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诗是中国古文化的基础,也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把诗从小就嵌在学生们的脑子里,会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青少年学习诗的作用不言而喻。可是学生学习诗的现状并不乐观。本文就从学生学诗、塑造人格传承文化的策略方面论述学校如何组织学生开展学诗活动。
关键词: 学诗 人格 教学策略
古诗词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加强古诗词教学,既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提高修养,更有利于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汉语言文字的优美,更加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而塑造高尚优美的灵魂,提高人格修养。
一、引导学生全面掌握诗歌基本知识
主要让学生了解诗歌的产生、发展、分类及它和词、曲的关联。古体诗从最早的四言古诗、骚体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汉乐府一直发展到新乐府诗,主要产生在唐代以前。形成于唐代的近体诗,主要分为律诗和绝句,让学生大体了解律诗的押运规律,为诵读打好基础。
二、学会赏析,感悟意境
学会对古典诗歌的赏析是提高中小学生文化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要学会赏析就必须掌握要领。中小学生赏析古诗的主要规律和方法有:
1.关于古诗题材的赏析。诗言志,歌咏言。凡生活所到之处就有诗歌题材。山水、田园、咏物、怀古、羁旅、边塞、交往、教育、文学、哲理、政治、经济、工业、农业、商业、节令等,包罗万象,面面俱到。
2.关于古诗主题的赏析。思乡、友情、亲情、爱情、别离、宮怨、悼亡、劳作、惜时、爱国、伤感、励志、讽喻、歌颂、感悟等,几乎囊括了生活的全部。
3.关于古诗思路的赏析。高低、远近、内外结合、今昔对比、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写景、叙事、抒情和议论统一、人和物结合、正反相对、抑扬结合、前因后果、转折、递进、承接、对比等,均是古诗歌常用的结构手法。
4.关于古诗艺术手法的赏析。古人写诗“贵在含蓄”,“言在意外”,往往言有尽而意无穷。极力渲染、巧用烘托、引用典故、含蓄委婉、传神用字、妙用修辞格等,让古诗显得摇曳多姿,尽得风流。
5.关于意向和意境的赏析。对人或自然景物赋予感情就成为意象,例如自然景物流水本无意,而在“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里就有了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哀伤和感慨;再如月亮表示思乡、斜阳表示凄凉、风烟霜表示哀怨、杨柳表示远别、杜鹃乌鸦表示凄苦、鸿雁表示离愁等。还有像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登楼、吹箫、饮酒、折柳等,都是诗人作者特殊情感的寄托。意境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情境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让人流连忘返的境界。
三、反复诵读,认真积累
古典诗歌,诗句结构工整,对仗整齐,音节铿锵有力,押运错落有致,特别适合学生诵读。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朗读时按照诗歌节奏划分朗朗上口读一番,背诵时则闭上眼睛,在心领神会中体味诗歌的情感底蕴及生命内涵,感受诗歌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充分体会文思、文理、文情、文气,达到诗人、诗歌和读者三者的强烈共鸣,达到愉悦的审美享受,激发对诗歌乃至语文的兴趣。读诗时要引领学生不仅体会诗中的韵律格调,更要结合诗中人物的生平和当时的历史,这样就不仅能领略到诗歌的优雅与隽美,更能体会到诗人的心境,感受到唐诗的独特魅力。
四、倡导自主探究、多元解读的学习
1.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必须适应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组织教学时,必须摒弃那种束缚学生思维,扼杀学生创新意识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不要进行烦琐的分析,不要逐字逐句地讲解翻译,更不能让学生枯燥地死记硬背,积极倡导“兴、道、讽、诵”的学习方式,即“感发——引导——先读后背——最后吟诵”这样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规律,教师应以组织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2.大胆挖掘,古今对照,合理想象。如在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一首古体诗时,对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人生夙愿和宽阔胸襟的理解,可以让学生大胆地想象,如果杜甫有幸来到今天的新中国,目睹新社会的巨大变化,对知识界人士考查一番,走进知识分子宽敞明亮的康居住宅,体会他们幸福安康的生活,这位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报有拳拳之心的大诗人一定会啧啧赞叹,真是今非昔比。自己梦寐以求的事终于在今天变成现实,他对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新社会一定会流连往返。像这样的合理想象,一定能让学生深受启发。
3.适当评议,明辨是非,为学生指明人生的方向。要在语文课文的学习中让他们认识、领会、内化,变成自觉行动。如在学习李白诗歌时,对他消极避世、及时行乐、恃才傲物的人生思想应引导学生辩证对待,吸其精华,剔除糟粕,让他们万不可在生活中效仿,稍有不顺也“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离家出走,一失足成千古之恨,新一代青少年应当积极向上,达观开朗,争取做生活的强者,不可消极颓废。
五、以活动为载体,增强学习趣味性
