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农村职校“问题生”的成因和主要心理障碍,提出要帮助“问题生”克服心理困难,社会是根本,家庭是基础,学校是重点,教师是关键,学生是主体。
【关键词】农村职校“问题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B-0056-02
一、“问题生”的成因分析
所谓“问题生”,不仅是人们常说的“后进生”,还有思想不求上进,道德品质较差,学习不努力,懒散、消极且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还包括心理不健康、打架、抽烟、喝酒、惹事生非、越轨犯罪、自杀等行为的学生。他们不是天生就是有“问题”的人,而是后天的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长期不良影响造成。
一是单亲家庭的原因。原本各方面表现都良好的学生,由于父母的离异(或离去、死亡)等原因,长期缺失“爱”,从而对其成长和内心健康产生致命的影响。这样的学生主要表现在性格上内向、孤僻、自闭,无心学习,有的自暴自弃,性格暴躁冲动,不易于与人沟通。
二是“三留”(留守幼儿、留守儿童、留守少年)的原因。研究表明:幼儿的心灵最容易受伤,儿童身心、性格最容易影响,少年的言行个性最容易冲动、争强好胜。据不完全统计,在大多数不发达地区的学校还有相当数量的“三留”学生。由于祖辈缺少文化,或溺爱,或年老体迈无法管教,隔代教育容易使“留守少年”染上各种不良行为习惯,最终成为“问题生”。
三是父母感情不和,经常吵架无人监管的原因。受这些原因影响的“问题生”往往性格古怪、暴躁、自以为是,等等。学校需要通知其父母来开家长会时,父母双方无人愿意来开会,家长认为孩子应由学校管教,甚至认为孩子有学校帮管就行了,对孩子不闻不问。这种态度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成长,也妨碍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是父母文化水平低,家庭教育不到位的原因。这样的父母以为把子女交给学校就万事大吉,家庭教育方法死板,不灵活经营。甚至有的家长有着不良习惯,如打牌赌博、抽烟、喝酒、迷恋网络、强权称霸等不良行为,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问题生”的主要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一种危害极大的心理表现,目前在中职生中出现较多的心理障碍,特别是“问题生”表现最为明显。
首先,厌世及反社会心理强。他们具有如下心理特征:悲观厌世,无心学习,失去自信;善于说谎、欺骗他人,行为粗鲁、出言不逊;无同情心;厌恶学习,无组织纪律性;自大自负,无视校纪校规;虚荣心强,只求享受和刺激;迟到早退、无故旷课、胡乱请假、抽烟喝酒、赌钱打牌、经常出入KTV;更有甚者打架斗殴、敲诈勒索等。
其次,自卑、孤独心理强。自卑严重会影响学习和生活,“问题生”正处在身心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因而容易产生挫折感和不安全感。在某些方面担心自己会被人耻笑、看不起,容易封存自己内心的秘密,不愿意让人知道,进而形成锁闭孤独的心理。
最后,嫉妒和逆反心理强。面对别人的成功心怀不悦,甚至怨恨在心,更有甚者对事物产生厌恶、反感,致使出现反对情绪举动。
三、不良心理问题对“问题生”的影响
中职生正处在身心变化巨大的特殊时期,容易形成想独立而又不能完全独立、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经历与能力差异、幻想与现实等各种错综复杂的心理和发展困惑,它使“问题生”心理表现出极其不稳定性和易冲突性,最容易形成心理障碍。它对“问题生”学习、生活和成长有着明显、巨大的消极影响。一是直接影响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问题生”主要具有急躁、易怒、冲动、孤独、自傲、自闭等心理问题,这阻碍了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二是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专业能力的发展。“问题生”具有易冲动、自信不足、不能自立、自强等心理特征,严重影响了学生智力发展的速度。三是严重影响学生健全人格及和谐发展的个性。“问题生”具有自卑盲目、固执呆板、逆反抗拒、独断专横、称王耍横、消极懒散、冲动攻击等许多不良心理表现,难以形成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和开放和谐的个性。四是极大影响学生潜能的开发、挖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生”具有自卑、焦虑、烦闷、胆小等不良心理表现,这样必然导致学生谨慎从事,墨守成规,不愿意也不敢大胆创新。
四、对策
鉴于“问题生”复杂的心理,要想“问题生”健康成长,就要多渠道帮助这些学生克服心理困难,端正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社会是根本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提高;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品质、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才能为祖国培养更多合格的人才。一是建立正确的人才观和大局意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驱动职业教育,均衡统筹职业教育资源。二是增强职业教育的意识,不但要重视普通教育,更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加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三是国家各级行政部门和社会团体联系重视、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强化职能,净化环境,如整治网络毒品、扫黄禁毒。让青少年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二)家庭是基础
任何教育都离不开家庭,它是整个教育的前沿和基础。特别是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价值观。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大胆选择职业教育,相信职业教育。对自己孩子要多一点希望,少一点失望;多一点信心,少一点偏心;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批评;多一点支持,少一点责骂。充分保证给自己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从而形成健康建全的心理素质。
