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学生入党动机多面性、学生在校时间短、学生党员再教育环节薄弱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可通过确保发展党员质量,严格党员发展程序;坚持党员教育的长期性;加强和完善高职高专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等措施加以改善。
关键词:高职院校基层党建学生党员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指出,“党的建设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在培养高技术性人才的高职院校中,若要提升学生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推进大学生党员质量工程,必须科学建构和实施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
1.高职院校基层党建工作的现状
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呈现比较积极的发展态势,教育部统计,截止2009年7月,全国大学生中党员的比例为8%,他们成为高校中努力奋进、积极向上、刻苦学习的优秀青年群体。保持高校学生党员的先进性,促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不断向前发展,是广大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者共同的目标。
1.1 入党动机多面性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逐步推进,国内外各种思潮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使得高职院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发生变化,学生的入党动机呈现出多面性。
一是从众心态。见到其他人写入党申请书,自己也写,但对为什么要入党却不太明确;
二是存在为找到好工作而入党的不良心态,入党前能严格要求自己,入党后就放松了要求,“混”个党员,好找工作。在2005年教育部的一项调查中,入党目的填写“为毕业时找到好工作”的学生超过20%。对民航学院72名不同专业学生党员的调查中有8名类同,比例约11%;
三是投机心态。为了入党而入党,部分学生干部认为只要自己做得多,得到的实惠也理应多。
1.2 学制短的影响
高职院校在教学环节中侧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着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多数情况下,大三学生最多上半年的课就去顶岗实习,而某些专业的学生在校时间只有2年多,甚至更短。如果培养一位学生入党的周期是两年,即使发展比较顺利,入党后既面临进入社会,因而学生入党后的继续培养和考察工作也将随之中断。显然,这些速成的大学生党员易受社会的渲染,进而影响他们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学院的学生党员队伍变化快,始终无法形成上规模的、较为稳定的学生党员群体,学生党员的先进作用无法在学校充分体现出来。另外,从培养考察角度,学生一旦进入工学结合期,培养考察工作立即面临培养人难确定、学习难组织、实践锻炼难开展等问题。
1.3 再教育环节薄弱,工作不扎实
目前,多数学生党支部把党员发展放在首位,这就在学生党员发展的过程中出现重视入党前的教育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在校学生党员的教育,而轻入党后的再教育,入党申请人的教育,轻实习生党员的教育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部分学生党员入党前后的表现出现偏差,党员意识淡薄,总体政治修养欠缺,自身政治理论水平不高,损害学生党员在普通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不到发挥。
1.4 入党标准存在争议
整体把握和坚持党员标准,是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党员标准如同一面镜子,申请入党的学生可以用它查找自己的缺点、不足,努力完善自身意识,争取早日入党;对于学生党务工作者来说,只有把握好大学生党员标准,才能保证大学生党员的质量问题,才能不扼杀学生对党的不懈追求。
1.5 入党程序有待进一步规范
有些高职院校学生党支部确定拟发展对象时,先由党支部联系人在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考核的基础上,召开支部委员会确定拟发展对象,然后再听取群众意见。这种做法不妥,一是没有广泛的征求意见,这样就有可能是联系人根据自己所了解和掌握的情况来做出判断,容易犯主观错误;二是已经确定为拟发展对象的同学,大家就不能客观地作出评价。
在征求群众意见时,召开座谈会或者由拟发展对象本人去跟相关老师联系征求意见是惯用的方式。这样做有两点思考:一是如果召开群众座谈会,一些群众代表(尤其是学生)不愿谈,要谈也都是优点,不利于对拟发展对象的全面评价。二是由拟发展对象本人征求相关老师意见,主体不符合要求。这主要是由于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支部老师少,发展对象人数多,联系人忙不过来的原故。
上述现象凸显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对学生党建工作的认识上的不足:将学生党建工作视同一般工作,专业党建工作者配备不够,无法对所有学生党员进行培养和辅导;忽视了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组织建设工作在整个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2.完善高职高专学生党建工作的对策
2.1保障学生党员发展机制的构建,确保发展党员质量,严格党员发展程序
《决定》在总结执政党建设基本经验时强调:“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這是强化学生入党全程教育的首要任务。为此,必须环环相扣,对学生入党强化全程教育。
科学把握发展大学生党员工作的节奏,防止和避免突击发展、发展数量大起大落。根据高职院学生党建工作的规律,一年级学生入党愿望最强烈,但入党动机不明确;二年级学生心智较成熟,对党的认识明显增强,入党动机得到进一步端正,立场也更加坚定;三年级学生因面临就业,在一、二年级如果还没有确定入党积极分子,他们往往对入党会表现出无所谓态度,有的甚至放弃了对入党的追求。因此要做到早播种、早选苗、早培养,分层次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党史和党的基本知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教育。通过入党积极分子培训考察机制把好源头关,通过党员发展工作机制把好入口关,通过与被党员述责评议机制把好转正关,通过党员先进性教育实践机制把好建设关;通过毕业生党员培训鉴定机制把好输出关。这就需要做到如下几点:一是主动宣传党的知识,使学生尽早了解入党的具体程序和要求;二是连续计算培养期,对高中期间已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学生,审核无误后,承认其高中阶段的培养期;三是加大在低年级培养和发展党员的力度,延长学生党员在校期间发挥作用的时间,防止突击发展。根据民航学院现状,构建适应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要求的党员机制,尽量安排党员教师为指导老师,发放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动态考察手册,委托企业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进行思想动态、学习工作情况了解与反馈,使考察结果更真实可靠。设立党员QQ群等平台,通过指导加自学指导方式,随时进行网上系统政治理论知识培训,使党建工作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确保党员的发展质量。
