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相较于非文学翻译,文学翻译具有强大的开放性。这就决定了文学翻译课堂应当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本试图探究批判性思维与文学翻译教学的融合以及融合路径。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文学翻译教学;融合路径
1.批判性思维与文学翻译教学的“联姻”
1.1批判性思维内涵概述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普遍被认为是通过一定标准的评价、比较、分析和批判从而完善思维的思维技能和思维倾向。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就通过“助产术”(art of midwifery),以谈话和提问的教导方式启迪人们对问题的自我思考和自我否定,也被称为探究性质疑(probing questioning),是为批判性思维的开端。美国社会学家W?G?萨姆纳(William Graham Sumner)在1906年发表的《民俗伦》(Folkways)中提到批判性思维与教育的紧密关系:“批判性能力是教育和培训的产物,是一种思维习惯和能力。好的教育就是意味着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不过分受到传统约束,积极找寻立足例证,面对偏见,坚持己见。只有教育过程中形成学生的批判思维,才能够说这种教育能够培养真正的好公民。”其观点同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提出的反省性思维(reflective thinking)不谋而合。中国哲学博士董毓则指出批判性思维的内核是求真、公正、反思和开放的精神,其在《批判性思维教学:语文教育的范式转换》中提到培养批判性思维者,简单来说就是培养虚怀若谷、坚守理性、勇于探究的人。
1.2批判性思維视阈下文学翻译教学的必要性
虽然对于批判性思维研究的历史悠久,中西方的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然而多以理论形式出现,实践事例不多,运用于文学翻译教学更是少之又少。早在1998年,黄源深就指出,外语专业学生缺乏思辨能力。[1]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转化,更是两种思维转化的过程。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不同在于,文学翻译是译者再创造的过程,是艺术创作的一种形式,要求译者具备强大的双语能力与文学功底。批判性思维作为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对翻译再创作起到重要作用。在文学翻译课堂上融入批判性思维教学,不仅是提高翻译教学质量,同时也是树立学生自我否定促进再发展的思维模式,帮助学生对文学翻译的技能掌握,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的翻译人才。
2.批判性思维下的文学翻译教学的研究
2.1正确意识形态培养是英汉文学翻译的基础
英汉文学翻译应当立足于国情,译者应当怀揣基本的文化自觉和民族情怀,教师应当首先培养学生翻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从而进一步推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当下高校文学翻译课程多以选修课形式呈现,英语翻译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翻译能力和翻译技巧,但是对于中国文化、历史与国情等教育却存在严重短板。中国文化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沉淀,中国文学更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然而,在西方文化霸权的统治下,我国传统文化及文学作品仍处于边缘地位。这就要求文学翻译课堂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为基础,在文学翻译过程彰显民族意识,充分关注英汉文学的交流互动,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教学上应当打破英语专业限制,从文化、历史、政治、哲学等方面着手,提升学生人文学科综合素质复合培养。
2.1.1转变师生的思维定势
戴维· 希契科克认为,“在教育项目中提高思维能力存在两种基本模式即融合模式和单独教学模式。融合模式的优势在于学习批判性思维过程时运用的是学习者现有的专业知识,挑战在于如何使学生在专业领域内获得的批判性思维技巧和态度扩展到其他学科领域及日常生活。”[2]翻译的学习和文学素养的积累并非一朝一夕可达成,需要长期投入,活到老学到老。相比于课堂知识传授,转变定势思维和传统学习态度为批判性思维则是受益终生的法宝。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身为传道受业解惑的组织者,对于课堂教学掌握着“主导权”,其权威不可侵犯。若使批判性思维与文学翻译融合,首先教师应当具备批判性思维。现下文学翻译教学过程仍多是教师介绍某种翻译技巧并举例说明,再让学生尝试翻译练习,最后发放参考译文。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有限,无法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个体性培养。而学生则受到应试教育唯上、唯师的影响,以参考译文为标准答案,缺乏独立思考、质疑问题的探索能力。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首先教师应当转变传授知识的观念,转变课堂主导的职能,创造宽松自由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思考,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点拨知识,加强师生的相互了解,进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思维。另外,文学翻译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译者的阅读理解和文学创造功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理,不同译者对于原文的理解不同,译文自然各不相同,不存在标准译文。故而应当纠正学生将参考译文当做最佳译文的观念,降低其对于“标答”的期待。教师应为学生的翻译练习把航掌舵,而非单一传递知识或答案。
