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与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yok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民族在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凝结着一个民族的情感与理想,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光辉历程形成了文明于世界的传统文化。语文作为文化载体,承担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义不容辞地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渗透传统文化的精华。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丰富和完善他们的精神世界,让他们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
  传统文化标志着民族身份,能够维系民族认同感,但传统文化是厚重的,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文化内涵更加深奥难懂,使得学生不易接受。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性格与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土壤,但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却更令人堪忧。近代历史以来传统文化的土壤开始越来越变得贫瘠,而当代外来文化和俗文化俨然已变成强势的主流文化,使得传统文化越来越弱势。当代中学生价值取向变得很多元化,使他们的精神世界显得更加复杂和混乱,心理行为也产生了许多与传统文化相背的地方。大部分中学生对民族文化毫无情感可言,却对“韩流”、“美剧”、西方节日趋之若鹜。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也造成了现实的道德准则失去了原有的约束力,容易忽视内在品质的提升,这就使得语文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所谓的“文盲”越来越少,而缺乏人文素养、不懂文史知识和传统文化、不懂正确读写的“传统文化盲”却越来越多,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中的一个重大失误。根据调查,大部分中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如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是一门具体的知识学科,而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智慧,是需要终身学习和体会的。年轻的一代正在越来越远离传统的文化,语文教学的责任就是改变现状,重振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课文,有古代经典作品,有富有时代气息的新作,传统文化寓于其中。数千年来,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以严谨的治学精神、渊博的学识修养、简洁的语言文字记录下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思想文明和道德规范,辑录成书。为了使青少年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学到最重要的知识,历代学者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精心编撰了适合少年学习诵读的教材。以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如,介绍诸子思想的《论语十则》《公输》《孟子二章》《庄子故事两则》等,易与学生心理产生共鸣的充满想象力的《童趣》,讲述古人逸闻趣事的《世说新语》等,涵盖了很多方面的内容。古代优美如诗的文章还是文学艺术的瑰宝,能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古文的能力,能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新课标教材的每一册,都附有课外古诗词背诵篇目,对学生文化修养的提高也是有很大益处的,可以帮助他们养成诵读经典的习惯。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是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作统帅,把握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一基本特点。从中学生的特点出发,确定正确的价值取向。要因地制宜,立足新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以如何宣扬语文教材所蕴涵的传统美德以及如何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为研究重点,结合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好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方案,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的机会,寻求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和策略。
  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的精华,倾心倾力,最终积淀成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其他文献
“教无定法”是指教学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学中特别是综合性较强的语文教学,如果能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既定的教学对象,采用多种方式来教学,选用适合教材内容和教学对象的方法来教学,那么,肯定能收到更佳的教学效果。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在汲取传统教学方法精华的同时大胆探索,认真实践,敢于尝试,勇于创新,总结出了一种又一种教学方法。  一、访谈式。将教材中比较枯燥的、比较陌生的内容用访谈的形式介绍出
期刊
如今,多媒体逐渐被广大教师引入课堂教学,它大大增加了课堂的容量,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在教学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首先,从朗读上看,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朗读。声情并茂的朗读,配以与之相融的音乐,极易把学生带入课文营造的意境中。但是,由于受老师普通话水平、性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朗读课文方面,常常不如人意,有时甚至起反作用。如,在朗读《春》《散步》《敬畏生命》
期刊
说:今天我们讨论《再塑生命的人》一课,看怎样进行课堂教学。  说:这一课现在已成为讲读课了,也就是一篇自传性作品,没什么太大的语文学习价值,我是指其工具性方面。所以,也还是常规方法去教吧。  说:对于一篇课文的教学,我们还是要参考本册、本单元的教学要求,确定其在教学中的位置为好。本册中,这一课是反映学校生活的文章,单元要求是默读,理解课文内容,品析语言,体会情感。  说:那还是先请主备课老师谈谈看
期刊
在语文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知识性、人文性、自主性。学生从语文课堂中所获得的收益最大程度来源于对课文的感悟与理解,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如何高效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成为教师追求的目标。然而在近几年的教学实际中,更深刻地感受到,学生日渐丢失的阅读习惯、日渐减弱的阅读能力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曾在牌头教办举行的“中小学课堂衔接”活动中听取中、小学语文课堂的课,
期刊
所谓创新,就是要敢于摆脱传统习惯的束缚,冲破原有知识范围、思维定势的禁锢,改善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产生具有进步意向的新思维、新方法、新发现、新规律。因而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一种好学精神。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
期刊
什么是合格的教师?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名教师究竟合格不合格,学生最有发言权,那就来看看学生心目中合格的教师究竟有什么标准。据报道,美国著名教育家保罗·韦地博士花了40年时间,收集了9万封“关于自己心目中合格老师”的调查问卷,从中概括出作为好教师的几种素质。细细数来,发现都是一些再平常不过的品质,但真正做到却绝非易事,这里不妨逐一做一下解读:  一、友善的态度  学生描述:“她必须非常喜欢我们。她
期刊
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如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已经成为教育圈内外人士的共识。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师生的思想创新  初中教师要有思想创新的意识、能力和胆略,最主要的是要有独立思考的勇气。如果在“教材、教参”面前关闭自己思考的大门,就谈不上任何形式的创新。初中语文教师
期刊
“作业”是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功课,作业的目的不外乎有两个:一是通过练,掌握并加深理解学过的课堂知识;二是运用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作业贯串着学生学习活动的始终,它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情况反馈的第一手资料。它是提高学生素质的载体,最能凸显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能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
期刊
当班主任,就意味着要比一般老师更忙、更累,这个理儿谁都清楚,但既然选择了当班主任,就必须尽心尽力。别人说:干教育就是良心买卖。一点儿也不假,每天吊儿郎当上班,照样一分钱不少拿,拼命干也不多拿一分钱。但每个班主任都那么尽心尽力,都干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曾经读到过李老师发表过的一篇文章,文中有这么几句话感受很深:儿子在慢慢地长大,转眼到了要上学的年齡,多么希望他能分在一个好班主任的班里,摊上些责任
期刊
新课程标准提倡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完成探索过程。课堂提问就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也是用得较多的方法。课堂提问要以学定教,既要预设、更要生成,在预设的基础上生成,生成是为了更好地实现预设的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不应该只停留在形式上,更应该从思想上达到真正的转变,把课堂那一片天空留给学生,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展翅翱翔。  一、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