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围绕重点、关注热点、宣传亮点、释解难点”的办刊思路,以不懈探索的精神,不断更新办刊理念,创新办刊形式,力争办出水平、办出精品、办出影响。
今天,我们愿意和广大人大代表和读者一起分享我们办刊的经验和体悟,分享我们的思索与执著,分享我们的喜悦和收获。
新闻与评论,一实一虚,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构成期刊的两大文脉。“钱塘人语”栏目即体现了杂志一贯坚持的“围绕重点、关注热点、宣传亮点、释解难点”的办刊思路,同时也是我们坚持“按新闻规律办刊、用新闻语言写作”的一个结果。
——本刊编辑部
“钱塘人语”作为《浙江人大》杂志的卷首语,是编辑部精心打造的一个评论性栏目。经过10年的倾力“雕琢”,目前已成为杂志的一个品牌栏目。刊发的言论连续6年获得中国人大好新闻大奖,受到人大工作者和读者们的广泛好评。
“钱塘人语”栏目发表的评论,是《浙江人大》集体创作的产物,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社长、总编辑亲自参与选题讨论,和文章的修改、润色,有时还亲自动手撰写。长年实践,感受几多。
一是精心选题。《浙江人大》杂志创刊10年来,我们始终紧扣民主法治和人大制度的前沿问题,密切关注和积极参与热点事件。新闻评论的成败,一半在选题。如何捕捉热点,选好题目,关键是要思考、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制度价值。如2010年第1期刊发的《敬畏人民的权利》(获得2011年全国人大好新闻一等奖)一文,我们敏锐地发现了“王鸿举亲自来到重庆市人大常委会会场,宣读自己的辞职报告”这一“新闻眼”。这个看似普通的事件,背后却蕴含着重要的民主政治价值。但仅以此为题,则显得平板、单薄,缺乏说服力。因此,我们又将“广州代表被局长强行插话”的新闻事件作为对照,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根源,得出了“政府官员在面对人大时截然不同的态度,体现的则是官员对权力来源的不同认识”的结论。
二是借题发挥。选题既定,接下去就是如何谋篇布局。我们认为,要将更多笔墨放在个体事件背后的共性问题的揭示和剖析上。要借题发挥,由此及彼、以小见大,而不仅仅就事论事,浮于表面。如《少歌颂多要求》(获2010年全国人大好新闻一等奖)一文,经过分析新闻事件产生的内因和外因,我们认为人大代表“8分钟用来歌功颂德”的根源在于“唱赞歌、勤鼓掌、拍马屁等不良的传统“官场文化”和“问题说得太尖锐容易被‘边缘化’”于是“套话空话”满天飞的政治生态。这个政治生态,就是面上的问题,就是关系全局的共性特征。
三是收放有度。客观而言,人大题材的评论涉及的政治性、法律性和程序性都很强。如果火候不够,则欠缺新意,没有锋芒,食之无味;而如果火药味太重,则与引导舆论,指导实践,推动人大工作无益,甚至有可能走入“禁区”,触碰“红线”。因此,在写作上,重点要把握好火候,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在宪政和法律的框架下,针砭时弊,建言献策。如《说了不能算了》(获2008年全国人大好新闻一等奖)一文涉及的问题看,解决代表建议“年年提,有关部门年年拖”的“病症”,靠“无畏的言说,还只是监督的第一个层面,后续的监督跟进显得尤为关键。只有严厉的问责,相关的承办部门才不敢懈怠,不敢‘忽悠’代表的建议;只有严厉的问责‘长跑建议’才会变成历史的名词。”“人大问责”成为了全文的一个落脚点。
此外,除了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新闻评论的文字表达也很重要。人大评论不能陷入“说教式”的高谈阔论,拒人于千里之外,而应该“接地气”、“入人心”,用读者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深刻的道理。《敬畏人民的权利》一文,采用了“贵人”相助、甘居“二线”,“大而化之、浮皮潦草”等生动的语言,拉近与读者距离,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今天,我们愿意和广大人大代表和读者一起分享我们办刊的经验和体悟,分享我们的思索与执著,分享我们的喜悦和收获。
新闻与评论,一实一虚,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构成期刊的两大文脉。“钱塘人语”栏目即体现了杂志一贯坚持的“围绕重点、关注热点、宣传亮点、释解难点”的办刊思路,同时也是我们坚持“按新闻规律办刊、用新闻语言写作”的一个结果。
——本刊编辑部
“钱塘人语”作为《浙江人大》杂志的卷首语,是编辑部精心打造的一个评论性栏目。经过10年的倾力“雕琢”,目前已成为杂志的一个品牌栏目。刊发的言论连续6年获得中国人大好新闻大奖,受到人大工作者和读者们的广泛好评。
“钱塘人语”栏目发表的评论,是《浙江人大》集体创作的产物,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社长、总编辑亲自参与选题讨论,和文章的修改、润色,有时还亲自动手撰写。长年实践,感受几多。
一是精心选题。《浙江人大》杂志创刊10年来,我们始终紧扣民主法治和人大制度的前沿问题,密切关注和积极参与热点事件。新闻评论的成败,一半在选题。如何捕捉热点,选好题目,关键是要思考、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制度价值。如2010年第1期刊发的《敬畏人民的权利》(获得2011年全国人大好新闻一等奖)一文,我们敏锐地发现了“王鸿举亲自来到重庆市人大常委会会场,宣读自己的辞职报告”这一“新闻眼”。这个看似普通的事件,背后却蕴含着重要的民主政治价值。但仅以此为题,则显得平板、单薄,缺乏说服力。因此,我们又将“广州代表被局长强行插话”的新闻事件作为对照,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根源,得出了“政府官员在面对人大时截然不同的态度,体现的则是官员对权力来源的不同认识”的结论。
二是借题发挥。选题既定,接下去就是如何谋篇布局。我们认为,要将更多笔墨放在个体事件背后的共性问题的揭示和剖析上。要借题发挥,由此及彼、以小见大,而不仅仅就事论事,浮于表面。如《少歌颂多要求》(获2010年全国人大好新闻一等奖)一文,经过分析新闻事件产生的内因和外因,我们认为人大代表“8分钟用来歌功颂德”的根源在于“唱赞歌、勤鼓掌、拍马屁等不良的传统“官场文化”和“问题说得太尖锐容易被‘边缘化’”于是“套话空话”满天飞的政治生态。这个政治生态,就是面上的问题,就是关系全局的共性特征。
三是收放有度。客观而言,人大题材的评论涉及的政治性、法律性和程序性都很强。如果火候不够,则欠缺新意,没有锋芒,食之无味;而如果火药味太重,则与引导舆论,指导实践,推动人大工作无益,甚至有可能走入“禁区”,触碰“红线”。因此,在写作上,重点要把握好火候,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在宪政和法律的框架下,针砭时弊,建言献策。如《说了不能算了》(获2008年全国人大好新闻一等奖)一文涉及的问题看,解决代表建议“年年提,有关部门年年拖”的“病症”,靠“无畏的言说,还只是监督的第一个层面,后续的监督跟进显得尤为关键。只有严厉的问责,相关的承办部门才不敢懈怠,不敢‘忽悠’代表的建议;只有严厉的问责‘长跑建议’才会变成历史的名词。”“人大问责”成为了全文的一个落脚点。
此外,除了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新闻评论的文字表达也很重要。人大评论不能陷入“说教式”的高谈阔论,拒人于千里之外,而应该“接地气”、“入人心”,用读者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深刻的道理。《敬畏人民的权利》一文,采用了“贵人”相助、甘居“二线”,“大而化之、浮皮潦草”等生动的语言,拉近与读者距离,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