2.2.2转变文学翻译教学模式
文学翻译课程所需要掌握的翻译技巧和翻译理论较多,在翻译时往往涉及到作家个人生平、写作风格、创作背景、文章立意、以往的翻译情况和例子等等方面,这些都需要学生提前理解。传统课堂上,学生是被动学习,不愿意思考和发言,英语知识多是死记硬背的记忆性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万万不能适应于文学翻译课堂的。
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高质量翻译人才,教师可采取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在翻译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可挑选具备可探讨性或略有争议性的文学翻译文本,以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和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考虑到当代学生的阅读偏好,挑选学生感兴趣的、题材新颖、内容丰富的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上课热情。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教师应当充分运用互联网和多媒体工具,从单一的书本教学中解放,使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课后,教师可采取翻译工作坊的模式,促使学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加强翻译练习,提高翻译实践能力。 2.2.3加强文学翻译中的美学培养
翻译要求遵循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原则,然而在文学翻译中往往做到了“信”,忽略了“达、雅”,后两者也是文学翻译的难点,对于译者的综合素质有着极高要求。奚永吉认为文学翻译研究“必赖之于比较,求之于美学”。[3]精准把握原文写作风格,再现原文美学要素,是文学翻译课堂需要重视的关键。为此,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感知,训练加强学生的语言功底,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在翻译过程中鼓励学生形成个人的写作风格。只有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树立自信,勇于质疑,在审美感知提高的同时也有助于批判性思维成长。
2.2.4转变文学翻译考核方式
当下高校考核多是以平时表现、实践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相结合的形式,其中期末卷面成绩占大量比重。笔者认为文学翻译的特殊性在于其艺术性,而非机械性的记忆或翻译技能考核。“多样性的测评方式是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内在动力。”[4]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李莹教授认为翻译教学有效测评方式应当遵循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5]好的文学翻译译文是经过不断打磨而成,故而文学翻译教程的考核方式应当更加重视课堂参与和课外翻译实践。教师可下达一学期需完成的课外翻译任务,旨在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多多实践、养成坚持翻译训练的好习惯。并在期末以学生的翻译质量、数量和态度为一部分的考核标准,既能培养学生的批评性思维,激发学生自主提高翻译水平的动力,又能公平公正地实现期末考核。
3.小结
在当下日新月异的快节奏生活中,每天接收到的信息和知识以亿计算,这就要求学生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敢于尝试新鲜事物,并具有清醒的自主思维批判性看待和处理事情。批判性思维是当代青年应当具备的能力,当其与文学翻译课堂相融合,则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慎思明辨、自我反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文学翻译水平,推进文学翻译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黄源深 . 思辨的缺席[J]. 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1,19.
[2]戴维·希契科克 . 批判性思维教育理念[J]. 高等教育研究,2012(11):54-63.
[3]奚永吉 . 文学翻译比较文学[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李正栓,李迎新 . 中国大学生批判性思维教育实施的策略研究[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1):49-56.
[5]李莹 . 批判性思维与翻译教学融合之探索[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8(6).
[6]武利茹 . 基于翻转课堂的文学作品翻译教程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4).
[7]赵胜全 . 从翻译美学视角探析文学翻译的课堂教学[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4).
[8]肖琦 . 批判性思维与翻译能力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现代职业教育,2017(7).
[9]郝翠屏 . 从近代翻译史看以文化觉悟为导向的文学翻译教学[J]. 中国大学教学,2019(10).
