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民阅读”活动,是中央宣传部、文明办和新闻出版总署为落实建设学习型社会要求而开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自2006年以来,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说:“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对于小学生来说,将阅读搬进课堂已成为必然之选。这不仅仅适合于语文课堂,同样适合于数学课堂。
教师引导与学校课堂支持
自古以来,我们都没有数学阅读的习惯。按照传统的教学观念,数学的学习是以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为主,阅读教学法似乎并不适用于数学课堂。近年来,众多学者都对数学阅读多加关注,相关的文章也很多,但大多都是讲数学阅读的意义和特点,似乎并没有强调课堂阅读。最近刚刚结束的“2015年全国小学数学(人教版)示范课观摩交流会”分享了各地优秀的教学成果,名师的课堂都非常活跃,但是并没有将阅读融进课堂的。可见,我们既没有数学课堂阅读的传统,更没有数学课堂阅读的大环境和氛围。在这样一个相对缺乏的状态下,要养成小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就必须要有教师的引导和学校课堂的支持。同时,对于很多家长来说,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已经非常不容易了,而要帮助和引导孩子学会和养成数学阅读的习惯就更加不可能了。即从整个阅读环境来讲,数学阅读在课外和家庭中无法实现。
现在,阅读的重要性已经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认可。许多教师也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数学阅读,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塑造和提高他们的数学阅读能力;只是真正在课堂上拿出专门的时间进行阅读的还很少。心理学家指出,小学生阅读没有明确的阅读目的,阅读过程中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容易走神,阅读追求趣味性和阅读口感、不求甚解。基于小学生本身的这些特点,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也必须要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同样,数学阅读本身精确性、抽象性等特点,也要求必须在课堂上才能养成小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
调动兴趣与注意力
以往的数学课堂,基本都是以教师的讲解开始的。对于名师来说,精彩的导入可能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但如果是普通教师,再加上课前没有预习习惯的学生,可能开课就有一定的突兀,跟不上教师讲解进度的学生就会走神。这时候教师重复讲解,等反应慢的同学跟上来,或者教师不得不放弃一部分理解力差的同学。如此一来,一些同学的反应速度和反应能力就总是差一点,越来越失去锻炼和加强的机会,学习效果自然不会好。所以,课堂要尽量以学生的阅读替代教师的主动讲解,将课堂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阅读能教给他们思考,而思考则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教师应让学生在阅读中自发的学习,每节课开始让同学们先阅读教材,通过阅读,激发大家的自主思考和学习;然后,教师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引导总结。
现在的教材都比较适合学生阅读,教师只需要在开始的时候教会同学们怎么读,后面的就非常简单了。例如:四年级上册认识时间单位“秒”,秒与分的关系,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这个学习内容通过学生的阅读之后,他们就能够掌握,基本不需要教师再加讲解。应用类题目是许多同学的弱项,阅读就是提高应用题理解和解答速度的法宝,让同学们将例题读下来,如乘车去参观世博会的题目,不仅贴近学生生活,而且容易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之后,笔者发现学生的理解能力、自学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可能就是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吧!
阅读课堂的主体
虽然说数学阅读与普通课外阅读不同,其语言的抽象性要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转换,将相应的数学符号、逻辑用语言表达出来,这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学生才是阅读的主体。刚开始大家可能不会读算式,这些只要教师给大家读一遍,在以后的几次阅读稍加注意,后面就不用再告诉大家。将各种表格和逻辑符号换成自己的语言进行阅读,这在无形中就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快速的思维和转换,使大脑皮层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高效完成学习。试想一下,教师如果将学生自己阅读学习的时间换成成年累月相同语言的讲解,学生还能处于高度的学习兴奋状态吗?
