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时代在不断发展,科技在飞速进步,只有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能不断的更新知识,创造知识,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为了培养面向四个现代化的创造型人才,物理的实验教学必须进行改革,淘汰偏重于知识的机械识记、简单应用的教学方式,引进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本文探讨 了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
1“深”析实验原理启发学生创新
实验是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一种实践原理,实验原理是整个实验过程所依据的物理道理,只有吃透了实验原理,学生才能明确实验目的,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选择合理的实验器材,进行正确的分析评估.很多教师把实验原理的教育简单化,认为只要指导学生把教科书上相应的部分背诵记忆就行了,这样一来,学生变成知识的储存器,依靠记忆力也许能够在考试时有所提高,但是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实验原理的教学,应跳出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误区,突出体现其设计性,开放性的特点,应指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把思维发散开来.
达到同一个实验目的,可选择不同的实验原理.例如,测用电器的电功率.课本提供的实验原理是利用公式P=UI,通过电压表和电流表来测量,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拓展思路,结合前面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探究出根据公式P=W/T,利用电能表和秒表来测量的实验原理.
同样的实验原理也可实现不同的实验目的,例如,在研究弦乐器的粗细,长短,松紧对音调的影响,学生初次接触到控制变量法,教师应耐心细致的讲解清楚,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往往错综复杂,一个现象及其变化往往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为了搞清各个因素的作用,必须用人为的方法使其中的一个因素变化,而其余的因素不变来依次研究每个因素所产生的影响,这就是控制变量法.学生理解之后,就是还要引导学生主动的去应用,在初中阶段,研究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等多个实验都会运用到控制变量法,这时教师不必直接讲解,而应点拨学生去探究,引导学生自己从原来就掌握的知识中找到控制变量法并利用它完成新的实验任务.
正确引导学生深入透析实验原理,可打破思维定势,拓宽思维空间,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培养学生运用从前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萌芽.
2“精”做演示实验促进学生创新
演示实验是指在课堂上教师做给学生看的实验,初中物理的演示实验共120多个,是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必须给学生展示规范的操作,让学生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同时还要想方设法去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将学生的探究和教师的演示相结合,有意识营造探索的氛围,使学生从“观众”变成“导演”,让学生参与实验的设计,可激发起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创新欲望.
例如,演示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可引导学生结合电流的磁效应,通电螺线管的特点,电磁铁的结构来进行猜想,设计实验电路图.并且注意和学生探讨实验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如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如何显示,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通过吸鉄的多少体现,其实这个问题还可以再深一层探讨,小铁屑回形针和大铁钉都是铁制材料,用哪一种器材显示电磁铁的磁性强弱效果更好,操作更方便,用小磁针和条形磁块都可判断电磁铁磁极,选择哪个实验现象更明显,这些细微之处都应该让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创新出一些“金点子”来改进实验器材,简化实验操作,改善实验效果.
对教科书上的一些实验方法,教师也应该支持学生去质疑,去改进,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设计.如课本测滑动摩擦力的实验,采用的是拉着木块在木块上做匀速直线的方法,根据二力平衡原理,通过测量弹簧测力器的拉力间接测摩擦力,但在演示时,由于匀速直线运动很难实现,物体运动时快时慢,弹簧测力器的读数不稳定,效果不理想.可组织学生结合运动静止的相对性的知识,对实验方案创新,改变为将弹簧秤一端固定,一端钩住物块,拉动物块下面的的木板,读出弹簧测力器的示数来测摩擦力,这种方法,物块无需做匀速直线运动,操作简单结果准确.
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把握时机,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不仅授学生以“鱼”,更要授学生以“渔”,让他们学会自己去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教师的演示中融入了学生的劳动成果,学生在观察教师演示时,体验到收获的喜悦,也激发起了更高的创新热情.
3“勤”做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谚语道:“手指头上出智慧”,心灵手巧,反过来说,学生多动手,也能促进智力的发展,教科书安排了19个学生实验,旨在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勤”做学生实验.这里的“勤”并非要求教师要不辞辛苦,面面俱到的辛勤指导,而是指教师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勤”动脑,“勤”动手.