作者简介:
祁梓璇(1997.7—),女,湖北武汉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张万防(1980.1—),男,河南新乡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该文为武汉轻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内涵建设项目“批判性思维下的文学翻译教学模式研究”的成果之一;该文武汉轻工大学 2020年校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
“翻译专业课程案例库建设的四维模式研究”(编号XZ2020011)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文学翻译教学;融合路径
1.批判性思维与文学翻译教学的“联姻”
1.1批判性思维内涵概述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普遍被认为是通过一定标准的评价、比较、分析和批判从而完善思维的思维技能和思维倾向。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就通过“助产术”(art of midwifery),以谈话和提问的教导方式启迪人们对问题的自我思考和自我否定,也被称为探究性质疑(probing questioning),是为批判性思维的开端。美国社会学家W?G?萨姆纳(William Graham Sumner)在1906年发表的《民俗伦》(Folkways)中提到批判性思维与教育的紧密关系:“批判性能力是教育和培训的产物,是一种思维习惯和能力。好的教育就是意味着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不过分受到传统约束,积极找寻立足例证,面对偏见,坚持己见。只有教育过程中形成学生的批判思维,才能够说这种教育能够培养真正的好公民。”其观点同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提出的反省性思维(reflective thinking)不谋而合。中国哲学博士董毓则指出批判性思维的内核是求真、公正、反思和开放的精神,其在《批判性思维教学:语文教育的范式转换》中提到培养批判性思维者,简单来说就是培养虚怀若谷、坚守理性、勇于探究的人。
1.2批判性思維视阈下文学翻译教学的必要性
虽然对于批判性思维研究的历史悠久,中西方的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然而多以理论形式出现,实践事例不多,运用于文学翻译教学更是少之又少。早在1998年,黄源深就指出,外语专业学生缺乏思辨能力。[1]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转化,更是两种思维转化的过程。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不同在于,文学翻译是译者再创造的过程,是艺术创作的一种形式,要求译者具备强大的双语能力与文学功底。批判性思维作为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对翻译再创作起到重要作用。在文学翻译课堂上融入批判性思维教学,不仅是提高翻译教学质量,同时也是树立学生自我否定促进再发展的思维模式,帮助学生对文学翻译的技能掌握,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的翻译人才。
2.批判性思维下的文学翻译教学的研究
2.1正确意识形态培养是英汉文学翻译的基础
英汉文学翻译应当立足于国情,译者应当怀揣基本的文化自觉和民族情怀,教师应当首先培养学生翻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从而进一步推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当下高校文学翻译课程多以选修课形式呈现,英语翻译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翻译能力和翻译技巧,但是对于中国文化、历史与国情等教育却存在严重短板。中国文化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沉淀,中国文学更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然而,在西方文化霸权的统治下,我国传统文化及文学作品仍处于边缘地位。这就要求文学翻译课堂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为基础,在文学翻译过程彰显民族意识,充分关注英汉文学的交流互动,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教学上应当打破英语专业限制,从文化、历史、政治、哲学等方面着手,提升学生人文学科综合素质复合培养。
2.1.1转变师生的思维定势
戴维· 希契科克认为,“在教育项目中提高思维能力存在两种基本模式即融合模式和单独教学模式。融合模式的优势在于学习批判性思维过程时运用的是学习者现有的专业知识,挑战在于如何使学生在专业领域内获得的批判性思维技巧和态度扩展到其他学科领域及日常生活。”[2]翻译的学习和文学素养的积累并非一朝一夕可达成,需要长期投入,活到老学到老。相比于课堂知识传授,转变定势思维和传统学习态度为批判性思维则是受益终生的法宝。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身为传道受业解惑的组织者,对于课堂教学掌握着“主导权”,其权威不可侵犯。若使批判性思维与文学翻译融合,首先教师应当具备批判性思维。现下文学翻译教学过程仍多是教师介绍某种翻译技巧并举例说明,再让学生尝试翻译练习,最后发放参考译文。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有限,无法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个体性培养。而学生则受到应试教育唯上、唯师的影响,以参考译文为标准答案,缺乏独立思考、质疑问题的探索能力。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首先教师应当转变传授知识的观念,转变课堂主导的职能,创造宽松自由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思考,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点拨知识,加强师生的相互了解,进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思维。另外,文学翻译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译者的阅读理解和文学创造功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理,不同译者对于原文的理解不同,译文自然各不相同,不存在标准译文。故而应当纠正学生将参考译文当做最佳译文的观念,降低其对于“标答”的期待。教师应为学生的翻译练习把航掌舵,而非单一传递知识或答案。