让学生自己读、自己学,教师只做有针对性的讲解,这才是真正的学习课堂。可能会有教师担心,让学生自己读会不会有同学就不读,或者思维散漫、只动口不动脑的读字。其实,数学阅读自己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就杜绝了学生的偷懒。例如:多位数的除法,笔者让学生读,这个读的过程就是一个口算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学生空间思维能力锻炼和提升的过程。再如:让同学们读统计表和统计图,大家将直观的图表用语言表达出来,学生读的过程就是理解感悟的过程。在读的时候是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眼里看到的是直观形象的图标,心里想的也是直观形象的图标,眼、脑、口并用,学生自然不会再开小差了。留作业的时候,笔者不再让学生将书打开翻到多少页,而是直接告诉大家做什么题目,这是对他们读的反转考验,大家都做得很好。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要帮助短时间还不会读的同学,带着他读,引导他读,确保每个同学都没有偷懒,都在读,都在学。
教师引导与学校课堂支持
自古以来,我们都没有数学阅读的习惯。按照传统的教学观念,数学的学习是以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为主,阅读教学法似乎并不适用于数学课堂。近年来,众多学者都对数学阅读多加关注,相关的文章也很多,但大多都是讲数学阅读的意义和特点,似乎并没有强调课堂阅读。最近刚刚结束的“2015年全国小学数学(人教版)示范课观摩交流会”分享了各地优秀的教学成果,名师的课堂都非常活跃,但是并没有将阅读融进课堂的。可见,我们既没有数学课堂阅读的传统,更没有数学课堂阅读的大环境和氛围。在这样一个相对缺乏的状态下,要养成小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就必须要有教师的引导和学校课堂的支持。同时,对于很多家长来说,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已经非常不容易了,而要帮助和引导孩子学会和养成数学阅读的习惯就更加不可能了。即从整个阅读环境来讲,数学阅读在课外和家庭中无法实现。
现在,阅读的重要性已经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认可。许多教师也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数学阅读,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塑造和提高他们的数学阅读能力;只是真正在课堂上拿出专门的时间进行阅读的还很少。心理学家指出,小学生阅读没有明确的阅读目的,阅读过程中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容易走神,阅读追求趣味性和阅读口感、不求甚解。基于小学生本身的这些特点,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也必须要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同样,数学阅读本身精确性、抽象性等特点,也要求必须在课堂上才能养成小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
调动兴趣与注意力
以往的数学课堂,基本都是以教师的讲解开始的。对于名师来说,精彩的导入可能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但如果是普通教师,再加上课前没有预习习惯的学生,可能开课就有一定的突兀,跟不上教师讲解进度的学生就会走神。这时候教师重复讲解,等反应慢的同学跟上来,或者教师不得不放弃一部分理解力差的同学。如此一来,一些同学的反应速度和反应能力就总是差一点,越来越失去锻炼和加强的机会,学习效果自然不会好。所以,课堂要尽量以学生的阅读替代教师的主动讲解,将课堂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阅读能教给他们思考,而思考则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教师应让学生在阅读中自发的学习,每节课开始让同学们先阅读教材,通过阅读,激发大家的自主思考和学习;然后,教师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引导总结。
现在的教材都比较适合学生阅读,教师只需要在开始的时候教会同学们怎么读,后面的就非常简单了。例如:四年级上册认识时间单位“秒”,秒与分的关系,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这个学习内容通过学生的阅读之后,他们就能够掌握,基本不需要教师再加讲解。应用类题目是许多同学的弱项,阅读就是提高应用题理解和解答速度的法宝,让同学们将例题读下来,如乘车去参观世博会的题目,不仅贴近学生生活,而且容易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之后,笔者发现学生的理解能力、自学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可能就是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吧!
阅读课堂的主体
虽然说数学阅读与普通课外阅读不同,其语言的抽象性要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转换,将相应的数学符号、逻辑用语言表达出来,这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学生才是阅读的主体。刚开始大家可能不会读算式,这些只要教师给大家读一遍,在以后的几次阅读稍加注意,后面就不用再告诉大家。将各种表格和逻辑符号换成自己的语言进行阅读,这在无形中就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快速的思维和转换,使大脑皮层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高效完成学习。试想一下,教师如果将学生自己阅读学习的时间换成成年累月相同语言的讲解,学生还能处于高度的学习兴奋状态吗?
让学生自己读、自己学,教师只做有针对性的讲解,这才是真正的学习课堂。可能会有教师担心,让学生自己读会不会有同学就不读,或者思维散漫、只动口不动脑的读字。其实,数学阅读自己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就杜绝了学生的偷懒。例如:多位数的除法,笔者让学生读,这个读的过程就是一个口算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学生空间思维能力锻炼和提升的过程。再如:让同学们读统计表和统计图,大家将直观的图表用语言表达出来,学生读的过程就是理解感悟的过程。在读的时候是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眼里看到的是直观形象的图标,心里想的也是直观形象的图标,眼、脑、口并用,学生自然不会再开小差了。留作业的时候,笔者不再让学生将书打开翻到多少页,而是直接告诉大家做什么题目,这是对他们读的反转考验,大家都做得很好。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要帮助短时间还不会读的同学,带着他读,引导他读,确保每个同学都没有偷懒,都在读,都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