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生态唤醒未来”理念日渐深入人心,世界各国都在朝实现“碳中和”的愿景迈进,如何以融汇经济、社会、科技、人文等学科的综合性思维,在保障社会包容性的同时加强环境产业的推广与拓进成为各界关注焦点,观点的持续碰撞与产业的不断探行于此时尤显关键。
7月8日-10日于成都举办的第三届中国环博会成都展暨2021中国生态环境产业高峰论坛再度以西部旗舰环保展之姿进入大众视野,其聚焦“生态环境产业如何助力碳中和”“‘十四五’双碳目标如何布局”等重点热点问题,以第三届中国环博会成都展、2021中国生态环境产业高峰论坛、国家环境保护机动车污染控制与模拟重点实验室(成都基地)项目开工仪式、成都生态环境与健康大会、2021中日(成都)环境国际研讨会等活动,展开关乎绿色发展未来的思考与探行,从而使得展会经济交织行业动态,助益洞察发展趋势、引导探索路径。
高端论坛+精品展览风头正劲
“论坛+展览”的融合模式已成世界级优质会展项目的标配,本届展会以“高端论坛+精品展览”形式完美呈现。
“十四五”期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将进入以降碳为重点的战略方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本届高峰论坛聚焦碳中和背景下产业的升级变革,多场主旨演讲及高峰对话让在场的院士、教授、企业嘉宾等产生思想碰撞,为环境产业助力碳中和,布局“双碳”目标搭桥献计。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带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碳中和目标下环境科技的挑战与产业机遇”为主题的主旨演讲;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西南石油大学教授雷宪章以“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一场能源革命”为题做精彩分享。多个主题的分论坛围绕水务、大气、固废、场地修复、环境监测及综合版块邀请业界领袖和技术专家,精准把握新格局下的发展趋势。
展会整体规模的稳步上升显示出各界对生态环境产业领域的重视与拓展。本届展会展出规模超过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5%,参展企业达400余家,同比增长26%,其中有来自德国、美国、日本等全球11个国家及地区的30家环保企业参展。量、质齐升的参展企业矩阵全方位展示超5000种的高品质水、固废、大气、土壤污染等减排降碳系统解决方案。为期三天的展会吸引来自全国3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超过30000人次的专业观众观展,足证展会的极强辐射能力与莫大吸引力。
在成渝双城携手合作发展的背景下,展会首次将“成都馆”全面跃升为“成渝馆”,以成都和重庆两个城市为双核心,悉心打造富有成效的中西部环保产业领先品牌。同时顺应“30·60”目标的提出,展会特别上线“低碳展区”,从宏观层面强化绿色低碳发展的主流性,其中不乏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福建龙马、空气化工等企业展示低碳节能环保的處理技术,强调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低碳道路,逐步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迈进。
立足“双碳”筑就生态新动能
新时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经济持续拓进过程中的关键词,“碳达峰、碳中和”则是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重要目标,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提出新要求。作为生态环保事业的先锋和支柱,尽管不同细分领域的发展程度存在相当差异,但环境产业仍在激烈的变局与重构中坚定地逐步迈向高质量发展。可喜的是,我国环境产业的营商环境、产业规模、技术装备水平、创新模式等已长足进展,且在创新能力、产学研结合、研发投入、装备标准化等方面还有进步空间。
随着“双碳”目标引发的产业革新风潮愈演愈烈,各层级的环境企业需要多方面、全方位地思考自身发展之路。依托我国庞大的环境市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环境企业刻不容缓。2021中国生态环境产业高峰论坛上揭晓了“中国环境企业50强榜单”,中国环境产业的领军力量展露风姿,剖析其群体特征,有助于更好探讨环境产业的发展趋势,帮助行业洞悉市场前景与发展脉搏。
与此同时,环境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融合共赢态势日渐明晰。“双碳”目标下,单点技术、单一产品或单个环节的技术突破无法实现生态环境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多种技术的链式创新和企业的跨领域合作才是当前环境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本届展会在原有的水、固废、大气、土壤、监测、综合治理六大展示板块的基础上,融合西部环保行业特色与发展趋势,拓展垃圾分类、废弃物资源化等细分领域,对展示内容进行进一步完善和细分,从而更好地聚合产业要素即是例证。
有观点据此指出,“对于处于深度转型期的环境产业而言,‘十四五’明确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新的历史阶段,整个产业将由过去的‘规模驱动’逐步转向‘创新驱动’,未来环境行业细分赛道的技术门槛和壁垒会越发明显,技术赋能的企业将更加强大。”
此外,作为“碳中和”的关键一环,绿色金融可助推占据产业价值链高地,近年来其市场与产品逐渐呈规模化、系统化趋势,日臻成熟的绿色金融体系渐次成型,绿色产业和环境企业顺着政策导向所释放出的源源不断的融资需求得以被较好的满足。
公园城市的生态环境产业掘进
“双碳”目标背景下,打造生态环境产业新城市“名片”意义重大。在“双碳”布局中,成都落子甚早,但在业界专家看来,如何将积淀禀赋、已有优势转化为产业崛起的胜势尚需要成都继续进行精妙的布局与全力的探索施为。
发展、壮大低碳环保产业是我国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培育新增长点和增长极,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期间各省市精准把握“双碳”趋势,充分发挥在地特色积极拓进。从2019年起,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会同成都市博览局引进全球最大生态环境产业展商之一慕尼黑国际博览集团落户成都,并决定每年在成都举办中国环博会成都展。目前已成功举办两届展会,本届展会亦以超预期的规模再一次展示西部环保市场的旺盛需求与市场潜力,以及成都发展生态环境产业、探索全国生态环境与健康管理“成都路径”的底气与决心。
作为首个获生态环境部批复“国家生态环境与健康管理试点地区”的副省级城市,成都率先成立成都生态环境与健康研究促进会,确定12家研究基地;设立环境与健康专家库,为生态环境与健康理论研究、政策制定、实践指导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撑。同时,成都利用“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机遇加快产业布局。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将重点发展新能源、储能、节能、资源综合利用、固碳等产业,加快建设碳中和产业体系,逐步拓展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消费、低碳生活等应用场景,力争到2025年碳中和产业产值达1200亿元人民币。
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西南石油大学教授雷宪章在为成都推进“双碳”战略具体把脉时表示,随着公园城市建设的推进,清洁能源占比、人均公园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年固碳量超过160万吨;共享单车日均骑行次数超过200万人次,年减排二氧化碳约2万吨……这些都是非常瞩目的成就,可以说已抢得先机。但要注意基础研究的持续推进和整体战略部署,继续加大投入,以科技创新来引领“双碳”战略,变“先机”为“持续性的领先优势”。
在统筹引导各方力量,促进创新资源的积聚与合理配置,赋能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成都历来亮点频出。本届论坛启幕当日,国家环境保护机动车污染控制与模拟重点实验室(成都基地)项目一期工程启动建设,其总投入达9.13亿元,规划总建筑面积为10.3万平方米,计划打造“六中心一平台”。建成后的成都基地,将成为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的重要实践和搭建国际先进技术高地的有力途径,在立足国际水准的同时,通过创新机制,强化机动车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污染控制新标准制定、产学研联盟构建,着力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开放交流合作平台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专业实验室,成为产学研用融合创新力量源泉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支撑,逐步实现由被动跟跑到主动领跑的格局性转变,为“双碳”目标愿景下的蓝天保卫战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