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身存在的稳定的认识和评价,它具有多维度和多层面性。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概念发展的关键时期,是自我概念发展较快的时期,也是自我概念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时期。本文总结了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并提出了相关措施,这些都可以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群体积极的自我概念,尽可能纠正或避免消极不良或荒谬的自我概念。
关键词: 大学生 自我概念 发展特点 教育建议
自我概念是关于自己的技巧、能力和社会接受性等方面的态度、情感和知识的自我知觉,是个体对自己形成的稳定的认识和评价。
自我概念对个体人格的发展、心理健康及职业规划、事业成就等都有重要影响,大学时期是自我概念发展的关键时期,所以研究大学生的自我概念这一领域就显得很必要。本文先明确了自我概念的本质,在了解了本质的基础上,阐述了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过程和发展特点,然后针对大学时期容易出现关于自我概念的各种误区提出培养大学生积极正确的自我概念的措施和教育建议,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自我概念的本质
自我概念是二十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上有关自我问题研究的核心课题。研究者在自我概念结构方面的提法不尽一致,但各种观点的相容与共通性很高。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人现象场中与个人自身有关的内容,是个人自我知觉的组织系统和看待自身的方式。他认为自我概念对于一个人的个性与行为具有重要意义。自我概念控制并综合着对于环境的知觉,而且高度决定着个人对于环境的反应。简而言之,自我概念就是关于自己的概念,包括对自己的观察、评价,对自己的身份和角色的意识.对自己应该怎样行为及别人对自己如何评价等方面的观念。自我意识直接引导、控制着人的行为,是个体对自己形成的稳定的认识和评价。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概念是积极的,相信自己在某种挑战面前能够取得胜利,他就会采取行动迎接挑战。相反,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概念是消极的,认为自己在某种情境中不能取胜,那么他只能采取退缩的行动,回避这个情境。总之,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身存在的认知与体验,个体主要是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己的了解。自我概念是一个有机的、多层次、多维度的认知结构,由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等组成,贯穿于整个经验和行动,并把个体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定习惯、能力、思想和观点等组织起来。①
随着相关研究的推进,人们对自我概念的认识逐渐从笼统的、描述性的向多层次的、多维度的、多结构的方向发展。我国学者认为自我概念就是一个人对生理自我特征、心理自我特征、社会自我特征和关联自我特征的态度,它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三种成分。因此自我概念是基于自我意识的知、情、意的统一,是个性心理面貌的重要成分。
总之,自我概念的本质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这种认识过程是个体在与他人、自然和社会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种自我认知包括自我觉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自我概念将会影响个体对自己有关的事件的解释。
二、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
大学时代是自我概念发展最快的时期,并逐渐趋向成熟,同时也是自我概念问题较多的时期。大学生比较关注自我及其发展,具体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身体成熟,这必然造成注意,关心自己的身体、内驱力及内部欲求;二是人际关系的扩大,这必然会将自己的内在能力与他人进行比较,于是便对自己的素质和天赋等开始关心;三是认识能力的发展,这必然引起对自己行动的原因、结果及自己的存在价值和人生意义进行思考。但是对内部世界的关心并为削弱对外部世界的注意力,相反,对外部世界的看法更加深刻,建立在探讨自我为核心内容的基础上。
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和矛盾性等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独立意识的形成、过度与发展
大学生的生理发育已成熟,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化程度,在心理上开始要求具有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感,希望自己可以摆脱对家长、教师的依赖,向周围人展示自己的主张和能力。
2.自我意识的分化和自我认识的迫切与片面性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区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大学阶段对认识和评价自我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紧迫感,自我认识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刻。由于人的心理活动的复杂性,一个人要认识自己并不容易,大学生的认识能力还不够成熟,因而大学生在认识和评价自我时还缺乏必要的客观性和正确性,对自我的理解和判断也流于浅表。
3.自我体验的强烈性与波动性
大学生的自我体验的强度大,随着自我认识的发展,大学生开始重视自己在班中的地位与威信,对他人的言行与态度十分敏感,对涉及自己的名誉、地位、前途、理想及异性交往等方面的问题,更易引起强烈的自我情绪体验。大学生的自我体验还会随情绪的变化表现出波动性。
4.自我控制的自觉和提高
大学生自我控制的自觉性与独立性显著增强,自我控制的水平明显提高,但不善于自我控制。大学生自我控制的水平还不是太高,不善于及时、迅速地调整自我追求的目标和行为,也不善于以理智控制自己的行为,大学生中的偶发事件频出的现象就是不善于控制自我的结果。
三、培养积极自我概念,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积极的自我概念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助于大学生完善人格的形成,有助于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未来事业的有所成就。积极的自我概念是个体对现实自我的一种积极的态度,意味着个体对自我的一种客观的认同和积极的悦纳,以及一个人对自我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我们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直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还要加强对大学生积极自我概念的教育,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自我,促使学生自动、自发地调适自己。