2.2 以端正入党动机为教育重点,坚持党员教育的长期性。
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是端正学生入党动机的重要途径。中国共产党历来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党建的首位,学生党建工作的思想建设必须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提高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政治素质。
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自觉抵制物质诱惑和腐朽思想的侵蚀,做先进思想的信仰者、实践者和传播者。加强宗旨观念教育,要充分利用党在各个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来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教育大学生,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扎根于学生党员之中。加强成材观教育,切实提高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体现党的先进性。加强组织纪律观念与团结合作精神教育,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党员的党纪知识教育。
要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的经常性培养教育,阶段性的学习和教育显然不足,要真正解决学生党员思想上入党的问题,就必须注重和加强大学生入党前后的理论学习和思想上的巩固提高。要把理论学习和用先进性思想武装头脑的工作,作为一项思想建设的长期工程,贯穿学生党建工作的全过程。同时克服“三轻三重”现象,力求培养教育的计划性、系统性、全面性和长期性。
建立多级培训体系,运用实践载体,强化党性教育。以班级为单位,加强团员的培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共产主义青年团的作用,为入党教育添砖加瓦;以系为单位,对要求入党的学生进行党课教育培训,端正入党动机;发挥院系两级党校作用,加大对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的培训力度,增强党员意识,提高党性修养。由于高职院党校师资力量有限,工作忙、理论水平有限等现实情况,建议加强各系分党校的横向联系,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充实培训师资和内容。以知识问答、演讲及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为载体,深入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时组织学习最新会议精神,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使学生牢固树立党员意识,自觉履行党章。
建立宣傳阵地,弘扬先进典型,发挥榜样作用。学生党支部建立自己的宣传阵地,把正确的先进的思想传给学生,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院系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系报、公寓宣传栏等多种形式的宣传阵地,进行优秀学生党员的事迹宣传,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先进典型事迹,同时也促使每个学生党员都能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周围的学生。
2.3加强和完善高职高专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
按照“注重质量、优化结构、改进发展党员工作”的新要求,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十六字方针,全面推进学生党员质量工程,提升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科学规划能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保障党员质量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之一。凭借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制度的保障、科学方法的推进,科学标准的检验,逐渐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的科学规划能力和机制执行力。
培育和建设一支专业化水平高的党建工作队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应重视专职基层党建工作者队伍的建立,避免学生党建工作者身兼数职的现象。依据在校学生党员人数逐年增加的情况,应配备足够的学生党建工作者,建立“老- 中- 青”传、帮、带的良性循环模式,按照《决定》中“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的要求,推进由经验丰富的老党员作指导、青年学生党建工作者图创新的良好工作方式,建立一支不断学习、善于学习,以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党建工作者队伍,从而维护学生党建工作的稳定局面,避免产生“学生党建工作岗位为解决青年教师岗位问题而存在”、“学生党建工作流水兵”的现象。
加强党建品牌文化和民主文化建设。党建要树立质量意识、精品意识和卓越意识,加强党建品牌文化建设,广泛学习兄弟院校和社会党建经验,创造性的开拓党建载体和党建工作方法。同时,将民主理念和民主作风贯穿与学生党员发展的全过程,它是提高大学生党员质量的基础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在新的历史时期,基层党建工作要与时俱进,高职院校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为主线,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会议精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高度,推进学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培养思想觉悟高,政治立场坚定,有组织、有纪律,能适应并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前进的合格共产党员。