2.2.2转变文学翻译教学模式
文学翻译课程所需要掌握的翻译技巧和翻译理论较多,在翻译时往往涉及到作家个人生平、写作风格、创作背景、文章立意、以往的翻译情况和例子等等方面,这些都需要学生提前理解。传统课堂上,学生是被动学习,不愿意思考和发言,英语知识多是死记硬背的记忆性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万万不能适应于文学翻译课堂的。
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高质量翻译人才,教师可采取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在翻译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可挑选具备可探讨性或略有争议性的文学翻译文本,以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和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考虑到当代学生的阅读偏好,挑选学生感兴趣的、题材新颖、内容丰富的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上课热情。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教师应当充分运用互联网和多媒体工具,从单一的书本教学中解放,使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课后,教师可采取翻译工作坊的模式,促使学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加强翻译练习,提高翻译实践能力。 2.2.3加强文学翻译中的美学培养
翻译要求遵循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原则,然而在文学翻译中往往做到了“信”,忽略了“达、雅”,后两者也是文学翻译的难点,对于译者的综合素质有着极高要求。奚永吉认为文学翻译研究“必赖之于比较,求之于美学”。[3]精准把握原文写作风格,再现原文美学要素,是文学翻译课堂需要重视的关键。为此,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感知,训练加强学生的语言功底,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在翻译过程中鼓励学生形成个人的写作风格。只有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树立自信,勇于质疑,在审美感知提高的同时也有助于批判性思维成长。
2.2.4转变文学翻译考核方式
当下高校考核多是以平时表现、实践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相结合的形式,其中期末卷面成绩占大量比重。笔者认为文学翻译的特殊性在于其艺术性,而非机械性的记忆或翻译技能考核。“多样性的测评方式是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内在动力。”[4]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李莹教授认为翻译教学有效测评方式应当遵循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5]好的文学翻译译文是经过不断打磨而成,故而文学翻译教程的考核方式应当更加重视课堂参与和课外翻译实践。教师可下达一学期需完成的课外翻译任务,旨在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多多实践、养成坚持翻译训练的好习惯。并在期末以学生的翻译质量、数量和态度为一部分的考核标准,既能培养学生的批评性思维,激发学生自主提高翻译水平的动力,又能公平公正地实现期末考核。
3.小结
在当下日新月异的快节奏生活中,每天接收到的信息和知识以亿计算,这就要求学生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敢于尝试新鲜事物,并具有清醒的自主思维批判性看待和处理事情。批判性思维是当代青年应当具备的能力,当其与文学翻译课堂相融合,则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慎思明辨、自我反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文学翻译水平,推进文学翻译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黄源深 . 思辨的缺席[J]. 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1,19.
[2]戴维·希契科克 . 批判性思维教育理念[J]. 高等教育研究,2012(11):54-63.
[3]奚永吉 . 文学翻译比较文学[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李正栓,李迎新 . 中国大学生批判性思维教育实施的策略研究[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1):49-56.
[5]李莹 . 批判性思维与翻译教学融合之探索[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8(6).
[6]武利茹 . 基于翻转课堂的文学作品翻译教程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4).
[7]赵胜全 . 从翻译美学视角探析文学翻译的课堂教学[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4).
[8]肖琦 . 批判性思维与翻译能力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现代职业教育,2017(7).
[9]郝翠屏 . 从近代翻译史看以文化觉悟为导向的文学翻译教学[J]. 中国大学教学,2019(10).
作者简介:
祁梓璇(1997.7—),女,湖北武汉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张万防(1980.1—),男,河南新乡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该文为武汉轻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内涵建设项目“批判性思维下的文学翻译教学模式研究”的成果之一;该文武汉轻工大学 2020年校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
“翻译专业课程案例库建设的四维模式研究”(编号XZ202001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