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普通话水平测试存在诸多问题:试题“读”的比重大;各行各业几代人同用一套题目;绝大多数测试员是兼职的,水平不一;社会因素也影响着测试结果。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革设想。
关键词: 普通话水平测试 问题 改革设想
信息时代,社会对人们的语言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当多的职业岗位已经把口语表达水平当作第一职业条件。作为一种最基础的衡量手段——普通话水平测试,更应该适应社会的发展。时至今天,普通话水平测试已初步形成一套易操作、标准明确的考试程序:实行统一大纲,统一命题,统一施测,统一评分,它是一种标准化考试[1]。但是,任何事物随着时代的发展都会渐渐凸显它的问题所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也不例外。北京语言大学的刘镰力教授认为:一种科学的、实用的语言水平考试,应当具备这样的条件:能够对适应某种需要所应达到的语言水平做出科学的界定;能够较为准确地测量出测试对象的实际语言水平[2]。
一
随着培训测试工作的深入开展,不管是机测还是人工测,其问题和不足在不断出现,我认为问题主要体现在试题和测试员两个方面。
(一)试题方面
1.重“读”轻“说”。普通话测试题目中,单音节词、双音节词、朗读作品占60分(满分100分),这几项都是“读”,在整套试题中的比重较大。普通话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绝大多数情况下,绝大多数人说普通话时是无稿可依的。对文字“读”的水平不等于平时普通话“说”的水平,尤其是说话者的语气、情绪、强调的重点是不断变化的。“读”尽管能体现对语音、词汇、句子的规范程度,但变成自己的话说出来却是另外一回事。有不少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达标的人在真正用普通话服务时水平明显低于他已有的等级,究其原因与测试题目的这种现状有很大关系。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应试人母语标准语水平测试,不是外语测试;应试人都是有一定文化的成年人,他们一般都已经掌握全国统一的普通话书面语[3]。在全国范围内初步普及的目标基本实现的情况下,普通话测试目标也应不断提高。宋欣桥先生认为,不可能通过一个语言表征就准确判断一个应试者的普通话测试等级[4]。普通话水平等级仅代表应试人的应试结果,不能代表实际的生活语言能力。为使这种测试更接近应试者的实际普通话水平,应该以“说”普通话为重,而不是以“读”普通话为主。
2.求“同”抑“变”。为了统一标准,易于操作,普通话水平测试题朗读和说话部分题目采用大一统的方式,各行各业几代人同用一套题目,但是这种方式已经不适应分工越来越细的当今社会。
尤其是说话部分,40道题目被受测者个人、受测团体,或自写或分工编写成不同版本的小作文(在网上搜索,各种版本的小作文应有尽有),并且可以把40道题目分为几大块,因为很多题目可以用同一篇小作文来说。比如:“我尊敬的人”、“谈谈与人相处”、“谈谈个人修养”、“谈谈孝敬老人”、“我的朋友”等,这样的说话题目只要背过一篇写人的小作文,就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难忘的旅行”、“我的假日生活”、“我的业余生活”就可以用一篇写旅游片段的来代替;“我尊敬的一个人”与“谈谈个人修养”互换、“电脑给生活带来的变化”与“我的业余生活”互换每个受测者都能看出来。这样一来,虽然有几十道说话题目,但只要背过几篇小作文就能应付自如了。总之,整个考试过程除了读就是背,离应试者的实际普通话水平相差甚远。
3.随“机”难变
计算机测试前三题已经在全国各地陆续施行,这种测试固然易于操作,评分客观,不易受测试员的主观因素的影响,但也有它的局限性,离开统一的稿件式命题,它就无法进行。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机测对题目的要求约束了普通话测试题的改革。
(二)测试员方面
1.大多数测试员是通过短期培训获得测试资格的,对不经常参加测试的人来说,在每次测试时,总要有个重新适应的过程,每次测试的开始部分往往手忙脚乱,来回翻看测试标准,而翻看的同时受测者读过的部分却已经错过,容易造成凭感觉、主观臆断给分的现象。
2.测试员在本地测试易受各种社会、亲属关系的干扰,测试有失公正。比如:一个测试员受人之托给考生开绿灯,允许他在说话部分读自己带来的稿子,这在后来的检查录音时是很难发现的。另外,测试员在测试状态不佳时,由于对本地方言缺陷错误的“免疫力”,在当地测试更容易使测试不客观。
二
针对以上问题和不足,普通话培训测试的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在试题内容上改革创新
1.在整个普通话水平测试100分中,可适当降低多音节词语、朗读部分的所占比重。在不影响考查应试者口语能力和规范程度的情况下,按照已有的测试标准,不妨尝试以侧重点的不同,把朗读(以及后面的说话部分)部分的内容分为几大类,如卫生类、理工类和综合类等,以适应不同专业的服务需要。