1.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八阶段理论,大学时期正处于青少年的后期也就是亲密对孤独的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人群具有强烈的关注自我在他人眼中的印象的特点,非常想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会对他人的言行态度和评价非常敏感,所以在大学时期,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就显得尤为重要。过分关注和在乎他人的评价势必会影响对自身的客观认识,要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就要客观辩证地看待并分析他人的评价,从而形成对自己正确的积极的认识。
2.树立起客观对待自我的信念
要让大学生实事求是地看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完美的。“正如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这个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一样的人”。对于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自己,首先要客观地看待,不因缺陷而低落,亦不因优势而窃喜。
3.指导学生积极改造自我
对待自己的优势当然要发扬,对待自己的缺陷也不要灰心,人都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我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己的短处。短处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可以改造的,如一些不好的毛病和习惯等。另一种是不可以改造的,如身材矮小,长相不好等一些天生的缺陷。对于可以改造的,我们要努力改造自我,对于不可改造的,我们也要面对现实,有勇气承认,同时在提高自身修养上下工夫,以“内秀”来补偿“外丑”。
4.促使学生不断完善自我的人生追求
完善自我不仅仅是一个阶段的事情,更不仅仅是大学阶段的事情。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了著名的口号“认识你自己”,向我们阐释了认识自己是终其一生的过程,大学生要树立不断完善自我的信念,正确地不断地更好地认识自我,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
注释:
①心理学百科全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参考文献:
[1]姚信.大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状况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42-44.
[2]陈庆良,丁昭福,刘明龋.大学生心理学[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
[3]吴风岗.青少年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4]占颖玉.大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状况的研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6):16-19.
关键词: 大学生 自我概念 发展特点 教育建议
自我概念是关于自己的技巧、能力和社会接受性等方面的态度、情感和知识的自我知觉,是个体对自己形成的稳定的认识和评价。
自我概念对个体人格的发展、心理健康及职业规划、事业成就等都有重要影响,大学时期是自我概念发展的关键时期,所以研究大学生的自我概念这一领域就显得很必要。本文先明确了自我概念的本质,在了解了本质的基础上,阐述了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过程和发展特点,然后针对大学时期容易出现关于自我概念的各种误区提出培养大学生积极正确的自我概念的措施和教育建议,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自我概念的本质
自我概念是二十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上有关自我问题研究的核心课题。研究者在自我概念结构方面的提法不尽一致,但各种观点的相容与共通性很高。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人现象场中与个人自身有关的内容,是个人自我知觉的组织系统和看待自身的方式。他认为自我概念对于一个人的个性与行为具有重要意义。自我概念控制并综合着对于环境的知觉,而且高度决定着个人对于环境的反应。简而言之,自我概念就是关于自己的概念,包括对自己的观察、评价,对自己的身份和角色的意识.对自己应该怎样行为及别人对自己如何评价等方面的观念。自我意识直接引导、控制着人的行为,是个体对自己形成的稳定的认识和评价。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概念是积极的,相信自己在某种挑战面前能够取得胜利,他就会采取行动迎接挑战。相反,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概念是消极的,认为自己在某种情境中不能取胜,那么他只能采取退缩的行动,回避这个情境。总之,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身存在的认知与体验,个体主要是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己的了解。自我概念是一个有机的、多层次、多维度的认知结构,由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等组成,贯穿于整个经验和行动,并把个体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定习惯、能力、思想和观点等组织起来。①
随着相关研究的推进,人们对自我概念的认识逐渐从笼统的、描述性的向多层次的、多维度的、多结构的方向发展。我国学者认为自我概念就是一个人对生理自我特征、心理自我特征、社会自我特征和关联自我特征的态度,它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三种成分。因此自我概念是基于自我意识的知、情、意的统一,是个性心理面貌的重要成分。
总之,自我概念的本质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这种认识过程是个体在与他人、自然和社会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种自我认知包括自我觉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自我概念将会影响个体对自己有关的事件的解释。
