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协同创新的视角分析了高校招生、就业、教育管理联动存在的现实困境,以及实现联动的积极意义。研究了高校招生、就业、教育管理联动机制的内涵和实施途径,将服务营销领域的顾客参与理念引入联动机制的构建中,用顾客参与的四个维度,合作式顾客参与和自助式顾客参与两种方式来构建协同创新的联动新机制。
关键词:协同创新;招生;就业;教育管理;顾客参与
一、引言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葛洛最早给出“协同创新”的定义:“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意愿,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
从实践看,协同创新多为组织内部形成的知识分享机制,特点是参与者拥有共同目标、内在动力、直接沟通,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协同创新按照实现的途径不同,分为内部协同创新和外部协同创新两种。内部协同创新的主体是产业组织本身,依赖于组织内在要素之间的互动;外部协同创新的实现主要取决于组织和其他相关主体之间的互动。
二、高校招生、就业、教育管理联动的现实困境和意义
(一)高校招生、就业、教育管理联动的现实困境
协同创新分为内部协同创新和外部协同创新。从内部协同创新的角度分析,目前高校招生、就业、教育管理由于内部职能的条块分割,很难实现信息和资源的高效配置。具体来说有三点:1、招生部门只负责学生录取,在配置各专业招生人数时,考量的重要因素是学校的实际发展需要、学科特色和专业的社会欢迎程度,较少考虑教育培养过程中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2、教学部门在制定实施各专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时,很少考虑专业培养与就业质量、职业期待的吻合度,认为这是就业部门的职责;为了保证教学大纲实施的连贯性,对于招生、就业中发现的现实问题反应滞后;教学、教育管理职能的实施由多个部门承担,之间缺乏有效协作。3、就业部门只负责推荐学生就业,提高就业率,无法将社会招聘的实际需求快速反馈到招生、教育管理的环节,较少考虑到专业培养与就业质量的有效契合。
从外部协同创新的角度分析,生源质量是毕业生水平的起跑线,就业质量是高考报名的风向标。目前的主要困境有:1、高考人数呈现大幅度下降趋势,各高校的招生宣传争夺战非常激烈;平行志愿录取常态化,各高校的录取分数线会给考生形成一个思维定势,同一档次的高校之间很难形成差异化选择。2、大众化教育下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3、招生专业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人才培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较差。
(二)高校招生、就业、教育管理联动的现实意义
高校的招生、就业和教育管理工作都是服从于人才培养这一重要目标,也是高校重要的职能之一。招生工作的任务是为学校提供充足的优质生源,教育管理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成长成才,就业工作的任务是促进毕业生高质量、高满意度、高合理化地实现就业。三者是有机结合,不可分割的整体。高校的招生、就业和教育管理实现联动,将产生积极地现实意义。主要有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缩小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2、以就业质量为导向,满足高校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招聘要求的有效对接;3、以服务学生为导向,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满意度的双向互动。
三、高校招生、就业、教育管理联动机制的构建
(一)高校招生、就业、教育管理联动机制的内涵和实现途径
从协同创新的视角来看,高校招生、就业和教育管理具有共同的愿景,即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服从于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目标。招生、就业、教育管理的联动是协同各方的一种互利合作关系,共同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学校、学生的三方共赢。实现的途径有外部的联动,是高校在招生工作中与生源中学、考生家长的联动;是教育管理过程中与学生家庭、其他高校、实习交流基地等的联动;是就业工作中与地方人才中心、企业的联动。有内部的联动,即高校各职能部门、各学院、各专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动。
(二)用顾客参与的理念构建高校招生、就业、教育管理联动机制
顾客参与最早是由服务营销领域提出的,Kellogg Youngdahl and Bowen认为顾客参与是以购买行为为特征,包含四个维度:1、事前准备,如顾客事前搜集所需要的信息,对比和分析竞争对手及预期行为;2、建立关系,即与服务提供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3、信息交换行为,即顾客与服务提供者之间相互交换与传递有关信息;4、干涉行为,即顾客积极地反馈、诊断并解决在接受服务中遇到的负面问题[1]。从顾客参与对服务结果的影响来看,分为自助式顾客参与和合作式顾客参与。
构建内部协同的高校招生、就业、教育管理联动机制,要从自助式顾客参与入手。自助式顾客参与强调服务的效率,能够减少时间、精力和体力成本,时间和控制能力是选择自助式顾客参与的主要因素[2]。高校的人才培养具有阶段性的特点,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学生成长成才的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学生作为高校提供教育服务的对象,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归纳为四点:1、在入校前后,高校要为学生进行科学的专业导学,明确培养目标、成长途径、职业规划,使学生具备自助式参与的控制能力;2、打破专业壁垒按大类招生,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高年级进行专业教育,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兴趣能力和学校的学科特色来选择专业;3、建立必要的学生自助式参与的平台,包括设计软件、沟通渠道、网络平台等等,使学生从入校到离校实现无缝对接;4、鼓励学生积极地反馈、诊断并解决在接受教育服务中遇到的负面问题,以此建立信任和忠诚的关系。
参考文献:
[1]Kellogg,D. L. ,Youngdahl,W. E. ,Bowen,D. 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stomer participation and satisfaction: twoframeworks [J]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1997,(3):206-219
[2]Lovelock C. H., Young R. F. Look to Consumers to Increase Productivit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79,57(3):168-178
[3]范秀成,杜琰琰.顾客参与是一把“双刃剑”—顾客参与影响价值创造的研究评述[J].市场营销,2012(12).
[4]粟路军.国外有关顾客参与的研究综述与发展方向[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3(8).