组织学生实验时,教师对于学生实验仪器的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引导了学生的设计思路,笔者的看法是实验仪器的安排不一定和教科书的安排完全一致,一些有多种实验方法的实验可多准备器材让学生自由选择,例如,测小灯泡电阻的实验,课本规定的测量方法是用伏安法,即用一个电压表和一个电流表来测量,如果教师能指导学生结合“安欧法”通过定值电阻和电压表测量.或者借助于电阻箱利用等效替代法来测量,教师有针对性的多放一些实验仪器,让学生自己灵活处理,这样不但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实验的设计能力和操作能力,还给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
为了保证实验的顺利完成,有的教师常常把实验步骤很详细的写在黑板上,指导学生统一行动按部就班的完成.这样一来,其实是把学生变成了按指令工作的机器,实验操作变成机械动作,思维得不到锻炼,学生的收获也大打折扣.我认为指导学生实验时,老师应适当的“下放权力”,对实验步骤的介绍要简明扼要,提纲式列出要点就行.老师多放手,学生就得多动脑.这样的指导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克服依赖思想,在克服困难,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创新能力.
4“巧”用常见材料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物理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也应该尽量贴近生活实际,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使用学生衣食住行中常见的材料制成教具,可使学生对物理实验产生亲切感,消除畏难心理.例如,教师可用杯子和纸做大气压强实验,用筷子和米做静摩擦实验,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将来自于学生身边的物品用于实验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同时,教师经常自己设计道具,而不是直接去实验室取现成的仪器,客观上也激发了学生课后以教师为榜样搞创造发明的热情.
初中物理课本提供了30个课外实验和许多小发明小制作的实践习题.所需器材都是家庭常用物品,取材方便,例如用乒乓球、篮球、足球制成日食月食演示仪,用硬纸盒制成照相机,用铁丝、白纸、蜡烛制成热气球等.这些实践性习题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制作过程中手脑并用,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所以,教师应该把课外实验看成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督促学生认真完成.课外实验自由度大,教师可鼓励学生学生改变实验条件和实验材料,灵活处理,大胆创新.对其成果教师要肯定和欣赏,学生的制作成品即使很粗糙简陋,教师也应看到学生付出的努力,切忌以嘲笑讽刺扼杀其创新热情.
综上所述,新时代需要的不是思想僵化的高分低能者,而是充满生机活力的创新人才.初中生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创新欲望强.初中物理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天性,在实验教学中启蒙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的创新制作,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新世纪的人才.
1“深”析实验原理启发学生创新
实验是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一种实践原理,实验原理是整个实验过程所依据的物理道理,只有吃透了实验原理,学生才能明确实验目的,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选择合理的实验器材,进行正确的分析评估.很多教师把实验原理的教育简单化,认为只要指导学生把教科书上相应的部分背诵记忆就行了,这样一来,学生变成知识的储存器,依靠记忆力也许能够在考试时有所提高,但是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实验原理的教学,应跳出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误区,突出体现其设计性,开放性的特点,应指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把思维发散开来.
达到同一个实验目的,可选择不同的实验原理.例如,测用电器的电功率.课本提供的实验原理是利用公式P=UI,通过电压表和电流表来测量,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拓展思路,结合前面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探究出根据公式P=W/T,利用电能表和秒表来测量的实验原理.
同样的实验原理也可实现不同的实验目的,例如,在研究弦乐器的粗细,长短,松紧对音调的影响,学生初次接触到控制变量法,教师应耐心细致的讲解清楚,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往往错综复杂,一个现象及其变化往往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为了搞清各个因素的作用,必须用人为的方法使其中的一个因素变化,而其余的因素不变来依次研究每个因素所产生的影响,这就是控制变量法.学生理解之后,就是还要引导学生主动的去应用,在初中阶段,研究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等多个实验都会运用到控制变量法,这时教师不必直接讲解,而应点拨学生去探究,引导学生自己从原来就掌握的知识中找到控制变量法并利用它完成新的实验任务.
正确引导学生深入透析实验原理,可打破思维定势,拓宽思维空间,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培养学生运用从前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萌芽.
2“精”做演示实验促进学生创新
演示实验是指在课堂上教师做给学生看的实验,初中物理的演示实验共120多个,是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必须给学生展示规范的操作,让学生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同时还要想方设法去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将学生的探究和教师的演示相结合,有意识营造探索的氛围,使学生从“观众”变成“导演”,让学生参与实验的设计,可激发起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创新欲望.
