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针对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项目不丰富和脱离实际的问题,就如何对竞技运动、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现代新兴运动项目和教材内容本身进行改造,从而利用和开发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资源进行了探讨,为高校体育教师开发有效资源、丰富和建构教学内容,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一些启示。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资源
[作者简介]李翎(1974- ),女,湖南宁陵人,广西大学体育部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体育教育与体育产业。(广西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G8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1-0189-02
长期以来,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并没有真正走出竞技运动项目的框架体系,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及现实生活缺乏联系,与他们的学习能力及需要相背离。这是造成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和教学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广泛利用和有效开发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资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而且有助于形成高校乃至各学习群体的体育特色。
一、竞技运动项目的群体性改造
竞技运动与体育教学具有不同的目标,不能在体育教学中不加改造地进行竞技技能的教学,但并不排斥竞技技能在实现体育教学目标中的作用,重要的是必须对竞技项目的特点、功能有正确的认识,并有选择地进行改造,使之成为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一)竞技运动项目的特征
竞技运动项目一般都表现为下述特征:一是竞争性,所有参与者都是以通过竞争争取优胜为直接目的的;二是娱乐性,无论是参与者还是观赏者,都可以从中获得愉悦的身心感受;三是挑战性,所有竞技运动项目都具有不断向更高的目标挑战、向自身挑战、向极限挑战的含义;四是公平性,体育竞赛是在规则的限制与评判下进行的,表现出公平公正的特点。竞技运动的这些特点,使各种竞赛不仅具有深刻的教育性,而且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二)竞技运动项目改造的原则
体育教学中对竞技运动项目选择与改造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通过参与能够实现促进大学生发展的教育价值,而不是追求其原有的竞技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许多竞技运动是不具备作为教学内容的条件的,一是本身不具有促进学生发展作用的项目,即使是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也没有选择和改造的价值;二是改造前后都不能有效激发起学生学习愿望的项目,这样的项目即使具有一定的健身作用,由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主体性得不到调动,同样是没有教学意义的。
(三)竞技运动项目群体化改造的方法
竞技运动项目群体化改造就是要按照体育教学的特点、规律、目标与要求,对各个项目做出运动学和文化学的改造,使之符合体育教学内容的一般特点与条件。对竞技项目的改造并没有统一的方法,即使是在同一个教学班中,也要尽可能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应允许不同的技术标准或活动方法同时存在,以争取每个学生个体在改造后
的竞技项目学习或活动中都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促进所有学生发展的目的。
二、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教材化改造
我国的民族体育文化源远流长,每个民族都有丰富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具有鲜明的传统性与地域性,如蒙古族的摔跤、藏族的歌舞、维吾尔族的舞蹈、朝鲜族的荡秋千、京族的跳竹竿、壮族的抛绣球、苗族的爬坡杆以及汉族民间的推铁环、放风筝、踢毽子(现已发展为毽球)等,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中,由于教材内容的统一性,这些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是高校体育教学应尽之责,对民族这些项目的开发利用,也有利于挖掘更深刻的教育内涵,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得到有机结合。
三、现代新兴运动项目的普适化改造
随着国外大众体育项目的不断引进,近年来新兴运动项目层出不穷。它们以其特有的趣味性和休闲性,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现代新兴运动项目进入高校体育课堂,必将大大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资源,给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但是,由于现代新兴运动项目大都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很多项目的开展需要特殊的运动设施或场地条件,有一些项目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对现代新兴项目的普适化改造,意在根据现有的场地器材条件,运用现代新兴项目的规则、原理及方法,设计相近的教学内容,使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具有广泛适用性和实效性。
(一)现代休闲体育的改造
现代休闲体育主要是指以休闲、娱乐或交往为活动目的的体育项目,如保龄球、高尔夫球、台球、轮滑、沙滩排球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对运动器械的要求较高,有些甚至需要高科技的运动设施。对于这些项目,较理想的改造方法是借鉴它们的运动方法,简化场地器材,改进运动规则,便于课堂教学。如用实心球与饮料瓶作为器械,模仿保龄球的规则进行活动。对于一些有这些运动设施的高校,由于活动时消费较高,不太适合长期的体育课堂教学,因此,也应该先通过简易设施教学后,再根据学生个体的需要安排正规设施下的活动。
(二)现代健身运动的改造
随着现代文明病的快速增长以及现代健身、健美观念的改变,一些新兴的健身方法逐渐在社会上开始普及,这些项目主要包括体育舞蹈、韵律操、街舞、街头篮球以及其他的健美运动等。
(三)现代极限运动的改造
现代极限运动主要包括登山、攀岩、滑板、越野等项目,它们集健身、娱乐、竞赛于一身,参与者不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博大的胸怀,还能体验到挑战自我、战胜自然所带来的刺激和成就感,既能培养拼搏进取的精神,又能发展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