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应是课内外的有机结合。古诗词学习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更应当加强课外的实践活动。课程标准为学生推荐了相当数量的优秀诗文,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自由发展,在课内习得的基础上,指导课外实践,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去积累和表达。只要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古诗文素养就定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他们的健康人格也能得以养成。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增加储备量,拓宽认知范围,可以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1.进行“每周一诗”或者“每课一诗”吟诵活动,让学生多积累背诵古代经典诗歌。
2.开展课外活动“诗词积累”大比拼活动,课外积累课堂展示,看谁记得既多又准。
3.定期开展古诗词测验活动。专门利用课时进行书面试卷测试,或者口头背诵的方式检测学生,并给出评价结果。
4.分专题搜集古诗文名句。如:以“风”、“花”、“雪”、“月”、“春”、“秋”、“山”、“水”等作为主题让学生搜集,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开发学校专门校本教材,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古诗歌专项收集,让诗歌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例如我们学校开发的《守望学校精神家园》、《中小学生古诗鉴赏方法》就起到了很好的激励和促进作用。
6.积极参加各类诗词、经典诵读和听写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象应以青少年为主。一个人如果能够在青少年时期阅读、记诵一些优秀的古典诗词,就可以对他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少儿古典诗词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字、词、句、篇的白话翻译上。我们应通过选编经典,教青少年们诵读,引领他们从诗篇得到感发,感受到古诗词与自己生命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让孩子们真正喜欢上古诗词,才能提高孩子们的品格与修养。
参考文献:
[1]靳建,著.语文课程研究.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3.
[2]李万龙,著.古典诗歌鉴赏规律.甘肃教育出版社,2005.10.
[3]朱光潜,著.谈美书简.航空工业出版社,2012.3.
[4]吴峰,罗国振,著.道德教育展望.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
[5]王逢贤,鲁洁,著.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此文系甘肃平凉市“十二五”教育科学重点课题论文,立项号:[2015]PLZ006。
关键词: 学诗 人格 教学策略
古诗词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加强古诗词教学,既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提高修养,更有利于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汉语言文字的优美,更加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而塑造高尚优美的灵魂,提高人格修养。
一、引导学生全面掌握诗歌基本知识
主要让学生了解诗歌的产生、发展、分类及它和词、曲的关联。古体诗从最早的四言古诗、骚体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汉乐府一直发展到新乐府诗,主要产生在唐代以前。形成于唐代的近体诗,主要分为律诗和绝句,让学生大体了解律诗的押运规律,为诵读打好基础。
二、学会赏析,感悟意境
学会对古典诗歌的赏析是提高中小学生文化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要学会赏析就必须掌握要领。中小学生赏析古诗的主要规律和方法有:
1.关于古诗题材的赏析。诗言志,歌咏言。凡生活所到之处就有诗歌题材。山水、田园、咏物、怀古、羁旅、边塞、交往、教育、文学、哲理、政治、经济、工业、农业、商业、节令等,包罗万象,面面俱到。
2.关于古诗主题的赏析。思乡、友情、亲情、爱情、别离、宮怨、悼亡、劳作、惜时、爱国、伤感、励志、讽喻、歌颂、感悟等,几乎囊括了生活的全部。
3.关于古诗思路的赏析。高低、远近、内外结合、今昔对比、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写景、叙事、抒情和议论统一、人和物结合、正反相对、抑扬结合、前因后果、转折、递进、承接、对比等,均是古诗歌常用的结构手法。
4.关于古诗艺术手法的赏析。古人写诗“贵在含蓄”,“言在意外”,往往言有尽而意无穷。极力渲染、巧用烘托、引用典故、含蓄委婉、传神用字、妙用修辞格等,让古诗显得摇曳多姿,尽得风流。
5.关于意向和意境的赏析。对人或自然景物赋予感情就成为意象,例如自然景物流水本无意,而在“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里就有了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哀伤和感慨;再如月亮表示思乡、斜阳表示凄凉、风烟霜表示哀怨、杨柳表示远别、杜鹃乌鸦表示凄苦、鸿雁表示离愁等。还有像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登楼、吹箫、饮酒、折柳等,都是诗人作者特殊情感的寄托。意境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情境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让人流连忘返的境界。