(三)学校是重点
1.构建全新育人模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德育新模式“以德为先,文技并重”,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心应放在培养学生“学会做人”的轨道上来。
2.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有的学校为了突出学生专业技能,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也没有心理咨询室,甚至心理教师是临时找别的教师顶替的。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师资的培训工作,建立由专人负责的心理咨询室。针对“问题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不容忽视,应让“问题生”找到倾诉心声的地方,发泄内心的痛苦。德育工作要研究“问题生”的行为心理和心理动机,从学生的内心深处消除这一行为,既要治标,更要治本。
3.开展高效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是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重要途径,也是转化问题生的有效手段。学校要以“文明风采”和“专业技能”大赛为驱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爱好兴趣,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科学引导学生成立各类兴趣小组。例如,文化娱乐类的有书法组、摄影组、舞蹈音乐等小组;专业小组应该根据各专业的特点来成立,充分发挥学生会和团委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各个小组和社团活动,充分利用各种行为规范、思想表现良好的学生带动“问题生”积极参与各类活动,让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互助互爱,丰富业余生活,增强成就感,从而更有效地改变“问题生”许多不健康的心理,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人格。
4.建立家校联系长效机制。学校教育主导作用与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不能分开,要紧密联系,切实做好学校教育情况反馈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建立双向联动和反馈机制,双管齐下,形成合力,为“问题生”的身心健康和转化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教师是关键
1.农村职校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是做好“问题生”的转化工作,这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德育工作。因此,对待“问题生”的各种不良心理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短时改不了的学生要耐心教育、积极引导,相信他们总有一天会变好;要对已转化了的“问题生”不断强化深入,做好跟踪巩固工作,最终实现“从量变到质变”效果。班主任要深入了解“问题生”内心世界,同时建立学生成长记录,随时掌握每一个学生每个学期的心理变化、行为特征,是进步还倒退;建立正常、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的情感、烦恼有宣泄渠道和释放的空间;注重培养“问题生”自我教育意识,消除自闭、自悲等不健康的心理,最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友谊观和价值观。
2.每位教师应在日常的学科教育中注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从多角度教育学生会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各种困难,努力克服内心自悲、自闭感,养成自信、自立、自强的心理素质;从多渠道、全方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有效地使“问题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五)学生是主体
学校应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尽可多地组织学生开展成功教育、自信教育。特别是“问题生”更应该了解自我,认清自我,正确认识自我,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文体活动,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加强自我教育、学会“以人为镜”,经常反省自我。同时作为“问题生”,应虚心向他人学习,及时矫正自己的不足,培养发现自我和改变的能力,让自己充满自信,逐步培养自己的爱好兴趣,还要有效克服自己各种不良的心理表现,逐步培养自信、自立、自强、自爱、自控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格。
总之,目前在农村职校中存在较多的“问题生”,这些“问题生”的转化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而转化“问题生”的首要任务就是从“问题生”的内心开始,重在培养学生健全健康的人格和心理品质。只有身心特别健康的人格,才能引导自我掌握更多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培养出文化基础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基础教育研究与探索[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3
[2]孙学策.德育需知[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2
[3]郭惠华.特教中职生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8)
【作者简介】黄道俊(1974-),男,广西永福人,永福县职业教育中心讲师,德育主任,研究方向:中职德育管理、计算机教育。