(四)野外生存生活的改造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城市人口造成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许多人都希望在工作与学习之余“逃避”城市的喧嚣,到空气清新的环境中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补偿身体运动的不足,郊游、远足、野营等野外生存、生活主题的活动,将逐渐在未来的休闲活动中占有一席之地。
四、教材内容的校本化改造
在传统高校体育教学观念中,教学材料的确定及相关教学内容的选择是课程专家的事,教师需要的是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把教材内容有效地传授给学生。而在新的高校体育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师成为课程编制的主体,他们更能够根据学生的体育基础、学习需要、教学条件、学校传统等选择更合适的教学内容。体育新课程将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这里包括几层含义。
首先,“教教材”意味着严格按照教材给定的内容及其体系进行教学,是“学科中心论”的具体体现;“用教材教”则把教材作为重要的学习媒体和教学参考,吸取教材中的有效成分,教材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读物,也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之一。
其次,由体育课程专家参与编写的高校体育教材,与最新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体育课程与教学的最新理念具有更好的对应性,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但是,体育教材的兼顾性恰恰体现出其局部存在的不合理性。每一所高校都有自身特有的培养目标,也有自身特有的校园文化氛围、体育传统以及体育教学条件,他们有必要也有权利研究和选择适合自身的体育课程。
最后,体育教师最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校的体育教学条件,他们应该有部分的体育课程决策权,从传统的体育课程“忠实”执行者转变为积极开发者,这样也有利于在课程实施(即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地升华课程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由体育教师自由选择教学内容,一方面,这样做容易使教学活动走向单纯的“兴趣主义”,大学生必要的体育文化素养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另一方面,限于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能保证所有的高校体育教师都能够对新的课程理念有足够深的理解,也不能要求所有的教师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以及能力来编制教材。
从以上的论述可知,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开发,将给予学校及教师更大的自主权,是符合高校体育课程及教学特点的。我国地大物博,体育教学内容资源丰富;各类高校培养目标不同,对学生体育素质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异;各校有各自的体育传统,体育教学的条件差异也较大。因此,各学校和教师可以在新课程内容确定的主要原则基础上开发和改造其他体育项目资源,丰富和建构教学内容,从而更好地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绍伟德.试论我国近代学校体育思想[J].体育科学,2001(5).
[2]绍伟德.学校体育与体育教学的逻辑学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3).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资源
[作者简介]李翎(1974- ),女,湖南宁陵人,广西大学体育部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体育教育与体育产业。(广西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G8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1-0189-02
长期以来,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并没有真正走出竞技运动项目的框架体系,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及现实生活缺乏联系,与他们的学习能力及需要相背离。这是造成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和教学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广泛利用和有效开发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资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而且有助于形成高校乃至各学习群体的体育特色。
一、竞技运动项目的群体性改造
竞技运动与体育教学具有不同的目标,不能在体育教学中不加改造地进行竞技技能的教学,但并不排斥竞技技能在实现体育教学目标中的作用,重要的是必须对竞技项目的特点、功能有正确的认识,并有选择地进行改造,使之成为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一)竞技运动项目的特征
竞技运动项目一般都表现为下述特征:一是竞争性,所有参与者都是以通过竞争争取优胜为直接目的的;二是娱乐性,无论是参与者还是观赏者,都可以从中获得愉悦的身心感受;三是挑战性,所有竞技运动项目都具有不断向更高的目标挑战、向自身挑战、向极限挑战的含义;四是公平性,体育竞赛是在规则的限制与评判下进行的,表现出公平公正的特点。竞技运动的这些特点,使各种竞赛不仅具有深刻的教育性,而且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二)竞技运动项目改造的原则
体育教学中对竞技运动项目选择与改造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通过参与能够实现促进大学生发展的教育价值,而不是追求其原有的竞技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许多竞技运动是不具备作为教学内容的条件的,一是本身不具有促进学生发展作用的项目,即使是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也没有选择和改造的价值;二是改造前后都不能有效激发起学生学习愿望的项目,这样的项目即使具有一定的健身作用,由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主体性得不到调动,同样是没有教学意义的。
(三)竞技运动项目群体化改造的方法
竞技运动项目群体化改造就是要按照体育教学的特点、规律、目标与要求,对各个项目做出运动学和文化学的改造,使之符合体育教学内容的一般特点与条件。对竞技项目的改造并没有统一的方法,即使是在同一个教学班中,也要尽可能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应允许不同的技术标准或活动方法同时存在,以争取每个学生个体在改造后
