古代埃及,也有过类似的信仰,认为天是一棵大树,以其阴影笼罩大地,星辰是树枝上的果实。见于古代埃及的绘画,图像是太阳正从天树顶上升起;北欧地区的古代神话中,神树名伊格德拉西尔(yggdrasill),它的树阴可遮蔽宇宙,而其根、干、枝,则将苍天、大地及地下世界连接在一起。凡此等等,可以说明在古代世界各地,都曾有过“宇宙树”、“生命树”的传说,它们居于高山之上,高大无比,可以通天入地,是人类通向天堂,与天神交往的途径。
  更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这类生命树、宇宙树信仰的基础上,还进一步发展、衍化出了似树的祭天木柱。古代印度的《吠陀》诗歌中就有相关表述:被视为“宇宙树”的树木加工成祭柱后,就成为了“天柱”,可供人们作为上天的阶梯。在我国,古籍《山海经》中关于“建木”的描述,也明显具有“柱”的特征,它“百仞无枝,有九,下有九枸”。高达百仞的建木,不生枝杈,只是在其顶部,才有九根回曲的枝条。这没有枝叶的木杆,是更像一根立柱的。在西亚地区如亚述、腓尼基及米坦尼印章上的“太阳与圣树”纹图案就比较清楚显示了这样一种图像:柱状立木、顶端如宇宙中的太阳。
  我们再回到小河墓地,认真注视沙山上密密麻麻的木柱,可以相信:将这些列木与古人用作祭天的木柱及其背后的“宇宙树”信仰联系,并不是异想天开,而是有所根据、存在逻辑可能的。
  小河五号墓地所在沙山,高出地表7.7米,在四周地势缓平、只微见小型沙丘这样一个环境里,它是地势最高的所在,是最接近宇宙、可以交通天廷的处所;这些高高的天柱,曾进行过十分精心的加工,不仅削出多面棱形,而且通体涂红;因此,它们决不仅仅是为了固定流沙,使墓冢不受季风影响的设置,而会是与一定的巫术、宗教活动相关的处置,说其供逝者灵魂上天入地,是不无根据的。
  
  三
  
  小河五号墓地,既是安置逝者的墓冢,又是进行巫术祈祝活动的宗教殿堂。巫术祈祝活动与埋葬逝者结合在一起。贯穿其中的灵魂,就是当年人的思想观念中占有统治地位的生殖崇拜观念。
  埋葬死者,是虔信死者虽已没有了生命活动,但还存在着灵魂。这些亡灵,进入另一个世界,仍然有着生殖繁衍的能力,有着相应的愿望与要求。这能力、愿望,对于他们生前所在的聚落、群体也会产生影响。因此,必须认真而庄严地通过一系列巫术、原始宗教的祈祝活动,安排死者的埋葬。
  墓地所在是高高耸立的沙山;沙山上密植可以交通天地的“建木”;棺前植立着象征男根、女阴的立柱,男根形木柱上有象征生命繁衍能力的环形十字纹;女性随身的木雕男性生殖器,中空腔体内的蜥蜴颅骨,吞食男根形物的蛇形雕刻……林林总总,传达给我们文化密码,核心总是与祈求人类生命力旺盛、生殖能力强大相关。
  早期先民意识深处的生殖崇拜观念,有其物质存在的前提。 “存在决定意识”,早期人类精神世界的领域中,同样可以捕捉到这一唯物主义精神的闪光。
  在生产工具简单、生产能力低下的罗布淖尔青铜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资料是十分贫乏的。从古墓沟、铁板河、小河这几处墓地发掘资料表明:人们入土进入另一个世界时,生者给他们准备的物质生活资料,都只是一件包身毛线毯、尖顶毡帽、牛皮鞋;小河墓地有了遮盖下体的腰带。这些都只是日常衣物,因为长时期使用过,所以不少都已补缀再三,勉强可以护体。其他就只是一小包麻黄枝、一个小草篓或截牛角而成的角杯、掏空胡杨而成的碗、盆,再别无他物。通过草篓中的小麦粒、粟米粥干及毛布、角杯等物,可以推论,他们的经济生活,是比较原始的旱作农业,同时辅以羊、牛饲养,渔猎(古墓沟见过破残渔网片、马鹿骨别针,小河见过鱼骨)。铁板河女尸包体毛布十分粗陋,补缀不知多少次,但仍不足以完全护体。出土时,头发、腋下、阴部满是体虱,其密集程度让人吃惊。这些现象,给人最强烈的印象就是这一时期的罗布淖尔居民,物质生活资料是极为贫乏的,人们维持生存相当不易。
  物质生活资料的贫乏,导致的最直接结果就是居民平均寿命低,婴、幼儿死亡率高。古墓沟墓地,共发现古代墓葬42座。因为对墓地进行了全面的揭露、清理,所以,这些墓葬,大概表现着当时孔雀河中游一个氏族群体内,较短一个时段的居民状况。居民人口是并不多的。墓地中,最年长的是一位女性,死亡时已届老年,可能有60岁;大部分墓穴中的死者,多在壮年时期,就告别了这个世界。这里出土的一具被人称为“美少女”的女尸,死亡年龄只不过20多岁。尤其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在整个墓地42座墓葬中,婴、幼儿墓葬竟有14座,也就是说,婴、幼儿死亡率达整个居民集群的30%以上。