关键词:高职院校基层党建学生党员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指出,“党的建设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在培养高技术性人才的高职院校中,若要提升学生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推进大学生党员质量工程,必须科学建构和实施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
1.高职院校基层党建工作的现状
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呈现比较积极的发展态势,教育部统计,截止2009年7月,全国大学生中党员的比例为8%,他们成为高校中努力奋进、积极向上、刻苦学习的优秀青年群体。保持高校学生党员的先进性,促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不断向前发展,是广大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者共同的目标。
1.1 入党动机多面性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逐步推进,国内外各种思潮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使得高职院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发生变化,学生的入党动机呈现出多面性。
一是从众心态。见到其他人写入党申请书,自己也写,但对为什么要入党却不太明确;
二是存在为找到好工作而入党的不良心态,入党前能严格要求自己,入党后就放松了要求,“混”个党员,好找工作。在2005年教育部的一项调查中,入党目的填写“为毕业时找到好工作”的学生超过20%。对民航学院72名不同专业学生党员的调查中有8名类同,比例约11%;
三是投机心态。为了入党而入党,部分学生干部认为只要自己做得多,得到的实惠也理应多。
1.2 学制短的影响
高职院校在教学环节中侧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着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多数情况下,大三学生最多上半年的课就去顶岗实习,而某些专业的学生在校时间只有2年多,甚至更短。如果培养一位学生入党的周期是两年,即使发展比较顺利,入党后既面临进入社会,因而学生入党后的继续培养和考察工作也将随之中断。显然,这些速成的大学生党员易受社会的渲染,进而影响他们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学院的学生党员队伍变化快,始终无法形成上规模的、较为稳定的学生党员群体,学生党员的先进作用无法在学校充分体现出来。另外,从培养考察角度,学生一旦进入工学结合期,培养考察工作立即面临培养人难确定、学习难组织、实践锻炼难开展等问题。
1.3 再教育环节薄弱,工作不扎实
目前,多数学生党支部把党员发展放在首位,这就在学生党员发展的过程中出现重视入党前的教育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在校学生党员的教育,而轻入党后的再教育,入党申请人的教育,轻实习生党员的教育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部分学生党员入党前后的表现出现偏差,党员意识淡薄,总体政治修养欠缺,自身政治理论水平不高,损害学生党员在普通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不到发挥。
1.4 入党标准存在争议
整体把握和坚持党员标准,是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党员标准如同一面镜子,申请入党的学生可以用它查找自己的缺点、不足,努力完善自身意识,争取早日入党;对于学生党务工作者来说,只有把握好大学生党员标准,才能保证大学生党员的质量问题,才能不扼杀学生对党的不懈追求。
1.5 入党程序有待进一步规范
有些高职院校学生党支部确定拟发展对象时,先由党支部联系人在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考核的基础上,召开支部委员会确定拟发展对象,然后再听取群众意见。这种做法不妥,一是没有广泛的征求意见,这样就有可能是联系人根据自己所了解和掌握的情况来做出判断,容易犯主观错误;二是已经确定为拟发展对象的同学,大家就不能客观地作出评价。
在征求群众意见时,召开座谈会或者由拟发展对象本人去跟相关老师联系征求意见是惯用的方式。这样做有两点思考:一是如果召开群众座谈会,一些群众代表(尤其是学生)不愿谈,要谈也都是优点,不利于对拟发展对象的全面评价。二是由拟发展对象本人征求相关老师意见,主体不符合要求。这主要是由于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支部老师少,发展对象人数多,联系人忙不过来的原故。
上述现象凸显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对学生党建工作的认识上的不足:将学生党建工作视同一般工作,专业党建工作者配备不够,无法对所有学生党员进行培养和辅导;忽视了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组织建设工作在整个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2.完善高职高专学生党建工作的对策
2.1保障学生党员发展机制的构建,确保发展党员质量,严格党员发展程序
《决定》在总结执政党建设基本经验时强调:“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這是强化学生入党全程教育的首要任务。为此,必须环环相扣,对学生入党强化全程教育。
科学把握发展大学生党员工作的节奏,防止和避免突击发展、发展数量大起大落。根据高职院学生党建工作的规律,一年级学生入党愿望最强烈,但入党动机不明确;二年级学生心智较成熟,对党的认识明显增强,入党动机得到进一步端正,立场也更加坚定;三年级学生因面临就业,在一、二年级如果还没有确定入党积极分子,他们往往对入党会表现出无所谓态度,有的甚至放弃了对入党的追求。因此要做到早播种、早选苗、早培养,分层次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党史和党的基本知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教育。通过入党积极分子培训考察机制把好源头关,通过党员发展工作机制把好入口关,通过与被党员述责评议机制把好转正关,通过党员先进性教育实践机制把好建设关;通过毕业生党员培训鉴定机制把好输出关。这就需要做到如下几点:一是主动宣传党的知识,使学生尽早了解入党的具体程序和要求;二是连续计算培养期,对高中期间已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学生,审核无误后,承认其高中阶段的培养期;三是加大在低年级培养和发展党员的力度,延长学生党员在校期间发挥作用的时间,防止突击发展。根据民航学院现状,构建适应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要求的党员机制,尽量安排党员教师为指导老师,发放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动态考察手册,委托企业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进行思想动态、学习工作情况了解与反馈,使考察结果更真实可靠。设立党员QQ群等平台,通过指导加自学指导方式,随时进行网上系统政治理论知识培训,使党建工作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确保党员的发展质量。