[5]王保林,孙志强,刘文涛.简论高校招生就业联动机制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
[6]吕慈仙,郑孟状.服务性教育体系下高校招生就业联动模式的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1(23).
关键词:协同创新;招生;就业;教育管理;顾客参与
一、引言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葛洛最早给出“协同创新”的定义:“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意愿,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
从实践看,协同创新多为组织内部形成的知识分享机制,特点是参与者拥有共同目标、内在动力、直接沟通,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协同创新按照实现的途径不同,分为内部协同创新和外部协同创新两种。内部协同创新的主体是产业组织本身,依赖于组织内在要素之间的互动;外部协同创新的实现主要取决于组织和其他相关主体之间的互动。
二、高校招生、就业、教育管理联动的现实困境和意义
(一)高校招生、就业、教育管理联动的现实困境
协同创新分为内部协同创新和外部协同创新。从内部协同创新的角度分析,目前高校招生、就业、教育管理由于内部职能的条块分割,很难实现信息和资源的高效配置。具体来说有三点:1、招生部门只负责学生录取,在配置各专业招生人数时,考量的重要因素是学校的实际发展需要、学科特色和专业的社会欢迎程度,较少考虑教育培养过程中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2、教学部门在制定实施各专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时,很少考虑专业培养与就业质量、职业期待的吻合度,认为这是就业部门的职责;为了保证教学大纲实施的连贯性,对于招生、就业中发现的现实问题反应滞后;教学、教育管理职能的实施由多个部门承担,之间缺乏有效协作。3、就业部门只负责推荐学生就业,提高就业率,无法将社会招聘的实际需求快速反馈到招生、教育管理的环节,较少考虑到专业培养与就业质量的有效契合。
从外部协同创新的角度分析,生源质量是毕业生水平的起跑线,就业质量是高考报名的风向标。目前的主要困境有:1、高考人数呈现大幅度下降趋势,各高校的招生宣传争夺战非常激烈;平行志愿录取常态化,各高校的录取分数线会给考生形成一个思维定势,同一档次的高校之间很难形成差异化选择。2、大众化教育下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3、招生专业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人才培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较差。
(二)高校招生、就业、教育管理联动的现实意义
高校的招生、就业和教育管理工作都是服从于人才培养这一重要目标,也是高校重要的职能之一。招生工作的任务是为学校提供充足的优质生源,教育管理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成长成才,就业工作的任务是促进毕业生高质量、高满意度、高合理化地实现就业。三者是有机结合,不可分割的整体。高校的招生、就业和教育管理实现联动,将产生积极地现实意义。主要有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缩小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2、以就业质量为导向,满足高校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招聘要求的有效对接;3、以服务学生为导向,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满意度的双向互动。
三、高校招生、就业、教育管理联动机制的构建
(一)高校招生、就业、教育管理联动机制的内涵和实现途径
从协同创新的视角来看,高校招生、就业和教育管理具有共同的愿景,即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服从于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目标。招生、就业、教育管理的联动是协同各方的一种互利合作关系,共同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学校、学生的三方共赢。实现的途径有外部的联动,是高校在招生工作中与生源中学、考生家长的联动;是教育管理过程中与学生家庭、其他高校、实习交流基地等的联动;是就业工作中与地方人才中心、企业的联动。有内部的联动,即高校各职能部门、各学院、各专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动。
(二)用顾客参与的理念构建高校招生、就业、教育管理联动机制
顾客参与最早是由服务营销领域提出的,Kellogg Youngdahl and Bowen认为顾客参与是以购买行为为特征,包含四个维度:1、事前准备,如顾客事前搜集所需要的信息,对比和分析竞争对手及预期行为;2、建立关系,即与服务提供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3、信息交换行为,即顾客与服务提供者之间相互交换与传递有关信息;4、干涉行为,即顾客积极地反馈、诊断并解决在接受服务中遇到的负面问题[1]。从顾客参与对服务结果的影响来看,分为自助式顾客参与和合作式顾客参与。
构建内部协同的高校招生、就业、教育管理联动机制,要从自助式顾客参与入手。自助式顾客参与强调服务的效率,能够减少时间、精力和体力成本,时间和控制能力是选择自助式顾客参与的主要因素[2]。高校的人才培养具有阶段性的特点,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学生成长成才的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学生作为高校提供教育服务的对象,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归纳为四点:1、在入校前后,高校要为学生进行科学的专业导学,明确培养目标、成长途径、职业规划,使学生具备自助式参与的控制能力;2、打破专业壁垒按大类招生,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高年级进行专业教育,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兴趣能力和学校的学科特色来选择专业;3、建立必要的学生自助式参与的平台,包括设计软件、沟通渠道、网络平台等等,使学生从入校到离校实现无缝对接;4、鼓励学生积极地反馈、诊断并解决在接受教育服务中遇到的负面问题,以此建立信任和忠诚的关系。
参考文献:
[1]Kellogg,D. L. ,Youngdahl,W. E. ,Bowen,D. 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stomer participation and satisfaction: twoframeworks [J]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1997,(3):206-219
[2]Lovelock C. H., Young R. F. Look to Consumers to Increase Productivit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79,57(3):168-178
[3]范秀成,杜琰琰.顾客参与是一把“双刃剑”—顾客参与影响价值创造的研究评述[J].市场营销,2012(12).
[4]粟路军.国外有关顾客参与的研究综述与发展方向[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3(8).
[5]王保林,孙志强,刘文涛.简论高校招生就业联动机制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
[6]吕慈仙,郑孟状.服务性教育体系下高校招生就业联动模式的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