  生产工具原始,生产能力低下,生产力的核心因素就是人类自身。这时,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自然就是居民集群中具有生产、狩猎、征战能力的成年人的数量。只有达到相当数量的成年人群体,才有可能完成围猎,才可以在因种种意想不到的矛盾而与异己集群力量发生冲突时,求得自身生存,也才可能保证正常农业、畜牧业生产的维持、进行。总之,在这一历史时段内,人类自身的生产、发展,必然成为整个氏族、部落最为关注的中心问题。
  这一客观的、物质的存在,决定着人们最重要的观念、思想之一,就是寻求一切可能的办法,增强自身生殖、繁衍的能力。恩格斯在其名著《家族、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1884年第一版序言中曾深刻揭示:“依据唯物主义的理解,历史上的决定要素,归根结底,乃是直接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不过,生产本身又是两重性的:一方面是生活资料食、衣、住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底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正是这两种生产,制约着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规程。而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寻求人类自身生产,也就是生殖繁衍能力的改善、提高,曾是人们面对的一个首要问题。
  
  四
  
  小河墓地,是一处当之无愧的青铜时代精神文化的殿堂。保留在这片墓地中的古代文化信息,是十分丰富的。我们在这篇小文中,只是就其精神文化之一角,进行了初步探索,类似的研究课题还有很多,有待一步步展开。罗布淖尔十分干旱的环境,几千年来几乎荒无人烟,都帮助减少了自然、社会的破坏因素,使小河墓地得以比较完好地保存下来。虽在20世纪初稍有破坏,但还是基本完好的,保持着其古老的传统面貌。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关注的一处考古重地。
  这样一个原始社会阶段的精神文化殿堂,不仅是新疆人民的财富,是全中国人民的历史文化财富,也是全人类可以共享的精神文化财富。它保存在新疆罗布淖尔荒原,是新疆人民的幸运,也给今天的新疆人民、尤其是相关文物保护部门,增加了一份庄严的责任,要尽自己的可能,将这一份人类幼年时期的精神文化殿堂,完好的保存下去,尽一份对人类文明传承、发展应尽的责任。这方面,须要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
其他文献
科举制度确立于古代中国的封建专制政治由中央集权走向君主集权的隋唐时代。在君主集权政治之下,君主能否有效地控制官员,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科举制度的出现,除了提高官员的职业素质之外,更重要的是满足专制君主控制官员的选拔并由此控制国家权力的要求。  科举考试养成了读书做官的风气。中国社会素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这种读书做官的思想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而被高度强化。科举考
期刊
陂村位于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属青原区文陂乡,全村面积约一平方公里,始建于南宋初年,距今有800多年历史。古村自然条件优越,芗峰东立,象岭西护,瑶山南耸,富水北流,山抱水环,天然形胜,是一个以明清建筑为基础,融书院文化、祠堂文化、宗教文化和明清雕刻艺术为一体的古村落。据考证,陂村的开基祖为南宋初年梁仕阶,从陕西长安带领族人迁徙至此。如今该村有3000余人口,均姓梁。现存有367幢明清建筑风格民居和2
期刊
在常人看来,中国人是最崇拜祖先的民族,光宗耀祖是子孙后代义不容辞的义务。中国的家谱格外发达,目的是敬宗收族、明确传承、纯洁血缘。然而中国人又是现世主义的,家谱的另一个不被提及的目的——提高家族地位常常将前者彻底戏弄。唐末逢社会大动乱,前代的谱牒学著作几乎荡然无存,世族制度永远退出中国历史舞台。此后中国进入民间修谱时期。然而中华民族屡经灾难,史籍文献既高产也高失,大规模毁书记录就有多次。对于家族谱牒