(责编卢海)
【关键词】农村职校“问题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B-0056-02
一、“问题生”的成因分析
所谓“问题生”,不仅是人们常说的“后进生”,还有思想不求上进,道德品质较差,学习不努力,懒散、消极且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还包括心理不健康、打架、抽烟、喝酒、惹事生非、越轨犯罪、自杀等行为的学生。他们不是天生就是有“问题”的人,而是后天的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长期不良影响造成。
一是单亲家庭的原因。原本各方面表现都良好的学生,由于父母的离异(或离去、死亡)等原因,长期缺失“爱”,从而对其成长和内心健康产生致命的影响。这样的学生主要表现在性格上内向、孤僻、自闭,无心学习,有的自暴自弃,性格暴躁冲动,不易于与人沟通。
二是“三留”(留守幼儿、留守儿童、留守少年)的原因。研究表明:幼儿的心灵最容易受伤,儿童身心、性格最容易影响,少年的言行个性最容易冲动、争强好胜。据不完全统计,在大多数不发达地区的学校还有相当数量的“三留”学生。由于祖辈缺少文化,或溺爱,或年老体迈无法管教,隔代教育容易使“留守少年”染上各种不良行为习惯,最终成为“问题生”。
三是父母感情不和,经常吵架无人监管的原因。受这些原因影响的“问题生”往往性格古怪、暴躁、自以为是,等等。学校需要通知其父母来开家长会时,父母双方无人愿意来开会,家长认为孩子应由学校管教,甚至认为孩子有学校帮管就行了,对孩子不闻不问。这种态度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成长,也妨碍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是父母文化水平低,家庭教育不到位的原因。这样的父母以为把子女交给学校就万事大吉,家庭教育方法死板,不灵活经营。甚至有的家长有着不良习惯,如打牌赌博、抽烟、喝酒、迷恋网络、强权称霸等不良行为,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问题生”的主要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一种危害极大的心理表现,目前在中职生中出现较多的心理障碍,特别是“问题生”表现最为明显。
首先,厌世及反社会心理强。他们具有如下心理特征:悲观厌世,无心学习,失去自信;善于说谎、欺骗他人,行为粗鲁、出言不逊;无同情心;厌恶学习,无组织纪律性;自大自负,无视校纪校规;虚荣心强,只求享受和刺激;迟到早退、无故旷课、胡乱请假、抽烟喝酒、赌钱打牌、经常出入KTV;更有甚者打架斗殴、敲诈勒索等。
其次,自卑、孤独心理强。自卑严重会影响学习和生活,“问题生”正处在身心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因而容易产生挫折感和不安全感。在某些方面担心自己会被人耻笑、看不起,容易封存自己内心的秘密,不愿意让人知道,进而形成锁闭孤独的心理。
最后,嫉妒和逆反心理强。面对别人的成功心怀不悦,甚至怨恨在心,更有甚者对事物产生厌恶、反感,致使出现反对情绪举动。
三、不良心理问题对“问题生”的影响
中职生正处在身心变化巨大的特殊时期,容易形成想独立而又不能完全独立、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经历与能力差异、幻想与现实等各种错综复杂的心理和发展困惑,它使“问题生”心理表现出极其不稳定性和易冲突性,最容易形成心理障碍。它对“问题生”学习、生活和成长有着明显、巨大的消极影响。一是直接影响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问题生”主要具有急躁、易怒、冲动、孤独、自傲、自闭等心理问题,这阻碍了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二是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专业能力的发展。“问题生”具有易冲动、自信不足、不能自立、自强等心理特征,严重影响了学生智力发展的速度。三是严重影响学生健全人格及和谐发展的个性。“问题生”具有自卑盲目、固执呆板、逆反抗拒、独断专横、称王耍横、消极懒散、冲动攻击等许多不良心理表现,难以形成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和开放和谐的个性。四是极大影响学生潜能的开发、挖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生”具有自卑、焦虑、烦闷、胆小等不良心理表现,这样必然导致学生谨慎从事,墨守成规,不愿意也不敢大胆创新。
四、对策
鉴于“问题生”复杂的心理,要想“问题生”健康成长,就要多渠道帮助这些学生克服心理困难,端正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社会是根本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提高;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品质、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才能为祖国培养更多合格的人才。一是建立正确的人才观和大局意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驱动职业教育,均衡统筹职业教育资源。二是增强职业教育的意识,不但要重视普通教育,更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加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三是国家各级行政部门和社会团体联系重视、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强化职能,净化环境,如整治网络毒品、扫黄禁毒。让青少年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二)家庭是基础
任何教育都离不开家庭,它是整个教育的前沿和基础。特别是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价值观。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大胆选择职业教育,相信职业教育。对自己孩子要多一点希望,少一点失望;多一点信心,少一点偏心;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批评;多一点支持,少一点责骂。充分保证给自己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从而形成健康建全的心理素质。