二、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
大学时代是自我概念发展最快的时期,并逐渐趋向成熟,同时也是自我概念问题较多的时期。大学生比较关注自我及其发展,具体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身体成熟,这必然造成注意,关心自己的身体、内驱力及内部欲求;二是人际关系的扩大,这必然会将自己的内在能力与他人进行比较,于是便对自己的素质和天赋等开始关心;三是认识能力的发展,这必然引起对自己行动的原因、结果及自己的存在价值和人生意义进行思考。但是对内部世界的关心并为削弱对外部世界的注意力,相反,对外部世界的看法更加深刻,建立在探讨自我为核心内容的基础上。
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和矛盾性等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独立意识的形成、过度与发展
大学生的生理发育已成熟,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化程度,在心理上开始要求具有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感,希望自己可以摆脱对家长、教师的依赖,向周围人展示自己的主张和能力。
2.自我意识的分化和自我认识的迫切与片面性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区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大学阶段对认识和评价自我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紧迫感,自我认识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刻。由于人的心理活动的复杂性,一个人要认识自己并不容易,大学生的认识能力还不够成熟,因而大学生在认识和评价自我时还缺乏必要的客观性和正确性,对自我的理解和判断也流于浅表。
3.自我体验的强烈性与波动性
大学生的自我体验的强度大,随着自我认识的发展,大学生开始重视自己在班中的地位与威信,对他人的言行与态度十分敏感,对涉及自己的名誉、地位、前途、理想及异性交往等方面的问题,更易引起强烈的自我情绪体验。大学生的自我体验还会随情绪的变化表现出波动性。
4.自我控制的自觉和提高
大学生自我控制的自觉性与独立性显著增强,自我控制的水平明显提高,但不善于自我控制。大学生自我控制的水平还不是太高,不善于及时、迅速地调整自我追求的目标和行为,也不善于以理智控制自己的行为,大学生中的偶发事件频出的现象就是不善于控制自我的结果。
三、培养积极自我概念,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积极的自我概念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助于大学生完善人格的形成,有助于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未来事业的有所成就。积极的自我概念是个体对现实自我的一种积极的态度,意味着个体对自我的一种客观的认同和积极的悦纳,以及一个人对自我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我们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直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还要加强对大学生积极自我概念的教育,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自我,促使学生自动、自发地调适自己。
1.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八阶段理论,大学时期正处于青少年的后期也就是亲密对孤独的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人群具有强烈的关注自我在他人眼中的印象的特点,非常想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会对他人的言行态度和评价非常敏感,所以在大学时期,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就显得尤为重要。过分关注和在乎他人的评价势必会影响对自身的客观认识,要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就要客观辩证地看待并分析他人的评价,从而形成对自己正确的积极的认识。
2.树立起客观对待自我的信念
要让大学生实事求是地看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完美的。“正如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这个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一样的人”。对于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自己,首先要客观地看待,不因缺陷而低落,亦不因优势而窃喜。
3.指导学生积极改造自我
对待自己的优势当然要发扬,对待自己的缺陷也不要灰心,人都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我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己的短处。短处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可以改造的,如一些不好的毛病和习惯等。另一种是不可以改造的,如身材矮小,长相不好等一些天生的缺陷。对于可以改造的,我们要努力改造自我,对于不可改造的,我们也要面对现实,有勇气承认,同时在提高自身修养上下工夫,以“内秀”来补偿“外丑”。
4.促使学生不断完善自我的人生追求
完善自我不仅仅是一个阶段的事情,更不仅仅是大学阶段的事情。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了著名的口号“认识你自己”,向我们阐释了认识自己是终其一生的过程,大学生要树立不断完善自我的信念,正确地不断地更好地认识自我,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
注释:
①心理学百科全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参考文献:
[1]姚信.大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状况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42-44.
[2]陈庆良,丁昭福,刘明龋.大学生心理学[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
[3]吴风岗.青少年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4]占颖玉.大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状况的研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6):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