期刊
在《魏源全集》付梓前夕,笔者一行驱车来到湖南省隆回县司马前镇的金潭乡。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三月二十四日,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魏源就诞生在这里。我们来到魏源故居前,看着眼前这座饱经沧桑的宅院,凝想这位智者一生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思想苦旅,一种虔诚的敬仰和历史的伤感不禁油然而生。在这里,仿佛到处都可以找到魏源的影子,连门前的小溪似乎也在诉说着他一生的勤奋、劳碌、忧患、痛苦和悲欢。    山川
期刊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继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之后的又一文官选拔制度,它创始于隋,废止于清末,历经1300多年,为历代统治阶级选拔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也为世界考试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最伟大的贡献之一。然而任何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科举制度亦是如此。它虽然是为了革除历代铨选制度中的积弊而创立的,但“十年寒窗无人间,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诱惑,使科举之中的作弊方式更加形形色色,毫不逊色于“
期刊
长命锁是中国传统的吉祥物,自古以来在全国各地甚为流行。各地佩戴长命锁的习俗大同小异,反映了中国人特有的社会、民族心理。笔者拟就长命锁的起源、民俗内涵以及长命锁的制作工艺等作一简单介绍,抛砖引玉,以就方家指正。  在论述长命锁之前,笔者首先粗略地谈谈中国传统锁具的发展概况,权作铺垫。    锁的起源与发展       (1)锁的最初形态  锁,古时原指以铁环相勾连而成的链子,大概出现于战国时期
期刊
本文试图通过对盘古山盘古神格建构过程的追溯,对不同历史时期民众、地方文人与政府三种社会力量对民间信仰的不同态度及其互动进行分析,进而审视大传统、国家权力与民间信仰之间的复杂关系。    从“磐石”到“盘古”    一般认为,最早记录了盘古神话的是三国时期徐整的《三五历记》和《五运历年记》。其后的历代文人学者对盘古的记述都是基于徐整关于盘古“混沌开辟”和“垂死化生”的说法,盘古从此成为中国古史神话系
期刊
片马位于怒江纵谷地带边缘、高黎贡山西麓,属泸水县。这里紧靠中缅边界线,为滇、川、藏进入缅甸、印度的咽喉与捷径,西去缅北重镇密支那仅约220公里,因此地理位置十分显要,现在是云南省新兴的对外商业贸易口岸。  前年的一个清晨,我们一行三人自怒江州首府六库乘车西行,向片马进发。不多会儿,汽车便循着蜿蜒的公路攀上了云遮雾罩的高黎贡山,穿越了林木葱郁的姚家坪国家森林公园。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东西宽9公里,南北
期刊
“又是九月九,重阳节,难聚首,思乡的人儿漂流在外头。”一首《九月九的酒》不知牵动了多少游子的羁旅之心。说起九九重阳,其起源甚早,是中国古代的重要节日之一。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重阳节已成为多元性的民族节日,具有深厚的节日文化意蕴。  文献当中最早提到“重阳”二字的是《楚辞·远游》:“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然而此“重阳”非彼“重阳”。宋代洪兴祖在补注中就明确解释道:“积阳为天,天有九重
期刊
宋绣的深远影响    刺绣,是用多彩的丝线、绒线、棉线或金银线等,在绸缎、布帛等纺织品上,穿针引线,绣出各种人物、纹饰、花鸟鱼虫等,史书称这种工艺为刺绣,民间称“绣花”,也叫“扎花”。  相传刺绣始于舜。周代已有“画绣之工共其职也”的说法。又据《尚书》载:“衣画而裳绣。”《诗经》中就多次提到过服饰、刺绣的色彩。  目前,人们所能见到的我国最早的刺绣实物是1958年在湖南长沙楚墓中出土的春秋时代的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