(三)学校是重点
1.构建全新育人模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德育新模式“以德为先,文技并重”,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心应放在培养学生“学会做人”的轨道上来。
2.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有的学校为了突出学生专业技能,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也没有心理咨询室,甚至心理教师是临时找别的教师顶替的。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师资的培训工作,建立由专人负责的心理咨询室。针对“问题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不容忽视,应让“问题生”找到倾诉心声的地方,发泄内心的痛苦。德育工作要研究“问题生”的行为心理和心理动机,从学生的内心深处消除这一行为,既要治标,更要治本。
3.开展高效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是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重要途径,也是转化问题生的有效手段。学校要以“文明风采”和“专业技能”大赛为驱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爱好兴趣,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科学引导学生成立各类兴趣小组。例如,文化娱乐类的有书法组、摄影组、舞蹈音乐等小组;专业小组应该根据各专业的特点来成立,充分发挥学生会和团委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各个小组和社团活动,充分利用各种行为规范、思想表现良好的学生带动“问题生”积极参与各类活动,让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互助互爱,丰富业余生活,增强成就感,从而更有效地改变“问题生”许多不健康的心理,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人格。
4.建立家校联系长效机制。学校教育主导作用与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不能分开,要紧密联系,切实做好学校教育情况反馈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建立双向联动和反馈机制,双管齐下,形成合力,为“问题生”的身心健康和转化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教师是关键
1.农村职校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是做好“问题生”的转化工作,这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德育工作。因此,对待“问题生”的各种不良心理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短时改不了的学生要耐心教育、积极引导,相信他们总有一天会变好;要对已转化了的“问题生”不断强化深入,做好跟踪巩固工作,最终实现“从量变到质变”效果。班主任要深入了解“问题生”内心世界,同时建立学生成长记录,随时掌握每一个学生每个学期的心理变化、行为特征,是进步还倒退;建立正常、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的情感、烦恼有宣泄渠道和释放的空间;注重培养“问题生”自我教育意识,消除自闭、自悲等不健康的心理,最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友谊观和价值观。
2.每位教师应在日常的学科教育中注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从多角度教育学生会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各种困难,努力克服内心自悲、自闭感,养成自信、自立、自强的心理素质;从多渠道、全方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有效地使“问题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五)学生是主体
学校应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尽可多地组织学生开展成功教育、自信教育。特别是“问题生”更应该了解自我,认清自我,正确认识自我,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文体活动,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加强自我教育、学会“以人为镜”,经常反省自我。同时作为“问题生”,应虚心向他人学习,及时矫正自己的不足,培养发现自我和改变的能力,让自己充满自信,逐步培养自己的爱好兴趣,还要有效克服自己各种不良的心理表现,逐步培养自信、自立、自强、自爱、自控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格。
总之,目前在农村职校中存在较多的“问题生”,这些“问题生”的转化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而转化“问题生”的首要任务就是从“问题生”的内心开始,重在培养学生健全健康的人格和心理品质。只有身心特别健康的人格,才能引导自我掌握更多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培养出文化基础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基础教育研究与探索[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3
[2]孙学策.德育需知[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2
[3]郭惠华.特教中职生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8)
【作者简介】黄道俊(1974-),男,广西永福人,永福县职业教育中心讲师,德育主任,研究方向:中职德育管理、计算机教育。
(责编卢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