三、反复诵读,认真积累
古典诗歌,诗句结构工整,对仗整齐,音节铿锵有力,押运错落有致,特别适合学生诵读。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朗读时按照诗歌节奏划分朗朗上口读一番,背诵时则闭上眼睛,在心领神会中体味诗歌的情感底蕴及生命内涵,感受诗歌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充分体会文思、文理、文情、文气,达到诗人、诗歌和读者三者的强烈共鸣,达到愉悦的审美享受,激发对诗歌乃至语文的兴趣。读诗时要引领学生不仅体会诗中的韵律格调,更要结合诗中人物的生平和当时的历史,这样就不仅能领略到诗歌的优雅与隽美,更能体会到诗人的心境,感受到唐诗的独特魅力。
四、倡导自主探究、多元解读的学习
1.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必须适应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组织教学时,必须摒弃那种束缚学生思维,扼杀学生创新意识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不要进行烦琐的分析,不要逐字逐句地讲解翻译,更不能让学生枯燥地死记硬背,积极倡导“兴、道、讽、诵”的学习方式,即“感发——引导——先读后背——最后吟诵”这样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规律,教师应以组织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2.大胆挖掘,古今对照,合理想象。如在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一首古体诗时,对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人生夙愿和宽阔胸襟的理解,可以让学生大胆地想象,如果杜甫有幸来到今天的新中国,目睹新社会的巨大变化,对知识界人士考查一番,走进知识分子宽敞明亮的康居住宅,体会他们幸福安康的生活,这位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报有拳拳之心的大诗人一定会啧啧赞叹,真是今非昔比。自己梦寐以求的事终于在今天变成现实,他对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新社会一定会流连往返。像这样的合理想象,一定能让学生深受启发。
3.适当评议,明辨是非,为学生指明人生的方向。要在语文课文的学习中让他们认识、领会、内化,变成自觉行动。如在学习李白诗歌时,对他消极避世、及时行乐、恃才傲物的人生思想应引导学生辩证对待,吸其精华,剔除糟粕,让他们万不可在生活中效仿,稍有不顺也“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离家出走,一失足成千古之恨,新一代青少年应当积极向上,达观开朗,争取做生活的强者,不可消极颓废。
五、以活动为载体,增强学习趣味性
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应是课内外的有机结合。古诗词学习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更应当加强课外的实践活动。课程标准为学生推荐了相当数量的优秀诗文,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自由发展,在课内习得的基础上,指导课外实践,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去积累和表达。只要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古诗文素养就定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他们的健康人格也能得以养成。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增加储备量,拓宽认知范围,可以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1.进行“每周一诗”或者“每课一诗”吟诵活动,让学生多积累背诵古代经典诗歌。
2.开展课外活动“诗词积累”大比拼活动,课外积累课堂展示,看谁记得既多又准。
3.定期开展古诗词测验活动。专门利用课时进行书面试卷测试,或者口头背诵的方式检测学生,并给出评价结果。
4.分专题搜集古诗文名句。如:以“风”、“花”、“雪”、“月”、“春”、“秋”、“山”、“水”等作为主题让学生搜集,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开发学校专门校本教材,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古诗歌专项收集,让诗歌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例如我们学校开发的《守望学校精神家园》、《中小学生古诗鉴赏方法》就起到了很好的激励和促进作用。
6.积极参加各类诗词、经典诵读和听写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象应以青少年为主。一个人如果能够在青少年时期阅读、记诵一些优秀的古典诗词,就可以对他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少儿古典诗词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字、词、句、篇的白话翻译上。我们应通过选编经典,教青少年们诵读,引领他们从诗篇得到感发,感受到古诗词与自己生命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让孩子们真正喜欢上古诗词,才能提高孩子们的品格与修养。
参考文献:
[1]靳建,著.语文课程研究.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3.
[2]李万龙,著.古典诗歌鉴赏规律.甘肃教育出版社,2005.10.
[3]朱光潜,著.谈美书简.航空工业出版社,2012.3.
[4]吴峰,罗国振,著.道德教育展望.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
[5]王逢贤,鲁洁,著.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此文系甘肃平凉市“十二五”教育科学重点课题论文,立项号:[2015]PLZ006。