2.说话部分。为避免背稿子的弊端,把原来的命题说话改为交谈式说话,或在说话部分增加交谈式说话,并增加这部分的分值比重。交谈的题目不是由测试员随便出,而是每年由上级专业人员针对不同专业、结合时事热点、贴近生活,统一定出这次测试的谈话题目,在考场上才对应试者公布题签(让应试者提前几分钟抽题签并准备),并在考前对测试员进行短期封闭式培训,测试话题、测试标准统一掌握。也可以将原有的说话题目的主题变为谈话类型,比如“谈谈与人相处”,可以改为这样的交谈谈式:“你喜欢跟什么样的人打交道?”“你在平时与同事交往有哪些感受?”“生活中,与人相处你有过哪些经历?”一个说话题目可以提出多种具体话题,评分标准可以参考原有说话部分的标准,并有针对性地调整。
3.不断尝试新题型,新软件的开发,适应计算机测试的需求。
(二)在改革测试方法及测试员队伍建设上深入探索
测试工作是一项高强度、高难度的劳动,测试员需要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和崇高的敬业精神,因此,在测试方法上更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在测试员队伍建设上加大力度。
1.测试员异地测试。不管是机测加人测,还是单纯的人测,都离不开测试员的主观参与,测试员的个人情绪、社会因素等干扰都会影响测试结果,所以异地测试是不错的选择。也就是让本方言区的测试员测试其他方言区的受测者。对异乡口音缺陷、错误的敏感使测试更接近应试者的实际。这样既能避免社会因素对测试员的干扰,又可促进各地普通话水平的普及提高,对测试员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
2.对测试员进行测前培训,或不定期再培训、再抽测。尽管测试员已经具备测试资格,但实际情况是,由于是兼职,在日常繁忙的工作中,很少有人能抽出时间去钻研普通话方面的业务。在每次测试前应对普通话测试人员进行必要的再培训、再提醒,把易出现问题的环节提前预防。必要时抽取部分人员重新测试,合格的可继续参加测试工作;不合格的,转入下期理论培训班。
以上是我作为测试员在测试一线的几点体会和改革设想,还有待于通过实践来验证。在新时期全面推广普通话,不断提高公民礼仪素质和国家整体形象的大背景下,改革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屠国平.对普通话水平测试性质的几点思考[C].北京: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
[2]刘镰力.汉语水平测试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3]仲哲明.普通话水平测试若干问题的讨论[J].语言文字应用,1997,03:5-11.
[4]宋欣桥.普通话水平的语言表征与与相应的测试等级[J].语言文字应用,2000,03:62-63.
关键词: 普通话水平测试 问题 改革设想
信息时代,社会对人们的语言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当多的职业岗位已经把口语表达水平当作第一职业条件。作为一种最基础的衡量手段——普通话水平测试,更应该适应社会的发展。时至今天,普通话水平测试已初步形成一套易操作、标准明确的考试程序:实行统一大纲,统一命题,统一施测,统一评分,它是一种标准化考试[1]。但是,任何事物随着时代的发展都会渐渐凸显它的问题所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也不例外。北京语言大学的刘镰力教授认为:一种科学的、实用的语言水平考试,应当具备这样的条件:能够对适应某种需要所应达到的语言水平做出科学的界定;能够较为准确地测量出测试对象的实际语言水平[2]。
一
随着培训测试工作的深入开展,不管是机测还是人工测,其问题和不足在不断出现,我认为问题主要体现在试题和测试员两个方面。
(一)试题方面
1.重“读”轻“说”。普通话测试题目中,单音节词、双音节词、朗读作品占60分(满分100分),这几项都是“读”,在整套试题中的比重较大。普通话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绝大多数情况下,绝大多数人说普通话时是无稿可依的。对文字“读”的水平不等于平时普通话“说”的水平,尤其是说话者的语气、情绪、强调的重点是不断变化的。“读”尽管能体现对语音、词汇、句子的规范程度,但变成自己的话说出来却是另外一回事。有不少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达标的人在真正用普通话服务时水平明显低于他已有的等级,究其原因与测试题目的这种现状有很大关系。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应试人母语标准语水平测试,不是外语测试;应试人都是有一定文化的成年人,他们一般都已经掌握全国统一的普通话书面语[3]。在全国范围内初步普及的目标基本实现的情况下,普通话测试目标也应不断提高。宋欣桥先生认为,不可能通过一个语言表征就准确判断一个应试者的普通话测试等级[4]。普通话水平等级仅代表应试人的应试结果,不能代表实际的生活语言能力。为使这种测试更接近应试者的实际普通话水平,应该以“说”普通话为重,而不是以“读”普通话为主。
2.求“同”抑“变”。为了统一标准,易于操作,普通话水平测试题朗读和说话部分题目采用大一统的方式,各行各业几代人同用一套题目,但是这种方式已经不适应分工越来越细的当今社会。