2.2 以端正入党动机为教育重点,坚持党员教育的长期性。
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是端正学生入党动机的重要途径。中国共产党历来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党建的首位,学生党建工作的思想建设必须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提高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政治素质。
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自觉抵制物质诱惑和腐朽思想的侵蚀,做先进思想的信仰者、实践者和传播者。加强宗旨观念教育,要充分利用党在各个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来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教育大学生,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扎根于学生党员之中。加强成材观教育,切实提高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体现党的先进性。加强组织纪律观念与团结合作精神教育,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党员的党纪知识教育。
要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的经常性培养教育,阶段性的学习和教育显然不足,要真正解决学生党员思想上入党的问题,就必须注重和加强大学生入党前后的理论学习和思想上的巩固提高。要把理论学习和用先进性思想武装头脑的工作,作为一项思想建设的长期工程,贯穿学生党建工作的全过程。同时克服“三轻三重”现象,力求培养教育的计划性、系统性、全面性和长期性。
建立多级培训体系,运用实践载体,强化党性教育。以班级为单位,加强团员的培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共产主义青年团的作用,为入党教育添砖加瓦;以系为单位,对要求入党的学生进行党课教育培训,端正入党动机;发挥院系两级党校作用,加大对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的培训力度,增强党员意识,提高党性修养。由于高职院党校师资力量有限,工作忙、理论水平有限等现实情况,建议加强各系分党校的横向联系,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充实培训师资和内容。以知识问答、演讲及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为载体,深入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时组织学习最新会议精神,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使学生牢固树立党员意识,自觉履行党章。
建立宣傳阵地,弘扬先进典型,发挥榜样作用。学生党支部建立自己的宣传阵地,把正确的先进的思想传给学生,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院系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系报、公寓宣传栏等多种形式的宣传阵地,进行优秀学生党员的事迹宣传,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先进典型事迹,同时也促使每个学生党员都能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周围的学生。
2.3加强和完善高职高专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
按照“注重质量、优化结构、改进发展党员工作”的新要求,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十六字方针,全面推进学生党员质量工程,提升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科学规划能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保障党员质量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之一。凭借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制度的保障、科学方法的推进,科学标准的检验,逐渐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的科学规划能力和机制执行力。
培育和建设一支专业化水平高的党建工作队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应重视专职基层党建工作者队伍的建立,避免学生党建工作者身兼数职的现象。依据在校学生党员人数逐年增加的情况,应配备足够的学生党建工作者,建立“老- 中- 青”传、帮、带的良性循环模式,按照《决定》中“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的要求,推进由经验丰富的老党员作指导、青年学生党建工作者图创新的良好工作方式,建立一支不断学习、善于学习,以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党建工作者队伍,从而维护学生党建工作的稳定局面,避免产生“学生党建工作岗位为解决青年教师岗位问题而存在”、“学生党建工作流水兵”的现象。
加强党建品牌文化和民主文化建设。党建要树立质量意识、精品意识和卓越意识,加强党建品牌文化建设,广泛学习兄弟院校和社会党建经验,创造性的开拓党建载体和党建工作方法。同时,将民主理念和民主作风贯穿与学生党员发展的全过程,它是提高大学生党员质量的基础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在新的历史时期,基层党建工作要与时俱进,高职院校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为主线,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会议精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高度,推进学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培养思想觉悟高,政治立场坚定,有组织、有纪律,能适应并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前进的合格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