的竞技项目学习或活动中都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促进所有学生发展的目的。
二、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教材化改造
我国的民族体育文化源远流长,每个民族都有丰富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具有鲜明的传统性与地域性,如蒙古族的摔跤、藏族的歌舞、维吾尔族的舞蹈、朝鲜族的荡秋千、京族的跳竹竿、壮族的抛绣球、苗族的爬坡杆以及汉族民间的推铁环、放风筝、踢毽子(现已发展为毽球)等,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中,由于教材内容的统一性,这些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是高校体育教学应尽之责,对民族这些项目的开发利用,也有利于挖掘更深刻的教育内涵,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得到有机结合。
三、现代新兴运动项目的普适化改造
随着国外大众体育项目的不断引进,近年来新兴运动项目层出不穷。它们以其特有的趣味性和休闲性,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现代新兴运动项目进入高校体育课堂,必将大大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资源,给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但是,由于现代新兴运动项目大都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很多项目的开展需要特殊的运动设施或场地条件,有一些项目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对现代新兴项目的普适化改造,意在根据现有的场地器材条件,运用现代新兴项目的规则、原理及方法,设计相近的教学内容,使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具有广泛适用性和实效性。
(一)现代休闲体育的改造
现代休闲体育主要是指以休闲、娱乐或交往为活动目的的体育项目,如保龄球、高尔夫球、台球、轮滑、沙滩排球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对运动器械的要求较高,有些甚至需要高科技的运动设施。对于这些项目,较理想的改造方法是借鉴它们的运动方法,简化场地器材,改进运动规则,便于课堂教学。如用实心球与饮料瓶作为器械,模仿保龄球的规则进行活动。对于一些有这些运动设施的高校,由于活动时消费较高,不太适合长期的体育课堂教学,因此,也应该先通过简易设施教学后,再根据学生个体的需要安排正规设施下的活动。
(二)现代健身运动的改造
随着现代文明病的快速增长以及现代健身、健美观念的改变,一些新兴的健身方法逐渐在社会上开始普及,这些项目主要包括体育舞蹈、韵律操、街舞、街头篮球以及其他的健美运动等。
(三)现代极限运动的改造
现代极限运动主要包括登山、攀岩、滑板、越野等项目,它们集健身、娱乐、竞赛于一身,参与者不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博大的胸怀,还能体验到挑战自我、战胜自然所带来的刺激和成就感,既能培养拼搏进取的精神,又能发展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
(四)野外生存生活的改造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城市人口造成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许多人都希望在工作与学习之余“逃避”城市的喧嚣,到空气清新的环境中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补偿身体运动的不足,郊游、远足、野营等野外生存、生活主题的活动,将逐渐在未来的休闲活动中占有一席之地。
四、教材内容的校本化改造
在传统高校体育教学观念中,教学材料的确定及相关教学内容的选择是课程专家的事,教师需要的是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把教材内容有效地传授给学生。而在新的高校体育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师成为课程编制的主体,他们更能够根据学生的体育基础、学习需要、教学条件、学校传统等选择更合适的教学内容。体育新课程将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这里包括几层含义。
首先,“教教材”意味着严格按照教材给定的内容及其体系进行教学,是“学科中心论”的具体体现;“用教材教”则把教材作为重要的学习媒体和教学参考,吸取教材中的有效成分,教材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读物,也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之一。
其次,由体育课程专家参与编写的高校体育教材,与最新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体育课程与教学的最新理念具有更好的对应性,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但是,体育教材的兼顾性恰恰体现出其局部存在的不合理性。每一所高校都有自身特有的培养目标,也有自身特有的校园文化氛围、体育传统以及体育教学条件,他们有必要也有权利研究和选择适合自身的体育课程。
最后,体育教师最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校的体育教学条件,他们应该有部分的体育课程决策权,从传统的体育课程“忠实”执行者转变为积极开发者,这样也有利于在课程实施(即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地升华课程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由体育教师自由选择教学内容,一方面,这样做容易使教学活动走向单纯的“兴趣主义”,大学生必要的体育文化素养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另一方面,限于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能保证所有的高校体育教师都能够对新的课程理念有足够深的理解,也不能要求所有的教师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以及能力来编制教材。
从以上的论述可知,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开发,将给予学校及教师更大的自主权,是符合高校体育课程及教学特点的。我国地大物博,体育教学内容资源丰富;各类高校培养目标不同,对学生体育素质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异;各校有各自的体育传统,体育教学的条件差异也较大。因此,各学校和教师可以在新课程内容确定的主要原则基础上开发和改造其他体育项目资源,丰富和建构教学内容,从而更好地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绍伟德.试论我国近代学校体育思想[J].体育科学,2001(5).
[2]绍伟德.学校体育与体育教学的逻辑学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