例如,演示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可引导学生结合电流的磁效应,通电螺线管的特点,电磁铁的结构来进行猜想,设计实验电路图.并且注意和学生探讨实验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如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如何显示,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通过吸鉄的多少体现,其实这个问题还可以再深一层探讨,小铁屑回形针和大铁钉都是铁制材料,用哪一种器材显示电磁铁的磁性强弱效果更好,操作更方便,用小磁针和条形磁块都可判断电磁铁磁极,选择哪个实验现象更明显,这些细微之处都应该让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创新出一些“金点子”来改进实验器材,简化实验操作,改善实验效果.
对教科书上的一些实验方法,教师也应该支持学生去质疑,去改进,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设计.如课本测滑动摩擦力的实验,采用的是拉着木块在木块上做匀速直线的方法,根据二力平衡原理,通过测量弹簧测力器的拉力间接测摩擦力,但在演示时,由于匀速直线运动很难实现,物体运动时快时慢,弹簧测力器的读数不稳定,效果不理想.可组织学生结合运动静止的相对性的知识,对实验方案创新,改变为将弹簧秤一端固定,一端钩住物块,拉动物块下面的的木板,读出弹簧测力器的示数来测摩擦力,这种方法,物块无需做匀速直线运动,操作简单结果准确.
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把握时机,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不仅授学生以“鱼”,更要授学生以“渔”,让他们学会自己去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教师的演示中融入了学生的劳动成果,学生在观察教师演示时,体验到收获的喜悦,也激发起了更高的创新热情.
3“勤”做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谚语道:“手指头上出智慧”,心灵手巧,反过来说,学生多动手,也能促进智力的发展,教科书安排了19个学生实验,旨在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勤”做学生实验.这里的“勤”并非要求教师要不辞辛苦,面面俱到的辛勤指导,而是指教师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勤”动脑,“勤”动手.
组织学生实验时,教师对于学生实验仪器的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引导了学生的设计思路,笔者的看法是实验仪器的安排不一定和教科书的安排完全一致,一些有多种实验方法的实验可多准备器材让学生自由选择,例如,测小灯泡电阻的实验,课本规定的测量方法是用伏安法,即用一个电压表和一个电流表来测量,如果教师能指导学生结合“安欧法”通过定值电阻和电压表测量.或者借助于电阻箱利用等效替代法来测量,教师有针对性的多放一些实验仪器,让学生自己灵活处理,这样不但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实验的设计能力和操作能力,还给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
为了保证实验的顺利完成,有的教师常常把实验步骤很详细的写在黑板上,指导学生统一行动按部就班的完成.这样一来,其实是把学生变成了按指令工作的机器,实验操作变成机械动作,思维得不到锻炼,学生的收获也大打折扣.我认为指导学生实验时,老师应适当的“下放权力”,对实验步骤的介绍要简明扼要,提纲式列出要点就行.老师多放手,学生就得多动脑.这样的指导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克服依赖思想,在克服困难,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创新能力.
4“巧”用常见材料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物理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也应该尽量贴近生活实际,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使用学生衣食住行中常见的材料制成教具,可使学生对物理实验产生亲切感,消除畏难心理.例如,教师可用杯子和纸做大气压强实验,用筷子和米做静摩擦实验,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将来自于学生身边的物品用于实验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同时,教师经常自己设计道具,而不是直接去实验室取现成的仪器,客观上也激发了学生课后以教师为榜样搞创造发明的热情.
初中物理课本提供了30个课外实验和许多小发明小制作的实践习题.所需器材都是家庭常用物品,取材方便,例如用乒乓球、篮球、足球制成日食月食演示仪,用硬纸盒制成照相机,用铁丝、白纸、蜡烛制成热气球等.这些实践性习题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制作过程中手脑并用,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所以,教师应该把课外实验看成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督促学生认真完成.课外实验自由度大,教师可鼓励学生学生改变实验条件和实验材料,灵活处理,大胆创新.对其成果教师要肯定和欣赏,学生的制作成品即使很粗糙简陋,教师也应看到学生付出的努力,切忌以嘲笑讽刺扼杀其创新热情.
综上所述,新时代需要的不是思想僵化的高分低能者,而是充满生机活力的创新人才.初中生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创新欲望强.初中物理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天性,在实验教学中启蒙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的创新制作,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新世纪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