尤其是说话部分,40道题目被受测者个人、受测团体,或自写或分工编写成不同版本的小作文(在网上搜索,各种版本的小作文应有尽有),并且可以把40道题目分为几大块,因为很多题目可以用同一篇小作文来说。比如:“我尊敬的人”、“谈谈与人相处”、“谈谈个人修养”、“谈谈孝敬老人”、“我的朋友”等,这样的说话题目只要背过一篇写人的小作文,就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难忘的旅行”、“我的假日生活”、“我的业余生活”就可以用一篇写旅游片段的来代替;“我尊敬的一个人”与“谈谈个人修养”互换、“电脑给生活带来的变化”与“我的业余生活”互换每个受测者都能看出来。这样一来,虽然有几十道说话题目,但只要背过几篇小作文就能应付自如了。总之,整个考试过程除了读就是背,离应试者的实际普通话水平相差甚远。
3.随“机”难变
计算机测试前三题已经在全国各地陆续施行,这种测试固然易于操作,评分客观,不易受测试员的主观因素的影响,但也有它的局限性,离开统一的稿件式命题,它就无法进行。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机测对题目的要求约束了普通话测试题的改革。
(二)测试员方面
1.大多数测试员是通过短期培训获得测试资格的,对不经常参加测试的人来说,在每次测试时,总要有个重新适应的过程,每次测试的开始部分往往手忙脚乱,来回翻看测试标准,而翻看的同时受测者读过的部分却已经错过,容易造成凭感觉、主观臆断给分的现象。
2.测试员在本地测试易受各种社会、亲属关系的干扰,测试有失公正。比如:一个测试员受人之托给考生开绿灯,允许他在说话部分读自己带来的稿子,这在后来的检查录音时是很难发现的。另外,测试员在测试状态不佳时,由于对本地方言缺陷错误的“免疫力”,在当地测试更容易使测试不客观。
二
针对以上问题和不足,普通话培训测试的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在试题内容上改革创新
1.在整个普通话水平测试100分中,可适当降低多音节词语、朗读部分的所占比重。在不影响考查应试者口语能力和规范程度的情况下,按照已有的测试标准,不妨尝试以侧重点的不同,把朗读(以及后面的说话部分)部分的内容分为几大类,如卫生类、理工类和综合类等,以适应不同专业的服务需要。
2.说话部分。为避免背稿子的弊端,把原来的命题说话改为交谈式说话,或在说话部分增加交谈式说话,并增加这部分的分值比重。交谈的题目不是由测试员随便出,而是每年由上级专业人员针对不同专业、结合时事热点、贴近生活,统一定出这次测试的谈话题目,在考场上才对应试者公布题签(让应试者提前几分钟抽题签并准备),并在考前对测试员进行短期封闭式培训,测试话题、测试标准统一掌握。也可以将原有的说话题目的主题变为谈话类型,比如“谈谈与人相处”,可以改为这样的交谈谈式:“你喜欢跟什么样的人打交道?”“你在平时与同事交往有哪些感受?”“生活中,与人相处你有过哪些经历?”一个说话题目可以提出多种具体话题,评分标准可以参考原有说话部分的标准,并有针对性地调整。
3.不断尝试新题型,新软件的开发,适应计算机测试的需求。
(二)在改革测试方法及测试员队伍建设上深入探索
测试工作是一项高强度、高难度的劳动,测试员需要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和崇高的敬业精神,因此,在测试方法上更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在测试员队伍建设上加大力度。
1.测试员异地测试。不管是机测加人测,还是单纯的人测,都离不开测试员的主观参与,测试员的个人情绪、社会因素等干扰都会影响测试结果,所以异地测试是不错的选择。也就是让本方言区的测试员测试其他方言区的受测者。对异乡口音缺陷、错误的敏感使测试更接近应试者的实际。这样既能避免社会因素对测试员的干扰,又可促进各地普通话水平的普及提高,对测试员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
2.对测试员进行测前培训,或不定期再培训、再抽测。尽管测试员已经具备测试资格,但实际情况是,由于是兼职,在日常繁忙的工作中,很少有人能抽出时间去钻研普通话方面的业务。在每次测试前应对普通话测试人员进行必要的再培训、再提醒,把易出现问题的环节提前预防。必要时抽取部分人员重新测试,合格的可继续参加测试工作;不合格的,转入下期理论培训班。
以上是我作为测试员在测试一线的几点体会和改革设想,还有待于通过实践来验证。在新时期全面推广普通话,不断提高公民礼仪素质和国家整体形象的大背景下,改革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屠国平.对普通话水平测试性质的几点思考[C].北京: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
[2]刘镰力.汉语水平测试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3]仲哲明.普通话水平测试若干问题的讨论[J].语言文字应用,1997,03:5-11.
[4]宋欣桥.普通话水平的语言表征与与相应的测试等级[J].语言文字应用,2000,03: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