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RP-1分子探针的制备及其在脑胶质瘤磁共振成像中的应用

来源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nuwj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制备神经纤毛蛋白-1靶向性分子探针,并研究其物理性质、磁成像性,探讨此分子探针应用于脑胶质瘤磁共振成像的可能性。【方法】利用碳二亚胺法合成USPIO-PEG-tLyP-1,采用动态光散射仪测量其粒径大小;建立U87裸鼠胶质瘤原位模型,经尾静脉注射分子探针后,利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不同脏器中的铁含量;MRI观察脑肿瘤、肝、肾组织的增强效果,比较各组织的R2值。【结果】合成的USPIO-PEG-tLyP-1粒径为44.77 nm。注射分子探针后,探针在心、肝、肺、肾组织中分布较少,而在脑肿瘤中分布最多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低体温临床质量改进对超低出生体重儿低体温发生率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出生体重<1000g早产儿84例为对照组,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
法国当代学者让- 弗朗索瓦·马特在《论柏拉图》一书结语“终场”处写道:“世界的舞台上只有唯一一幕戏,唯一一个主人公:生存的悲剧早已镌刻于洞穴之中,里面只有一个孤独的演员。我们的内心深处都全然知道这一点。展开一卷哲人所写的书,我们便展现了隐而未现的回忆,而且我们每一次都会重现洞穴中那个囚徒被遗忘的容颜。”a 这段话似乎可以用来阐释20 世纪著名犹太作家卡夫卡的小说《地洞》。柏拉图与卡夫卡有如此深刻的
期刊
彭玉平,江苏溧阳人,文学博士。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中文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学批评的研究工作,在中国词学史、诗文评研究等方面成果丰硕。著有《王国维词学与学缘研究》《况周颐与晚清民国词学》《诗文评的体性》《唐宋词举要》《人间
期刊
本书以小说文本的阅读/重读为主线,但也会参考作家生平和文学史背景,而且有意探讨20世纪中国作家生态环境与文学生产机制的变化。基本上每一个十年,我们会试图抽样观察某一位作家的一天生活,依据他的日记或其他第一手资料,观察他们日常的生活起居、住房、饮食衣着习惯、经济收入、写作条件,还有家人、朋友、同行乃至时局如何影响他们的写作和出版。在20世纪20年代,这位作家就是郁达夫,时间是1927年1月14日,主
期刊
像鲁迅这样蕴含着异常深刻的思想,并且还时刻关怀着整个民族的命运,从而对后代的许多读者都充满了强烈震撼力量的作家,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甚或在几千年以来的整部世界文学史上无疑也是相当罕见的。正因为是闪烁着如此夺目的光芒和蕴含着如此炽热的感情,所以当他刚开始披露自己的作品时,就触动了同时代的一些敏锐的思想者,使他们迫不及待地发表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评论来。从这样筚路蓝缕的起点,逐渐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